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检验人才的标准?
文/商振
折腾 联想 柳传志 金庸 洛神赋
折腾是一种手段,但绝不是目的;折腾是一种考验,但并非整人;折腾是为了留住骨干,而不是驱赶良才。所以,切记有些边界是不能碰的,否则将事与愿违。
自从联想集团的创始人柳传志说了一句:“折腾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骨干是折腾出来的”就开始在企业领导人中间流行开来。于是,职场好不热闹。企业领导对下属开始试用种种招术,轮岗、上调下派、巅峰时打入冷宫,冷遇后突然擢升,美其名曰在折腾中寻找和培养人才。职场中人,更是闪转腾挪,一年一个新岗位,练就十八般武艺。
如今的职场成为了一个开放的场所,老板在折腾员工时,员工也在考察老板,掌握不了火候的老板,如果不能让被折腾的员工体会到老板的良苦用心,那么可能一不小心就把折腾变成驱赶,给竞争者创造了挖人的机会。折腾的艺术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在关键时刻,折腾需要能屈能伸,收放自如,方能达成实效。而为了让“折腾”更有效果和意义,请一定记住:有些折腾不能碰。
折腾不是没事找事
曾经有一家企业的经理和我说起过这样一个事情。公司领导规定中层干部每月必须完成现场抽查的任务,这本是正常的管理方式。但不正常的是,领导要求中层干部每次抽查必须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必须实行经济考核。如果没有发现问题,说明干部工作不认真。用该领导的话说:“有大问题抓大问题,没大问题抓小问题,没小问题找问题,找不到问题说明你有问题!”
按这位领导想法:管理工作的本质就是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发现问题,他试图通过此举提高中层干部发现问题、界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发现管理水平高的中层干部重点培养。可中层干部并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这样做不利于自己同员工的关系改善,在员工眼中自己是他们的对立面,所以中层干部的思想压力都很大。
可以看得出,该领导认为自己是做着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别人却认为他是乱折腾,让人没有安全感。这样的折腾,其实就是没事找事。这样的折腾如同坊间“给长城镶瓷砖,给长江装栏杆,给大平洋盖上盖,给地球镶金边。”只是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却毫无意义。折腾的目标是让下属在烈火中永生而不是焚烧,否则那不叫折腾叫折磨。
折腾不是凌波微步
柳传志除了那句“折腾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还给出了一个折腾人的标准模式:岗位轮换,据说杨元庆就是这么一年一个岗位地锻炼而最终被培养成全才的。于是,很多企业领导都开始学这一招,开始给自己欣赏的下属进行岗位轮换,但他们往往忽略了柳传志做此事的一个基点:一年一个岗位。
我有一个朋友,一年的时间里,换了三个工作岗位:营销经理、品牌经理,而现在他是培训经理。这位朋友和我抱怨:以前是没有固定的上班时间,后来是两班倒,现在又变成朝九晚六的正常作息。
每次自己的生物钟还没有调整过来,就又换了新的岗位。因此,在每一个岗位,他都是新人,都只能“以小卖小”,他甚至觉得自己有当阿Q的无限潜力。身体的不适应、环境的不适应还都没有什么,最可怜的是他觉得自己这一年以来没有做成任何事情,一点成长都没有。别说开展工作,就连熟悉工作都谈不上。刚刚和经销商套好交情,却又马上变换身份转同媒体打交道;刚认识了几个媒体朋友,却又要每天为课程计划而忙碌。一圈下来,名片收了一大摞,却没有几个真正交上心的;名词记了一大堆,却从来没有实践过。
更令他担心的是,由于不断地适应环境、熟悉工作,自己一年来没有做出过任何有成绩的事情,连原来口口声声要培养他的领导都已经开始怀疑他的能力了。
在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中,凌波微步是逍遥派的独门轻功步法。据说是金庸先生从曹子建的《洛神赋》“休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中得到的灵感。对比朋友的遭遇,“动无常则”、“进止难期”,真有些凌波微步的意思,但显然这样的武功不会让朋友独步武林。岗位调整的出发点是好,可以接触不同的岗位,可以了解企业运营全貌,但浅尝辄止是不能让人填饱肚子的。以我的朋友为例,虽然走了一大圈,基本是走过、路过、看过,除此之外了无其他,显然与最初为培养而调整岗位的初衷相去甚远。
