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子首先是皇帝的儿子,其次才是帝国未来的接班人。因此,皇太子要经常在皇帝身边伺候着,不仅是为增加父子亲情,更为了消除政治隐患,以备不测。秦始皇的嫡长子扶苏就是因为长期领兵在外,在已经被秦始皇确定为接班人之后的情况下,遭到赵高、胡亥和李斯的迫害,与一步之遥的龙椅擦肩而过,糊里糊涂地自杀了。
暴毙旅途
一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耀武扬威地在东方大地巡游。
秦始皇把这一次出巡的动静搞得很大,从首都咸阳出发,先到东南的会稽(今浙江绍兴),再沿着海岸线北上抵达琅邪(今山东东南),期其间一度入海。一路上,旌旗招展,军阵炎炎,冠盖相从,到处都有臣民战战栗栗地跪迎。
这就是秦始皇出巡要达到的目的:让天下畏惧皇帝的权威。秦始皇继承祖先的基业,花费了二十多年时间,征东西讨,荡平寰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皇朝:秦朝。为了把征服的土地凝聚成铁板一块,秦始皇花费更大的力气,颁布了一个又一个统一法令。现在,秦始皇垂垂老矣,希望看看检验自己毕生奋斗的成果。遗憾的是,东方的百姓似乎对秦始皇的招摇行为不太买账。原韩国的落魄贵族子弟张良,雇佣了杀手半路伏击秦始皇的车驾;原楚国将门之后项羽看到秦始皇的排场,不屑一顾地说:“谁都可以取代他!”甚至就连穿着秦朝的官服的地方小官、沛县的一个小亭长刘季(发达了以后,改名刘邦)也对“最大的老板”没有敬畏之心,反而暗暗产生了取而代之的野心。
秦始皇这叫出钱不讨好,出巡遭人骂,碰了一鼻子灰。
所以因此,当嬴政赶到山东,知道花了大价钱的入海求仙工程没有成功的消息后,压制已久的怒气终于爆发了出来。之前,秦始皇嬴政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动用整个国家机器,不惜民力物力财力,炼丹的炼丹,求仙的求仙,忙得不亦乐乎。他充分相信一群牛气哄哄的江湖方士,给与了他们充分的授权,寻找能让自己永生的办法。结果江湖方士逃得的逃,拖得的拖,毫无进展。
秦始皇已经50岁了,迫切需要长生不老药。他决定亲自出海,会会海上的神仙们,探寻长生秘方。大臣和方士们吓坏了,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劝阻秦始皇的冲动行为。可惜,秦始皇这回固执己见,满怀信心地入海寻仙去了。最后神仙肯定是找不到的没有找到,秦始皇倒是在之罘见到了一条巨鱼,勃然大怒,用大弓射杀了巨鱼。随从们大家赶紧劝谏秦始皇说,巨鱼怪兽拦驾,看来神仙暂时还不想见皇上,皇上还是暂且班师回朝吧。秦始皇望洋兴叹,只好不得不同意返回咸阳。
一路上的劳顿和结果的不如意,尤其是追求长生不老努力的失败,沉重地打击了秦始皇的精神。现在,深入海洋,与巨鱼搏斗,直接透支了年迈的秦始皇的体力。秦始皇上岸不久就病倒了。一行人紧赶快赶,才赶到平原津的时候,秦始皇的病情就已经相当严重了。
50岁,对于现代人来说,还是壮年。对于秦朝的人来说,已经是高寿了。现在,秦始皇在这个年纪突然病倒,能够挺过去呢?
二
随驾的大臣主要有丞相李斯、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赵高。秦始皇的第十八子胡亥打小就很讨嬴政的疼爱。出发前,胡亥奏请从驾,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除了胡亥外,秦始皇其他的儿子都没有跟来。
大臣们凑在一起,论讨起秦始皇的病来。随着秦始皇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大家讨论的话题开始涉及到秦始皇时候的权力分配问题了。秦始皇本人对“死”和相关的所有词汇都特别敏感。因此,群臣谁都不敢提秦始皇的遗嘱和死后安排。
秦始皇虽然讳疾忌医,身体情况每况愈下,但他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每天,秦始皇都照常处理各处的奏章。秦朝时的奏章都是写在竹简上的。秦始皇一般一个工作日能够处理大约120斤重的竹简,工作强度还不低。
秦始皇最清楚自己的身体感受。终于有一天,他支撑不住了。这个结束战国开创统一的硬汉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大限来到了。
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时辰里,秦始皇慌忙思考起身后事来。葬礼什么的都不需要秦始皇关心,他最关心的就是由谁来继承皇位。最终,秦始皇给在抗击匈奴前线领兵的公大儿子扶苏写了一道诏书,盖上玉玺。诏书只有短短的一行字:“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你把军队交给蒙恬将军,赶回咸阳与我相会,主持我的葬礼。)皇帝的葬礼只有新皇帝才能主持。秦始皇写下的这份诏书,意思很清楚,他要传位给公子扶苏。
公子扶苏何许人也?
