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32100000002

第2章 你相信这是明朝吗(1)

最后一个汉人王朝

公元1368年,原本处于封建社会最底层的朱元璋,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金銮宝殿,到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朝灭亡,这中间将近三个世纪的时间,明朝以一种绝对强势的姿态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

是的,一个绝对强势的姿态,这是明朝留给后人最标准的解读,这是中国历史上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朝代,也是最后一个领先于西方国家的朝代。

经济上,明朝中后期的海上贸易将全世界的一半白银囊入怀中,这是到了清朝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可是在人们认为的政治黑暗腐朽的明朝后期却做到了这一点。

政治上,明朝出现了一个宦官、内阁、皇帝三个政治核心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现象,这似乎很像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而内阁对皇权的限制更像是“君主立宪制”的萌芽。

军事上,明朝广泛应用现代兵器,比如火枪、火炮,这在以冷兵器驰骋疆场的古代十分罕见,而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枪炮精锐部队——神机营,更是领先于西班牙火枪兵整整一个世纪。

更让人感到钦佩的是,这是史上比较有气节的一个朝代,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更没有那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的确,明朝的皇帝荒唐的很多,昏庸好色的正德皇帝、一心追求长生不老术的嘉靖皇帝、长达数十年时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可是即便如此,明朝的皇帝却没有一个做出有辱气节的事情。

可以这样说,明朝的历史轨迹之中出现过太多偶然和突发事件,“靖难之役”也在其中。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想法,他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由他守在国都应天府,也就是现在的南京。熟悉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惠帝朱允炆虽然是个很有想法的皇帝,但是性格比较软弱,如果没有发生“靖难之役”,如果明惠帝削藩成功,将皇权集中到他身上,那么又会变成怎样呢?

我们做一个合理的想象,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是一个雷厉风行的皇帝,而继位的则是性格较为软弱的朱允炆,他无法像自己的祖父那样创造出一个新的辉煌时期,至多也就是能够平稳地过渡、享受着朱元璋创造的光环。

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从自己的侄子手中,夺得了他梦寐以求的玉玺,成为了明朝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最主要的是他提出了“迁都北京”,这对于整个明朝、乃至明朝之后的朝代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想当初,朱元璋决定定都在南京,心里也是一百八十个不乐意,因为最开始的时候,他很想将首都定在自己的老家临濠,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或许这是朱元璋内心中渴望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小农意识在作怪,并没有真的从大局着想。

朱元璋身边有一位大臣叫做刘基,此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连朱元璋都曾经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也”。刘邦的谋士张良字子房,所以后代君主一般都把自己身边最得力、最信任的谋士比喻成刘邦身边的张子房,而朱元璋的这句话无疑是对刘基的最大肯定。

对于朱元璋想定都在临濠,刘基是极力劝说,这才让朱元璋决定定都在南京,但是在这个生性多疑的皇帝心中,定都南京让他内心始终都感到惶惶不安,后来甚至是在朝廷上提出了几个迁都的地址,分别是凤阳、关中、洛阳、开封和北京。其中,关中,也就是陕西境内是朱元璋最心仪的地方,视之为中国都城最佳之处。因为关中是中国最典型的以西安为代表的黄河流域都城文化所在地,也是中华民族的兴起之乡,炎帝、黄帝曾族居于此。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就派太子朱标到陕西境内出差,目的就是考察一下将关中作为明朝的国都有何优势、劣势,《明史·兴宗传》专门记录了这件事:“(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敕太子巡抚陕西……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

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朱标这一次出差公干,竟然能够送掉了性命,对于一个父亲来说,没有什么比“白发人送黑发人”更心痛了,朱元璋也不例外,所以在此之后,他绝口不提迁都之事。

朱棣的迁都北京,一直也是他政治生涯的一个争论点,甚至有很多人都认为此举正说明了朱棣的心虚,其实不然,“迁都”这件事情最先提出的是他的父亲朱元璋。关于朱棣决定迁都的原因有二:一是朱棣在成为皇帝之前,就驻守在燕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所以他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更适应那里的生活;其二便是我们熟悉的“天子守国门”,皇帝出现在一个国家的边防线上,那么对于国家的军事防守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小视的。

