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2011年,我省坚持“对外”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服务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对内”服务祖国统一大业和国内和谐社会建设,服务文化事业发展的“四个服务”的总原则,积极推进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工作。全年审核审批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项目215项,参与文化交流人数为3566人,其中赴境外展演1825场次,观众覆盖面达169万人次。演出、艺术品、灯展、民间工艺品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总额达到42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02%,占全国文化产品出口总额的227%。由文化部外联局向境外推荐的“中国优秀演艺项目精粹”系列项目中,四川的上榜项目数名列全国第三。我省交流形式不断丰富,交流领域不断拓展,交流规模不断扩大,交流影响不断增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大步走向世界。
2011年四川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是:
1.文化外交空前活跃。我省配合国家重大外事活动,根据对外工作的整体部署,参与开展了“欢乐春节”、“感知中国·印度行——四川周”、“想象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文化年”、智利“圣地亚哥一千”国际艺术节、加拿大德鲁蒙维尔国际艺术节、“中法文化之春”、“中国:一个国家的艺术”中国文化系列活动等各类重大文化年、文化节活动,积极配合了国家对外工作大局。同时,广泛开展了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我省首次与国务院侨办、国务院新闻办、文化部合作,在欧洲面向主流社会和侨界开展了集政治、经贸、文化、旅游和侨务为一体的大型公共外交活动“文化中国·锦绣四川”欧洲行,展示了四川乃至中国的“软实力”。成都市政府开展的一系列“国际友城年”活动,包括“澳大利亚文学周”、“中瑞经贸文化交流周”、“2011成都国际友好日”、“2011成都国际友城周”、“2011成都·泰国风情节”等在多个领域促成了友好合作,尤其是“2011成都国际友城周”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其抱团聚集、变双边为多边交往、整体推进友城工作的模式得到了全国友协、外交部外官司、欧洲司领导的充分肯定。
2.交流品牌日益响亮。以“非遗节”、“锦绣四川”、“蜀文化之旅”、成都大庙会、杂技、“天姿国乐”、川剧、大木偶、自贡彩灯、民族歌舞等为代表的一批对外与对港澳台的文化交流品牌越来越有影响,并呈现出精品化趋势。这些品牌活动积极调动了地市州、民间参与重大文化活动的热情,既打造了四川文化的名片,也加强了四川的对外宣传,扩大了四川的国际知名度。许多品牌成为地市州社会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推动力,获得了许多支持。2011年,我省自贡灯贸、成都恒风动漫、阿坝州《藏谜》剧组、遂宁市春苗杂技艺术团、德阳杂技团等七家文化出口企业获得省商务厅、省财政厅政策支持。自贡灯贸有限公司获得2011年文化出口中央奖励资金100万元。
3.交流内涵不断深化。开展了富有成效的高规格、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对话,如大陆非遗专家与台湾同行首次开展专题研讨和对话的“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论坛”,友城交流30年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地域最广的“中国·成都国际友好城市圆桌会议”、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国际论坛、海峡两岸大学图书馆合作发展论坛、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中国——南亚国际(文化)论坛、休闲城市国际论坛等,影响广泛,有力深化了我省对外文化交流的内涵。
4.对台交流实现突破。继2010年“天府四川宝岛行”活动后,2011年四川在台湾开展了又一高层次、大规模、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台湾·四川活动周”,该活动直航高雄,开创了省部级官员访台“南进北出”的先例。“情系巴蜀——两岸文化联谊行”作为首次在四川举办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核心品牌,是四川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川台文化直面交流活动,被文化部定为2011年对台文化交流重点项目,并纳入了国务院台办2011年重点项目规划。市州对台交流也实现了大突破。绵阳市举行的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是该市近年来列入国务院台办的第一个重点交流项目。南充市文化创意代表团赴台湾访问,实现了南充与台湾进行文化交流合作的“破冰之旅”。另外,四川民族歌舞交流团为台湾同胞献上歌舞盛宴、台湾同胞在成都武侯祠请“诸葛亮”赴台、海峡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协会参访团许胜雄一行访川交流、2011海峡两岸少年儿童科技嘉年华、成都双流黄龙溪“烧火龙”首次赴台演出、四川传统文艺“绝活”展演台北、两岸大学生赴北川开展“重返灾区、感受巨变”主题活动、“宝岛媒体灾区看振兴”采访活动等都取得了良好反响。
