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卡尔是危地马拉北部低地玛雅文化遗址。它的神庙与石碑、球场、水坝和宽阔的道路等建筑物,展示了它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据记载,提卡尔玛雅文化遗址最早是在1848年发现的,它的大规模发掘则始于1956年。1980年3月发表的一份考古调查报告说,初步勘察表明,提卡尔古城方圆面积达130平方公里,它的中心部分占地16~17平方公里,现已查明的各种建筑物共3000多座,碑石200个,石柱80根,大小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10万件。提卡尔文化存在的时期约为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9世纪,属于国际史学界所说的美洲“中期文化”时期。作出这样的判断并不困难,因为玛雅人有一个传统习俗:每隔二十年竖一块碑石,上面刻着象形文字的铭文,铭文开头注明了年代。提卡尔文化存在的1000多年正好是被称为印第安古代四大文化之一——玛雅文化的兴盛时期,而玛雅文化的中心恰恰在今危地马拉中部、西北部和墨西哥西南部。因此,规模宏大的地上建筑、出土文物丰富的提卡尔,就成了一座价值连城的玛雅文化宝库。
在古代南美洲,沿海一带的古城表现出与安第斯山区地带古城不同的特点。从时间顺序来看,山地城市发展在先。重要的古城有贾瓦纳哥,位于迪塔卡卡湖东南海拔3825米处,遗址面积达210米×210米,大约是公元前1000年所建城堡的基座。另有一处庙宇位于卡拉萨萨亚,面积达130米×135米,四周筑有高大的泥土墙,墙头曾用于天文观测。城周的几座城门分别称做狮门、水门等。城市附近还遗留着许多建筑物。
南美洲的一些沿海地区,至今留存有一些史前时代曾是政治中心的遗迹。最重要的是在基姆地区,其北部的帕卡纳姆城是一个布局规划整齐、面积宏大的古城镇。城内有70座金字塔,其中面积最大的为60米×60米,建有台阶、高台、庙堂。
查文·德·璜塔是安第斯山麓南部的第二大城。其特点是结构层次分明,如今仍可见其庙宇、宫廷的巨大废墟。城中金字塔、神庙、陵园、灌溉网、水库都曾十分发达。查文石雕精美无比,在南美洲是首屈一指的。这种艺术起源于把猫科动物作为神来崇拜的宗教。查文遗址占地约1.2万平方米,为一宏伟的建筑群,附近有一些经过雕刻的石块,也许原来是供装饰用的。这些石块中最著名的是拉蒙迪的闪长石,高1.95米,制作时期约在公元前1200—前600年。这是一个半人半兽的奇特石雕,双手各持一很长的仪仗。这种把人与兽的形象合为一体的做法是查文艺术所特有的。其南方还有潘查加玛,是宗教圣地,面积达122米×55米。这些遗迹告诉人们,当时社会权力的等级结构已经十分发达。
以上三座古城都属于完备型城市,城里既有官商贵富,也有平民工匠。如今这片古城遗址上鳞次栉比的各类居室遗迹,完全可以反映当时极发达的社会组织结构。当时的城市规划设计者,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得以把社会的精神思想和美学标准融入城市的建筑艺术中去。
§§§第三节古希腊、罗马的城市文明
一、古希腊城邦的演变
古代希腊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屿、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广大地区。在气候上,希腊属亚热带气候;在地质上,盛产大理石与优良的陶土,给建筑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西方城市发展始于古希腊,它是古典文化的先驱,欧洲文明的摇篮,并深深地影响着欧洲两千多年来的建筑史与城市史。希腊文明在本质上是城市的产物。正如沈坚指出:“希腊文明如果没有城市是不可思议的。”换句话说,希腊城市对希腊文化和文明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20世纪,城市文明已经在希腊和克利特岛出现。公元前15世纪—公元前10世纪,亚利安部族入侵希腊,和当地人共同创造了“古希腊文明”。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9世纪,古代希腊原始公社向奴隶制过渡,此后希腊境内形成两百多个城邦,其中最著名的是斯巴达和雅典。从艺术的角度来讲,古希腊艺术的演变分为三个时期:古风时期(公元前1200—前450年),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公元前4世纪),希腊化或亚历山大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开始)。其中,古典时期是古希腊文化与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刘易斯·芒福德说:“作为文化的一种功能实体,希腊城市在公元前5世纪达到了它的成熟阶段。”
