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95100000072

第72章 所谓法家(1)

一、论“法家”之名;古代本没有什么“法家”。读了上章的人当知道慎到属于老子、杨朱、庄子一系;尹文的人生哲学近于墨家,他的名学纯粹是儒家。又当知道孔子的正名论,老子的天道论,墨家的法的观念,都是中国法理学的基本观念。故我以为中国古代只有法理学,只有法治的学说,并无所谓“法家”。中国法理学当西历前三世纪时,最为发达,故有许多人附会古代有名的政治家如管仲、商鞅、申不害之流,造出许多讲法治的书。后人没有历史眼光,遂把一切讲法治的书统称为“法家”,其实是错的。但法家之名沿用已久了,故现在也用此名。但本章所讲,注重中国古代法理学说,并不限于《汉书·艺文志》所谓“法家”。

二、所谓“法家”的人物及其书;

(一)管仲与《管子》;管仲在老子孔子之前。他的书大概是前三世纪的人假造的,其后又被人加入许多不相干的材料(说详第一篇),但此书有许多议论可作前三世纪史料的参考。

(二)申不害与《申子》;申不害曾作韩昭侯的国相。昭侯在位当西历前358至333年,大概申不害在当时是一个大政治家(《韩非子》屡称申子,《荀子·解蔽》篇也说:“申子蔽于势而不知智。由势谓之,道尽便矣。”)《韩非子·定法》篇说:“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又说:“韩者,晋之别国也。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又下。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故托万乘之劲韩,七十年(顾千里校疑当作十七年)而不至于霸王者,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依此看来,申不害虽是一个有手段(所谓术也)的政治家,却不是主张法治主义的人。今《申子》书已不传了,诸书所引佚文,有“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置法而不变”等语,似乎不是申不害的原著。

(三)商鞅与《商君书》;卫人公孙鞅于西历前361年入秦,见孝公,劝他变法。孝公用他的话,定变法之令,“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史记》云:“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与此互相印证)。“赏厚而信,刑重而必”(《韩非子·定法》篇)。公孙鞅的政策只是用赏罚来提倡实业,提倡武力(《史记》所谓“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是也)。这种政策功效极大,秦国渐渐富强,立下后来吞并六国的基础。公孙鞅后封列侯,号商君。但他变法时结怨甚多,故孝公一死,商君遂遭车裂之刑而死(西历前338年)。商君是一个大政治家,主张用严刑重赏来治国。故他立法:“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韩非子·定法》篇)。又“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于道者被刑”(《新序》)。这不过是注重刑赏的政策,与法理学没有关系。今世所传《商君书》二十四篇(《汉书》作二十九篇),乃是商君死后的人假造的书。《徕民》篇说:“自魏襄以来,三晋之所以亡于秦者,不可胜数也。”魏襄王死在西历前296年,商君已死四十二年,如何知他的谥法呢?《徕民》篇又称“长平之胜”,此事在前260年,商君已死七十八年了。书中又屡称秦王。秦称王在商君死后十余年。此皆可证《商君书》是假书。商君是一个实行的政治家,没有法理学的书。

以上三种都是假书,况且这三个人都不配称为“法家”。这一流的人物——管仲、子产、申不害、商君——都是实行的政治家,不是法理学家,故不该称为“法家”。但申不害与商君同时,皆当前四世纪的中叶。他们的政策,都很有成效,故发生一种思想上的影响。有了他们那种用刑罚的政治,方才有学理的“法家”。正如先有农业,方才有农学;先有文法,方才有文法学;先有种种美术作品,方才有美学。这是一定的道理。如今且说那些学理的“法家”和他们的书:

(四)慎到与《慎子》;见上章。

(五)尹文与《尹文子》;见上章。(《汉书·艺文志》尹文在“名家”是错的。)

(六)尸佼与《尸子》;尸佼,楚人(据《史记·孟荀列传》及《集解》引刘向《别录》,班固以佼为鲁人,鲁灭于楚,鲁亦楚也。或作晋人,非)。古说相传,尸佼曾为商君之客;商君死,尸佼逃入蜀(《汉书·艺文志》)。《尸子》书二十卷,向来列在“杂家”。今原书已亡,但有从各书里辑成的《尸子》两种(一为孙星衍的,一为汪继培的。汪辑最好)。据这些引语看来,尸佼是一个儒学的后辈,但他也有许多法理的学说,故我把他排在这里。即使这些话不真是尸佼的,也可以代表当时的一派法理学者。

