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利(1900~1972)美国女电影剧作家、短篇小说家。生于圣路易斯市。当过银行出纳。她开始是给纽约《电闻晨报》写文章和影评,曾用爱丝特·埃瓦茨的笔名给《纽约客》写短篇小说,有些已收入文集。其中的《少女》和《合家欢》非常畅销,并拍成影片。四十年代初开始写电影剧本,由她写作或与人合写的剧本有:《疑影》(1943)、《合家欢》(1944,根据小说改编)、《少女》(1945,根据小说改编)、《安娜和暹逻王》(1946)、《到马厩去》(1949)、《阴谋家》(1950)、《农夫娶妻》(1953)、《夏日奇迹》(1963)、《万岁,拉斯维加新》(1964)、《晨乐》(1965)、《唱歌的修女》(1966)等。
她根据玛格丽特·兰登的小说改编的《安娜和暹逻王》,获得1946年奥斯卡最佳电影剧本金像奖提名。这部影片曾被全美电影评议会和《纽约时报》推选为1946年十大佳片之一。
卡明斯·杰克美国制片人
卡明斯(1900~)美国制片人。生于加拿大的新不伦瑞克。他是米高梅影片公司总裁的外甥。二十年代起在米高梅影片公司干杂务;后升为场记、助理导演、短片导演和制片人;后再升为故事片合作制片人。1934年正式成为制片人,主要是监制高成本的歌舞片。三十年代的《飞燕迎春》(1936)、《龙风新配》(1937);四十年代的《莺歌风舞》(1943)、《出水芙蓉》(1944)、《碧水良缘》(1946)、《红袖倾城》(1947)、《洛水神仙》(1949)、《仙侣霓裳》(1950)、《吻我凯蒂》(1953)等,都由他监制。而1954年由他监制的彩色歌舞片《脂粉七雄》,获得该年最佳影片金像奖的提名。1959年他转入二十世纪福斯影片公司任制片人,曾监制过《蓝天使》(1959)、《我爱巴黎》(1960)、《单身汉套间》(1962)等。1964年又重返米高梅影片公司,监制了影片《拉斯维加斯万岁》。
1953年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授予卡明斯荣誉金球奖,表彰他在米高梅影片公司的三十年工作。
卡明斯监制的其他影片还有:《中彩的彩票》(1935)、《黄热病》(1937)、《新西游记》(1940)、《大泽山恩仇记》(1947)、《淑女痴鸾》(1949,又译《斯特拉顿故事》)、《二周的爱情》(1950)、《得克萨斯狂欢节》(1951)、《脉脉含情》(1952)、《索姆勃里洛》(1953)、《最后一次见巴黎》(1954)、《西厢琴断》(1955)、《八月茶座》(1959)等。
福尔西·乔治美国电影摄影师
福尔西(1900〔—说1898〕~)美国电影摄影师。生于纽约城。14岁在拉斯基——名演员影片公司的纽约总部里当办公室小厮。他为人聪颖,工作勤快,第二年就被提升为摄影助手。经过4年努力,19岁时又被提升为照明摄影员。后来,一次在拍摄影片时,因摄影师有事离职,他临时代负全责,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从此以后,他被提升为正式摄影师。1921年他自纽约来到好莱坞;1923~1928年在第一国家和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拍片;1929~1932年在派拉蒙影片公司工作。
福尔西在派拉蒙影片公司的4年中,曾担任一系列著名影片的总摄影师,其中包括:马克斯四兄弟主演的《妙手东床》(1929)和《哈哈笑》(1930)、希佛莱和克劳黛·考尔白合演的《如意郎》(1930)、希佛莱和珍妮·麦唐纳合演的《驸马艳史》(1931)、弗里德·马区主演的《优孟世家》以及平·克劳斯贝的成名作《无线电播音大会》(1932)等。他对黑白电影的摄影技术苦心钻研,1929年当鲁平·马穆利安导演的那部早期有声电影《牺牲色相》(1929)在纽约实地拍摄时,他作为总摄影师,在处理镜头,照明用光上,都十分讲究,往往把常见的强烈对比的粗线条画面,转换成优美、柔和的田园诗般的画面。此举对当时的同行有一定的影响。
1933年,他进入米高梅影片公司,在那里工作了近30年,曾先后担任了近80部黑白和彩色影片的摄影工作,其中有11部影片获得最佳黑白片或彩色片摄影金像奖的提名,但最终也没有获得一次奥斯卡金像奖。这11部被提名的影片是:《再度春风》(1932~1933)、《女间谍》(1934)、《华丽的赫西》(1936)、《万众欢腾》(1943,彩色片)、《魂断白崖》(1944)、《合家欢》(1944,彩色片)、《黛绿年华》(1946)、《绿鲸街》(1947)、《百万金美人鱼》(1952,彩色片)、《哥儿们全是勇敢的》(1959,彩色片)和《纵横天下》(1954)。1976年米高梅影片公司把历年生产的优秀歌舞片的片段重加剪辑,编成《米高梅歌舞片集锦第二集》,集中的增补部分,全部由福尔西任主摄影师,这部影片也是他告别银幕的最后一部作品。