希腊人所建立的国家,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村镇,所以称为城邦。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古希腊不是一个统一体,它由一百多个城邦组成。城邦完全掌控自己内部和外部事务的主权实体,每个城邦都是自给自足的单位;城邦之间互相独立,互不统属。城邦制度是古希腊的社会基本结构,城邦就是国家,就是实际社会,它既包括政治生活,也包括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亚里士多德说,城邦是为好生活而存在的。每个城邦都是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国家组织,比较著名的有雅典。雅典位于希腊东南沿海的阿提卡半岛,这里没有面积广大的肥沃平原,不适宜粮食作物生长,但它拥有丰富的矿藏和优良港口,有发展工业的优越条件。这里不曾遭受多利亚人入侵,因而不存在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尖锐矛盾。这些为雅典后来成为商业兴隆、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的城邦奠定了基础。公元前479年,以雅典为首的希腊城邦取得了反抗波斯入侵战争的胜利,使希腊的奴隶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建立了奴隶主的民主政治。雅典人口曾超过40万(16万公民、10万外来人、14万奴隶),贸易往来远达今埃及、南俄罗斯、利比亚、意大利和现在法国南岸的一些地方。雅典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中心。
大多数希腊城市都环以城墙(唯一例外的是斯巴达)。城市正中或附近地区有一个中心广场,这个广场一般都是一块天然的高地,如古希腊的卫城。广场上有宗教建筑物、中心市场和公共设施(如浴池和王宫)。市中心附近,政治和宗教首脑的居住地散布在宽阔的林荫道两侧,他们的房屋面向内庭院,外墙无窗,门开向内庭院。在这些富人住宅之间或背后直到城墙的地带是其他等级居民的住处。他们的住宅很小,挤在弯曲狭窄的小巷里。城墙之外居住着下等人,这些人是外国人、妓女和从事不干净工作的人,如制革匠、整尸者。农民也住在城外,他们耕种富人的土地。
雅典卫城是当时的宗教圣地。刘易斯·芒福德这样写道:“夜间在月光下,面对雅典卫城,或者沿陡峭的山坡从最顶端的竞技场下行,穿过橄榄树丛来到海滨;即使是在白天,这里也是一种宗教式的体验,其效果胜过任何有意的安排”。卫城首先是城市神祇的家园,神庙建筑物自然就建在这里,其中最著名的有帕提侬神庙和雅典娜胜利神庙。
希腊建筑中最优秀的纪念碑是帕提侬神庙。它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主神庙,始建于公元前447年,于公元前432年建成。主体建筑是长方形的白色大理石殿宇,全长69.5米,宽30.8米,分前殿、正殿和后殿。四周为柱廊,用46根高30米、直径2米的大理石支撑。庙墙上端石柱之间用92块大理石浮雕板连接,每一块刻有一幅神话传说中的战争场景。整个外墙的饰带由高0.9米、全长152米的浮雕石板拼成,表现了人们欢欣鼓舞参加节日游行的热闹场面。两侧墙面是雅典娜的诞生以及她同海神波塞冬争夺雅典城的浮雕。主殿供奉的雅典娜神像,高达12米,以黄金和象牙雕成。她头戴战盔,身披长袍,一手执盾牌,一手托胜利女神的小雕像。雍容而威严,光芒四射,使满殿生辉。但这一艺术杰作,于公元5世纪被东罗马帝国皇帝搬走后失踪,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一大憾事。
帕提侬神庙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有“希腊国宝”之称。5世纪中叶,神庙被改为基督教堂,雅典娜神像被移去。1458年,土耳其人占领雅典后将神庙改为清真寺。1687年,威尼斯人与土耳其人作战时,炮火击中了神庙内的一个火药库,炸毁了神庙的中部。1801—1803年,英国贵族埃尔金勋爵将大部分存留的雕刻运走,损失极为惨重。许多原属神庙的古物现散落在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和丹麦哥本哈根等地。19世纪下半叶,曾对神庙进行部分修复,但已无法恢复原貌,现仅留有一座石柱林立的外壳。
厄瑞克提翁神庙位于帕提侬神庙的对面,建于公元前421年—公元前405年。神庙构造复杂,精致而完美。它的东立面由6根爱奥尼克柱构成入口柱廊,西部地基低。西立面在4.8米高的墙上设置柱廊。西部的入口柱廊虚实相映。南立面的西端,突出一个小型柱廊,用女性雕像作为承重柱,她们束胸长裙,轻盈飘逸,亭亭玉立,是这座神庙最引人注目之处,这在古典建筑中也是罕见的。
在希腊化时期,被马其顿统一后的希腊版图包括希腊、小亚细亚、埃及、叙利亚、两河流域和波斯,由于东方古国的经济与文化同希腊的经济与文化交汇在一起,手工业、商业和文化达到比希腊古典时期更高的水平,因此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也有很大的发展。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是广场规整划一。城市中心是广场,不再是卫城和庙宇。在广场的周围建有商店、议事厅和杂耍场。广场往往建在两条主要道路的交叉点上。在海滨城市里,广场靠近船埠,以利贸易。城市广场普遍设置敞廊,沿一面或几面。开间一致,显象完整。希腊化时期城市供水由附近山颠蓄水供应,有的城市有原始的下水道。城市有绿化种植和花园。城市环境、卫生条件也比希腊前期更好。