(七)韩非与《韩非子》;韩非是韩国的公子,与李斯同受学于荀卿。当时韩国削弱,韩非发愤著书,攻击当时政府“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因主张极端的“功用”主义,要国家变法,重刑罚,去无用的蠹虫,韩王不能用。后来秦始皇见韩非的书,想收用他,遂急攻韩。韩王使韩非入秦说存韩的利益(按《史记》所说。李斯劝秦王急攻韩欲得韩非,似乎不可信。李斯既举荐韩非,何以后来又害杀他。大概韩王遣韩非入秦说秦王存韩,是事实。但秦攻韩未必是李斯的主意)。秦王不能用,后因李斯、姚贾的谗言,遂收韩非下狱。李斯使人送药与韩非,叫他自杀。韩非遂死狱中,时为西历前233年。

《汉书·艺文志》载《韩非子》五十五篇,今本也有五十五篇,但其中很多不可靠的。如《初见秦篇》乃是张仪说秦王的话,所以劝秦王攻韩。韩非是韩国的王族,岂有如此不爱国的道理?况且第二篇是《存韩》。既劝秦王攻韩,又劝他存韩,是决无之事。第六篇《有度》,说荆齐燕魏四国之亡。韩非死时,六国都不曾亡。齐亡最后,那时韩非已死十二年了。可见《韩非子》决非原本,其中定多后人加入的东西。依我看来,《韩非子》十分之中,仅有一二分可靠,其余都是加入的。那可靠诸篇如下:《显学》、《五蠹》、《定法》、《难势》、《诡使》、《六反》、《问辩》。此外如《孤愤》、《说难》、《说林》、《内外储》,虽是司马迁所举的篇名,但是司马迁的话是不很靠得住的(如所举《庄子》:《渔父》、《盗跖》诸篇,皆为伪作无疑)。我们所定这几篇,大都以学说内容为根据。大概《解老》、《喻老》诸篇,另是一人所作。《主道》、《扬搉》(今作扬权,此从顾千里校)诸篇,又另是一派“法家”所作。《外储说左上》似乎还有一部分可取。其余的更不可深信了。

三、法;按《说文》,“灋,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廌去。(廌,解廌兽也,似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象形)法,今文省。佱,古文。”据我个人的意见看来,大概古时有两个法字。一个作“佱”,从亼从正,是模范之法。一个作“灋”,《说文》云:“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廌去”,是刑罚之法。这两个意义都很古,比较看来似乎模范的“佱”更古。《尚书·吕刑》说:“苗民弗用灵,制以,惟作五虐之,曰法。”如此说可信,是罚刑的“灋”字乃是后来才从苗民输入中国本部的。灋字从廌从去,用廌兽断狱,大似初民状态,或本是苗民的风俗,也未可知。大概古人用法字初多含模范之义。《易·蒙·初六》云:“发蒙利用人,用说。〔句〕桎梏以往,吝。”《象》曰:“利用人,以正法也。”此明说“用人”即是“用正法”。 “□”是范,“法”是模范,“以”即是用。古人把“用说桎梏以往”六字连读,把言说的说解作脱字,便错了。又《系辞传》:“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法字正作模范解(孔颖达《正义》:“垂为模范,故云谓之法”)。又如《墨子·法仪》篇云:

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四者为法。

这是标准模范的“法”(参看《天志》上中下及《管子·七法》篇)。到了墨家的后辈,“法”字的意义讲得更明白了。《墨辩·经上》说:

法,所若而然也(看第八篇第二章论“法”的观念)。佴,所然也。《经说》曰:佴所然也者,民若法也。

佴字,《尔雅·释言》云:“贰也。”郭注:“佴次为副贰。”《周礼》:“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之贰。”郑注:“贰,副也。”我们叫抄本做“副本”,即 是此意。譬如摹拓碑帖,原碑是“法”,拓本是“佴”,是“副”。墨家论法,有三种意义:(一)一切模范都是法(如上文所引《法仪篇》)。(二)物事的共相可用物事的类名作代表的,也是法(看第八篇第二、三章)。(三)国家所用来齐一百姓的法度也是法。如上文所引《墨辩》“佴所然也者,民若法也”的话,便是指这一种齐一百姓的法度。荀子说:“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天论》篇)。墨子的“尚同主义”要“一同天下之义”,使“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故荀子说他偏重“齐”字,却忘了“畸”字,畸即是不齐。后来“别墨”论“法”字,要使依法做去的人都有一致的行动,如同一块碑上摹下来的拓本一般;要使守法的百姓都如同法的“佴”。这种观念正与墨子的尚同主义相同,不过墨子的尚同主义含有宗教的性质,别墨论法便没有这种迷信了。

上文所引《墨辩》论“法”字,已把“法”的意义推广,把灋佱两个字合成一个字。《易经·噬嗑卦·象传》说:“先王以明罚饬法。”法与刑罚还是两事。大概到了“别墨”时代(四世纪中叶以后),法字方才包括模范标准的意义和刑律的意义。如《尹文子》说:

法有四呈:一曰不变之法,君臣上下是也;二曰齐俗之法,能鄙同异是也;三曰治众之法,庆赏刑罚是也;四曰平准之法,律度权衡是也。

《尹文子》的法理学很受儒家的影响(说见上章),故他的第一种“法”,即是不变之法,近于儒家所谓天经地义。第二种“齐俗之法”指一切经验所得或科学研究所得的通则,如“火必热”、“圆无直”(皆见《墨辩》)等等。第三种是刑赏的法律,后人用“法”字单指这第三种(佛家所谓法,(达摩)不在此例)。第四种“平准之法”乃佱字本义,无论儒家、墨家、道家,都早承认这种标准的法(看《孟子·娄委》篇、《荀子·正名》篇、《墨子》:《法仪》、《天志》等篇及《管子·七法》篇、《慎子》、《尹文子》等书)。当时的法理学家所主张的“法”,乃是第三种“治众之法”。他们的意思只是要使刑赏之法,也要有律度权衡那样的公正无私、明确有效(看上章论慎到、尹文)。故《韩非子·定法》篇说: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又《韩非子·难三》篇说: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又《慎子》佚文说:

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见马骕《绎史》百十九卷所辑)。

这几条界说,讲“法”字最明白。当时所谓“法”有这几种性质:(一)是成文的(编著之图籍),(二)是公布的(布之于百姓),(三)是一致的(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四)是有刑赏辅助施行的功效的(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于奸令)。

四、“法”的哲学;以上述“法”字意义变迁的历史,即是“法”的观念进化的小史。如今且说中国古代法理学(法的哲学)的几个基本观念。

要讲法的哲学,先须要说明几件事:第一,千万不可把“刑罚”和“法”混作一件事。刑罚是从古以来就有了的,“法”的观念是战国末年方才发生的。古人早有刑罚,但刑罚并不能算是法理学家所称的“法”。譬如现在内地乡人捉住了做贼的人便用私刑拷打;又如那些武人随意枪毙人,这都是用刑罚,却不是用“法”。第二,须知中国古代的成文的公布的法令,是经过了许多反对,方才渐渐发生的。春秋时的人不明“成文公布法”的功用,以为刑律是愈秘密愈妙,不该把来宣告国人。这是古代专制政体的遗毒,虽有些出色人才,也不能完全脱离这种遗毒的势力。所以郑国子产铸刑书时(昭六年,西历前536年),晋国叔向写信与子产道:

先王议事之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

后二十几年(昭二十九年,前513年),叔向自己的母国也作刑鼎,把范宣子所作刑书铸在鼎上。那时孔子也极不赞成,他说:

晋其亡乎,失其度矣。……民在鼎矣,何以尊贵?(尊字是动词,贵是名词)贵何业之守?

同类推荐
  • 丁玲散文选集

    丁玲散文选集

    古往今来,有多少精美的散文像珍珠般在熠熠生辉!《百花散文书系》将它们串联起来,以不同年代按不同作者选集分册出版,便于读者阅读与欣赏。《丁玲散文选集》为《百花散文书系·现代部分》之一种。
  • 幻瞳

    幻瞳

    本书是一本个人文集,包括散文、故事、小说多种体裁。是一位青春少女写给千万同龄人的青春体验。包括人物篇、动物篇、感悟篇、幻想篇等几个部分。作者的神妙之笔让人从字里行间里体味文字的魅力,读出属于自己的故事。青年人对生活的真情实感跃然纸上。
  • 万里诗书路·文化卷

    万里诗书路·文化卷

    随笔是日常生活中心情、感悟、新观点、新发现的记录。生活如浩瀚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事事都可以写成文章。有文就录,有感就发,有事就记,有理就说,率性而为,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随手拈来,不拘形式,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随笔精品,这也造就了文笔奇妙的随笔大家。
  • 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

    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

    在编写体例上,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兼及诗文体裁,从周秦诗音写起,包括诗经、汉魏辞赋、乐府诗、魏晋六朝诗、唐诗、宋词、元曲。每章先录原文,后是注释,紧接着是赏析文字,以便更好地帮助读者了解诗词曲赋的创作背景和寓意情感。
  • 1966-1976的地下文学

    1966-1976的地下文学

    文学——社会思潮的风向标。“文革”十年,文艺界一片萧杀。但是在地表的高压和萧杀下,却生发和涌动着激情澎湃的思想岩浆。包括红卫兵文艺、新诗歌运动、知情歌曲、知青文学、手抄本、民间口头文学等,在城市的街道上,在农村的谷场上,甚至是干校和监狱里,到处都有地下文学的声音。本书对“文革”十年的地下文学进行全面的梳理,原汁原味地呈现大动乱年月的民间文学思潮。
热门推荐
  • 王二狗的末世人生

