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32100000002

第2章 你相信这是明朝吗(1)

最后一个汉人王朝

公元1368年,原本处于封建社会最底层的朱元璋,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金銮宝殿,到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朝灭亡,这中间将近三个世纪的时间,明朝以一种绝对强势的姿态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

是的,一个绝对强势的姿态,这是明朝留给后人最标准的解读,这是中国历史上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朝代,也是最后一个领先于西方国家的朝代。

经济上,明朝中后期的海上贸易将全世界的一半白银囊入怀中,这是到了清朝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可是在人们认为的政治黑暗腐朽的明朝后期却做到了这一点。

政治上,明朝出现了一个宦官、内阁、皇帝三个政治核心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现象,这似乎很像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而内阁对皇权的限制更像是“君主立宪制”的萌芽。

军事上,明朝广泛应用现代兵器,比如火枪、火炮,这在以冷兵器驰骋疆场的古代十分罕见,而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枪炮精锐部队——神机营,更是领先于西班牙火枪兵整整一个世纪。

更让人感到钦佩的是,这是史上比较有气节的一个朝代,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更没有那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的确,明朝的皇帝荒唐的很多,昏庸好色的正德皇帝、一心追求长生不老术的嘉靖皇帝、长达数十年时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可是即便如此,明朝的皇帝却没有一个做出有辱气节的事情。

可以这样说,明朝的历史轨迹之中出现过太多偶然和突发事件,“靖难之役”也在其中。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想法,他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由他守在国都应天府,也就是现在的南京。熟悉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惠帝朱允炆虽然是个很有想法的皇帝,但是性格比较软弱,如果没有发生“靖难之役”,如果明惠帝削藩成功,将皇权集中到他身上,那么又会变成怎样呢?

我们做一个合理的想象,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是一个雷厉风行的皇帝,而继位的则是性格较为软弱的朱允炆,他无法像自己的祖父那样创造出一个新的辉煌时期,至多也就是能够平稳地过渡、享受着朱元璋创造的光环。

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从自己的侄子手中,夺得了他梦寐以求的玉玺,成为了明朝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最主要的是他提出了“迁都北京”,这对于整个明朝、乃至明朝之后的朝代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想当初,朱元璋决定定都在南京,心里也是一百八十个不乐意,因为最开始的时候,他很想将首都定在自己的老家临濠,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或许这是朱元璋内心中渴望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小农意识在作怪,并没有真的从大局着想。

朱元璋身边有一位大臣叫做刘基,此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连朱元璋都曾经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也”。刘邦的谋士张良字子房,所以后代君主一般都把自己身边最得力、最信任的谋士比喻成刘邦身边的张子房,而朱元璋的这句话无疑是对刘基的最大肯定。

对于朱元璋想定都在临濠,刘基是极力劝说,这才让朱元璋决定定都在南京,但是在这个生性多疑的皇帝心中,定都南京让他内心始终都感到惶惶不安,后来甚至是在朝廷上提出了几个迁都的地址,分别是凤阳、关中、洛阳、开封和北京。其中,关中,也就是陕西境内是朱元璋最心仪的地方,视之为中国都城最佳之处。因为关中是中国最典型的以西安为代表的黄河流域都城文化所在地,也是中华民族的兴起之乡,炎帝、黄帝曾族居于此。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就派太子朱标到陕西境内出差,目的就是考察一下将关中作为明朝的国都有何优势、劣势,《明史·兴宗传》专门记录了这件事:“(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敕太子巡抚陕西……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

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朱标这一次出差公干,竟然能够送掉了性命,对于一个父亲来说,没有什么比“白发人送黑发人”更心痛了,朱元璋也不例外,所以在此之后,他绝口不提迁都之事。

朱棣的迁都北京,一直也是他政治生涯的一个争论点,甚至有很多人都认为此举正说明了朱棣的心虚,其实不然,“迁都”这件事情最先提出的是他的父亲朱元璋。关于朱棣决定迁都的原因有二:一是朱棣在成为皇帝之前,就驻守在燕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所以他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更适应那里的生活;其二便是我们熟悉的“天子守国门”,皇帝出现在一个国家的边防线上,那么对于国家的军事防守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小视的。