或许有人认为,“天子守国门”其实大可不必,但实则不然,在公元1403年,朱棣刚刚登上皇位不久,明朝的老对头蒙古就派兵攻打了辽东地区。当时驻守在辽东地区的主将叫做沈永,如果按照曹雪芹给《红楼梦》中取名字的谐音法来看,这个沈永还真得“慎用”啊。

面对强悍的蒙古骑兵,沈永完全慌了手脚,根本就不敢率兵出击,只是锁在自己的府邸之中做缩头乌龟,蒙古骑兵只是为了抢夺一些财物,等他们走后,沈永因为害怕皇帝的责罚,根本就不敢报告此事。

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很快,朱棣就听说了这件事情,非常生气。皇帝一生气,官员就倒霉,这不,当朱棣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就召集文武百官们,开会!

“这件事情,你们说,怎么回事?怎么就那么轻易地让蒙古骑兵进入了我们大明王朝的领土?”朱棣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所有的官员都知道,这个皇帝脾气不太好,于是他们一直沉默着。

他们沉默的原因,并非是因为真的只是害怕朱棣本人,而是这个原因不能说,至少不能由他们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为何这样说呢?当初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就把自己的几个儿子派到各个边关去驻守,别忘了,朱棣原先就是燕王,守护燕京,负责北方的防区。可文武百官哪个有胆子,站出来跟朱棣说,这件事情都赖你?这不是找死么?所以他们一直沉默着,有几个胆大的官员就直勾勾地盯着朱棣,那意思就是说,别问我,你清楚。

朱棣虽然表面上在询问官员,但他心里面很明白,蒙古在明朝以北,一直都对明朝的边境虎视眈眈,原本负责北方安全的,就是自己和宁王,宁王因为被自己给绑架过,所以心存不满,一直消极怠工。所以大明王朝北方防线变得脆弱,是肯定的事情。也难怪这些文武百官们什么都不敢说,唉,想到这里,朱棣的口气缓和了下来,心情也平静了许多。

他问道:“诸位,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文武百官还是不说话,朱棣只好亲自想办法,怎么才能让北方的防线坚固起来呢?他必须要解决掉这个难题。想来想去,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迁都北京。

当初朱元璋打下了这大明江山,他将自己的老巢定在了南京,可是在江山的版图之中,北边的边疆不能让他真的高枕无忧,于是他将自己的几个儿子分别派到各地,表面上称王,实际上也是各个地方的边防守卫,朱棣所要防守的就是燕京。

转眼十多年了,他在这里耗费了自己大量的心血,无论是经济还是军队,他都是了若指掌。如果将帝都选在这里,燕京的一屋一地、一街一巷都在他心里有个底,不像是南京那般陌生。

更重要的是,朱棣心里清楚,如果将大明江山的核心放在南京,虽然能够安逸一时,可是北方的防线却变得脆弱,让虎视眈眈的女真族有机可乘。迁都燕京,离几处军事要地,比如山海关、蓟门、大同都非常近,如果稍有松懈,蒙古骑兵就会直逼京城,朱棣使用这种方式鞭策自己,鞭策自己的军队,让他们时刻保持警惕。

朱棣的举动,成就了明朝非常著名的一条祖训——“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每一代王朝都会有自己非常强大的敌人,唐朝边关上有吐蕃、回纥、南诏,宋朝面对的是辽国、金国和蒙古的虎视眈眈,而明朝同样是要面对鞑靼、后金等。在这几个朝代之中,只有明朝坚持了自己的气节,我们可以举这样几个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大的危机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比如皇帝被掳走了,这是一种奇耻大辱,宋朝的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国掳走,当时还是康王的赵构成了唯一的漏网之鱼,吓得他赶紧带着自己的部下往南边逃去,好不狼狈。建立了南宋之后,大臣们也曾经建议过,说花点银子把两位皇帝救回来,虽然说赵构没有同意,但是言外之意,也就是要赔款换来所谓的尊严。

