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自己的步伐
“利润已经很丰厚了,我们希望按照自己的速度扩大业务。”
商业不是仅靠梦想和能力就能推进的,它需要资金。
钱也分很多种,比如资金和利润。资金是推进事业的绝对条件,但是利润有时候会让工作停滞,让人安于现状。
话虽如此,利润的诱惑很难阻挡。当你挣扎在贫困线上,啃着馒头在自己的小屋子里制作软件时,有伯乐看上了你的发明:“太棒了!我想用100万美元买下来。”听到这一天文数字,你会作出什么反应?大多数人会把它卖掉,获得眼前的利益,明天的事明天再说。
但是扎克伯格的回答是不一样的,他会说:“给一亿美元,我会考虑。我在说傻话?那算了。”接着他会筹措资金,进行下一阶段的研究。正因为如此,他成就了史上最快的成功。
Facebook初期,服务器的容量牵扯到了资金问题。
用户增加,点击率也随之增加,那么服务器就会产生压力。较早出现的Friendster突然失去用户信任的原因,就是服务器没能及时跟进,致使翻页速度缓慢,常常出现死机状况。
绝对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但是也不能为了扩大规模,而伸手向高利贷借钱。因此,既要冷静地控制增长速度,又要雄心勃勃地寻找扩大规模的方法。
在新服务器还没准备好的情况下,扎克伯格决定不进驻其他学校。这就是冷静控制增长速度的战略。
那么雄心勃勃地寻找扩大规模的方法又是什么呢?
继哈佛大学之后,Facebook循序渐进地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而这些大学都拥有独自的社交网络。
扎克伯格认为先和实力强劲的对手抗衡,如果打赢对手,在获得更多用户的同时也能证明Facebook有充分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在没有对手的大学里就能轻轻松松获得胜利。
就这样,Facebook称霸了大学。
当时的关键在于,常备出色的软件以及保持大于用户数十倍的电脑处理能力。
如果后续服务跟不上,一味追求用户数,Facebook将在资金和硬件方面穷途末路,而不能获得像今天这样的成功。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面临和投资公司斗智斗勇的问题。从投资公司引进巨额资金,才能扩大规模,但同时有可能被他们剥夺公司的主导权。如果不引进资金,就无法及时扩充设备。在美国社会,投资公司势力庞大,公司收购或出售也极为普遍。因此,自己把握主导权的同时让公司壮大,是企业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另外,如果企业开始增长,那么要求更多利益的呼声也会越来越大。
Facebook在2008年总收入还未满3亿美元,而到了2009年就达到了5.5亿美元。
面对“要更多”的呼声,扎克伯格说:“请对比一下其他公司和Facebook的广告面积,我们的广告空间平均只有10%,但别的公司平均占20%。如果我们想增加更多的广告也没问题,但这不是由我们的喜好决定的。利润已经很丰厚了,我们希望按照自己的速度扩大业务。”
扎克伯格关注的不是巨额的收益,而是获得更多用户的信赖,并给这些用户提供更高更好的服务。就收益而言,只要保持自己的步伐逐步增长就可以了。
包括扎克伯格在内,很多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认为“商业价值不等于金钱价值”。
他们和华尔街的“强欲资本主义”、追求眼前利益的投资公司有天壤之别,可以说他们是代表光明的正义之士。
世界首屈一指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就是其中之一。有一次评估机构对他率领的波克夏·哈蕯威公司提出要求说:“想维持财务信誉最高级别,他们公司必须扩大保险收入。”如果是普通企业,肯定会答应评估机构或华尔街的要求,但是巴菲特根本没有把他们当回事。
重要的是企业必须保持长期增长,他根本不打算根据短期的数字改变业务方法。
话虽如此,对企业的经营者来说,这样的场外评价很伤脑筋。如果一门心思关注股价的波动,就有可能把精力花费在提高短期业绩上。而且,为了资金周转顺利,企业必须有良好的业绩。
Facebook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只要受到投资公司的干扰,绝对没有例外。但是,年轻的扎克伯格已经认识到了保持自己步伐的重要性。
巴菲特使公司股东们在过去45年里投资年度回报率在20%,他因此被称为股神。同时他还是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美国运通等大企业的主要股东,被人们尊称为“奥马哈的先知”。
1930年出生的先知,1984年出生的扎克伯格,相差半个多世纪,但是他们对于金钱的观念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正是成功人士耐人寻味的地方。
“我们值这个价”
