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05200000021

第21章 君臣合力(1)

作为一代雄才之主,唐太宗在集权专制的同时,还能注意到君臣共同治理天下。

君臣之间,同心同德,上下相亲,形成合力,此乃为一种制胜之道。“君臣事同鱼水,则海内可安”的道理几乎人人都懂,但并非所有君王都能做得到。唐太宗不仅武功卓越,而且还是一位文采突出的英明君主。在治理国家方面。他没有像另外两位文武双全的帝王商纣王、隋炀帝那样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相反,他强调的是君主应该与臣下共同治理天下,以成治道,必须使得君臣之间,上下同心,形成一种“合力”,并以这种合力去推行自己的统治。

合力谋略无疑是唐太宗制胜之道的法宝。合力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在于君王与大臣的共同治理国家方面,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种凝聚力,双方同心同德,众志成城,以图达到意想不到的功效。

唐朝是在隋朝的废墟之上建立起来的,唐初君臣对于隋朝灭亡的教训还记忆犹新。鉴于隋朝短暂而亡的惨痛教训,唐太宗还与左右大臣们曾就如何治理天下进行过激烈的讨论。有一次,魏征提到隋朝的禁囚事件,即隋炀帝下令捕“盗贼”,一天之内竟杀死两千多人。唐太宗认为如此妄杀无辜。不只是炀帝无道,同时也与臣下失职、没有尽到忠心有必然的联系。他说:“为臣者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炀帝君臣如此,何得不败?”他认为,即使君主自己贤明,但如果臣下不能进谏直言,国家同样会陷于危险之中,所以他得出的结论是:“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章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义,致天下太平。”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唐太宗所主张的“君臣事同鱼水”并不等同于君臣之间的绝对平等关系,这种“事同鱼水”必须是在君主专制的前提下实行的,正如他所说“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唐太宗将君臣合力治国的关系提到国家兴亡、社稷安危的高度来认识,无疑又把“合力”这一谋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太宗为了实现君臣合力共理天下,经常与群臣论治,指出“人君必须忠良辅弼”,并要求“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由于太宗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由此他得出结论:“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并指出:“帝王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正是出于这种帝王不是“尽善”之人的结论,唐太宗主张依靠臣下,集思广益。他曾对大臣魏征说:“美玉通常隐藏在石头中,不经良工雕琢,与瓦砾一样没有什么区别。如经过良工的精心琢磨,去掉石、瑕,就可以成为传世之宝。朕虽然算不上美玉,但还是希望你们这些良工来费心琢磨。”又对王珪说:“金矿在山中时,并没有什么可贵的,只有经过冶铸之后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为世人所珍惜。朕就是那未经冶炼的金矿,卿好比善于冶铸的良工。”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他对大臣们所说:“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倘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国之大害也。”可见,唐太宗非常重视君臣之间的同心协力,将大臣对君主的“极言无隐”看做是“协力同心”的表现。太宗深知要实现君臣之间的合力,就必须善于接受他人的建议,即:容人纳谏,以图改正自己的缺点——事实上他也做到了这一点。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宰相房玄龄、高士廉在路上遇到少府监窦德素,便问他最近宫中正在营建什么工程。后来,窦德素将此事告诉了唐太宗,太宗大怒,认为房、高两人管得太多,召来二人痛斥了一番。他说道:“你们只要管好朝廷大事就行了,至于宫中事情,与你们何干?”

房玄龄、高士廉见太宗脸有怒色,不敢作答,只能谢罪辞退。可是这件事被魏征知道后,魏征随即上奏说:“臣不理解陛下为何斥责房、高二人,二人何罪之有?也不知他们二人为何谢罪?房、高二人既然是宰辅大臣,如同陛下的左膀右臂,有什么事情他们不应知道的?即为人臣。就有必要侍奉其主。营建工程需要多少费用,这些工程有无必要,这些都是宰相应需了解的。陛下斥责他们是何道理,臣实在难以想通。如果房、高二人过问得对,陛下就不应该责备他们,臣想他们之所以谢罪,恐怕因为是陛下不识大臣之职吧?”

