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20日,《大川之灵》作为2011年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的参演剧目之一,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演出结束后,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与全体演职人员进行了讨论,对《大川之灵》给予很高评价。他说,汶川地震后,创作反映灾后重建生活题材的作品是有难度的,但是四川人艺的艺术家们很好地表现了这个题材。这部戏反映了灾区人民在重建物质家园的同时,也实现了精神家园的重建,体现的是人间大爱和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相互之间的宽容,特别是灾区人民精神重建的面貌,在这部戏中得到了生动反映。
王文章说,这个戏写得非常真切。虽沉郁但很流畅,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虽悲情但感情非常真挚、非常纯净。演员表演生动,对于人物情感把握非常准确,导演处理人物之间的关系非常巧妙。小舞台营造出开阔空间环境。简单的人物关系体现出深刻的含义。看得出来四川人艺制作团队的功力,尤其是这个剧本写得非常好,非常开阔,力道很足。他相信观众在看的过程中也会得到一种真切的感动、一种情感的冲击、一种灵魂的净化与提升。
王文章强调,舞台艺术需要关注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精神,需要有反映人民群众当代生活题材的好作品,尤其是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这次现代戏展演,就是要推动舞台艺术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更好地展现时代精神。
《大川之灵》并非单纯拘泥于表现灾难本身,而是侧重于阐释生命与承诺、坚守和信念的主题。剧中因与父亲不和而负气远走的男主角在大地震后回到满目疮痍的家乡河口镇,重建家乡大桥的过程成为一次人性复归的过程。家乡三代人对于大桥的期盼和守望,使他最终明白:“山河变了,我们也变了,我们变得能去理解别人,我们懂得,人真的不是只为自己活着。”剧中重建的大桥是河口镇人民的心灵之桥的象征,是劫后余生的乡亲们活下去的理由和信念,也正体现出灾区人民“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自强精神。这也是李亭在剧中最简单、最朴素的表达。
剧中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巧妙扩展了故事的叙事时空,令观众在剧情叙事之外,感受到经历过灾难的人们鲜活、坚强的生命姿态。
“非常感动,非常精彩的一部戏!应该让现在的‘80后’都来看看。”一位走出剧院的观众如此评价。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王福麟会长说:“剧作者用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源于生活、源于人物的人和事,创作出一部有着强烈冲击力的高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的力作。这些质朴的语言不断地在告诉我,要努力去净化自己的思想,升华自己的灵魂!”
(二)川剧《尘埃落定》
编剧:谭愫
导演:魏晓平
演出单位:四川省川剧院
内容简介:
20世纪40年代,在四川省阿坝地区,有18家土司统治着当地的藏族人民,麦琪土司便是其中之一。他有两个儿子,大少爷为藏族太太所生,英武彪悍、聪明勇敢,被视为土司继承人。而二少爷是被土司抢来的汉族太太所生,天生愚钝,被称为“傻子”。傻子很早就被排除在权利继承之外,他耳闻目睹着奴隶们的悲欢离合。
麦琪土司在特派员的帮助下,在自己领地遍种罂粟,贩卖鸦片,很快暴富并组建了一支实力强大的武装力量,成为土司中的霸主。其余土司用尽心机,各施手段盗得罂粟种子后广泛播种,麦琪家的傻少爷却鬼使神差地建议改种麦子。当年鸦片供过于求,价格大跌、无人问津,而除了麦琪家,其他土司粮食颗粒无收。
就在各路土司日坐愁城时,传来二少爷开仓卖粮、公平交易的喜讯。大量饥民投奔麦琪,麦琪家族的领地和人口达到空前地规模,傻子也因此得到了女土司茸贡的漂亮女儿塔娜。
二少爷回到麦琪土司官寨,受到英雄般的欢呼,但在欢迎的盛会上,也有大少爷令人不寒而栗的目光。一场家庭内部关于继承权的腥风血雨拉开了帷幕。
终于,在解放军进剿国民党残部的隆隆炮声中,麦琪家的官寨坍塌了。纷争仇杀消弭的一个旧的世界“尘埃落定”。
幕后:
大型川剧《尘埃落定》改编自第五届“矛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的同名小说,改编川剧主角与原创小说有所不同,它不是大智如愚的麦琪二儿子,而是麦琪本人。表演者将麦其的心态变化通过唱腔与动作神情表现出来。由麦其土司雄心勃勃到最后的疯疯癫癫,最终的尘埃落定,表演者将人物个性刻画深刻。不管是土司大儿子的张扬跋扈,二儿子的仁慈善良,土司太太的爱子心切,还是书记的刚正不阿,个个人物个性鲜明,生动活泼。其中跌荡起伏的剧情也讲观众拉入那个争取斗智的时代,整个剧情围绕争夺土司一职而展开人物的一系列斗争。耍尽阴谋,机关算尽,麦琪土司大儿子如愿以偿得到代理土司一职,最终却被仇家所杀。跌宕起伏的剧情也需要演员们出色的表演来渲染,害怕颤抖的声音,得声狂笑的声音,伤心欲绝的声音,层次分明,表情动作随着音节的变化而变化。观众们紧盯着表演者,表情时而变化。