福尔西负责摄影的重要影片还有:《他的婚宴之夜》(1919)、《红衣圣人》(1925)、《美利坚美人》(1927)、《美艳亲王》(1929)、《勇歌女》(1930)、《玉楼花劫》(1931)、《女记室之秘密》(1932)、《影城艳史》(1932)、《风雨之晨》(1933)、《琴韵鹃声》(1933)、《疗情记》(1934)、《一点灵犀》(1934)、《旧约新盟》(1934)、《花月梦残》(1935)、《东风海棠》(1935)、《人情鬼域》(1935)、《歌舞大王齐格飞》(1936,合拍)、《陈夫人的最后一吻》(1937)、《巫山梦回》(1938)、《红鸾双喜》(1939)、《红豆相思》(1939)、《颠凤倒鸾》(1939)、《飞来艳福》(1940)、《偷香圣手》(1940)、《花妒莺嗔》(1940)、《美人如玉》(1941)、《佳偶天成》(1941)、《闺女洗冤记》(1942)、《七重心》(1942)《鸳鸯戏水》(1942)、《比翼鸟》(1944,合拍)、《钟》(1945)、《百美嬉春》(1946)、《银汉笙歌》(1946)、《锦绣天堂》(1946)、《倩女幽怨》(1946)、《国情谘文》(1948,又译《三十功名尘与土》)、《出水黄莺》(1949)、《金屋藏娇》(1949)、《绝代艳姬》(1949)、《马来亚歼敌记》(1950)、《红楼魔影》(1961)、《脂粉七雄》(1954)、《一曲情深》(1954)、《水手艳史》(1955)、《快枪手仍活着》(1956)、《爱情的高价》(1958)、《冒牌将军》(1958)、《南太平洋潜水战》(1958)、《黑白姻缘》(1960)、《阳台》(1963,也获黑白片最佳摄影金像奖提名)、《玻璃屋》(1972)等。
象棋的故事
茨威格·斯台芳(1881~1942)是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父亲开一家纺织厂,母亲是一个银行家的女儿。还在中学期间写了许多诗歌和小说,并闻到了报刊油墨的味道了。1900年他考入维也纳大学专攻哲学,两年后转入柏林大学。1904年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之后,离开了大学,前往欧洲、印度、加菲等地访问,结识了罗丹、罗曼·罗兰等文化名人。1901年出版了他第一部诗集《银弦集》,第一部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于1904年问世,1907年创作了他第一部戏剧《泰尔西特斯》,作为世界著名传记作家的第一部传记作品是写比利时诗人《艾半尔·凡尔哈论》(1910)。而使茨威格真正成为小说家并具有自己创作风格的是《初次经历》(1911)小说集,内收有《夜色朦胧》、《家庭女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这些作品体现了他几年毕生的艺术追求,即一个基本主题的确立: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当然,这些作品具有弗洛伊德学说的巨大影响,可以说,弗洛伊德的学说激起他的创作热情。如果说,《初次经历》诸篇小说写的儿童青春期萌发的冲动,那么30年代他创作进入巅峰时期,发表了《热带癫狂症》(1922)小说集,内收有《热带癫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芳心迷离》等,写的是成年人的情欲冲动和力量以及无意识的流动,反映人的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应1927年间的小说集《情感的迷惘》,内收《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消亡》等,写的是老年人情欲驱动下的意外打击时心态。比如《热带癫狂症患者》的男主人公仅为着瞬间的冲动,不惜以生命殉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一位13岁少女对一个登徒子一见倾心,像妓女恶少;《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的一个富有孀妇竟为一个赌徒的一双手而神魂颠倒,以身相许;《情感的迷惘》中的一位受人尊敬的学者竟搞同性恋,出入下流龌龊场所。