一番话把太宗问得哑口无言,平日里太宗口口声声强调要君臣合力,共治天下,而现二位宰相真的负起责来,太宗却责备了他二人,这显然有悖于君臣合力共治的原则。听完了魏征的话后,太宗也觉得自己做得甚是不妥,不久他便向房玄龄、高士廉二人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意。

唐太宗这种知过能改的表现,其实正是其君臣合力共同治理天下思想的反映。对于唐太宗这一思想,清代史学家赵翼分析指出:“(唐太宗)亲见炀帝之刚愎猜忌,予智自雄,以致人情瓦廨而不知,盗贼蜂起而莫告,国亡身弑,为世大戮。故深知一人之耳目有限,思虑难周,非集思广益,难以求治。”

唐太宗将自己比喻成在石之玉、在山之金,而把辅佐自己的大臣比作良工,无异于公开地承认了自己缺点和不足,他深切地希望臣下能够帮助自己改掉这些不足,使自己成为美玉良器。唐太宗通过这两种比喻,明确表达了他想通过君臣合力共治,将大唐王朝治理好的真切愿望。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大臣都畏惧皇帝,为了自保或得到高官厚禄,做事都要看皇帝的眼色行事,猜测揣摸皇帝心理,投其所好。李世民仪表威武,相貌堂堂,大臣们在他的面前,连手脚都找不到放处。

太宗知道后,一改常态,和颜悦色,主动找臣下交谈,渐渐得到大家的信任,在大臣们的心中成了和蔼可亲的人,大臣们办事也不再畏首畏尾。这给了太宗很大的启发。他说:“人要看自己是什么样子,须靠明镜。皇帝要知道自己的过失,须靠忠臣。如果没有忠臣纠正皇帝的错误,要想不亡国是不可能的;国君失国,臣也不能保家。隋炀帝暴虐,不准臣下说话,听不到自己的过错,终于灭亡。虞世基等人专门在他面前说好听的话,最后还是不免一死。悲剧发生不久,至今还历历在目,你们如果看到我做了不利于人民的事,必须直言规谏。”他多次表示,即使说错了什么,甚至对皇上有什么不恭之处,他也不予责难。真是“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太宗一定知道齐威王纳谏赏谏的历史经验:战国中期,齐威王接受邹忌建议,下诏群臣吏民上谏,分三等重赏,不久,齐国一度成为乱世中的霸主。

唐太宗实现君臣合力的措施是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为了充分发挥君臣之间的主观能动性,唐太宗还多次下诏激励臣下,要求群臣各尽所能。如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七月,唐太宗下诏提出:“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求谏反映了唐太宗集思广益的性格特征。他在战场上是一位英勇无敌的猛将,能征善战,足智多谋,但他认识到自己不是全知全能,只有集中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把国家治理好。他举例说:“我年少时就喜爱弓箭,得到几十张弓,我以为这是世上最好的弓。可是拿给制弓的师傅看,他们却说,其中有几把不是好弓。我问什么缘故。他们说,木心不直,自然脉理就邪,弓虽然硬,发箭却不能直。我才知道自己过去鉴别的不精。我用弓箭定天下,还不能真正识别弓箭的好坏,何况天下的事情,我怎么能都懂得呢?”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唐太宗开始执政。他下令,不分官职大小,一律可以直接向朝廷提出治理国家的意见和建议。短短几个月时间,上书言事像雪片般飞来。八月太宗即位,他把这些建议贴在墙壁上,孜孜不倦地阅读,有时到半夜还不能安睡。

要求谏,就必须积极鼓励臣下直谏,太宗给最先提意见的人以重赏。

有这样一件事,有个人叫元律师,太宗因愤怒判其死刑,但是如果按法律等程序审判,还没达到判死刑的条件。法官孙伏伽直言进谏,对太宗的错误做法加以纠正。唐太宗对孙伏伽的建议非常赞赏,为了鼓励其他人积极进谏,特别重赏孙伏伽,太宗认为,他才当皇帝,还没有人敢于这样提意见,为了鼓励人们提意见,所以要重赏。这极大地鼓舞了大臣的积极性,有许多明哲保身的大臣也积极言事。