5.多方联动统筹资源。我省在加强与文化部合作、不断促进资源整合的同时,也加强了跨部门的协调和配合,集中外宣、经贸、教育、侨务、友城等部门力量,以文化艺术为依托,综合运用多种资源,展示地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整体面貌。“成都·都江堰特色文化旅游国际推展周”、“感知中国·印度行——四川周”、“中瑞经贸文化交流周”等活动充分体现了多部门合作的集成效应。省侨联“亲情中华”艺术团赴加拿大巡回演出,提升我省文化交流项目的宣传效果,探索并实践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途径。“文化中国·锦绣四川欧洲行”大型活动在欧盟和国际社会以及海外侨胞中展示优秀的巴蜀文化,展示四川跨越发展的崭新面貌和灾后重建的巨大成就,感恩国际社会和海外侨胞对四川的支援。省政府与文化部共同组织的高规格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外国友人看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主题摄影暨全球巡展活动”,与文化部中华文化联谊会共同主办的“情系巴蜀——两岸文化联谊行”拓宽了文化传播渠道,扩大了受众范围,增强了宣传效果,扩大了海外社会影响。
6.交流带动产业发展。一是利用对外文化交流渠道扩大四川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文化产业与贸易“走出去”。2011年赴境外参加春节演出的四川团组中,很多都是民间邀请商业合作的。如“天姿国乐”赴新加坡的演出、成都艺术剧院赴委内瑞拉的演出、成都木偶皮影艺术剧院赴新西兰的演出、成都市杂技团的“拉美巡演”等,都是艺术团组借“欢乐春节”的交流渠道自主拓展海外市场、加强文化贸易的成功案例。四川歌舞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的《锦绣四川》《多彩四川》《美丽四川》《青城》等六个大型演出项目在参与海外高层次文化交流活动引起轰动后,先后向美国、日本、瑞士等国家出口,开展商业性巡回演出60多场,走出了一条政府订购——市场营销——海外巡演的精品之路。二是通过对外宣传、交流与合作平台积极推进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2011年,通过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杭州动漫游戏展、上海动漫游戏基地成果展、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平台,我省共向国内外推介文化产业项目185项,签订意向性合约105个,吸引投资195亿元。尤其是四川动漫自2009年起连续三年13次组团亮相杭州中国国际动漫节、上海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东京国际动漫展、美国电子娱乐展览会等各种展会,同时赚取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2011年第九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上,成都游戏团队与100家国外游戏企业有明确的合作意向,现场签约450万美金。在上海第七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上,四川动漫企业展团产品大卖。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欧阳坚对四川组团参展的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7.交流服务社会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实践,对外文化交流正进一步融入我省文化事业发展,逐渐成为促进地方经济转型、推动地方公共文化建设、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外部推动力。我省主办或承办的一些涉外文化节、国际文化活动如中国九寨沟国际冰瀑旅游节、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四川电视节、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成都双年展、西博会、世界超模大赛等促进文化与产业、社会事业的创意结合,在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方面作用明显,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推动了我省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建设。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外文化工作已从以往单一的展演为主的文化交流向涵盖对外贸易推介、旅游宣传、形象推广等内容的综合性外宣活动转变。这种整合后的交流模式使得对外文化工作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对新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四川建造文化大省的大文化环境下,对外文化交流如何适应这种新趋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11年的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有这样几点启示:
1.拓展交流版图,定位交流重点。2011年,我省借重国家级文化平台,针对不同地域推出不同文化项目,成功开辟了新兴国际市场。成都杂技团开始拉美巡演;我省综艺演出节目进入土耳其、约旦、迪拜等中东地区;北欧地区的观众首次在本地观看“文化中国·锦绣四川”;25种图书版权首次输出到约旦、伊朗等阿拉伯国家。这些新地域、新市场的开辟为四川的文化贸易带来新的商机。不过,这些新市场的拓展多以演艺类表演为主。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合作,推动世界了解四川。应增强与各国文化机构的信息交流,积极主动搜寻文化交流需求,构架稳健的文化交流市场。同时,通过开展“文化中国·锦绣四川”系列活动,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西方主流社会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点,才能让国际社会通过文化交流增进对四川乃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了解和理解,从而扩大交流合作的共识,壮大友好力量。
2.重视文化创新,保护地域特色。市场创新意味着生命力与竞争力。我省自2007年开始对省歌舞剧院的《大唐华章》、省川剧院的《火焰山》《镜花缘》等项目按照国际文化消费市场的需求量身打造产品服务,创新节目的产品包装、生产方式、合作方式,并由此成功拓展了海外市场。《春之祭》在艺术创作、营销模式和文化管理上与国际市场接轨,实现了项目合作的国际化和多元化。省歌舞剧院天姿国乐团运用大量现代手法,结合器乐与人声、民乐与诗歌、舞蹈、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将中国音乐带入了美国主流的演艺舞台。乐山歌舞团与澳大利亚墨尔本艺术节合作编排演艺产品。然而,创新并不等于一切向国际化看齐,真正的创新应是与传统的完美平衡与融合,因为地域特色才是文化交流真正的名片与财富。而文化创意产业不需要马上看到消费市场的繁荣,而是文化核心价值跟每个文化产业类别的独特性。在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我省应积极探索,寻找地方艺术与国际市场最佳的契合点。比如,川剧《红梅记》以最传统的“徒歌式”高腔和锣鼓伴奏本色演出征服了挑剔的法国观众,夺得第五届巴黎中国戏曲节最高奖“塞纳大奖”,具有四川地方色彩和国际元素的原创游戏作品和项目受到风投公司的关注,出口区域从往年的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扩展到了英国、德国、俄罗斯、美国等欧美地区,就说明真正的地方艺术是一种独特文化资源,更能赢得国际市场的青睐。
3.积极利用渠道,主动搭建平台。我省利用官方外交渠道开展了不少高层次的文化交流、文化项目推介活动,如“感知中国·印度行——四川周”、“文化中国·锦绣四川”等,对于展示我省形象,促进国内外文化资本与四川文化资源牵手,为各剧团、企业进行对外文化贸易奠定了良好基础。但这始终是一种被动的平台利用而不是主动的平台搭建,是一种“搭车”而不是“开车”行为,对于推出对外文化交流精品项目不具有适时性和必然性。因此,两手抓是最佳选择。目前我省鼓励院团参与海外合作创作,并多次邀请境外艺术经纪机构来川挑选节目,促成了彩灯、川剧、杂技、木偶、民乐、舞蹈等多个门类赴外演出,但这只是短期、临时、零散的工作模式。真正能提高对外文化工作综合能力的还在于两个途径。一是充分利用“央地合作”战略共建长期、可持续、集成化平台。我省应主动与中央寻求战略对接、项目统筹,将地方的对外文化规划与项目纳入国家对外文化的总体发展战略格局中,找准结合点,突出四川特色,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和我驻外机构的支持,整合对外工作资源。这样一方面可以寻求中央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我省对外交流的层次和水平。二是结合省内对外文化交流基地建设与海外阵地拓展,提升“走出去”的能力。2011年初,我省被文化部确定为首批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央地合作的九个省市之一,对此文化部将提供政策支持和部分经费补贴,文化中心将通过多种渠道为地方文化走出去搭建平台。这不仅为外国文化走进四川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更为四川文化走向世界开辟了一条崭新途径。我们应以此为契机,一方面着力建设有质量、上规模、上水平的对外交流基地,培育优秀项目、凝聚优秀人才,完善文化支撑体系,另一方面与驻外中国文化中心紧密合作开展项目,同时在国外友好省市建立长期合作基地,共享渠道与阵地。另外,针对目前我省对外交流中品牌及高精尖项目少、项目种类略显单一的问题,解决外向型艺术编导和项目策划人才队伍问题以及完善项目培育、遴选和奖励机制是当下较为迫切的需要。具体而言,除彩灯、杂技外,四川应推荐更多优秀企业和项目参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让更多的企业和项目进入文化部“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产品资源库。
一、重大项目
1.欢乐春节
2011年春节至元宵节前后,我省组派八个团(组),分赴亚、欧、美、大洋洲参加“欢乐春节”系列活动,内容涵盖川剧、木偶、皮影、舞龙、歌舞等四川文化的精髓。借用“欢乐春节”平台,将丰富多彩的四川文化传播到海外,打开了四川对外文化交流窗口,使世界了解四川,认识四川,也为省内文化产业了解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对促进文化出口,提高四川文化国际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1月1日至10月31日,自贡“东方彩灯”在韩国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