以情欲为主题的作品呈现着人类精神的微观世界,揭示着人类心灵的险秘世界;但人是社会人,生活具有历史印证,这可以说是他创作中的一个偏差。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无法摆脱狭隘民族主义的影响,他服役入伍,撰文颂扬所谓“爱国主义”,但战争的残酷性使他心灵受到震撼,很快成为反战人士。1916年取材于《圣经·四约》中的《耶利来》而创作了一部反战题材的戏剧《叶莱半亚斯》,还有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危机的《看不见的收藏》,以第二次大战为背景的《日内瓦湖畔》、《桎梏》、《象棋的故事》等都是些反战题材。
1933年希特勒上台,欧洲面临一场灾难。他的祖国被并吞,大批犹太人被屠杀,他的作品被毁,他于是被迫流亡伦敦、美国和巴西,他参加了救助犹太流亡者的工作,想尽一切办法援助他们。但残酷现实粉碎了他人道主义的理想,一种悲观主义思想困扰他。终于在1942年完成了《昨天的世界》自传,与妻子一起自杀。
茨威格一生写了9部散文集,7部戏剧,3部长篇小说,3部诗集,几十篇中短篇以及12部传记。他的传记文学的创作,成绩斐然。第一次大战前至1933年期间,他写了由9位大作家传记组成的《世界建筑师》;其中包括《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心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芙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克萨诺瓦·斯汤达尔、托尔斯泰,后来又写了一些历史人物传记如《约瑟夫·福照》(1929)、《德博伏德——瓦尔摩尔》(1931)、《玛丽·安东内特》(1932)和《鹿特丹人伊拉斯漠的胜利和悲哀》(1934)等,茨威格在这些传记作品里不仅为我们描绘了这些人物的生平,而且展示了这些人物的栩栩如生的性格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呈现一幅幅这些历史人物的精神肖像。
李剑晨曾获江苏美展一等奖
李剑晨(1900~)原名李汝骅。河南内黄人。1926年毕业于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曾在河南开封省立第一师范、河南省立女子师范艺术科任教多年,后到英、法学习。1939年回国后,历任重庆国立艺专西画系主任兼教务长、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等职,1949年后曾任江苏省美协理事、副主席。主要从事艺术教育和水彩画的创作活动,作品题材广泛,富有时代气息。曾多次举办个人水彩画展。其水彩画《人民英雄纪念碑》获1957年江苏省美展一等奖。作品有《李剑晨水彩画》、《剑晨水彩画选集》、《水彩画技法》。
弗拉舍里,纳伊姆阿尔巴尼亚诗人
弗拉舍里(1846~1900)阿尔巴尼亚诗人、教育家。1846年5月13日生于阿尔巴尼亚普尔梅特附近的弗拉舍里村,1900年10月20日病逝于伊斯坦布尔。他很早就开始学习土耳其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法语,并且在穆斯林派作家影响下,棋仿鲁米和萨迪的艺术风格,开始用波斯语写作。1871年中学毕业后,他来到伊斯坦布尔。因为找不到工作,又患肺病,所以不久返回雅尼纳,继续坚持用波斯语写作。1874~1877年。他先后在培拉特农业税务所和萨兰达海关任职。他曾去奥地利治过病,有机会在维也纳博物馆看到了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用过的武器,这启发他后来写作著名的长诗《斯坎德培的一生》。1878年,弗拉舍里问爱国组织普里兹伦同盟建立了联系,并积极参加了它所领导的斗争。后来,普里兹伦同盟被土耳其摧毁,他被迫领着家人到伊斯坦布尔定居,开始编写教科书和搜集,改编拉封丹的寓言。另外,还写下了《畜群和大地》等作品。1890~1895年,是弗拉舍里创作最旺盛的五年,主要作品有组诗《夏季的花朵》和长篇叙事诗《斯坎德培的一生》。1895年以后,他的健康悄况愈来愈坏,因此在离开人世之前的最后几年不得不停止苦耕的笔。
弗拉舍里的著作颇多,但最能代表他的成就的是诗,其中以《畜群和大地》、《夏季的花朵》和《坎德培的一生》最重要,它们全用阿尔巴尼亚语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