或许有人认为,“天子守国门”其实大可不必,但实则不然,在公元1403年,朱棣刚刚登上皇位不久,明朝的老对头蒙古就派兵攻打了辽东地区。当时驻守在辽东地区的主将叫做沈永,如果按照曹雪芹给《红楼梦》中取名字的谐音法来看,这个沈永还真得“慎用”啊。

面对强悍的蒙古骑兵,沈永完全慌了手脚,根本就不敢率兵出击,只是锁在自己的府邸之中做缩头乌龟,蒙古骑兵只是为了抢夺一些财物,等他们走后,沈永因为害怕皇帝的责罚,根本就不敢报告此事。

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很快,朱棣就听说了这件事情,非常生气。皇帝一生气,官员就倒霉,这不,当朱棣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就召集文武百官们,开会!

“这件事情,你们说,怎么回事?怎么就那么轻易地让蒙古骑兵进入了我们大明王朝的领土?”朱棣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所有的官员都知道,这个皇帝脾气不太好,于是他们一直沉默着。

他们沉默的原因,并非是因为真的只是害怕朱棣本人,而是这个原因不能说,至少不能由他们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为何这样说呢?当初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就把自己的几个儿子派到各个边关去驻守,别忘了,朱棣原先就是燕王,守护燕京,负责北方的防区。可文武百官哪个有胆子,站出来跟朱棣说,这件事情都赖你?这不是找死么?所以他们一直沉默着,有几个胆大的官员就直勾勾地盯着朱棣,那意思就是说,别问我,你清楚。

朱棣虽然表面上在询问官员,但他心里面很明白,蒙古在明朝以北,一直都对明朝的边境虎视眈眈,原本负责北方安全的,就是自己和宁王,宁王因为被自己给绑架过,所以心存不满,一直消极怠工。所以大明王朝北方防线变得脆弱,是肯定的事情。也难怪这些文武百官们什么都不敢说,唉,想到这里,朱棣的口气缓和了下来,心情也平静了许多。

他问道:“诸位,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文武百官还是不说话,朱棣只好亲自想办法,怎么才能让北方的防线坚固起来呢?他必须要解决掉这个难题。想来想去,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迁都北京。

当初朱元璋打下了这大明江山,他将自己的老巢定在了南京,可是在江山的版图之中,北边的边疆不能让他真的高枕无忧,于是他将自己的几个儿子分别派到各地,表面上称王,实际上也是各个地方的边防守卫,朱棣所要防守的就是燕京。

转眼十多年了,他在这里耗费了自己大量的心血,无论是经济还是军队,他都是了若指掌。如果将帝都选在这里,燕京的一屋一地、一街一巷都在他心里有个底,不像是南京那般陌生。

更重要的是,朱棣心里清楚,如果将大明江山的核心放在南京,虽然能够安逸一时,可是北方的防线却变得脆弱,让虎视眈眈的女真族有机可乘。迁都燕京,离几处军事要地,比如山海关、蓟门、大同都非常近,如果稍有松懈,蒙古骑兵就会直逼京城,朱棣使用这种方式鞭策自己,鞭策自己的军队,让他们时刻保持警惕。

朱棣的举动,成就了明朝非常著名的一条祖训——“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每一代王朝都会有自己非常强大的敌人,唐朝边关上有吐蕃、回纥、南诏,宋朝面对的是辽国、金国和蒙古的虎视眈眈,而明朝同样是要面对鞑靼、后金等。在这几个朝代之中,只有明朝坚持了自己的气节,我们可以举这样几个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大的危机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比如皇帝被掳走了,这是一种奇耻大辱,宋朝的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国掳走,当时还是康王的赵构成了唯一的漏网之鱼,吓得他赶紧带着自己的部下往南边逃去,好不狼狈。建立了南宋之后,大臣们也曾经建议过,说花点银子把两位皇帝救回来,虽然说赵构没有同意,但是言外之意,也就是要赔款换来所谓的尊严。