皇帝被掳走的事情,明朝同样发生了,这个倒霉的皇帝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就在这位年轻的皇帝还在幻想着怎么能够成就一番大业的时候,在明朝的北方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蒙古已经分裂成了两个部落,瓦剌与鞑靼,两虎相争,肯定会有一个变得强大,那就是瓦剌部落。

强大后的瓦剌部落不再满足于现状,他们将野心放到了明朝,不断地骚扰明朝的边境,两国交战,并不像是两个人看不惯对方就大打出手那样简单,他们还需要一个理由,至少是一个能够让他们出兵的理由,尽管这看起来有些冠冕堂皇,可是表面功夫还是要做的。就在这个时候,瓦剌找到了一个理由。

当时,瓦剌每年要给明朝进贡,而明朝作为一个大国,对于那些来给自己进贡的使者,无论贡品是什么,值不值钱,都会赐给很丰厚的赏赐,而且还是按人头给。瓦剌每年进贡的东西都是些不值钱的土特产品,可是每年去进贡的使者却多达数千人,这是一笔非常不公平的买卖。

明英宗身边有一个叫做王振的宦官,他同样也是扰乱朝纲的一个阉党,地位虽然不比魏忠贤那厮,可是魏忠贤干的坏事,他也没少做。关于瓦剌谎报人数的事情,他是最先知情的,就决定单方面减价,只给原先说好的价格的40%,更让瓦剌不能容忍的是,到了明朝之后,他们算是客人,可是王振却命令礼部的人,不许给瓦剌人供应吃喝。

瓦剌的首领叫做也先,经过这番受辱,他气愤之下,率领军队回到了自己的领地,还未等明朝反应过来,就直接挥军南下,攻打山西大同。

明英宗怎么也想不到,原本已经说好要和平共处的瓦剌部落竟然会突然发飙,而且还是这么大的动静,就赶快派出自己的驸马都尉井源率兵四万去增援大同。

王振原本就是山西大同人,当自己的乡亲父老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他想的并非是如何能够让他们脱离苦海,反而是想着怎么能在乡亲们面前炫耀皇帝对自己的宠爱。说到底,这也是他心里自卑的原因导致,这时候他充分发挥了宦官那三寸不烂之舌的功力,游说明英宗说,皇上,这时候您不妨御驾亲征,那瓦剌部落不过是蛮夷之辈,根本就不构成威胁。如果皇上您出马,肯定就能摆平他们,还能让满朝文武的官员看看皇上您的本事。

明英宗从小就是被王振服侍的,一个皇帝最缺少的就是友情,所以在英宗心里,王振就是他最好、最值得信赖的朋友,朋友是断然不会害他的,所以他一拍脑袋就下了命令,朕要御驾亲征!

听到这命令,文武百官直接就在午门之外跪倒一片,说的都是什么“皇上不可”、“皇上三思”之类的话。可英宗哪里还听得进去呢?一心想着的,就是王振给他勾勒出的凯旋蓝图。

一场战事,如果没有战略构想,那就如同瞎子上了战场。

一场战事,如果没有合理的部署,那就如同傻子上了战场。

一场战事,如果没有充分的粮草作为后盾,那无疑就等于自寻死路。

可是这三点,明英宗都占全了,他带领临时拼凑出来的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准备赴大同。在他赴前线的路上,恰好赶上连天大雨,这二十万大军就好像是霜打的茄子一样,哪里还有半点行军打仗的气势?好不容易赶到了大同,看到的情景更是让这些士兵感到崩溃,漫山遍野都是明军的尸首,顿时间一种绝望的情绪笼罩在明军心头,就连明英宗和王振都觉得这次御驾亲征太欠考虑了。

既然如此,明英宗决定还是撤退吧,回到北京再想对策,如果当时明英宗果断地、迅速地撤退,或许也就没有后面的事情发生了。可就在这样的关头,王振又突发奇想,想要借此机会衣锦还乡。

王振的老家在蔚州,离大同很近,他觉得这次皇帝都在身边了,如果他能够和皇帝一起回到老家去,家乡父老们肯定对自己是佩服之至啊,估计当初王振在家乡的时候,也是属于地位较低的角色,否则他又怎么能有如此强烈的渴望扬眉吐气的心思呢!

