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为物,唯恍唯惚。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二十一章》)
译文:道作为一种能为人们所观照、所体验、所认识的存在,它只是一种在顷刻间照彻一切,而又倏忽即逝的心理意象。这样倏忽即逝却又照彻一切的心理意象啊,人们可以在自己的心灵中观照到它的生动的模样,也可以在自己的心灵中体验到它的真切的实质。它有如一种深远神秘的理想境界,人们置身于其中可以享受到世界万物的精萃,可以体会到至真至切的美好幸福。经历过这种境界的人,会对道这个超凡入圣的理想境界有着绝对的信念。
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要去一个稍远的地方总是困难重重,而现在,人们可以凭借种种便利的交通工具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甚至地球都缩小为一个村庄。也正因为交通的便达,获得信息的便利,使得人们在选择人生之路的时候,就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自脚下延伸出去的道路有千条万条,纵横交错,但大多数人都对这些路视而不见,在他们眼中路只有一条。
所以,他们认为要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是有着一个标准的。因为这个标准,他们制定出这样的人生之路:孩提时代,要学钢琴、学书法、学舞蹈、学种种的技能;在学校里要考试考第一,看各种各样堆积如山的参考书;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之后,还要努力拿到各种证书,参加各种实践;毕业以后要进入一家大企业,要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结婚,为着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努力工作,所以要参加各种令人生厌的酒会、应酬;然后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按照这个标准走下去。
可是,这样的人生真的就是所谓的成功吗?不见得。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说:“考试能拿第一名并不代表一切,因为考试是解决别人解决了的问题。我所认识的20世纪的物理学家、化学家,拿诺贝尔奖的,几乎没有在学校考第一名的,考最后一名的倒??几位。但这些人都能挑一个题目,根据客观情况认定这是自己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为了这个,其余的东西都可以放在次要的位置。”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问题?那就是成功之道要适合自己。
我们看当今社会上那些功成名就者,那些寻找到适合自己人生之路的人,他们所走的路往往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正确的、正常的、标准的路。
在网上有一个笑话,说:“辍学,一定要辍学!从小学辍起,不然没前途!爱迪生,上学时间才3个月;富兰克林,上学时间才3年;要是上到大学才辍学,顶多就只能是个比尔·盖茨了。”
这当然只是一个笑话,但是就像老子所说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为什么小学毕业的爱迪生成了发明大王,在学校成绩很差的爱因斯坦创造了相对论,退学的比尔·盖茨和艾利森成了大富翁,自学成才的李嘉诚创立了商业神话……这些现象是偶然的吗?是违背了社会规律的吗?当然不是。这是因为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和传统不同,他们不是去适应一个环境,而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
新世界的创造当然不是稳定的,也不是可以预测的,而这种不能预测往往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恐惧,使人们不敢去实践。但是敢于实践的人,却可以制定出新的规则,其他人只能去适应和遵守他们制定的新规则。事实上,这个世界总是会把最高的荣誉给予那些敢于开拓、敢于不走寻常路的人们。
在明代吕楠所著的《泾野子》一书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翁有5个儿子,老大木头木脑,老二聪明机灵,老三双目失明,老四弯腰曲背,老五一腿残瘸。在一般人看来,这个家里恐怕只有老二能有点出息,老大能过个平常人的小日子,至于有残疾的老三、老四和老五基本上是注定了不幸的人生了。可是知子莫若父,当父亲的对儿子们的生计作了妥善的安排:让木头木脑的大儿子种田,面朝黄土背朝天,用不着花心计与人打交道,也就不会吃亏上当;让聪明机灵的二儿子经商,经打细算不吃亏;让双目失明的三儿子算命,占卜起卦行走江湖;让弯腰曲背的四儿子搓绳,这活儿即使是驼背也一样干得像样;让一腿残瘸的五儿子织布,坐在织机前面用不着费力。等老翁去世后,5个儿子都能安身立命,一生不愁衣食。
这位父亲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扬长避短,把儿子们的优势发挥出来,甚至是将缺陷化为长处。如果他让呆板木讷的大儿子去经商,让聪明机灵的二儿子去搓绳,让双目失明的三儿子去织布,让驼背的四儿子去种田,让瘸腿的五儿子去算命,那他们只怕都会一事无成,各人抱憾终生。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却是在扬短避长,让有着音乐天赋的人去经商,让擅长体育运动的人去做文员……这样的“恍恍惚惚”又怎能照彻到理想的境界呢?跟随着别人制定的规则去追寻名与利,就真的是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吗?
《战国策·或谓韩公仲》中记载:
公元前293年,秦国与齐国连横之后,向韩、魏两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韩、魏两国面临共同的威胁,但他们却貌合神离,互相之间并不信任,也不愿意真诚合作,而是互相推诿,谁都不愿意打先锋,结果连连败北。公元前298年,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企图将韩国抛在一边,单独同秦国议和,形势变得对韩国十分不利。
这时有一位谋士对韩相公仲说:“双胞胎的长相非常相似,只有他们的母亲才能分辨清楚;利与害在表面上也很相似,只有明智的人才能分辨清楚,看透它们的本质。您的国家目前正面临着利与害相似的情形,也需要由明智的人把它们分辨清楚。如果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就能尊卑有序、各安其分,否则就会败坏纲常、带来祸患。如果秦魏联盟不是您促成的,韩国就面临遭到秦魏图谋的危险;如果韩国追随魏国去讨好秦国,那样韩国将依附于秦国并遭到轻视,韩国国君在诸侯中的地位就降低了。那时候,秦王就要把他宠信的人安插到韩国做官,这样您的处境就危险了。”
谋士层层递进地分析、引申出如何判断当时的政治局势后,又说:“从目前的形势分析,您不如主动去撮合秦、魏进行和谈。两国和谈成功与否,对于韩国都会很有利。若和谈成功,是您穿针引线撮合而成,韩国就成了秦魏联合的门户,既可以受到魏国的推崇,也可以得到秦国的友善。再说,秦魏不可能永远互相信任,秦国会因为得不到魏国的援助而发怒,一定会亲近韩国而远离魏国。魏国也不会永远服从于秦国,一定将设法亲近韩国而防备秦国。这样您就可以像选择布匹随意剪裁一样轻松。由此可见,如果秦魏联合,它们都会感谢您;如果秦魏分裂,两国又都会争取您。这样做,进退对韩都非常有利。希望您能下定决心。”
从中可以看出,这个谋士不只是站在韩国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且还是从全局观察,从而得出化被动为主动的办法——主动撮合秦魏和解,同时取信于两国,而使整个局面向着有利于韩国的方向转化。这就是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优势,也是灵活应变的一种表现,不仅对于政治上的风云变幻可以灵活反应,应用在人际交往中,也能够善察利害,化被动为主动,找出问题的根本。如果只是按照常理来判断,那么,韩国要么是拼个鱼死网破,要么就只能是委曲求全,又哪里能化被动为主动呢?
如此的“恍兮惚兮”、“惚兮恍兮”,才能找准适合自己的那条路,看到事物发展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