花开花落,治平四年的春天就在御史台和中书省的对擂纷争中流逝,而纷争的内容和结果都不是赵顼所想要的。什么“扒灰”、“跋扈”,都是污蔑不实之词,却逼走了韩琦和欧阳修两个刚正忠直之臣,赵顼想留也留不住。但是,当韩琦和欧阳修离朝之后,赵顼心理上忽然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尤其是韩琦,仿佛连他的影子也如同一个实体,有着一种无形的压力。与他相对,连紫宸殿也显得逼仄起来。这是一种感觉,它无处不在又看不见、摸不着,并且影响到他的思惟和自信。韩琦走了,宫殿也变得空旷了,赵顼又感到怅惘、若有所失。
韩琦一走,赵顼又贬黜了吴奎。对自己亲批手诏居然置之不理,又出言无状,赵顼实在不能容忍吴奎再在中书了。这一来,中书省两名宰相两名参知政事,走了一名宰相、两名参知政事,只剩下曾公亮一人。赵顼命翰林学士承旨张方平和知谏院赵抃任参知政事,原枢密副使吕公弼为枢密使,三司使韩绛和开封府知府邵亢为枢密副使。于是,便如走马灯一般,两府的官员又各归其位。
这是赵顼登上帝位后的第一次洗牌,前朝大臣的离去,巩固了他的权力和威信。但是这几个月的皇帝当得也满不是滋味,在朝堂之中,他仿佛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或者说他的思想追随着大臣的思想。全部的政事也只是看着大臣互相攻讦的奏折,罢黜一批原本不想罢黜的大臣。至于差役法害农一事,即位之初下诏天下寻求善法,至今无一人有一句中肯之言。
还有一件事更使赵顼感到不解和怅惘:赵顼下诏令王安石赴阙,王安石没有奉诏,仍然像夜空中的一轮明月,远远的,时有彩云环绕,让人仰视。
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是宝贵,人才也是。王安石如果是国士,果真有伊、吕之志,一纸诏书是轻了点,当年刘备请出诸葛亮,不是要三顾茅庐吗?说不定王安石真是身体不好呢?此时恰好江宁知府出缺,而江宁府不仅是大郡,府衙就在金陵城内原南唐的皇宫中。赵顼有心让王安石出任江宁知府,又怕王安石再次不奉诏。他找来韩维商量,韩维说道:“王安石知道守正,不为利动,久病不朝,若授以大郡之任而即起视事,以君命图自便,臣以为王安石必不肯为;如陛下初始践祚而想见贤者,以图天下之治,则谁不愿效其忠、伸其道?如果不是病重,王安石必定奉诏。”韩维这话可有点绕了,拿现在的话说,王安石不是病重,必定奉诏。他奉旨不是为自己有好差使,而是为陛下你效其忠,伸其道!
赵顼下了第二道诏书,正如韩维所说,这次王安石没有再辞。赵顼看到王安石的谢恩表后,又有点得意。他安坐在金装朱漆龙床上,原本的仰视变成了俯瞰。王安石既然已经任职江宁府知府,赵顼再下诏命其进京,王安石便不会抗旨。
政事迁延,时光如流,已然到了“吴绫已暖越罗寒”的时节了。宫女美妃,越显得体态玲珑,偶露些玉臂粉颈,素以好读书而不好色著称的青年皇帝赵顼,也不免时作流连。然而宫中风光虽好,却与庶民无关。河北春旱,流民拥入京师,自然便要赈济,要安民,钱粮从何而来?国库固然空虚,各州的常平仓里也所剩无多。赵顼只能下诏河北转运使,要他约束州、县,对灾民倍加存恤。至于如何存恤,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这一天,赵顼在崇政殿看了一会奏折,想到国用不足,日日挠心,便令内侍召韩绛入宫见驾。