折腾不是棒下出孝子
很多企业领导人把心仪的接班人当成“儿子”一样呵护,当然更希望他成材。“望子成龙”的父母,经常会受传统观念影响信奉“棒下出孝子”。因此,越是看重的人,越骂得凶,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嘛。因此,很多领导往往对器重的下属重点盯防,发现一点小问题就劈头盖脸一顿教育,美其名曰磨难教育。
常有朋友向我抱怨他的“野蛮上司”,“同样的错误,他不批评别人,只批评我。如果都挨批评,我一定是被骂得最惨的一个。什么事情都来找我做,简单交代过工作就没影子了,过两天找我要结果,如果给不出,自然少不了被骂办事不力。最让我难以接受的是,他还经常在会议上直接指责我,一点情面都不给我留。就这样,还总是口口声声说我辜负了他的一片期望。我不知道他对我有什么期望,我只觉得他恨不得我立刻消失。”
可以看出这位朋友的上司,是典型的“怒其不争”,要不然就不会因下属的辜负而大动肝火了。领导“望子成龙”的愿望是好的,但不能只批评不教育,不能只拍打不扶持。因为这样,只会让下属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只会让下属产生抵触情绪,他不会感受到领导的爱,只会感觉到恨。因此不能批评多帮助少,更不能在下属没有错的情况下也要说成下属错了,那可真是“领导打个盆,块块都是理。”
我反倒觉得这个可以做为你的提纲挈领的内容,放在序言中。
必须掌握好折腾的火候
文/赵玉平
水浒 西游记 宋江 徐茂公 宋清 折腾
很喜欢看《水浒》,在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里注意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众英雄在排完座次以后,又进行了岗位分工,有几个分工着实把我逗笑了。梁山108个好汉,36个正处,72个副处。这么多处长都干什么呢?有管杀猪的处长,有管垒墙的处长,有管造老陈醋的处长,还有专门在楼下管缝纫锁边的处长。
不断搅动锅里的水
管理就是这样,能人没事做就要闯祸,庸人没事做就要捣乱,老同志没事做身体会垮,年轻人没事做就不长本事。会掌控局面的领导一定要让“人人有活干,处处忙起来。”没有正事就找点闲事,没有大事可以安排点小事。
诺基亚曾提出一个人才策略——“不断搅动锅里的水”。我们把这个策略通俗化一下,其实它说的就是企业好比一口大锅,干部是米,员工是水,工作的热情就是锅下边的火苗,而老板则要当一把勺子,要不断地搅动,让锅里的米和水都处在运动当中,否则粥就会成为糊粥。
折腾的作用不外乎三个:一是测试胜任力,看看谁更合适,相马不如赛马,通过一定规模的实践测试,就可以找到真正想找的人;二是增长本领,企业的成长源自内部成员的成长,而员工的成长离不开实践的磨练;三是考验忠诚,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只有经过了折腾,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同路人。
想折腾容易,会折腾难,胡折腾可笑,瞎折腾只有死路一条。
那么,对于骨干的考察培养和磨练,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还是让我们通过一些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来说明吧。
孙悟空型:有本事但态度不端正
首先,我们想一想,在《西游记》的取经团队里面,为什么只给孙悟空戴紧箍,不给猪八戒、沙僧戴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这个猴子本事大,团队超级依赖他,他离开团队依然可以过很好的日子,花果山美猴王呼风唤雨齐天大圣;可是团队要是离开了这猴子,还就真到不了西天,取不上真经。
同时,这个死猴子脾气大作风刁,爱使性子,动不动就脱离组织脱离领导。即使眼前他忠心他忠诚,万一哪天他变了怎么办,所以必须要给他戴一个紧箍,这样才放心。
而猪八戒和沙僧就不一样了,这二位本领一般,团队没有他们也照样到西天,而他们要是离开咱们团队,那就永远脱不出苦海。所以对他们,根本不用戴紧箍,只要描绘一下美好的未来,他们就会坚定不移地跟着前进。这就叫“给庸人画饼,给能人戴紧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