为了进一步广开言路,王珪对唐太宗说:“我听说木头用墨线弹过才能锯直,君主听取不同的意见才能成为圣明君主。古代的圣明君主必须有七个敢于和国君争执的大臣,如果国君不听,他们就会以死相谏。陛下圣明,采纳臣下的意见,我有幸生在这个没有忌讳的时代,愿尽愚力。”太宗认为他说得非常正确,于是下令今后和大臣商量国事,一定要谏臣参加,如有规谏,虚心采纳。这项良好制度的建立,比做一两件大事的影响和意义要大得多。

贞观时期,太宗从谏如流,对于进谏之人正确的建议,太宗不但采纳,而且重加赏赐,不正确的建议也不加责难。真正做到了君明臣忠,同心同力,共同为国家着想,只要有利于国家的建议,不管太宗愿不愿意听,大臣们都犯颜直谏,太宗也乐于接受。这种风气是其他历史时期所没有的,在这种风气的感染下,一些不敢谏诤的人也积极参与进谏,甚至一些隋朝旧臣也一改原来的阿谀谄媚态度,向太宗进谏,并且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裴矩是其中变化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裴矩是河东闻喜人,隋朝时期历任民部侍郎、黄门侍郎,参与朝政。炀帝好大喜功,对于忠言总是听不进去,所以忠臣永远也得不到提拔。裴矩看到正路不能升迁,就寻找别的方法。于是他就投其所好,撰《西域图记》三卷,献给炀帝,炀帝最喜欢到处巡游,裴矩这一招颇合炀帝口味。同时他对西方诸族许以厚利,让他们来捧炀帝的场,正如当时所描述的“焚香奏乐,歌舞相趋,谒于道左”,场面好不热闹,“复令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骑乘填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此举让裴矩升了官、发了财,却给河西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讨好炀帝,裴矩出了很多馊主意。大业六年(公元610年),炀帝在东都玩乐,正赶上其他少数民族都来朝贡,他就劝炀帝夸耀一下本国的富有。炀帝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能够有这样一个卖弄自己的机会,他怎么能放过呢?旧史记载:“先命整饰店肆,檐字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给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炀帝对裴矩非常满意。裴矩一味地揣测炀帝心思,炀帝不喜欢纳谏,所以裴矩也从不进谏,只是挖空心思讨好皇帝,唆使炀帝纵欲。所以炀帝对裴矩也非常赏识,曾对身边大臣说;“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隋炀帝向高丽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就是裴矩的建议。炀帝在江都时,护驾兵士时有逃亡,裴矩就向炀帝献计,抢掠民间妇女强行配给军士为妻,说这样可以防止兵士继续逃亡。炀帝从其计,这一做法引起了江淮人民的愤怒,起义接连不断,人民怨恨不已。

同类推荐
  • 鲁迅

    鲁迅

    本书主要以其人物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通过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他写作的艰难过程,以便对读者产生共鸣和启迪。本书包括人物简介、思想点拨、经典故事、人物年谱和名人名言等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迪性和知识性。
  • 泉·最美:父亲心中的胡海泉

    泉·最美:父亲心中的胡海泉

    一个普通的喜爱文学创作的孩子是怎样成长为著名创作歌手的?他经历过怎样的困境?他面临过怎样的抉择?他如何步出泥泞,走向成功,成为数十万“北漂”青年中的佼佼者?父亲在这个从平凡到卓越的跨越过程中,是助推者,是旁观者,是反思者。诗人胡世宗用最质朴的笔触,从儿子的少年时代开始回忆,记录下胡海泉独特的成长轨迹,“北漂”的心路历程,成名的来龙去脉,创业的跌宕艰辛。这本书既是一个流行音乐家的成长传记,又是一本教会家长如何教育开导孩子追逐梦想、走向成功的教科书。
  • 讲书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讲书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本书分为旧学宗师、人文大家、科学巨擘三个部分,试图从宏观的背景、独特的视角、生动的场面,反映他们精彩的人生,表现其鲜明的个性。如辜鸿铭的怪癖、吴宓的浪漫、刘文典的“名士”风度、黄侃的“狂狷”、章太炎的“疯”、胡适的优雅、鲁迅的启发、马寅初的激烈、马约翰的耐心、李叔同的多礼、熊十力的性情、冯友兰的拙扑、沈从文的天真、黎东方的生动、钱钟书的睥睨、雷海宗的磅礴、林语堂的幽默、郁达夫的无奈、华罗庚的谦逊、闻一多的尖锐、老舍的文采……
  • 曾国藩成大事八字箴言

