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在这次超级并购中,卡内基运用自己的智慧,使摩根付出极高的价格购买了他早就想出售的资产,他才是这笔交易中真正的赢家,而摩根则恰恰相反,虽然他最终完成了并购,但与他所得到的资产相比,他付出的成本似乎太高了。
其实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次交易对摩根来说并不是一次亏本的买卖。卡内基在这次交易中获得了4.2亿美元,其中的2.5亿美元是被要求以利率为5%的公司债券支付的。卡内基实际拿到的钱要高于4.2亿,因为他的债券是以票面价值的115%售出的。卡内基之所以坚持要公司债券是因为他确信,出售给新公司投资者的股票定价过高,以后肯定会下跌。而事实恰恰相反,股票很快升值了。从会计的角度看,新股票的定价是过高了,因为交易发生时,美国钢铁公司的账面净资产总额应在7亿美元左右,而相关融资证券发行以后,其总市值被提升为约14亿美元。在当时,人们习惯用会计的思维方式来定义公司价值,因此,这7亿美元的溢价被认为是纯粹的水分,也就是说这批证券在发行之际,其价值就被稀释了。然而,如果以我们现在更常用的、更合理的方法,即以预计收益流的贴现值来估计公司价值,情况则大为不同。美国钢铁公司第一年的营运净收益就达到1.08亿美元,公司的总市值仅约为其第一年盈利的14倍,也就是说,该公司的市盈率仅为14倍,这说明14亿美元的估值并不高,摩根为此次交易花的每一分钱都很值得。也许这就是摩根在多年以后告诉卡内基说,即使后者多要一亿美元他也会痛快答应的缘故。听了这话以后,这个老谋深算的苏格兰人一连几个星期都闷闷不乐。
另外,摩根财团还在这次巨额交易中赚取了丰厚的承销费用,作为华尔街金融霸主的摩根决不会让自己主导的大并购交易落入其他的投资银行之手。由摩根组织的辛迪加在本次交易中共获得总承销费达5000万美元,这也是前所未有的。仅詹姆斯·基尼一人就因其辅助性的运作而拿到了100万美元。就百分比而言,此次发行费率水平不高,仅为总发行额的2%。摩根当然有能力收取更高的费率,他没有这样做是担心遭到社会各界更尖锐的批评,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反垄断情绪高涨的时期,洛克菲勒已经卷入其中,摩根可不想步其后尘。即便如此,此次交易还是很快因其规模及由此产生的中介费而受到抨击。批评者认为,5000万美元的承销费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华尔街和摩根的不义之财,而且他们怀疑,摩根采取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做法使自己的银行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虽然承销业务在当时的华尔街已经十分普遍,成为投资银行的常规业务,甚至有些著名银行的绝大部分利润都来自此种收入。但摩根的此次交易还是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首先,他使承销业务进入一个超大型交易的新天地,并因此而赚取了巨额的承销费用;其次,摩根财团在此次交易中并不是像通常投资银行所作的那样,单纯以顾问、中介的身份出现,它更重要的身份是并购者,是交易的参与方。也就是说,摩根财团在其中具有双重身份,是它创造和组织了此次交易,同时它又在其中充当承销者。人们认为,摩根又为华尔街的银行开辟了一块利润丰厚的新领地——创造和组织并购。这对于投资银行来说是比交易的单纯撮合更为艰难的任务,开展这种业务的银行家必须有充足的能力承销由此产生的巨额证券。但即使这样,批评家还是认为它不值5000万美元,这一笔钱在当时可以雇佣20800名农工干一年的活。
交易之后,摩根终于把卡内基驱逐出局,为自己垄断美国钢铁行业扫除了障碍。其后几年,美国钢铁公司在摩根的带领下继续收购,一举吞并了700多家相关的钢铁企业。公司鼎盛时期,董事会控制了全美五分之三的钢铁生产,可以决定近17万钢铁工人的命运。这次交易不仅为摩根的垄断梦想的实现铺平了道路,而且还给他的财团带来了丰厚的承销费用,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