韩绛是韩维的哥哥,新从三司使升任枢密院副使。三司包括盐铁司、度支司和户部司,掌管天下财利。赵顼召见韩绛,显而易见是要问赋税收支,天下钱粮供应了。
枢密院在中书省以西,俗称中书省为东府,枢密院为西府。韩绛随着内侍,离开枢密院,从文德殿西侧向北,经紫宸殿向西,过垂拱殿,再从升平楼和需云殿中间向北,走不多远便是崇政殿。崇政殿是赵顼日常阅读奏折和接见大臣的地方,入内内侍省押班兰元振正在殿前轮值,远远见韩绛过来,笑着招呼一声:“韩大人好,韩大人见驾吗?皇上在西偏殿,正等着你呐。”
韩绛也向兰元振拱手笑说道:“兰公公辛苦。”说完,略整了整衣冠,面向崇政殿西偏殿躬身唱道:“枢密院副使韩绛奉旨见驾。”听赵顼说了声“进来”,忙举步走了进去。
赵顼坐在御案前若有所思,待韩绛行了常礼,便直接切入正题。赵顼问道:“如今国库空虚,左支右绌,近日又报说河北大旱,朕心不安。今天召卿,朕想问卿有何良策。”
韩绛见赵顼面现忧容,心里也颇感动,他躬身说道:“臣曾忝位三司使,深知国事之难,臣试详为陛下说。我朝承平日久,生齿渐蕃,田野日辟,赋税是增加的。宋真宗景德年间,年赋入之数是四千九百一十六万,而到治平三年,年赋入达到六千多万。我朝比之汉唐,疆域有所不如,人口之众,商贸之繁,则远过于汉唐。盛唐之时,京都长安每年漕运大米四十万石;我朝按去年计,漕运大米入京六百万石。但是支费甚多,官吏薪俸,宗室常例,宫内支费,算起来依然收不抵支,捉襟见肘。要解决国用不足,只有两法,或者增加赋税收入,或者减少支出。”
说到这里,韩绛打了个顿,仿佛在斟酌字句。“差役法害农,莫有此甚者。应役之家常至破产,服役之人也常冻馁而死。臣闻不少应役之家把田归在官户名下,或者寄名寺院,既隐田又逃役。农民无乐业之心,此社稷之忧也。”
说到差役法之弊,赵顼说:“朕已诏告天下,欲革除差役法之弊,至今无人应诏。”
韩绛说道:“陛下心切求治,人所共知,然非得大有为之人方能鼎新朝政,力挽颓势。臣观朝中大臣,大都平庸因循之辈,不足与君谋。”
韩绛的话正搔着了赵顼的痒处,他的眼睛里仿佛有火花一闪,连声说道:“极是极是,不过,……”赵顼略一沉吟,问韩绛,“依卿之见,我朝可有大有为之人?”
韩绛肯定的说道:“有。”
赵顼追问一句:“何人?”
韩绛说道:“王安石。”韩绛说出王安石三字,语气舒缓但却斩钉截铁。赵顼问韩绛之时,心里已经想到了王安石,不过是想用韩绛的话来印证自己的想法。听韩绛说的果然是王安石,不觉满心喜欢,笑问韩绛:“朕闻卿和王安石是同榜进士,是真的吗?——赐坐赐坐,坐下说话。”
韩绛躬身谢恩,在内侍端来的紫花瓷墩上坐下,说道:“臣这一榜,第一名杨寘,高中后不到三个月,在上任前便急病死了;第二名王珪,现在是翰林学士;臣忝列第三,王安石是第四名。臣虽名列安石之前,若论才识学养,王安石高出臣十倍。”
赵顼呵呵笑道:“韩枢使过谦了。王安石固然未肯进京,已经奉诏做了江宁知府了。”
韩绛说道:“臣闻朝野流传,‘金陵’不为相,乃朝廷之失。‘金陵’便是指的王安石。陛下求贤若渴,如何以知府官安石?”
