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05200000018

第18章 科举取士

科举制度算不算中国的国粹,不得详知,但是中国人十分重视功名,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范进中举,虽然是小说中之事,但是生活中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

唐太宗作为一代英主,他要网罗天下人才,他的法宝就是科举选拔,不少人因此皓首穷经,正如唐人赵嘏诗云:

太宗皇帝真长策,

赚得英雄尽白头。

中国的人才选拔与考试制度颇有渊源。西周用人主要依据血缘关系。春秋战国,天下大乱,除血缘关系外,还依靠战功,那些有本事的人投军杀敌,建功立业,文人策士则给士大夫当门客。战国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每人养有门客三干,在这些门客中涌现出很多杰出的人才,如冯谖、毛遂、侯赢等。但这种形式没有固定的制度,有很大的随意性。

汉武帝时期设立博学鸿词科,用考试的方法选用人才,开辟了科举制的先河,著名的儒学大家董仲舒及名臣公孙弘就是汉武帝从考试中发现的。但这只成为选人的一种方式,其他方式还有举孝廉,即由地方官推荐等。

到东汉末年,考试制度名存实亡,由于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用的都是小人、佞人,即令考试也是假的,卖官鬻爵风气盛行。

三国时期,曹、刘、孙三家唯才是举,谋臣大将要么亲自登门求请,如诸葛亮,要么路上相从,如周瑜,要么自投门下,如曹操大多数部下,没有一个是考试取得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丕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只有贵族世家才能做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是当时用人制度的真实写照。有些很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门,很难升迁,如左思,虽有才能,且妹妹是皇妃,但因门第不高,长期只能做一个小官,因而他有这样的感叹: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隋文帝于公元587年定制,每州每年贡士3人,标准是文章华美,文章特别华美的,州可以保荐应秀才科,接受特别考试。

公元599年,隋文帝命文官五品以上,地方官总管刺史以德才举人。

公元607年,隋炀帝以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即进士科,这是科举(主要是进士科)制度的开始。

从此,门阀制度逐渐被科举制度所代替。科举考试制度,在唐太宗时才固定下来。同时,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贲帛而礼儒生,贞观办学校之盛前所未有。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把原来的国子学改为国子监,号称三监之首,是全国的最高学府,下属六种学校,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名额分别为300、500、1300、50、30、30。前三种学校招收三品、五品、七官以上的官僚子弟入学,八品以下官吏子弟入学。并在门下省置宏文馆,在太子东官设崇文馆,兼教生徒,专收皇亲国戚及宰相高官的子弟。

地方学校,有京都、都督府、州、县等级别,主要设在州和县,学生学习成绩优良,可由地方官保送参加常举考试,经州考试合格后,送到中央参加常举考试,称为“乡贡”。“乡贡”合格者,可获得做官的候补资格。

唐朝贞观初年,有一次,唐太宗想亲自看看考进士的情况。在发榜那天,他带着几个内侍,悄悄地来到考试进士的端门前,只见许多新考取的进士,排成长长的一队,一个接一个地走了出来。唐太宗非常高兴,对身边的内侍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彀,是指射箭的时候箭所能达到的射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的人才全都落到我的手中了。唐太宗为什么那样高兴?因为他看到了科举这种制度对他确实很有用。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九月,太宗下令,各州置医学、设医学博士一人,从九品上,管理民间医疗工作,培养学生。

设立的学校有健全的体制,国子监设祭酒一人,司业二人,是最高学官,掌管全国教育的各种政策。六种学校有博士、助教多人,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的教法主要讲读儒家经典,必修课是《孝经》、《论语》,还设有大经——《礼记》、《左传》,中经——《毛诗》、《周礼》、《仪礼》,小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称为九经。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以后,太宗多次到国子监参加“释奠”仪式与听讲经义。释奠是每年春秋的祭礼大典。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亲到国子监参加大典,特请国子监祭酒孔颖达讲《孝经》。孔颖达敬献《释奠颂》,唐太宗下诏赞美,并赏赐祭酒、学官和绢帛。

他延聘了天下众多名儒。如著名经学大师孔颖达,贞观六年召为国子司业,贞观十二年拜国子祭酒,在国子监掌教十多年;经学家马嘉远,贞观十一年为太学博士,贞观十九年迁为国子博士;名儒王恭,原是乡村教师,名声很大,贞观初召为太学博士;经学家马才章,经房玄龄推荐为国子助教。

为了统一全国教材,颁行了《五经定本》和《五经正义》作为教材,以免学生老师无本可依,无所适从。贞观一代,学生名额逐渐扩大,京城专门增筑宿舍,有学生数千人,国子监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学府。

地方上办学也得到唐太宗的奖励。长安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如高昌、吐蕃都送子弟到长安学习,还有高丽、百济、新罗、日本等国派来的留学生。整个贞观时期学风大兴,四方秀艾,挟策负素,去集京师,文治勃兴。贞观五年,太宗命令增修学生宿舍1200间,国学、太学、四门学都增加学生,书算各设博士,共3260人。外国留学生共8000多人。