皇帝被掳走的事情,明朝同样发生了,这个倒霉的皇帝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就在这位年轻的皇帝还在幻想着怎么能够成就一番大业的时候,在明朝的北方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蒙古已经分裂成了两个部落,瓦剌与鞑靼,两虎相争,肯定会有一个变得强大,那就是瓦剌部落。

强大后的瓦剌部落不再满足于现状,他们将野心放到了明朝,不断地骚扰明朝的边境,两国交战,并不像是两个人看不惯对方就大打出手那样简单,他们还需要一个理由,至少是一个能够让他们出兵的理由,尽管这看起来有些冠冕堂皇,可是表面功夫还是要做的。就在这个时候,瓦剌找到了一个理由。

当时,瓦剌每年要给明朝进贡,而明朝作为一个大国,对于那些来给自己进贡的使者,无论贡品是什么,值不值钱,都会赐给很丰厚的赏赐,而且还是按人头给。瓦剌每年进贡的东西都是些不值钱的土特产品,可是每年去进贡的使者却多达数千人,这是一笔非常不公平的买卖。

明英宗身边有一个叫做王振的宦官,他同样也是扰乱朝纲的一个阉党,地位虽然不比魏忠贤那厮,可是魏忠贤干的坏事,他也没少做。关于瓦剌谎报人数的事情,他是最先知情的,就决定单方面减价,只给原先说好的价格的40%,更让瓦剌不能容忍的是,到了明朝之后,他们算是客人,可是王振却命令礼部的人,不许给瓦剌人供应吃喝。

瓦剌的首领叫做也先,经过这番受辱,他气愤之下,率领军队回到了自己的领地,还未等明朝反应过来,就直接挥军南下,攻打山西大同。

明英宗怎么也想不到,原本已经说好要和平共处的瓦剌部落竟然会突然发飙,而且还是这么大的动静,就赶快派出自己的驸马都尉井源率兵四万去增援大同。

王振原本就是山西大同人,当自己的乡亲父老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他想的并非是如何能够让他们脱离苦海,反而是想着怎么能在乡亲们面前炫耀皇帝对自己的宠爱。说到底,这也是他心里自卑的原因导致,这时候他充分发挥了宦官那三寸不烂之舌的功力,游说明英宗说,皇上,这时候您不妨御驾亲征,那瓦剌部落不过是蛮夷之辈,根本就不构成威胁。如果皇上您出马,肯定就能摆平他们,还能让满朝文武的官员看看皇上您的本事。

明英宗从小就是被王振服侍的,一个皇帝最缺少的就是友情,所以在英宗心里,王振就是他最好、最值得信赖的朋友,朋友是断然不会害他的,所以他一拍脑袋就下了命令,朕要御驾亲征!

听到这命令,文武百官直接就在午门之外跪倒一片,说的都是什么“皇上不可”、“皇上三思”之类的话。可英宗哪里还听得进去呢?一心想着的,就是王振给他勾勒出的凯旋蓝图。

一场战事,如果没有战略构想,那就如同瞎子上了战场。

一场战事,如果没有合理的部署,那就如同傻子上了战场。

一场战事,如果没有充分的粮草作为后盾,那无疑就等于自寻死路。

可是这三点,明英宗都占全了,他带领临时拼凑出来的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准备赴大同。在他赴前线的路上,恰好赶上连天大雨,这二十万大军就好像是霜打的茄子一样,哪里还有半点行军打仗的气势?好不容易赶到了大同,看到的情景更是让这些士兵感到崩溃,漫山遍野都是明军的尸首,顿时间一种绝望的情绪笼罩在明军心头,就连明英宗和王振都觉得这次御驾亲征太欠考虑了。

既然如此,明英宗决定还是撤退吧,回到北京再想对策,如果当时明英宗果断地、迅速地撤退,或许也就没有后面的事情发生了。可就在这样的关头,王振又突发奇想,想要借此机会衣锦还乡。

王振的老家在蔚州,离大同很近,他觉得这次皇帝都在身边了,如果他能够和皇帝一起回到老家去,家乡父老们肯定对自己是佩服之至啊,估计当初王振在家乡的时候,也是属于地位较低的角色,否则他又怎么能有如此强烈的渴望扬眉吐气的心思呢!