扶苏是秦始皇的嫡长子。从王权继承顺序来看,扶苏是理论上的第一顺位继承人。秦朝没有留下朝代史,加上秦二世时期的清洗和战乱的破坏,有关扶苏的史料很少。秦始皇有超过20个儿子,除了扶苏和胡亥,其他皇子留下的史料更少。从史料多少的数量和旁人的反馈来看,扶苏可算是秦始皇众多儿子中最出色的一位。秦始皇很欣赏扶苏这个嫡长子。当然,秦始皇也很喜欢胡亥。但他对幼子胡亥是父亲对儿子的喜爱,而不是政治上的欣赏。因此,现在扶苏最终战胜众多的兄弟,被秦始皇确定为接班人,一点都不奇怪。这从日后其他人的反应也可以间接证明。
可能是扶苏能力出众的缘故,他顺带着在政治上也有许多独立的想法。比如扶苏就不赞同父皇秦始皇强化思想专制的许多做法,尤其是迫害儒生的做法。扶苏本人就接受了儒学思想,曾拜大儒、朝廷的博士淳于越为师。阅读了众多的儒学典籍后,他对秦始皇的专制治国很有些看法,经常给父亲上书,议论时政。
扶苏的老师淳于越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的咸阳宫酒会上“翻了船”。他迂腐地从周礼周制出发,对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大不以为然,而建议实行分封制。淳于越宣称:“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当场驳斥了淳于越复古尊礼的做法,坚决要求强化对全国的控制,反对分封。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观点,罢黜了淳于越。渐渐的,秦始皇对那些老师抨击执政当局的儒生们异常一场反感,干脆挖了一个大坑,把他们都给活埋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坑儒事件”。扶苏激烈反对秦始皇这么做:“现在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百姓还没有归附,儒生们都诵读孔子经书。如果皇上一律用重刑制裁他们,将会影响天下的安定,请父皇明察。”扶苏和秦始皇两人的做法都有道理,只是执政思路的不同而已。但当时秦始皇正在气头上,见儿子公开出面反对自己,怒火攻心,把扶苏派到北方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县一带)去给大将蒙恬的军队做监军去了。扶苏一赌气,去就去,收拾行装,去陕北体验生活去了。
秦始皇内心对扶苏这个孩子还是满意的,临终前将权力转移给了他。如果扶苏能够顺利继位,秦朝的命运可能会朝着另外的方向发展。可惜,事情总不会那么美满。
三
秦始皇写下传位诏书后,交给中车府令赵高。因为赵高管理着宫廷的符玺,诏书需要经过他的手里再交给使者,最后由使者传达。
但是秦始皇确定后事太晚了,挣扎着写完诏书没一会,就死了。
当时是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丙寅日,地点在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北)病故!。秦始皇享年50岁。
秦始皇升天了,管不了扶苏,自然也掌控不了尚未发出的诏书了。
因为秦始皇是在旅途中突然死亡的,皇帝驾崩的消息只有身边少数几个人知道。这些人包括: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秦始皇第十八子胡亥和五六个近侍太监。其他大臣皆都不知道。丞相李斯老成持重,怕皇帝突然驾崩引起政局动荡,严令大家封锁消息,不得走漏半个字,同时催促出巡队伍,快马加鞭,早日赶回首都咸阳。等赶回首都,事情就好解决了,局势也容易稳定了。
沙丘政变
一
知道秦始皇的死讯后,中车府令赵高的心理活动开了。
准确的说,赵高心理一直在等待这么一个机会。
别看赵高是秦朝的一个太监,出身却相当很高贵。《史记》说赵高是:“诸赵疏远属也。”有人就据此说赵高是赵国的群公子之一。实际上,赵高和几个弟弟都是出生在秦朝宫廷中的。虽然是赵国的公族出身,但因为国家灭亡,父母都成了俘虏,做了秦朝得的宫奴,赵高根本就没有享受过公子待遇。有痛恨赵高的人指出:赵高的父亲受到了宫刑,做了秦朝的宫奴,母亲也被刑僇,入宫为奴,怎么可能再生下赵高等儿子呢?所以他们认为赵高是其母在秦国和其他人“野合”私生的。不管情况是否属实,赵高的早年生活无疑非常不幸。
在这样卑贱困苦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要么自暴自弃,要么产生强烈的报复社会、出人头地的欲望。赵高就属于后者。
