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武则天的专宠,使得在她老病甚笃的时候,她所宠爱的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想要阴谋篡夺帝位。但宰相张柬之和大臣崔玄、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人,出其不意地将此二人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并请求武则天传位给庐陵王,这事实上也是在逼武则天退位,让中宗复位。武则天无奈之下只好同意,而中宗仍尊她为“则天大圣皇帝”。至此,唐朝的国号又恢复了过来。神龙二年(公元706年),武则天逝世,享年八十一岁。临死时,武则天要求把她的帝号除去,以高宗皇后的名义葬于乾陵,中宗谥之“大宗皇帝”。
唐玄宗晚年荒淫误国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的一位传奇皇帝,他的前半生可以说是功勋卓著。武则天死后,中宗懦弱无能,朝政大权落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原来发动政变恢复唐朝的功臣——宰相张柬之也被她们贬官驱逐,太子李崇俊被杀。韦皇后效仿武则天的做法,让自己的兄长韦温掌握朝政大权,对于女儿安乐公主违法卖官鬻爵的行为不但不加以制止,反而坐视不理,大加纵容。公元710年,唐中宗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然后,韦皇后便想学习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没有等韦皇后动手,一直在旁静观其变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便抢先发动了兵变,率领御林军万余人攻占了皇宫,把韦皇后一派全部消灭。然后,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因功被立为了太子。
李隆基的父亲李旦也和中宗一样是个软弱的皇帝,不愿和太平公主发生正面冲突,总是忍让。而太平公主则认为是自己给了他做皇帝的机会,功劳巨大,所以她掌握了朝政大权。随着势力的强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不断膨胀,也想像母亲那样做女皇。太平公主的主要对手便是太子李隆基,开始她没把李隆基放在眼里,觉得他还年轻,但了解了李隆基的英勇果断之后,就开始防范他。她制造舆论,说李隆基不是长子,没资格做太子,更不能继承皇位。太平公主的目的是要废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为自己以后做女皇帝开路。
公元712年,睿宗厌烦了做皇帝的生活,把帝位让给了儿子李隆基,但是太平公主仍然掌握着朝政大权: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军政大事的决定权。睿宗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公元713年7月3日,唐玄宗李隆基果断地先下了手,亲自率领兵马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手下的骨干数十人,将倾向于太平公主的官员全部罢免革职。唐玄宗终于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这一年,唐玄宗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坚定决心。
◎ 大力改革 政治清明
唐玄宗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后,彻底巩固了皇权,但当时的形势不容乐观:兵变大大地伤了朝廷的元气,吏治的混乱、腐败亟待治理。所以,唐玄宗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贤能之人做宰相。在这方面,唐玄宗还是有伯乐眼光的,著名的姚崇、宋炆、张九龄等都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姚崇办事果断,因他向唐玄宗提出了十条建议而被器重,做了宰相。十条建议包括: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勿使皇族专权,勿使宦官专权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议执行了。对于皇亲国戚,姚崇也不予照顾。当时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欺压百姓,为非作歹,姚崇奏请玄宗批准后,惩办了王仙童。
唐玄宗不仅慧眼识贤相,还对吏治进行整治,提高了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他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第一,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他把武则天以来的许多无用的官员一律裁撤,这样不但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节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他都派按察使到各地巡察民情,纠举违法官员,严惩不贷。第三,重新恢复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这本是唐太宗时期的一种制度,让谏官和史官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监督朝政。到武则天主政时,由于提拔了许敬宗和李义府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公开,因此将这项制度废除了。第四,重视县官的任免。唐玄宗认为郡县的官员是治理国家的先锋,他们直接和百姓打交道,代表着国家形象。所以,玄宗经常亲自出题考核县官,确切地了解这些县官是不是真正称职。如果考试优秀,可以马上得到提拔,如果名不副实,就会马上遭到罢黜。