他的提议得到了明英宗的同意,大臣们却是极力反对,认为这时候当务之急并非是什么衣锦还乡,而是赶紧回到北京想对策。这个王振很早就已经开始集结党羽,在朝廷之中已经有了自己的一群心腹,对于群臣的反对,他根本不放在眼中。在明英宗的示意下,明军开始往蔚州方向撤退,一路上并没有什么瓦剌的军队,也许他们还没有赶过来,如果从蔚州这个地方撤退,时间原本应该是非常充裕的,可是,等明军已经到了蔚州境内的时候,王振又出了一个幺蛾子,他开始反对明军进入他的老家,理由竟然是二十万大军会践踏老百姓的庄稼地。虽说是踩坏了花花草草也不好,可这是什么时候?这是和时间争命的时候,就算是踩坏了一些粮食,大不了明英宗回去赔偿给这些百姓好了,结果明英宗又听从了王振的建议,改道从怀来撤退。

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军追赶上来,并且对这里形成了包围之势,明英宗和王振也成了瓮中之鳖,就这样,明英宗被掳走,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就在瓦剌大军团团包围住怀来的时候,明军并没有投降,而是做了最后的挣扎,尽管全军覆没,但是没有一个人为了苟且偷生而选择投降,这是其一;其二,当时守护在明英宗身边的大臣们没有一个逃跑、投降——明将樊忠杀死王振,英国公(明朝的最高世袭公爵)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全部战死沙场;其三,明英宗尽管被俘,但无论也先怎样威逼利诱,朱祁镇就是不投降,就是不以出卖国家利益作为条件换取自己的活路与大好前程。

土木堡事变之后,瓦剌的首领也曾经想过,要利用这个被俘的君主换些银子,他们带着明英宗跑到明朝边境上各个将领那里,意思就是你看你们的君主在我手上,你还不表示表示?可是各个将领几乎全部都是做了一个举动——跪下给明英宗行大礼,然后果断拒绝瓦剌的各种要求。

同类推荐
  • 卿本木匠奈何做官

    卿本木匠奈何做官

    清朝的贪官穿越到明朝天启年间当清官的故事
  • 二十四史-魏书

    二十四史-魏书

    《魏书》,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实共一百三十卷。北齐魏收撰。
  • 吟咏初唐

    吟咏初唐

    唐朝是一个怎样的年代,武将坚毅果敢,努力的扩展着自己生存的土壤,士子风流傲世,留下篇篇华丽的诗篇,大唐,有怎样的胸怀才能够在经历五胡乱华,隋末征战的创伤之后,迅速的使中国重新立于世界大国之林,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之骄傲的一个时代,倘若置身其中,又会是怎样的一番风景
  • 杨家八虎

    杨家八虎

    每一个男人都有一个帝王梦,每一个男人都有个将军情结。男儿的价值也许就体现在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上。每次看到宋朝的史实,尤其是看到靖康耻、檀渊之盟等事件时我们无不怒火冲天、义愤填膺。假如有一个机会能让你去改变这段历史,完成这个梦想那你还在等什么呢?来吧,跟随主人公王子华王子华的脚步,我们一起回到北宋,重书历史。看看他一路走来怎么样成为北宋大将?又是怎样的机缘巧合和奇遇冒险让他成为杨家将的一员?他将怎么改变杨家的命运?他会让大宋发生怎样的巨变?让我们一起见证这段历史。少年志,同听风雨,何处战鼓雷鸣?立林问,皆同梦人,他日能共舞否?战马嘶,袍泽共起,江山舍我谁掌?泪伊人,狼烟四起,谁能抚那木琴?
  • 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来征战几人回