赵高一生下来就被阉割,“继承父业”做了太监。他非常幸运地被秦始皇给看上了。秦始皇听说赵高长得高大有力(这在太监中很少见),而且还精通狱法(可能是从出身贵族的父母那学的),破格提拔赵高为担任中车府令。而且,秦始皇还让赵高做小公子儿子胡亥的家庭教师,教将胡亥刑法判狱。赵高教学工作做得很好,胡亥很喜欢这个太监老师,两人很快就走得很近到了一起,无话不谈。但是赵高的太监生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犯下了大罪,被侵秦朝的贵族蒙毅抓住了把柄,要依法制裁,给赵高定了一个死罪,而且还要把赵高一家去除宦籍(连太监也不让他们当了)。最后还是秦始皇出来扮好人,说赵国高办事勤快认真,这回就赦免了死罪,以观后效,以便将功折罪。所以秦始皇还恢复了赵高众车府令的官职。
后世的赵翼、章太炎、郭沫若等人仔细分析过赵高这个人,倾向于认为赵高在内心深处始终怀着对秦国的刻骨仇恨的。,他通过祖国赵国被秦国所灭灭亡了,赵高日夜思念着为祖国报仇。郭沫若的话剧《高渐离》对赵高的这种情绪进行了渲染,说赵高在秦宫中也没有好好教导胡亥,而是抓住小孩子贪玩的心理,老引诱胡亥瞎跑乱玩,让秦始皇心爱的孩子不学无术。在话剧中,阴谋刺杀秦始皇的高渐离还还得到过赵高的帮助。我们不排除赵高有可能是在秦朝内部潜伏很深的赵国爱国主义者,但是权欲可能是促使赵高决心在秦始皇死后发动政变的更重要的原因。赵高在秦始皇遣病重时找个借口,把随驾的将军蒙毅给遣走了。蒙毅是大将蒙恬的弟弟,是监军扶苏一边的人。赵高让蒙毅赶回哥哥蒙恬军中,无形间斩断了扶苏、蒙恬等人安插在秦始皇身边的耳目眼线。现在,秦始皇死了,没有几个人知道,传位诏书和玉玺都在自己手中,任何人处在赵高的位置上,都会很自然地将这看作是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大好机会,弄好了还能窃取朝廷大权、威震天下呢。赵高压抑着的权力欲,这时候很自然地膨胀了起来。
二
赵高截留住秦始皇传位扶苏的玺书,跑去做公子胡亥的思想工作。
赵高和胡亥的关系很好,而且胡亥不学无术,赵高很愿意拥戴这样的角色取代扶苏。
只听赵高对胡亥说:“皇上驾崩了,没有留下诏书分封诸位公子,单单给长子扶苏留下传位诏书。扶苏回来后,就会成为皇帝,那时候还有公子您的立足之地吗?不知道公子有什么想法?”
胡亥本来没什么想法,现在也被赵高挑逗出想法来了。他无奈地对赵高说:“你说的都有道理。但是我听说,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皇生前就这么决定了,不封诸子,我能说什么呢?”
赵高神秘地说:“不然对。方今天下大权,就操控在公子您、赵高我和丞相手中。希望公子好好谋划一下。臣服于别人和让别人臣服于自己,控制别人和受别人控制,那可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啊!”
胡亥有点明白赵高的意思了,为难地说:“扶苏是大哥,我是幼帝弟,废长立幼,这是不义;抗拒父皇的遗诏而惧怕死亡,这是不孝;我才能浅薄,仅仅依靠你们的帮助而勉强登基,这是无能。这三件事都是大逆不道的事,天下人知道了不会服从我的。这不是把我放在火上烤吗,对国家有什么好处?”
由此看来,胡亥这个公子还不算完全的不学无术,头脑很清醒,大道理说懂得一套一套的。
赵高只好继续劝说:“商汤、周武王起兵杀其主,天下称赞他们的道义,都不说他们不忠。卫君杀其父,卫国人都称赞他的品德,孔子见了也不说他不孝。所以,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现在老看着细枝末节忘记了大事,会贻害无穷;现在狐疑犹豫畏缩不前,会懊悔终生。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公子要把握住机会啊!”
胡亥内心邪恶的一面在赵高的劝说下,占据了主导地位,点头同意。终于,胡亥心甘情愿地被赵高当抢使了。
赵高啃下一块硬骨头,高兴地大喊大叫:“时乎时乎,间不及谋!赢粮跃马,唯恐后时!”
三
赵高下一个必须啃下来的硬骨头是丞相李斯。
胡亥毕竟年轻,决定搞阴谋诡计后,撩起衣袖就要上阵。赵高拉住他说:“这样的大事如果不与丞相商量,没有丞相的合作,恐怕办不成。请公子允许我以您的名义与丞相接洽。”
丞相李斯,是秦国引进的优秀人才。他本来是楚国上蔡的一个郡小吏,后来跟随大学问家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以后,李斯想想自己的浑身本领也得不到楚王的重视,而且他对自己的祖国楚国很看不起看好,认为东方六国都积贫积弱,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收拾行装西入秦国,开始了政治生涯。在秦国,李斯平步青云,最后做到了丞相,被封为通侯,达到了秦朝二十等爵中的最高爵位。李斯不仅自己功成名就,而且李家还成为了秦国显赫的官宦人家。李斯的大儿子李由担任了秦朝的三川太守,所有儿子都娶了秦朝的公主当上了驸马,所有的女儿分别嫁给了秦朝的诸位公子。一次,李由从地方回咸阳述职。李斯在家里举行家宴招待儿子。没想到,朝廷的百官都来祝贺,送礼的送礼,捧场的捧场。李家门口的车乘和马匹数以千数,引起了咸阳的交通堵塞。李家的显赫,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