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是相辅相成的,科举制度化,对培养和选拔人才起到保证的作用。贞观元年,唐太宗盛开科举,以后又通过科举选取人才,常设考试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六科。因明经和进士是常设的补充官员的候选人,考的人很多,进士科特别有吸引力。考试有常设部门,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

隋朝考试在每年冬十一月开始,到次年春结束,唐太宗采用四季考试的建议,实现了多选人才,补充官缺的作用。贞观十九年,接受了马周一年四季都考试过于劳苦的建议,恢复了十一月开始,第二年三月结束的作法。为了方便关东士子就近考试,唐太宗在洛阳设考点。

贞观年间,是进士科发展的关键时期,贞观后期,扩大了进士科,提高了进士的晋身之阶,对唐前中期的科举制度起着推动作用。

进士是当时的热门科目,人们争相参加进士角逐,考试的人数很多,录取很严格,考上进士的只占百分之一二,而考上明经的占百分之一二十。当时人们把考进士比作“登龙门”。当时流传有这样的谚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30岁考上明经的已经老了,50岁考上进士还算年轻。真实印证了“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考中进士,就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但是真正得到官职还要经过吏部的考试。这个考试叫“选试”,选试合格的,呈请皇帝授给官职。选试的内容有四项:一是身材挺拔,五官端正;二是言词清楚,条理分明;三是书写流畅,文字美观;四是能力出众,见解独到。考中了进士,叫做“及第”,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当时进士很难考,有人从少年考到白头,没有考中的比比皆是,终生未中,老死科场的大有人在。为了达到考取的目的,应考的举子就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有的在考前和考试期间到处叩拜公卿,送些礼物,这么做无非是想得到公卿王侯的赏识,好替他向主考官推荐,混个脸熟。有的没有熟人,连公卿王侯的面都见不着,他们干脆跑到官僚的车马前跪献六章,这叫做“求知己”。把自己的文章工工整整地写成卷轴,献给达官贵人或者名流学者,请他们把自己推荐给主考官,这叫“行卷”。

行卷在当时很流行,也很管用,有好多人因此飞黄腾达。行卷的第一篇十分重要,那些达官贵人只对第一篇看得比较仔细,后面的只是浏览一下而已,所以举子们都十分用心。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到长安应考,向当时的著名诗人顾况行卷。顾况看见白居易的姓名,开玩笑地说:“米价方贵,长安居大不易”(长安米价正贵,居住很不容易),有点看不起白居易的意思。等到他打开行卷第一篇《赋得古原草送别》,念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的时候,不由得大加赞赏,说:“能做这样的诗,‘居’亦‘易’矣!”于是,到处赞扬白居易的才华。行卷促使一些读书人在应考以前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努力创作高水平的作品,这对唐代文学的发展起了一些积极作用。

明经考的是经书的填空,即考官把经书中的一些字句贴了,考生把它补上。进士考的是文章诗赋,考取进士的人,如果不通经史,要遭到考官的非难,不能成为朝廷命官。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钙年),考功员外郎王师旦主持复试,进士张昌龄、王公瑾等因答不上经史的题目而落第。唐太宗对二人的文才早有所闻,即询问王师旦。王师旦说:“这样的人会写文章,但为文轻薄,文章浮艳,必不能成大器,如果把他录取了,后面的人就会争相仿效,陛下提倡朴实的文风就会改变。”

科举制度使读书人有了奋斗的目标,凡学有专长的人都可申请报名考试,合格后,由州郡推荐到中央考试,改变了魏晋以来由贵族垄断选士的作法,把选人用人的权收归中央,有利于统一国家以才选官的制度。这种制度又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使天下人才,尽为唐帝国效劳。

许多出身贫寒的人,通过科举制度,得到了高官厚禄,还有机会担任尚书、宰相之类的显赫职务。

隋孙伏伽出身小吏,大业中进士,贞观任户部侍郎、大理寺卿等高官。

李义府出身贫寒,通过考试而进入朝廷任职,贞观后期任宰相。

到贞观以后,出身寒门的高官比比皆是,据史书记载,唐代当上宰相的就有142人,未传的还很多;出身士族的宰相有125人。

这是唐太宗开了好头,出身贫寒而位极人臣者已多于出身士族的人,结束了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科举制度的影响很大,科举出身是人人追求的目标,有些高门贵族,虽然位极人臣,但因不是进士出身,自己觉得脸上无光,也会招来整个社会的白眼。

科举制度使大批出身于中、小地主阶级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政府机构。像家世寒紊的李义府,怕自己不能参与政权,曾经写诗说:“上林许多树,不借一枝栖。”唐太宗回答他说:“我将全树都借给你,哪里只是一枝啊!”后来,李义府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上层社会,最后担任过宰相之职。