    王二狗的末世人生

    本以为要以屌丝身份孤独终老的王二狗,却因为世界末日丧尸爆发坐拥女友,校花,女警,美女老师...到底该选哪个?能够释放千度火焰,万伏特雷电,掌控重力,读取他人的思维,一拳能够把汽车钢板打凹,末世带来的除了丧尸还赋予了人类千奇百怪的异能,这是一场人类的灾难,还是一次突破基因枷锁的契机!
  • 穿越特警:无敌狂后驾到

    穿越特警:无敌狂后驾到

    刚穿越就被当诈尸,靠之!别人一穿不是倾城就是绝代,为毛老娘就苦逼地穿成了奥特曼?!再次靠之!丑点就算了,竟然还是一个受皇上冷落妃嫔陷害的冷宫皇后!只能靠之!好吧好吧,好歹咱也母仪天下了一回儿,能忍咱就忍,能让咱就让,但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就杀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劫光

    劫光

    宇宙亦会衰老,届时便是灭世;宇宙生生灭灭,何处是轮回尽头。肉身极境轮回种,元气始境现世花,主宰圣境未来果;五行洞天演世界;...一切都从一个名为东临的小镇开始,天资超凡的兄妹二人如何才能纵横低等世界,并且在天骄林立的仙界立足,甚至前往更广阔的宇宙冒险...
  • 楼兰双鱼玉佩

    楼兰双鱼玉佩

    神秘的楼兰古国奇怪的博物馆事件从塞北边疆城到千年楼兰迷
  • 奇儒天下

    奇儒天下

    天大地大心也大,文风尔雅也称霸。生平不喜物和财,钱财偏是滚滚来。少年放荡不羁,青年发愤图强。一次奇遇,不断更新。修炼法术,继续升级。开始只除人间匪,后来又灭魔兽鬼。天地三界有身影,宽广时空任我行。说儒奇儒,遇狠更狠.........
  • 夕颜薄命,笑看红尘

    夕颜薄命,笑看红尘

    不同的奇幻世界,别样的年华似水。歌声在耳边清唱,午夜惊魂,血染红了花。婴儿的第一声啼叫,使她的人生中有了色彩。不在只有黑白两色。尽一生去弥补当初的错误。追妻之路,任重道远。“嗯,男人。这辈子惹上了我,就别想逃开。”
  • 白罂粟也专注

    白罂粟也专注

    自古以来,白罂粟代表着遗忘,初恋,思念,喜欢罂粟之人大多亦是多情之人,不专注,凡事都想试试,却忽略了最最重要的东西。她,家境不好,胆小,内向,在一群贵族同学身边总是那么的不起眼他,天之娇子,温柔,帅气,身边的女生总是多得数不胜数当她撞见了他,一切的一切发生了翻天忽地的变化,到底是命运的捉弄,还是爱神阿佛洛狄忒的有意撮合呢?答案马上揭晓......
  • 欧阳修诗词选

    欧阳修诗词选

    这套丛书继承发扬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十六年来出版普及读物的优良传统,也集结了多方面的正反经验:名家撰作,深入浅出,知识性与可读性并重,固然是其基本特点;而文化传统与现代特色的结合,更是她新的关注。《欧阳修诗词文选评》分六个部分,具体介绍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生平事迹,选录、注解和评述了他在各个时期的诗、词、文中的传世名作,可以说是我们今天了解这位文学大师的最新最好的普及读本。
  • 琥珀泪:怨陵

    琥珀泪:怨陵

    落雁市华商集团董事长蓝志军的宝贝女儿蓝雨从考古专业毕业后,没有按照当初和父亲的约定来华商集团上班,而是整天天南海北地出入不同朝代的古墓,干起了倒斗的营生,让一心盼女成凤的蓝志军分外头疼。然而蓝雨倒斗却事出有因,多年来困扰她的那个奇怪的梦,似乎是一种召唤促使她一步步地走向真相。然而虽然有师傅邱子卿和师弟穆小米的协助但是蓝雨的寻找真相之路走得必不平坦,墓中千奇百怪的机关;来去如风的蒙面男子;神秘的天宇集团;梦中的白衣女子;大漠戈壁那绮丽的风光;上古帝王的陵墓;不知在何方的怨陵;传说中的琥珀泪……引出一段凄婉迷离的爱恨情仇,几千年前的纠缠能否在今天得以了解,当谜底揭开的时候是当年悲剧的重演还是最终走向幸福的开端。
  • 九霄领主

    九霄领主

    他是影子,曾经有人说过,光越盛,影越强。当影子离开光的那一天,他决定做自己的光,让自己挡在她的身前。从此,一位人族帝皇逐渐走向了巅峰之路。面对学院林立,万族皆盛的时代;面对朴素迷离的身世;面对如同巨擘般的敌人;路,从诚天学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