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失窃前,封明义本不打算联姻,才有了属意姬小小为太子妃的打算。奈何事情多变,他亦不得不改变策略。事情虽不圆满,也将责任撇的干净,不得不感叹,作为一国之君的谋略。
其实封明义一直是个有手段的人,否则何以从一个不受宠的皇子,登上帝位!
星移斗转,时移世易。
岁月无痕,抹平了记忆,让许多曾轰轰烈烈的事都变得平淡。尤如西陵年轻一辈中,甚至不知那高高在上之人,曾是先帝幼子。其上有大皇子封明博,二皇子封明贤。
大皇子封明博乃先皇后所出,是先皇嫡长子,也是被寄语厚望之人。他自小聪慧,五岁能诗,七岁能武,文韬武略莫不精通。十五岁带兵打仗,十七岁被立为太子,深得先皇厚爱。被立太子后,先帝曾派当时最博学的几位大臣为太子师,教授他治国之道,只待百年之后由太子继位。
封明博十八岁大婚,三年后太子妃生下嫡长女封小苒!虽是个女子,但封小冉聪慧,颇得先皇宠爱,乃最为得宠的孙辈,甚至连现在贵为靖王的封墨轩也比不上。
太子贤德,举国拥护,本是可喜可贺之事。奈何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十年前的一个夜晚,封明博府上三百余口,一夜之间突然销声匿迹,查无所踪。
先皇震怒,举国搜查。
奈何,这一寻便是多年,直到先皇过世,仍毫无音讯。封明博的府邸也曾因闹过鬼怪传闻,慢慢的荒废了。封明义登基后,曾以怀念兄长为名,将府邸圈尽,禁止靠近。久而久之,这片府邸也就成了禁地,连带着封明博之事也被禁止谈起。
此后,才有了如今不被记忆的场景。
二皇子封明贤则是先皇妃子所出,人如其名甚是贤德。性子虽有些活脱,但却极为纯良。与太子只差了两岁,又有一起长大的情谊,平日自是一副兄友弟恭的模样。
西陵立诸无嫡长之分,皆是贤能者居之。封明贤与封明博自小被一起教育,文韬武略自然也不差,搁在寻常百姓家怕都会为家主之位争夺一二。
但封明贤虽有大才,却无此意图,成日习的也乃辅助帝王之术。意图以自身才能,辅佐兄长,助他日后成就一番霸业,再创西陵辉煌。
封明博一家失踪后,这个年仅二十二岁的少年,第一次恐慌了。不顾身旁之人劝阻,走上了一条寻兄之路。
细细想来,封明博始终确有些诡异。若说是朝中之人,又不太可能。封明博是西陵上下公认的储君,平日宽严相济,深受尊崇。任谁有天大的仇怨,敢冒如此大不炜?
若说皇室斗争,则更不可能。先皇子嗣稀薄,膝下只三位皇子。封明贤本身无此心,封明义沉默寡言,不蕴世事,也不会有此心机。再者,西陵皇室素来温馨,纵使夺位,亦不会对往日真心待自己的人狠辣至此。
找了许久都不曾有线索,封明贤未因此放弃,反而风疯狂。找遍了帝都周围后,更将范围扩展到全国。
封明博府上全始终后,刑部虽查不出任何线索,可先帝本就对此却颇为疑虑。在二皇子的软磨硬泡下,便答应了。只是谁曾想,这一查便是两年。不仅毫无线索,甚至弄得民生载倒,民怨四起。
作为上位者,先帝虽早前还报有希望,但却比旁人看得更清。已是接受了自己那风采卓越的长子凶多吉少的事实。为防再出意外,便连夜招封明义回京。以国不可无本为由,让他归京继承储君之位。
封明贤不依,连抗十四道圣旨,拒不回京都。先帝无法,派出嫡亲护卫,将他押解他回京。岂料,在归途中,接到线报关于封明的博消息。封明贤大喜过望,嫌弃辎重部队脚程过慢,便先带了几个亲卫便急急赶了去。
谁知这一去竟再也未曾归来。
封明贤和几个亲卫的尸骨是在一处山崖之下发现的。山崖极为干净,四周也未有打斗痕迹,几人身上亦无伤痕,就如不小心掉崖一般。
封明贤是为寻找封明博,何以会好端端的掉崖,还是所行亲卫一道。其中显然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再有秘密又何如,知情者都死了,所余不过生还者的猜忌罢了。
消息传回帝都,二皇子妃悲痛欲绝,连着三日不吃不喝不睡。最后竟在二皇子葬礼上,一头撞死在棺木之上,只留下尚未成年的幼子。
封明博的事给先皇的打击本身就打,这两年亦是在强撑着。二皇子与二皇子妃先后离世,终于成了最后一根稻草,让先皇一病不起,竟是不久后便离世了。
西陵帝位自然由三皇子封明义继位。
其实封明博出事之后先帝不是没怀疑过封明义,但一来是未有证据,二来也不愿相信。他子嗣单薄,实不愿见诸皇子为皇位不择手段,相互残杀。封明贤出事之后,让他彻底绝了念头。是也好,非也罢,他都不愿再追究。与其知道事与愿违的真相,不如让其长埋地下。
逝者已矣,是与不是,都过去吧!
封明义继位之初,朝堂之上支持者并不多。再者封明博与封明贤一事本就是西陵人心中的伤疤。封明义不思考如何安抚众人,而是粗蛮的直接禁止,自然引起许多的人不满。
私下里多数人也只是怀疑,感叹事情诡异,命运不公,早早夺取了那受万人敬仰人的命。
但其中不包括一些顽固之人。
封明博当太子时,甚为贤德,西陵朝党多数人都拥护至极。在封明义强权查封大皇子府邸后,昔日旧臣与其辩驳当堂,更有甚者私下联络朝臣,欲再彻查当日之事,闹得西陵朝堂一片混乱。
封明义本念及情谊,不忍出手。可南楚竟趁乱打劫,三十万重兵压境,直指帝都。无法,只得使出帝王威仪,以雷霆之势贬斥、流放了大批巩固之臣。又派出战将迎战南楚,才作罢。
可西陵朝堂也因此颓败,不符当年盛况,否则何以会在藏书阁一事后与东夏联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