川剧《尘埃落定》的演员阵容中名家不少,陈智林、刘谊等都是“梅花奖”得主。而曾与沈铁梅并称戏剧声腔“女状元”的沈丽红,在沉寂多年后也因《尘埃落定》复出,扮演土司太太。《尘埃落定》在演员挑选上打破壁垒,面向全省“招聘”,泸州市川剧团等地方院团的优秀演员都被纳入剧组“考核”。沉寂多年的沈丽红,因浑厚的嗓音和高亢的唱腔,再加上独到的艺术气质,非常适合出演剧中的土司太太。于是,剧组几次上门,终于请出了蛰伏已久的沈丽红,在剧中与两度“摘梅”的陈智林搭档。
川剧《尘埃落定》的舞台设计突显藏族文化。著名舞美设计师叶建用转经筒作为彰显藏族文化的一大方式。转经筒成了舞台变幻的重要支撑,通过转经筒的开合转换舞台上土司官寨与普通场景,通过排列转经筒,展示不同的场景。
音乐上,川剧传统音乐与藏族特色音乐元素相融,日本著名音乐人喜多郎加盟川剧《尘埃落定》的音乐制作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
(三)舞剧《红军花》
编舞:马东风
导演:马东风
演出单位:四川歌舞演艺有限责任公司
内容简介:
在康巴草原有一个传说,当年红军走过的地方,盛开着一种血红色的五角形小花,生命力极强,人们称之为“红军花”……舞剧《红军花》,根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期间三个留在四川甘孜藏区的红军女伤员的真实故事改编,描写了三位红军女战士雨香、米儿、小妹因伤病太重被部队留下后所发生的故事。三人在聚散之间,雨香、小妹各自跟藏族青年桑、晋巴结下夫妻情缘。历尽生死磨难的小妹,告别长眠雪山草地的雨香、米儿,用一枚红五星当信物,把与晋巴的爱情结晶托付给当地群众,毅然继续北上。中国工农红军在四川藏区经历了自长征以来最艰苦、最漫长、最危险、最辉煌的战斗历程,以超人的胆识、顽强的毅力、不屈的精神战胜了无数艰难困苦,赢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全剧共分为离、寻、痛、爱、聚5个章节,采用多线条叙事方式,以红军女战士“小妹”的故事为主线,同时讲述了另两名红军女战士“米儿”和“雨香”人生最后阶段的经历。剧中描写的汉藏情、儿女情、战友情、家国情,有血有肉,引人落泪,歌颂了革命先烈为共产主义理想所作出的伟大牺牲,展现了一幅红军长征的壮丽画卷。
在舞蹈编排方面,以恰到好处的双人舞为主干,围绕叙事线索展开、衍进,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以单人舞、三人舞、群舞等形式为枝叶,丰富着剧目的内容及形象,整体以鲜明的舞蹈个性勾勒出清晰的戏剧轮廓。
在舞剧音乐方面,特别邀请了著名作曲家担任作曲,运用现代交响技法进行宏大背景的叙述,同时融入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从整体上将情节的发展与情绪的起伏渲染得淋漓尽致,极大地提升了剧目的感染力。
在舞台美术方面,充分做到“人景合一”,一座岩壁、一杆枪、一个磨盘、一座雕塑,既是舞美的一部分,也作为舞蹈载体成为演员动作表现的一部分,丰富了舞台层次,合理划分了空间区域,拓展了演员的表现范围。
幕后
该舞剧根据甘孜藏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期间三名红军女伤员经历的真实故事改编。是省歌舞剧院转企改制后推出的首部现实主义题材大戏。并在2011年初成功入围“2010—2011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成为四川省唯一入选的舞剧剧目。该剧也曾作为“2011年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的压轴大戏在北京连演两场,剧情、舞蹈、音乐等获得北京专家评委一致肯定,并在“颂歌献给党”——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新剧目展演暨四川省第二届文华奖评选中获得荣誉奖。
《红军花》从2009年首次与观众见面,历经多次修改排练,艺术上已经非常成熟,在2011年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中受到专家和普通观众的一致好评。
该剧的总导演和编舞马东风为排这部剧花了13年时间。1998年,马东风来到阿坝州,听当地人讲述曾有许多群众踊跃参加红军,数以万计的四川儿女英勇捐躯,长眠在长征路上。真实的故事让她震撼,产生了创作的冲动。但是寻找剧本就花了她11年的时间。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读到藏族作家章戈·尼玛的小说《通往天国的路》,被书中女红军战士因长征途中负伤留在甘孜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她决心将其搬上舞台。