唐玄宗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这些都是他能开创“开元盛世”的原因。
◎ 奸臣乱相 晚节不保
可惜,在开创了盛世之后,晚年的唐玄宗,逐渐满足了。他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励精图治的抱负,也没有了改革时期的节俭之风。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小人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病死后,又由杨国忠掌权,致使朝廷更加黑暗。
奸相李林甫最善于揣测唐玄宗的心思。公元736年,唐玄宗想从洛阳回长安,但宰相张九龄等人认为秋收还没有结束就上路会骚扰百姓,影响农业生产。李林甫在张九龄走后对唐玄宗说:长安和洛阳是陛下的西宫和东宫,陛下愿意什么时候来往就什么时候来往,不必再等以后,至于妨碍了农民的秋收,免了他们的税收就行了。玄宗听了很高兴,依此计而行。后来,李林甫又找机会诬陷张九龄等人,终于使唐玄宗将这些敢于直言的宰相罢免,从而把持了朝政。李林甫的特点就是当面一张脸,背后又是另外一张脸,“口蜜腹剑”的成语最初就是在形容李林甫。
公元736年,唐玄宗宠爱的妃子武惠妃病死,玄宗为此寝食不安。听人说他和武惠妃所生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氏美艳绝伦,于是唐玄宗不顾礼节,就将她召进宫里。杨氏懂音律,也很聪明,还擅长歌舞,很得玄宗欢心。为了掩盖自己夺儿媳的丑恶行径,唐玄宗让杨氏自己请求进宫做女官,住进南宫,又赐号太真。为了安慰儿子寿王李瑁,唐玄宗又给他娶了个妃子作为补偿。
由此可见,唐朝时期的封建伦理观念还没有南宋末年朱熹理学出现之后那么强,虽然观念上男女是不平等的,但对女性的贞操和改嫁等方面还是比较宽容的,封建社会对于妇女的压制在元朝之后的明朝和清朝才日益严重。武则天之所以能做女皇,和这一时期宽容的社会心理有关。所以,到了清朝末年,同样掌握国家政权的慈禧太后就不敢称女皇了。唐朝开明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心理也是唐玄宗能够纳杨氏的重要原因。
后来,唐玄宗封杨氏为贵妃,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杨贵妃。贵妃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但这时候没有皇后,所以杨贵妃实际上就是唐玄宗的皇后了。唐玄宗对她恩宠备至,还称赞她是自己的“解语之花”。爱屋及乌,依靠杨贵妃的关系,杨氏一族开始飞黄腾达。所以,当时民间竟有了生孩子“希望生女孩儿,将来入宫做妃子荣耀家族”的观念。白居易的《长恨歌》里便有“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语句,这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真实写照。
为了讨杨贵妃的欢心,唐玄宗可谓费尽心机。为了迎合她喜欢服装的心理,有七百多人专门为贵妃做衣服;为了让她吃上喜欢的荔枝,玄宗下令开辟了从岭南到长安的几千里贡道,以便荔枝被快马迅速地运到长安,因为荔枝摘下后五天内就会变味儿,而杨贵妃生在南方,喜欢吃新鲜的。有了杨贵妃,唐玄宗的奢侈之风越来越盛。大臣、贵族、宗室为了巴结皇帝,纷纷投贵妃所好,结果让她高兴的人都升了官,这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贵族巴结逢迎,争献美味佳肴、珍异珠宝。
由于妹妹的关系,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也平步青云,做了唐朝的宰相。杨贵妃的姐姐们也得到了实惠:大姐被封为韩国夫人,二姐被封为虢国夫人,三姐被封为秦国夫人。其他的兄长也有封赏,都做了朝中的高官。杨国忠的权势无人能比,兄妹二人此时的辉煌也为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在杨国忠的专权下,整个唐朝开始混乱起来。唐朝转向衰落固然有唐玄宗的过失,但也与杨氏兄妹特别是杨国忠这个哥哥没有起到正面的作用是分不开的。他的为非作歹,不仅没有给妹妹带来幸福,反而把妹妹送上了不归路。
杨国忠的一手遮天,首先导致了朝政混乱。当暴雨造成灾害时,玄宗询问灾情,杨国忠却拿着大个儿的粟穗子给玄宗看,并且说雨大但没有影响收成。下边有官员报告灾情,请求救助,杨国忠大发雷霆,命令司法机关进行严惩。杨国忠能力不强,但喜欢处理朝政,正事做不好,做坏事却很在行,接受贿赂、拉帮结派等手段他都应用自如。
朝政混乱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均田制在这个时期瓦解,税收急剧减少,但朝廷的花费却因为玄宗和杨贵妃的奢侈而逐渐增多,国库入不敷出。政治的腐败还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因为招募的兵士都是一些市井无赖。在后来玄宗发动的战争中,这些人不但没有夺得胜利,反而招致了更大的失败。
玄宗对于唐朝的危机丝毫没有察觉,反而对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政治的腐败与黑暗,激起了将领们贪功求官的欲望。为了挑起战争进而在战争中立功受赏,加官晋爵,边镇的很多将领肆意挑衅,使得边境战乱不断,玄宗的好战对此又是火上浇油。开元时期边境安定的局面被打破了。一是和西边吐蕃关系的恶化,致使开战后互有伤亡,损害了已有的和睦友好关系。二是西南的南诏国,由于边境将领的骄横跋扈,致使本该平息的冲突日益升级,结果唐朝征兵和南诏开战。先后战死、病死的唐朝士兵达二十万之多。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元气大伤。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的叛军攻破潼关,危及长安,玄宗仓皇出逃。经过马嵬坡时,将士因怨愤而哗变,自行处死奸相杨国忠,并要求玄宗杀死杨贵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嵬之变。唐玄宗一代明君,终于还是没有超越自己人性的弱点,落了一个误国误民的惨淡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