“我不喜欢用价格来评价自己创造的东西。虽然能赚取很多钱,但那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扎克伯格开创Facebook到今天,一路走来拒绝了无数个要买下Facebook的公司。
创业者当中也有一些人在某个阶段出售公司而获取巨额资金,但是扎克伯格却说:“我不喜欢用价格来评价自己创造的东西。虽然能赚取很多钱,但那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他虽然没有为卖产品而标价,但在协商公司评估值时却一点也没有示弱。这是为了方便融资谈判,并且是创业者必备的资质。
扎克伯格第一次正面交涉的投资公司是加速合伙公司。
当时华盛顿邮报评估Facebook公司为5400万美元,但是扎克伯格要求加速合伙公司把Facebook公司评估额定到9800万美元。
结果加速合伙公司接受了这一要求,扎克伯格拿到了1270万美元。对一个创业不到一年,只有7名员工,销售额只有100万美元的公司来说,这是破天荒的价格。
总裁肖恩·帕克当时认为6000万美元的评估额都算是高价,而9800万美元简直是天价。
扎克伯格不喜欢安逸的广告收入,但另一方面又想拓展公司,因此Facebook进行了数次融资,而每次他提出的公司评估额都要涨价。
2006年融资时,公司的评估额已经达到了5.2亿美元。
2007年,当时的CEO吉迪昂·余认为评估值达到了40亿美元,但据说有好几家投资公司想以100亿美元取得Facebook的股份。让人吃惊的是扎克伯格对40亿、100亿都摇头,而写下了200亿的天价。结果让大家望而却步,扎克伯格摆出了谷歌的实例,运用和微软公司谈判的技巧,以公司股份的1.6%换取了2.4亿美元的投资。
倒过来算,公司的评估值相当于150亿美元。
20多岁的年轻小伙从老奸巨猾的对手那里轻松获取高额投资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虽说其背后有Facebook急速增长的背景,但也是因为扎克伯格“我们值这个价”的自信心。
Facebook的对手谷歌,在融资方面也有骇人听闻的经历。
1999年谷歌凭借检索技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但是因为没有经济来源,谷歌迫切地需要融集一批资金继续开发搜索引擎。
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决定分别与两个投资公司同时进行交涉。通常投资公司是单独投资的,但是为了维护支配权、公司的独立性,拉里和谢尔盖希望从两个公司得到资金援助。
他们选择的是在硅谷评价较高的凯鹏华盈和红杉资本,两家公司马上被拉里和谢尔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这是两个出色且任性、义无反顾奔向梦想的年轻创业者,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成功人士必备的资质。
当时谷歌没有喜人的业绩,更不可置信的是也没有什么业务计划。当被问到将来企业规模时,拉里就回答了一句话:“100亿美元。”
就这样,两家公司各出1250万美元,谷歌成功地获得了2500万美元的投资。两个公司都附带雇用专业经营者的条件,但拉里和谢尔盖没有放弃经营权,始终贯彻“创造最好检索系统”的梦想,并从中获得了巨额经济利益。
他们以著名的投资公司为对手,获得了胜利。
当时周围很多人批评投资公司出的价格太高了。但是拉里和谢尔盖并没有在意,反而说:“我倒觉得太便宜了。”
同样对Facebook的投资额,今天看来也是太便宜了。
如果有自信,就应该自抬身价。自己是宝还是草,只有自己知道。
不为金钱所惑
“他们感兴趣的不是我们的产品。招聘我们这样的人,并让我们为其卖命才是那些公司的目的。”
扎克伯格“不为金钱所惑”的态度,对Face-book品牌形象蒸蒸日上作出了贡献。
扎克伯格的传说始于埃克塞特高中时期,他那时制作了一个音乐播放软件——Synapse,多家公司要求买断这个软件,但都被他拒绝了。
音乐的喜好因人而异,Synapse可以掌握用户播放过的音乐,从而推断用户喜欢爵士乐还是古典音乐,然后自动制作拥有同一特征的播放列表。
软件一经发布,就通过各种各样的博客迅速普及。听到好评的几家软件公司提议要收购这一软件,微软和AOL也在其中,甚至还有报价100万美元的买家,但是扎克伯格一直没有点头。
用自己的手成就事业,有乐趣也有苦楚。为了最快地拿到大笔钱,有的时候出售也是明智之举,虽然如此,扎克伯格却一直说“NO”。Synapse可以免费下载,所以最终扎克伯格没有拿到一分钱。
他拒绝的理由并不只是因为钱。扎克伯格说:“他们感兴趣的不是我们的产品。招聘我们这样的人,并让我们为其卖命才是那些公司的目的。”
微软公司寻求的是,能制作Synapse这种优秀软件的才能。只要优秀的才能到手,好的软件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反过来说,如果卖掉Synapse,扎克伯格获得的不只是巨额钱财,还可以拿到微软或AOL等大公司的员工证。一般来说,这如同获得了迈向成功的车票。
但对扎克伯格来说,这是不足挂齿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