    曾国藩成大事八字箴言

    本书以曾国藩的成功人生为范例,从“志”、“修”、“和”、“交”等八个方面阐释成就人生的各种方略。
  • 中国十大文豪——苏轼

    中国十大文豪——苏轼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生于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1037),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去世,享年六十六岁。后谥文忠。苏轼与父洵、弟辙,同为北宋文学家,合称“三苏”。
热门推荐
  • 蕅益大师年谱

    蕅益大师年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罗云传奇

    罗云传奇

    没有绚烂的到一个禁咒就可以破坏一座城的魔法没有强力得开山裂石的斗气有的只有魂力,只有战斗本人新手加学生,更新不稳定,谅解
  • TFboys惊心恋

    TFboys惊心恋

    (本小说为原创,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三小只的不同以奇葩方式相遇三名奇葩少女,会发生什么呢?
  • 世界商之道

    世界商之道

    本书介绍了日本人、美国人、犹太人的经商之道,揭开了世界上最聪明人的赚钱秘密。
  • 居天纪

    居天纪

    神农之子,重瞳无双,为救妹寻遍灵天大陆,过去的恨还能否继续,今生的情用什么去偿还,仙道无尽法无边,踏破诸天一逍遥,,,,,进来吧,这是一个新的世界。
  • 白色梧桐雨

    白色梧桐雨

    初中,懵懂伊始,他在她身后,她不曾发觉。白色的梧桐雨,逝去的伤痛。沉默的高中,樱花落后的六月天,她独自一人迈向了未知的南城。他对她一见钟情。火车上是谁护着谁?她到底是喜欢樱花树下的身影还是法国梧桐的温暖湿意?
  • 狐狸

    狐狸

    一只小狐狸觉得这世上最重要的就是好玩,就算报恩也一样,却没想到会遇到他。她爱他爱的忘记了自己,他也如此,可是她的身体爱的却不是他。怎么办,一个身体爱两个人?苏苏,你知道心上人是什么意思吗?他拥着她问。当然知道,我会对你好的。她笑眯眯回答。
  • 太上封魔

    太上封魔

    畏魔,是为下道;战魔,是为上道;伏魔,是为上上之道;封魔!方为太上之道!传承皇者血脉,开创逆天功法,制造盖世机关,召唤最强元兽!且看妖孽少年如何逆境翻浪,太上封魔!
  • 宦海夜雨十年灯

    宦海夜雨十年灯

    读史书的时候,我常在想,如果盛唐王朝自武则天始,皇统没有还给李氏,而是继续被武氏侵占,武周王朝继续存在,那么历史又会如何发展?于是,我假设这种可能,并用自己微薄的学识进行推演,恍惚之间,脑海中似乎真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王朝,这样一个社会,它介于唐和宋之间,有着唐的磅礴大气,也有着宋的严谨开明,沛沛然如人间天国。但是我知道,这样的王朝终究还会遇到各种困境,终究结局是覆灭。值此大厦将倾、生死存亡之时,如果本时空一位精通现代厚黑学的官员,附身到一位微不足道的原住民士子身上,那么它的历史是否会走入另一个岔路?我真的很是期待,并准备好好欣赏这出好戏……
  • 五行之灵

    五行之灵

    远古时代人类因为被灵兽的掠杀已经陷入即将灭亡的地步,直到行灵术的出现才使人类与灵兽的战争出现了反转。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将行灵术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加强,凶残的灵兽被大量的除杀,渐渐没了踪迹。经过了千年的时光,灵兽重整旗鼓重新攻打人类,早已习惯安逸的人类能否抵抗住古时代的霸主?故事将从世上仅剩的灵术学校-五灵学院这个充满奇迹的地方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