他的提议得到了明英宗的同意,大臣们却是极力反对,认为这时候当务之急并非是什么衣锦还乡,而是赶紧回到北京想对策。这个王振很早就已经开始集结党羽,在朝廷之中已经有了自己的一群心腹,对于群臣的反对,他根本不放在眼中。在明英宗的示意下,明军开始往蔚州方向撤退,一路上并没有什么瓦剌的军队,也许他们还没有赶过来,如果从蔚州这个地方撤退,时间原本应该是非常充裕的,可是,等明军已经到了蔚州境内的时候,王振又出了一个幺蛾子,他开始反对明军进入他的老家,理由竟然是二十万大军会践踏老百姓的庄稼地。虽说是踩坏了花花草草也不好,可这是什么时候?这是和时间争命的时候,就算是踩坏了一些粮食,大不了明英宗回去赔偿给这些百姓好了,结果明英宗又听从了王振的建议,改道从怀来撤退。

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军追赶上来,并且对这里形成了包围之势,明英宗和王振也成了瓮中之鳖,就这样,明英宗被掳走,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就在瓦剌大军团团包围住怀来的时候,明军并没有投降,而是做了最后的挣扎,尽管全军覆没,但是没有一个人为了苟且偷生而选择投降,这是其一;其二,当时守护在明英宗身边的大臣们没有一个逃跑、投降——明将樊忠杀死王振,英国公(明朝的最高世袭公爵)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全部战死沙场;其三,明英宗尽管被俘,但无论也先怎样威逼利诱,朱祁镇就是不投降,就是不以出卖国家利益作为条件换取自己的活路与大好前程。

土木堡事变之后,瓦剌的首领也曾经想过,要利用这个被俘的君主换些银子,他们带着明英宗跑到明朝边境上各个将领那里,意思就是你看你们的君主在我手上,你还不表示表示?可是各个将领几乎全部都是做了一个举动——跪下给明英宗行大礼,然后果断拒绝瓦剌的各种要求。

同类推荐
  • 三国之一统江湖

    三国之一统江湖

    华云穿越到了三国,却发现人物虽然是历史上那些熟悉的人物,演绎的却是一段完全陌生的历史。还好,华云有一个牛叉的老爹,天下第五高手华佗,还有一个牛叉的小弟:曹操。对,你没有看错,华佗就是华云的父亲,而且,曹操成了华云的小弟,华云是曹操的少主。于是华云开始了自己拉风的一统三国江湖的人生。汉献帝又如何?我踩!刘皇叔又怎么样?我踩!第一猛男吕奉先又如何?我还踩!碧眼贼孙仲谋又怎样?我还踩踩踩!神马董卓、袁绍、袁术、刘表、刘璋各路诸侯,神马南华老仙、于吉、左慈三大神仙,神马关张黄马赵五虎上将,神马卧龙凤雏周瑜鲁肃,统统踩倒!华云高呼:我要倚天屠龙,我要一统江湖,我要破碎虚空!
  • 一代杀帝

    一代杀帝

    五胡十六国时期,没有秦汉的霸气,隋唐的辉煌,对于汉人来说,有的只是无尽的耻辱,野蛮的胡人,用野蛮的屠刀,摧毁了华夏千百年遗留下来的仁义道德。仗义每多屠狗辈,且看一个屠狗出身的小子,陈帝,在面对国家危难,家破人亡的时候,是逆来顺受,还是揭竿而起......
  • 天道百家

    天道百家

    封神之后再无仙,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诸子寻得残存道统,重现百家争鸣,这人间天地的正统之道,究竟花落谁家?
  • 席卷大小乔

    席卷大小乔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那时江山如画,群雄并起;那时苍茫大地,诸侯逐鹿。翩翩少年郎,降临南阳。且看他力挽狂澜,定鼎九州,看他在三国掀起一番狂澜。
  • 中国学生不可不读的橙色历史经典

