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努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大力实施“全面提速、加快发展”的战略方针。全市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宏观经济效果比较明显,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近几年来最好水平,在全省的位次普遍前移。各项社会事业也全面进步。展望2005年,我市经济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持续快速发展仍然是2005年我市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
一、运行态势
(一)经济总量显著增加
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8.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3%,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提前两年完成“十五”计划目标,创1987年以来最好水平。其中,第一产业稳中有增,完成增加值23.05亿元,同比增长8.9%;第二产业增势强劲,实现增加值53.35亿元,同比增长19.7%,增速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运行平稳,完成增加值31.90亿元,同比增长4.6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227元,折合510美元,比上年增长13%。
(二)农业生产形势良好
2004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8号文件精神,坚持“多予、少取、搞活”的方针,把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证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根本目标,立足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比较优势,集中精力实施“五个百万”工程,精心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使全市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定快速发展的态势。全年实现全部农业增加值23.05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农业增加值17.16亿元,同比增长8.1%,林业增加值0.69亿元,同比下降17%,牧业增加值5.37亿元,同比增长4.6%,渔业增加值0.03亿元,同比增长0.3%,服务业增加值0.18亿元,同比增长25.4%。农村基础条件日益改善。2004年,全市141个乡镇全部通了公路,有96.8%的行政村通了汽车。年末自来水受益村418个,占到全市行政村的33.04%,自来水受益户10.64万户,占总户数的21.2%,自来水受益人口达45.7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0.2%。通电的乡镇达到100%、农户达到93.1%。通电话的村达到863个,占68.2%;通电话的农户达9.08万户,占总农户的18.1%。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医疗卫生人员均有增加,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有所缓解。种植结构继续优化。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继续扩大,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36.39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40.69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41.89万亩,其他作物播种面积153.81万亩。粮经比由上年的64.8:35.2调整为64.6:35.4。粮食单产显著提高。2004年全市粮食平均亩产1 83.6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净增5公斤,增长2.8%。其中夏粮平均亩产为168.8公斤,秋粮平均亩产为194.3公斤。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9.25万吨,在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1.08万亩的情况下,总产却增加了1.12万吨,增长1.1%。畜牧业发展势头平稳。在封山禁牧,羊只实施舍养的过程中,畜牧业生产仍然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年末大牲畜存栏56.94万头,比上年净增2.26万头,增长3.9%;其中牛存栏36.2万头,同比增加2.32万头,增长6.8%;年末猪存栏40.49万头,净增1.35万头,增长3.4%;年末羊存栏125.09万只,同比下降1.4%。
(三)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2004年,全市围绕提高企业效益,调整产平品结构,特别是千方百计支持长庆油田和庆阳炼化加快发展步伐,使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工业生产运行趋快。全年工业生产全面增长,总量和速度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45.22亿元,同比增长20.75%。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2.92亿元,增长21.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占全市GDP总量的39.6%。企业产销衔接良好。全市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89.72亿元,同比增长22.4%,产品销售率达到101.1%。其中国有企业销售率好于其它企业,重工业产品销售率好于轻工业。由于产销衔接好,销售额增长,带动了生产的快速增长。企业效益继续提升。全市243户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31户,亏损面为12.8%,比上年下降了4.7个百分点。盈利企业的盈利水平进一步提高,共实现利润总额31.36亿元,同比增长70.4%,比上年净增利润总额9.2亿元。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4.88万元/人,同比增长39.3%。
(四)固定资产投资再上新台阶
我市是一个典型的投资拉动增长型地区,投资总量的大小决定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全年全市上下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点,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市全年实施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164个,比上年增长22.4%。其中完成投资超千万元以上的大项目达189个,比上年增长27.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1.02亿元,同比增长28.6%。从资金来源看,自筹和其他资金占主导地位,国家预算内资金和银行贷款仅占总投资的15%左右。
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建筑业队伍也不断壮大。全市现有四级以上的建筑企业达到61户,2004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89亿元,同比增长30.1%。
(五)市场物价温和上涨,内外贸易持续走旺
年内,在农业生产资料、粮食、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扬的作用下,许多消费品价格出现小幅上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峰值达到104.8%,从8月份开始,逐月回落,到年底全市居民消费品价格为104.0%,高出上年3.3个百分点;在8大类消费品中,有7类上涨,仅烟酒1类下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10.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0%。
由于全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和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双重影响,促使内外贸易持续走旺,传统的零售方式已被新兴的专卖店、连锁店、超市取代。饮食业档次越来越高,花样越来越多,食客越来越众。全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3亿元,同比增长16.9%。其中:陇东批发市场、陇东建材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越来越专,规模不断扩展,使居民的消费更为方便。
外贸大发展,创汇高增长。以农副产品为龙头的出口商品再创辉煌,确立了农副产品出口占全省第一的主体地位。全年出口创汇总额可达4136万美元,同比增长69.3%,出口供货总值再创新高,全年完成18768万元,同比增长47%,各县区都有各自出口供货企业和出口创汇产品。
(六)金融运行态势平稳,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2004.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导下,全市金融机构有效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改进金融服务,各项金融资本平稳运行。至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14.64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达89.91亿元,同比增长8.8%。各项贷款余额64.55亿元,同比增长2.5%。增加的贷款主要投向农业生产;工业、商业、建筑业和乡镇企业贷款全面下滑。从总体看,贷款紧缩、存款低速增长是2004年金融企业的运行的基本趋势。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势头。各级努力培植财源,大力开展增收节支,全年实现财政大口径收入12.4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48亿元,比上年增加近亿元,增长20.4%。同时,坚持量入为出,使有限的财政资金保证了职工工资发放和支持全市经济建设的支撑作用,全年财政支出20.96亿元,同比增长16%。
(七)城乡居民稳定增收,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在城镇,各级政府努力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支持城市个体经济的发展,保证了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50元,同比增长11.6%。从收入来源看,工薪收入仍属主渠道,但来源面更宽泛,家庭经营、劳务、兼职等收入明显增多。随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也水涨船高,全年人均支出5152元,同比增长14.9%。其中:食品消费较平稳,衣着、时尚高档用品和医疗保健用品支出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