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波士顿为我面试的那位副总裁看上去只有30岁出头。那天,他大概已经从早上8点到下午4点,端坐在酒店房间里那个并不太舒服的沙发上,马不停蹄地见过了十几名学生。轮到我走进去时,他早已满脸疲惫,连握手时的笑容都像挤牙膏一样勉强。
“Ok,tell me about yourself(讲讲你自己的经历)”不出所料,他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中规中矩。
我微微一笑,神采奕奕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又有条不紊地将我的“一二三四”暗藏其中。
副总裁斜靠在沙发上,边听边点头。第一个问题,我顺利过关了。
“你怎么证明你善于团队合作呢?”
我故意摆出一副沉思的样子,其实,我的内心是在暗自得意。谁让我又碰到了一个押中的题目呢?不过,我不想让他看出我是有备而来。
略微停顿了几秒,我按照设计好的思路,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述我的“军旅生涯”。
在北京念书时,我曾经先后两次到38军军训。这在中国算不上是出众的经历,但到了美国,却是傲人的资本。
第一次是1988年秋天,我还在上高一。大概因为我们还只是一群孩子,训得太苦,练得太狠,连班长们也会于心不忍,所以,打军体拳时,我们像在跳舞,踢正步时,我们又像在散步。这让那七天的训练变得多少有些像游戏。
可是,穿制服、戴大壳帽的军官们还是让我们领略到了什么叫做军人魅力。告别军营时,大家抱着团长排长和班长们哭成了泪人,仿佛等在一旁的大巴不是要送我们回到北京温暖的家,而是要开往战火纷飞的战场。
车轮开动的那一刹那,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军人们也不禁湿润了眼眶,车厢里更是只剩下此起彼伏的哭泣声。快到北京了,才有人带头,一句一句唱起了原本该是英勇雄壮的38军军歌。不过,在离情别绪的渲染下,激昂革命的旋律竟然多了几许“为赋新辞强说愁”的小资情调。
第二次军训是1991年,我已经进入人大。这次,我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40多天里,我最深的感受就是饥饿。不仅是我,所有我们这些千金小姐似乎都在一夜之间变成了“饥饿的女儿”。排队等待开饭时,我们不再羞涩不再腼腆,每个人都扯破了嗓子喊军歌,因为只有声音嘹亮,才能最先步入食堂。坐在饭桌旁边时,我们也不再斯文不再淑女,虽然能填饱肚子的不是花卷咸菜就是馒头榨菜,但大家还是你争我夺,两三口居然就能吞下去一个。
记得刚开始,自己一顿饭好像才只吃半个馒头,但是很快地,我们的饭量就开始以火箭升天的速度日新月异,与日俱增。后来,光是在饭桌上吃还不够,居然发展到吃完了还要拿,哪个女生不偷偷带上三四个凉馒头回宿舍,晚上的夜宵就没了着落。
如果我的记忆没有偏差,最夸张的一顿晚饭我独自消耗了3个花卷,6个馒头。万一我的记忆出现了偏差,实际数字也只可能更多,不可能更少。
我们对食物的渴望吓坏了伙房的炊事兵,却美坏了小卖部的售货员。军营小卖部里沉积了多年的罐头、饼干和北京市场上已经“绝迹”许久的金黄色鸡蛋糕,不到一个星期就被我们这群饿狼风卷残云地火速消灭,继而持续脱销。
比饥饿更可怕的是卫生。
炎炎烈日下,每天的超负荷训练长达八九个小时。大片大片的汗渍把每个人的军装都染成了白色,但是,洗澡的机会却一周只有一次。有时,连平日里的生活用水也需要提着水桶,从1公里以外的工地上接回来。
比卫生还要荒谬的是,仅仅因为我和男同学在军营的操场上散步聊天,尽管严格遵守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原则,却也差一点点被扣上了“扰乱军纪、败坏军风”的大帽子。
我常想,40多天的军旅生活,除了难耐的饥饿和沉积着黄沙的浑水,还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然而,4年以后,身在异国他乡,我却突然发现曾经让我叫苦连天饱受摧残的军训竟然变成了面试时的制胜法宝。
面对第一波士顿的那位副总裁,短暂军旅生活中被饥饿和恶劣的卫生条件所掩盖的另一面,居然都在我脑海里重新鲜活起来。我活灵活现地回忆起在军队的大集体里,在团队成员的相互帮助下,我们如何在泥沙混杂的战壕里匍匐前进,如何在烈日当空时俯卧打靶,如何在黑得令人恐怖的深夜里轮流站岗值班,又如何在睡得昏天黑地时被哨声惊醒,迷迷糊糊地打背包,连滚带爬地紧急集合,再像残兵败将一般,翻山越岭“急行军”……
听着听着,副总裁的身体坐得越来越直,原本无精打采的眼睛也变得炯炯有神。那时候,我就已经知道了,当我走出那个房间后,即便他记不住我的名字,也一定会记住有个中国女孩,她曾经在中国军队里摸爬滚打。我还确信,只要被他记住了,百里挑一的第二轮面试我就一定榜上有名。
果然,他一连说了三个“great”,才又接着问:“听上去你各方面都很出色,你有什么缺点吗?”
“英语毕竟不是我的母语,所以和美国同学相比,我想,这是我最大的弱点。”我坦然应对,并没有遮遮掩掩,因为如果能化缺点为优点,化不利为有利,远比一味陈述自己的优秀更有说服力。
“但是,我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刚来美国时,我每天除了上课和打工,还要至少花一两个小时守在电视机前看新闻,为的就是练习英语。另外,虽然我在英文写作课上的成绩是A和A-,但我并没有就此停滞不前……”
后来面试时,这一“以退为进”的招数我曾经多次使用,屡试不爽,每次必定将对方彻底侃晕,直至对我的缺点置若罔闻,只记得一个中国女孩不远万里来到他们的国家,一边打工赚钱,一边认真读书……
至于第一波士顿的那位副总裁,据说他回到公司后,在办公室里逢人便说,他在达特茅斯发现了一个中国女孩,所以,当我到纽约去参加他们公司的最后一轮面试时,好几个陌生人竟然对我一见如故:“原来你就是那个中国女孩啊!”
后来,我因为选择了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而婉言谢绝了第一波士顿的聘任,那位副总裁还打来电话,言语中充满遗憾。他说我是他见过的最优秀的应征者,如果在摩根斯坦利做得不开心,随时和他联系,他的大门将会永远向我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