    中国学生不可不读的橙色历史经典

    本书精选了古今中外的著名历史故事,通过通俗简短的叙述,将历史人物生动真实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热门推荐
  • 龙象蛮荒

    龙象蛮荒

    西班牙:他是海洋海盗,盗挖不属于他的财富。世界教科文组织:他是海洋沉船史上的罪人。日本:他是让日本吃不起鱼的罪魁祸首。维京海盗:他是我们海盗的偶像,神。洛克菲勒:他是海洋石油的控制者。
  • 主宰虫族

    主宰虫族

    无论是纵横虚空的绝世人物,还是威压一方的超级宗门,在我虫族兵临之时,尽皆臣服!
  • 最强少主

    最强少主

    从小就是孤儿的陈想,在受尽了欺辱的童年中成长,他发誓终有一天一定要成为人人所敬仰的人,在一次意外的撞车,陈想的力量开始觉醒,以前世的戒指中的灵魂交谈,开始了修真的道路,就这样,在修...
  • 上海山庄

    上海山庄

    故事发生在上海一幢威尔士山庄式的花园洋房里。亿万富翁林仲权之次子——医生林海宁是一个幸福的男人:他高大帅气、为人厚道、业务精湛、前途无量,妻子柳莺美若天仙、温柔贤惠,女儿林小琳智商奇高、漂亮可爱……然而,他渐渐发现,在令人艳羡的生活里,在妻子的款款柔情里,却处处充满着谎言,充斥着阴谋,宁静之下,却暗流涌动,甚至,他最疼爱的女儿也是阴谋的产物……柳莺的童年非常不幸,她的生父出生于上海滩的名门,家境十分富裕,但他被一场阴谋夺去了全部家产,一病不起,含恨而逝,母亲再嫁后,柳莺又遇到了更大的不幸……从此,她便生活在仇恨里,报复是她生命唯一的主题。
  • 用英语介绍中国.这里是广州

    用英语介绍中国.这里是广州

    外国人面前,你能否用一口流利的英文介绍自己所在的城市呢?走出国门,你是否能够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广州灿烂悠久的文化?本书为读者奉上原汁原味的人文阅读精华,详细介绍了人们最感兴趣的广州历史文化、城市风景、广州生活、名人逸事等,带您全方位地了解广州。读者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又能品味这座南方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 tfboys恋爱笔记

    tfboys恋爱笔记

    当红明星tfboys与三位女生能否擦出爱的火花,就请关注tfboys恋爱笔记
  • 道玄传

    道玄传

    是谁重燃九千年前仙魔大战的余火?七界域强者组成的仙盟联军为何在凯旋之路上土崩瓦解?酝酿了九千年的阴谋到底为一个孩子安排了怎样的命运?重聚七灵,龙帝临渊,逃不出命运的辗转;九帝天纹,北斗七杓,依旧是红尘的邂逅。徘徊在神魔边缘的帝王啊!你的命运掌握在谁的手中?天下神兵,斩不断回忆的红线,为什么亲手打碎一个少年仅有的梦。对不起,为了天下,我一直在向前,却不知何时与你分道扬镳!日日夜夜梦中流转的是谁的光影,沧海桑田模糊了你的容颜。走远了才发现,自己是一个人,可是,千军万马,我背负得起!
  • 上古之皇尊

    上古之皇尊

    上古世纪,妖魔横行,人类渐强,争端不断。少年林向道修仙法,锻神躯,刀斩神魔人怪,掌翻乾坤我为皇。
  • 武灵三道天

    武灵三道天

    天地之初,天地唯有三道大道之花,其一破开混沌,化为山河大地,其二化为天地苍穹,其三化为灵,也隐于灵,得者可于天地同寿!
  • 大明王朝4

    大明王朝4

    明朝,取《易经》中“大明始终”之意,朱元璋,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干脆利落地灭了元朝,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他的王朝又要马上过去,化作历史的烟尘。这是中国式的王朝兴替,佛家叫轮回,经济学家叫周期,而历史学家,干脆就把它称之为历史周期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