    怛罗斯之战,是中世纪两大帝国的一次交锋,也是世界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场战役。但是就是这样一场重要的战役,在中国史书上却只留下一些模糊不清的记载,这给人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于是,在我的脑海中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卷进历史漩涡中的小人物的故事……
热门推荐
  • 红玫瑰与白玫瑰

    红玫瑰与白玫瑰

    张爱玲的小说曾经这样提过,“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但是本文只是用了名字,内容还是想的。原谅取名无能文案无能的作者。嘤嘤嘤看在不是坑的份上,忍忍吧。这是两个人的故事,好吧,加个面粉团子,行行行,还有只金毛。简单,清水(黄牌很可拍好么~),有误会,有温馨有巧合有搞笑,有些匪夷所思有些不可理喻,但是但凡脱离这些,也就没什么趣味,其实还行。
  • 绝对双弹

    绝对双弹

    特武高校,是专门培养特武的一所高校。特武,专门解决各种平常人不能解决的问题。一个什么武功都不会的平凡少年,被家人硬送入特武高校锻炼。且看少年如何成为最强特武,追最美校花,和各种超能力者华丽对抗……
  • 盗墓恩仇传

    盗墓恩仇传

    这个世界上,总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即使正统教育说这些都是迷信,可是我认为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我知道我所告诉大家的故事是不符合现在的世界观的,我想了很久,还是觉得应该把事情写出来,因为我觉得如果我不把这些事情公布于众,实在是一种遗憾,人生本来就是寻找阅历的过程,真实的故事应该被大家知道。
  • 幻之尽界

    幻之尽界

    幻想世界的励志小说,从吊车尾的蜕变!!!
  • 智族

    智族

    当你仰望星空的时候,觉得寂寞吗?人类从蛮荒到文明,真的只要两万年吗?地球生物几次毁灭真的是偶然吗?想写一个英雄的故事!ps:第一次创作,求鼓励,求投票,求评论。谢谢!
  • 都市生存法则

    都市生存法则

    韩朔从病床上苏醒,望着晨曦时分,窗外陌生的景象,嘴里流淌着苦涩的味道。脑海回忆着一份不属于自己的记忆,桀骜不驯,张扬跋扈,挥霍无度,无恶不作。一个被驱逐出家族的纨绔弟子,败光遗产后,在宴会中醉死。接受这具躯体的韩朔面对无尽的嘲讽,世人的轻蔑后,毅然涅槃重生,成就真正的自我。在这片妖魔鬼怪出没的末法时代,制定出一套生存法则。Ps:求票票,点击,收藏,都需要。
  • 这山那水

    这山那水

    生活的歌者杨春光诗者,心之言,志之声也。一首好诗,往往饱蘸深情厚意,创造丰富意象,洋溢着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向读者传递着一种积极、健康、向上、奋进的精神内涵,读来酣畅淋漓,催人奋进。
  • 凰绝天下:废物七小姐

    凰绝天下:废物七小姐

    【本文1v1】她,是22世纪的天才军医,在探寻神秘古墓的时候意外穿越到另一个大陆,意外成为了夜家的‘废物七小姐’。缺失的记忆,隐藏的身世之谜,乱世浮沉,真相被埋藏,且看她素手遮天!
  • 恶魔修士

    恶魔修士

    恶魔,就是天才们的噩梦。越是天才,越有战胜的价值!越是强者,越有征服的意义!天生恶魔体质,战斗,就是唯一的宿命。少年易小羽,天生废灵脉,被宗门抛弃,但却拥有恶魔的力量,每一次战胜强者,都能让灵脉得到进化。从废柴,进化为天才!从天才,进化为绝世强者!唯有战斗,不断地战斗,才能突破桎梏,征服一切!
  • 塔中人

    塔中人

    18岁少年机缘巧合探秘一座古老的佛塔,然而表面是藏经阁的塔内却暗藏玄机,战斗力爆表的神秘少女,善于伪装的年轻男人,是什么让一个本该享受大学时光的少年从此踏上传奇之旅……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做不到,和鹿羽一起开启解谜之路吧,期待你们的参与……(此塔中人并非狭义的塔中有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