2009年8月,《红军花》首场公演,赢得观众的广泛好评。全剧分为离(序)、寻、痛、爱、聚(尾声)五个章节,通过对三个红军女战士爱恨情感和生死经历的描写,以特殊的视角展现出一幅红军长征的壮丽画卷。经过近两年精心打磨加工,重新登台的《红军花》在思想内涵与艺术呈现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舞剧不仅有著名作曲家、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杨晓忠“操刀”作曲,还特意邀请两届国家戏剧艺术舞台设计文华奖获得者、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副教授修岩加盟,重新打造舞美设计。完善后的《红军花》最大的亮点是更注重“写意”。舞美的设计体现出创作者的匠心独运,舞台背景放弃写实设计理念,大胆利用黑、白、灰三种颜色的相互交融渐变,描绘草原萧条的意境,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在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四川是红军停留时间最长、留下伤病员最多、自然环境最艰苦的省份。本着艺术工作者的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感,四川歌舞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特别推出舞剧《红军花》,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纪念中国革命最艰难、最光辉的岁月。与以往同类题材的主旋律文艺作品相比,《红军花》的特点在于它所带给观众的感染、感动和感悟。
情节的感染。该剧没有正面表现为人熟知的那些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讲述的也不是红军浴血杀敌的丰功伟绩,而是在特定年代和特殊环境下,红军伤病员尤其是女性伤病员饱受的人们难以想象的磨难,还原年轻女性的柔弱与本真的人性,以绝境中生命的渺小反衬出精神力量的伟大,以个体的艰险突围折射出那段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历史,以藏族人民与红军战士的真挚情谊表现民族团结。
经过反复推敲、锤炼的情节脉络引领着观众的情感走向,引起了观者强烈的共鸣与反思。多条线索的并进,使情节更加丰富,结构更加紧凑,内涵更加饱满,在情节美、动作美、舞台美三者之间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平衡点。剧目第一章《寻》的进行中,山洞里雨香与藏族青年桑相互追逐的情节设置外化了两人心中渐渐萌生的情意,增加了剧情的感染力。
情感的抒发。可以说,情感是一切艺术作品永恒的主题,舞剧《红军花》以情动人,直指人心。在剧目第二章《痛》的演出中,米儿中弹滑下山崖,当小妹伸出自己的手,用尽全身力气去挽留时,现场观众无不潸然泪下。压抑窒息过后总有愉悦甜蜜,柔情之后总有暴风雨的雷鸣在等待,人物情感走向跌宕起伏,特别是主要角色之一的小妹,在接连失去战友、失去爱人之后,在痛苦的抉择中将初生的孩子交给善良的藏族人民,沿着队伍走过的方向继续前行,这就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内心挣扎与矛盾冲突,无声地展开了人类情感的无限厚度与重量,实现了更理想的艺术效果,也留下了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以肢体语言为表达方式的舞剧既要符合美学评判标准又要做到便于观众理解内容和情节,这本身是难度极大的。而在此基础上通过身体的极致表达,传递出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更增加了剧目创演的难度。经过不知多少次的否决和重新创作,主创人员最终完成了“红军长征的舞台缩影,一段艰苦卓绝的红色记忆,一座波澜壮阔的不朽坐标,一幅经天纬地的历史画卷,一首民族团结的天地浩歌”。
情致的感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期间,三名不为人知的红军女战士默默地绽放,默默地凋谢,而正是她们所坚守的信念和理想,开辟了一个时代,创造了新的生活。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当我们翻开那些曾经生动而鲜活的往昔,许多面孔已经变得模糊,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段历史,去善待并铭记呢?“长征精神”和“民族友谊”是本剧的两个主题词,在今天再次感受长征精神的洗礼更有着特殊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
(四)话剧《槐花大院》
编剧:王爰飞
导演:张慧
演出单位:成都艺术剧院
内容简介:
一群毕业于“锦江中学”的70后青年,在以当代人的视角回眸辛亥革命四川保路运动重大历史时刻,通过他们的身体力行展现出当代城市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态度。
槐花大院,是一座承载了青春记忆的院子,因为这里曾是四川保路运动的发起人聚集、商议的地方,就是在这个院子里催生了后来的四川保路运动;而对于这群毕业于“锦江中学”的70后青年人来说,“槐花大院”又是他们读书时常常举办同学会的地方,这里也同样留下了这批同学少年的美好青春回忆。
故事开篇,从一场“锦江中学”的同学会开场。这群老同学毕业多年后重新聚首,起初,有人原本已预定了五星大饭店,但那里豪华却缺少回忆,于是,青春的记忆最终把大家带回到“槐花大院”。主人公周毅林是一位辛亥革命的研究学者,另一主人公宋晓军是一家房产公司的总经理,这次同学会让多年未见的两人聚首,意外地发现宋晓军的房产公司正准备对“槐花大院”进行住宅和写字楼商业开发……这个意外发现,成为全剧矛盾线索起点,一边是商业地产开发带来的巨大“钱”景,一边是“槐花大院”作为历史文化遗迹的历史人文价值,两位同学之间产生了戏剧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