唐太宗实行科举制度,官吏的选拔和任用都由中央决定,这就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同类推荐
  • 名人传记丛书——亨利·福特

    名人传记丛书——亨利·福特

    一个极富好奇心的农家少年,通过自学走上了机械工程师的道路,秉承着刻苦钻研的精神,成为世界第一批汽车的制造者之一,并创办了福特汽车公司,将汽车从新奇的奢侈品变成了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改变了美国乃至世界的交通历史。本书讲述了美国著名的企业家亨利?福特的传奇一生,让青少年读者了解早期汽车工业发展历程的同时,也学习他那执着和永不言败的创业精神。
  • 一统经纶:秦始皇

    一统经纶:秦始皇

    秦始皇赢政是秦王朝的开国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建立起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皇帝,《历朝开车皇帝大传丛书·秦始皇:一统经纶》为您打开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统经纶的传奇人生,为您进一步了解秦始皇、了解秦史,提供了一个便捷、可信的途径。
  • 改革大师——王安石

    改革大师——王安石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北宋三苏

    北宋三苏

    本书叙说了苏轼、苏辙以及苏洵三人的生平事迹,内容包括三苏求学成才过程,苏轼、苏辙、苏洵初入仕途的艰难历程,险恶的京官生涯等六部分。
  • 安邦定国

    安邦定国

    姜越主编的《安邦定国:千古流传的大清名臣故事》介绍了清代重要的名臣人物,他们是:清初文臣、皇太极重要谋士范文程,康熙年间重要大臣纳兰明珠等。
热门推荐
  • M世界

    M世界

    《M》是安城设计的一款游戏,作为两个平行世界的纽带,无意之间却被安以阳参透了玄机,以此开始了一段奇异的旅行
  • 新诺亚方舟

    新诺亚方舟

    传奇从现在开始……
  • 星空恋之我还爱着你

    星空恋之我还爱着你

    “你个流氓,无赖,王八蛋。”“你个白痴,笨蛋,母老虎。”他是六大家族中的王,是圣樱学院的霸道校草,他腹黑,他霸道。她只想做一个普通的人,她并没有想过自己会爱上他,也没想过他会缠上自己。“我警告你,别再过来了哦!”“呵,警告无效。”……
  • 傲娇竹马:呆萌丫头哪里逃

    傲娇竹马:呆萌丫头哪里逃

    她三岁,他七岁时,她说要给他做媳妇,赖着他一辈子。她六岁,他十岁时,她牵着他跑到秘密基地并肩看星星。她十岁,他十四岁时,她鼓着腮帮子告诉他他只能是她的。她十四岁,他十八岁时,他在她嘴角落下轻盈一吻,转身离开。她十八岁,他二十二岁时,她带着行李箱站在挽着她人手的他面前告诉他:“我来了。”
  • 桥

    《桥》是萧红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她对此篇十分偏爱,在发表之前就以此名结集成小说、散文集《桥》。作品在意象选择、人物刻画和语言运用等艺术方面,做了很多新的尝试,使她的作品创作始由稚嫩走向成熟,为日后创作更具深度的长篇小说奠定了基础,而它所体现的悲剧性则代表了萧红的创作基调。
  • 火影之新的神话

    火影之新的神话

    羽枫意外性穿越到了火影世界第三大战后期间,在千万分之一几率中幸运的获得了穿越者福利中的其中一个――动漫兑换抽奖系统。可抽取本人看过的漫画、动漫中的血统、技能、召唤兽……,看晓知剧情的他如何名扬忍界,打碎宇智波斑的阴谋。
  • 萤火恋曲

    萤火恋曲

    [花雨授权]什么追求手段他没应付过?偏偏她的攻势让他无法招架。她追求他的招术是什么?送花、送巧克力、送土产、在雨中痴痴地等……糟了!再这样下去十年后她八成会向孩子夸耀说:“当年我就是这么把你爸爸追到手的!”
  • 交锋

    交锋

    本书讲述了一个斗智斗勇、惩恶扬善的警匪交锋故事。一个黑道枭雄的生死,引发国际刑警高度关注,奉命保护污点证人的方晟却与他有血海深仇;鳄鱼杀手团、欧洲无脸人,猎杀行动全面展开!敌中有我,我中有敌,谁在操控设局?最危险的敌人永远躲在暗处。
  • 异能嫡妻:王妃我最大

    异能嫡妻:王妃我最大

    想她堂堂巫家继承人,二十一世纪最杰出的捉鬼师,竟然会栽在这个法力不高的艳鬼身上!莫名其妙穿越不说,还穿在一个爹爹不疼,娘亲不爱的女人身上!更过分的是,竟然要把她嫁给残废…
  • 世界军事百科之军事历史

    世界军事百科之军事历史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