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真
牺牲精神是伟大的,但牺牲者总还是希望自己的牺牲得到世人的理解和见证,这是人之常情,无损于牺牲者的伟大。但我们可能设想一种无需人们见证和理解的牺牲,一种既不为现世功利也不为流芳千古的牺牲吗?这样的人有,你信不信?他就是曹雪芹。
曹雪芹的生平至今仍是一个谜,这个谜恐怕不可能有解开的希望了。为什么会这样?这本身也富于谜的意味。
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还没有哪一部能够超越《红楼梦》,至少在我的艺术视野中如此。《红楼梦》不但像梁启超形容的那样“只立千古”,在我看来,也“俯瞰万方”。曹雪芹,这位永远的艺术导师,令人无限倾倒的精神前辈,他浩渺无涯的风华襟抱,他深不可测的学识才情,他的无限情怀,无限感叹,无限寄予,都使人们对其人其事有着无限的向往。
可是我们对他的生平几乎一无所知。如果一无所知,曹雪芹这个名字就只是一个符号,一种编码,这位先师就没有享有历史的充分认可。人们不但不了解他怎么度过一生,不知道他生卒的确切年份,甚至《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还存在争论。这怎么可能?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大家,而且,距今只有两百多年!
后人只是朦胧地知道,曹雪芹少年时代曾经历了一段锦衣玉食的生活,晚年贫病交加,“举家食粥”,终于在四十多岁时“泪尽而逝”。像他这样一位千年一遇的人物,生前竟如此渺小、凄清、贫窘,不能不令人为他抱屈,令人对天道的公平怀有极深的怀疑。这样一位才华卓越的人物,生前应得到社会的礼遇照应,死后应得到后人的了解追怀。可惜,这只是善良的愿望。作者真是受到了天大的委屈。
我们从贾宝玉身上看到了作者的身影,我们不能相信这样的人物是凭空塑造出来的。还有林黛玉呢?还有薛宝钗、史湘云呢?这样美好而极有才情的女子也曾在人间存在,她们是谁?还有晴雯、紫娟、鸳鸯、平儿呢?人间真是永恒地有着太多的遗憾,太多的怅惘,使太多美好而生动的生命都默默随流水去了。
对这样一部生命凝聚之作,我们无法了解作者,只能凭作品去揣想他的心理能量和生命能量。这样一个曾经存在的生命,在某个历史瞬间某个寂寞的角落过着贫病凄苦的日子,干着一件极艰难伟大却不能设想现世回报的事情,他胸中有着吞吐千年汇聚万端之概。
让我们深入曹雪芹的内心追问一声:付出一生的牺牲,写这一部“字字是血”的生命之作的心灵动力是什么?
是富贵荣达吗?视富贵若浮云,多少人将这话挂在嘴边掩饰内心的渴望,或在无奈中聊以自慰,而他却用生命真正去实践着了。是眼下的生活吗?写这么一本书实在不能使他从潦倒中解脱。何况以他的才情,做一个豪门清客,何处不留?又何至于衣食不给举家食粥?
或者为了名声?绝非如此。名声是一种社会评价,这对任何文人来说都是基本的心灵动力。对一个文人来说,淡泊声名比淡泊富贵更难得多。但在曹雪芹的时代,小说不是文学正途,为一般人所不屑。更何况雍乾时代,文字狱遍布全国,文人动辄得咎,株连九族,《红楼梦》这样一部怨世骂时之作,又何敢传世以求名?但至少是为了身后的名声吧?这几乎是对作者心灵动力的最后解释了。但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他的生平事迹全然埋没呢?我觉得,一生行迹的埋没,是曹雪芹生前作出的经过了充分考虑的安排。
那么,曹雪芹,这位只立千古的奇才,他竭尽平生心血以至生命来写这部著作,那巨大的心灵动力何在?我们怎么去靠近这种生命的坚守,理解他的选择?曹雪芹是超凡的人,人们不能用凡俗的精神境界和价值标准去揣想他。他写《红楼梦》,只是为了一吐胸中之郁结,并希望后人理解这份情怀。这就够了。至于自己,他希望完全隐退。
大精神,大境界,然后有大文章。将现世的名利欲求置之度外了,这是极难得的;身后的名声也置之度外,这对于一个具有巨大心理能量的人来说简直是匪夷所思。即使如此,仍愿主动地承受那样的精神重负!文学天才和道德圣者如此偶然而奇妙地结合在一个人身上!
由此看来,认为曹雪芹受了天大的委屈,也是用一双俗眼去看他,这完全不合他的心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曹雪芹最有资格接受这种景仰,虽然他本人对此毫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