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间,几十个风风雨雨的春秋从我的眼前走来,又消逝。过去了的人生,像一枚古铜钱,虽然留下岁月锈蚀的斑斑渍渍,但拭去浮尘,那些、纹路仍从时间深处显现出坚韧而富有特性的生命气质。
我是西部这片黄土地的儿子。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背景是一座座高昂着头颅的大山和一面面迎风而展的旗帜。我的人生轨迹和共和国的发展史是同心圆。
有雨的夏天总是好的。1964年7月,风华正茂、胸中闪烁着理想光芒的我,西北师范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甘肃省委宣传办公室工作。当时,全国上下正在掀起“社教”运动。我听从组织的安排,投身于这个大潮中,达一年之久。“文化大革命”中,我因被划为“保守派”而离开省委,到徽省委“五七”干校劳动。1970年,经重新分配,到甘肃省革委会政治部宣传组工作。时隔不久,毛泽东同志发出号召:“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我作为带队干部,和一批“知青”在临泽县平川乡黄二生产队何五里墩林场工作近两年。1975年,下乡知识青年的带队工作基本结束,回到省委宣传部后被任命为理论教育处副处长。粉碎“四人帮”后,于1977年—1979年初在中共党校理论部学习近一年半,是中共党校复校后的第一届学员。学习刚刚结束,正值“真理标准大讨论”,在省委领导下,先后从事全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省委“双周经济座谈会”的组织共组和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学习、陈云经济思想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的学习等理论教育工作。1982年被任命为省委宣传部理论部处长,不久又抽到省规划办公室从事《甘肃省1980年至2000年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一年多。1985年—1993年,任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副校长,分管教学工作,并兼中共党校函授学院甘肃分院院长。1993年—2002年任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1997年—200年任政协甘肃省第八届委员会委员。
在省委宣传部先后工作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恰是我最好的年华,却因“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而无谓地耗散了。粉碎“四人帮”后,组织上派我中央党校学习,是我人生的转折点。真理标准讨论、拨乱反正,推动全省理论工作走上正确轨道。此后,省委科院、省委联相继成立,我在理论界结交了许多良师益友,为在思想理论战线工作的全面展开,打下了基础。我观察着,思考着,并将一些体悟诉诸文字,学术视野逐渐远阔。然而,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在省委党校工作的这20年,在此期间,我顺应时代前进的节拍,提出了党校教育现代化的观点,紧紧依靠省委的正确领导,确立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为治校基本方略,以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为根本战略任务,贯彻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教学方针,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新的办学格局,推进了省委党校的全面建设,促进了全省党校系统的密切联系与合作,党校教育事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对过去,我的内心安静而从容。在我的灵魂里沉淀下来的景观,就是绿意盎然的黄土地和火焰般炙热的旗帜,就是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步履匆匆地迈出党校大门奔赴陇原各条战线的背影。如果说我这一生还做了一些什么,还没有因“碌碌无为而悔恨”,那么我更看重这后半生——在省委党校工作的日日夜夜。我深爱着党校这块阵地,深爱着与我共同奋斗的所有同志和朋友。我与党校有不解之缘,有扯不断的情结。
一个人的记忆,是一个人的力量所在;一个民族的记忆,是一个民族的力量所在。而文字是记忆最好的守卫。《旗帜的力量》这本书,就是我在党校工作的一段历史记录,是我献给全省党校系统和陇原大地的一份薄礼。江泽民同志讲,“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这本书之所以取名《旗帜的力量》,是因为在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这条战线和这块阵地上,只要做的是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教育人的工作。正是我们党有利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我们前进才有了方向,工作才有了指针,才有可能为党为人民做点事,贡献一点力量,这本书收集的文章,就是我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思考和研究的一点成果。它从某些方面反映了我们党在旗帜问题上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同时又以旗帜为指导,研究探讨甘肃改革和建设实践及党校教育实践中的许多问题。这既是自己企盼甘肃飞速发展的良苦用心,又是改革、开拓党校教育事业的斑斑足印,也是对中国社会和人类生存的一种自觉关切。
这本书收集的文章,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在不同阶段的工作、学习和思想。由于时代的变化和发展,难免有缺点、乃至不妥之处,相信读者会理解,会历史地、具体地去对待。我也深知,集子中的这些文字,是素有思索之鳞片,如果从学术力和深刻度的视角去审检,肯定存在明显的缺。将它们整理、编纂起来,也算是一份自珍、自爱和鼓励,一种积极而乐观的人生态度。但我同时相信,自己是一位很有社会、民族责任感的共产党员,有不灭的现实情感和理想信念。倘若读者能把它看成旗帜演进的一个历史印记,看成旗帜力量的一种弘扬,我也心满意足了。从小处说,一块石头,一朵花,毕竟有它神性的部分。从大处说,一个民族的价值共识、理性取向、精神向往,就是千千万万个个体智慧与灵魂的合力,如果凝聚起来,就是一种厚积久存、惊天动地的强大国力,就是一个民族气势磅礴地发展的无法估量的深厚根基。
以上言说,权为自序。
作者
二○○五年三月三十一日
上:理论研究篇(1979年—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