尽管韩绛并没有提出解决国用不足的具体办法,赵顼对韩绛的奏对仍很满意。目送韩绛离开了崇政殿,赵顼的思惟却仍留在刚才的话题之中。“大有为之人,大有为之人!”赵顼的脑子里也重复着韩绛的话。“金陵不为相,乃朝廷之失”!这十个字,每一个都重逾千斤,从韩绛嘴中轻轻一吐,连崇政殿中的空气也震得一片嗡嗡之声。赵顼提起笔来,打算下诏令王安石即刻赴京。但他终于没有落笔。“先搁一搁,再过几个月吧,”他对自己说。又想,“何不召见司马光?既然司马光与王安石齐名,先听听司马光有何富国良策?若果有过人之论,何妨先用?”于是他命内侍传旨,叫司马光延和殿候驾。
此时的司马光虽还不到五十岁,已经久入宦海,现在官居御史中丞,为言官之首,在赵顼这个年轻皇帝面前更显得意态从容。今天奉诏入对延和殿,便知道皇帝定是问政与他,心理上已先有了准备。司马光本与王安石齐名,又同为汴梁四友中人,赵顼要司马光从翰林学士改授御史中丞,原也有倚重之意。尽管翰林学士是正三品,御史中丞是从三品。赵顼自承帝业以来,也只在朝会中见过司马光,内殿入对还只是第一次。现在的司马光一身三品服饰,身穿紫蟒袍,头戴六梁冠,一付中正平和处变不惊的样子,心里先就有了好感。他微微含笑,对司马光说道:“劳卿久候了。”
司马光初次内殿入对,虽不能说敛神屏气诚惶诚恐,心中必竟也有点忐忑,今见赵顼先说了句客气话,一时竟不知如何应对。赵顼又是一笑说道:“祖宗基业,万里疆域,明面上天下升平,东京之繁华远过汉唐,实际是国库空虚,民生艰难。卿清誉甚佳,请为朕分说治国之要。”
司马光心想,果然是向我问政的。他躬身一揖,奏道:“陛下天纵英明,心切求治,实乃万民之福。以臣愚见,治国之要有三:一曰官人,二曰信赏,三曰必罚。臣平生力学所得,均在这六字之中。臣昔曾以此六字献仁宗,后又献英宗,今再献于陛下。”
“官人、信赏、必罚,”赵顼嘴里轻轻吟诵着。“言简意赅,真乃用人之圭臬。”赵顼嘴里这么说,目光微闪,心里暗想:“此六字不仅可献仁宗、英宗,便是献给太祖、太宗又有何妨?用人之道,自然要讲赏罚,这六个字其实就是‘官人’两字。如何官人?如何信赏?又如何必罚?每两字都可作一篇极大文章。但万几政事,也并非此六字所能涵盖。”赵顼要问的是如何治国,司马光所说的六个字,便不能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譬如伸手搔背,偏够不着极痒之处。赵顼略一沉吟,又问道:“为君者乃万民之主,所谓民重君轻。朕又闻太平盛世,庶民安堵,击壤鼓腹而歌,此为朕所向往者也。民富然后国强,然而富民之术当以何为先?”
司马光说道:“富民之本在得人。县令最为亲民,知县令者莫若知州,知知州者莫若转运使。陛下只要择好转运使,再由转远使案知州,由知州案县令,何忧民不富?”
赵顼嘴里“嗯”了一声,又微微点了点头。照司马光所言,做皇帝的只要选好用好转运使,由转运使、知州、县令一级管一级,老百姓就可以富起来了。司马光这一段话其实说的仍是“官人、信赏、必罚”六字。果然是“平生力学所得,均在这六字之中”。
司马光的意思固然最清楚不过,但赵顼听了仍不得要领。他略一转念,说道:“差役法害农,韩绛和吴充皆有章奏。朕虽诏告全国,普求善法取而代之,但至今未得一言。卿有何良策?”
司马光说道:“差役法乃祖宗所订,臣以为不可妄改。服役之事何朝没有?甲不去则乙必往,何避之有?差役法行之百年,既为成法,可由县令斟酌办理,不劳陛下忧心。”
赵顼听了没有作声,他注视着司马光,见司马光仍然是一付不温不火,从容应对的样子,嘴里说了声:“卿所言也是”,便走下龙床,在延和殿里慢慢的踱着。他在思考,还想对司马光再问些什么。他的步履显得不那么沉稳,极清微的“橐橐”声才一发出,立时便在延和殿的空气中消融。他的脑子里出现了一个六岁孩童砸缸的画面,但又仿佛与眼前这位白面短须的御史中丞不相匹配。慢慢的他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想让司马光去做一件事。他说:“朕虑及国用窘乏,民力困极,却又支费浩繁,有增无减。为政以仁,不能轻言加赋,惟可于支费之中略作撙节。朕意请你以御史中丞兼领裁减司,以庆历二年支费为准,对臣僚薪俸,宗室常例,宫庭支费重加裁定。”
司马光听了,先是一怔,随即躬身说道:“臣领旨。”迟疑一下,又说,“臣启陛下,陛下但辨大臣忠奸即可,财利之事,可委之有司,不劳陛下圣虑。”
见司马光领旨了,赵顼满心高兴,命内侍:“把新到的大团龙茶赐给司马大人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