普南城和亚历山大城是希腊时期的两个典型城市。普南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于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执政时进行了彻底的重建。城市背山面水,有2.1米厚的城墙,设有塔楼。普南城东西长600米,南北宽300米,约有80个街坊。根据街坊的面积估计,全城约有4000人居住。城内建有竞技场、体育场、神庙等。从普南城的角度、位置和视点来分析,说明当时在规划城市时曾有一定的思想意图。
亚历山大城是马其顿亚历山大远征东方时,于公元前332年在埃及北部、濒地中海南岸创建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大最美的城市,是当时地中海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艺术中心,是地中海与东方各国进行各方面交流的中心。亚历山大城有较完整的路网,城中有最壮丽的庙宇和王宫。宫殿占全城面积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王宫里有著名的亚历山大博物园,包括图书馆、动植物园、研究院、集会的厅堂以及游览的场所等。图书馆藏书达70万卷,这是自亚述设王室书库以来,古代最大的藏书机构。亚历山大城在文化上的功绩,超过古希腊任何城邦。建于公元275年的亚历山大城法罗斯岛上的航海灯塔高122米,是世界上最早的灯塔、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亚历山大城可称为新希腊化的世界之都。
二、古罗马从城邦到帝国
古代罗马包括今意大利半岛、西西里岛、希腊半岛、小亚细亚、非洲北部、西亚洲的西部和西班牙、法国、英国等地区。其文化是在伊特鲁里亚文化(最早定居于意大利的部族)和希腊文化的综合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对后来欧洲及世界文化的影响很大。
古罗马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王政时代(公元前753年—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30年)和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从公元395年开始,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建都于君士坦丁堡,西罗马帝国建都于罗马城。分裂以后的罗马也已经不可能维持国家的统一,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灭亡,东罗马帝国则发展为封建制的拜占廷帝国。罗马时代,城市获得更大的发展。
在王政时代,城市建设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城市均建于山岩或高地之上;二是以宗教思想为指导,城市地区的划分极为明显。城市规划遵循城市奠基仪式所规定的条例。20世纪法国建筑史学家皮埃里·拉弗丹从古罗马城的遗址中归纳出四个规划因素:选址,分区规划布局,方位定向以及神学思想。可见古罗马筑城时代已经有了专门的规划家。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兴建了罗马营寨城、古罗马城与罗马共和广场以及庞贝古城。
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几乎征服了全部地中海沿岸。在征服过程中,形成了古罗马营寨城。这种营寨城有方正的城墙,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营寨城的外形已不再是圆形而改用方形,因这时已不用选高地为城址。今日欧洲有120~130个城市是从罗马营寨城发展起来的。
据传,古罗马城初建于公元前753年,是西方当时最大的城市,由罗马第一位国王罗慕路斯创建。但根据考古发掘来看,约在公元前800年这里已有居住地发现。作为城市国家的罗马可能出现于公元前600年左右,这时已有最早的罗马城墙和广场,开始出现城市排水设施和砾石的路面。至公元前400年,罗马城已经初具规模,市区包括帕拉蒂诺、卡皮托利诺、埃斯奎利等七个土丘,其中有神庙、商业区、广场、街道等。市区南北长约6200米,东西宽约3500米。由广场群组成的罗马广场全部用大理石铺成。在共和时期是市民集会和交易场所,也是城市的政治活动中心。
共和时期的著名城市庞贝约建于公元前7世纪。它背山面海,曾是一个别墅林立、繁荣热闹的商业城市。当时人口约2万~3万。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罗马人一直统治着该城。公元79年8月24日距庞贝约10公里的维苏威火山爆发,使该城遭到毁灭性的灾难。
自18世纪中叶起,考古学家断续挖掘庞贝城遗址。该城占地1.8平方公里,有长达4.8公里的石砌城墙。城内纵横各有两条石铺街道,成井字形,为主要交通线。当年往来不绝的马车在街石上留下了深深的辙印。剧院、广场、庙宇、法院、斗剑士营房、男女浴室、妓院等一应俱全,不少房屋的墙壁、窗户、家具、器皿都保存完好。尤其有趣的是连炉子里烤好的面包,放置橱里的带壳熟鸡蛋,瓦缸里存放的小麦、蚕豆等等,都历历可辨。
罗马帝国时期,是古罗马历史的鼎盛时期,在地跨欧、亚、非三洲辽阔的幅员内,到处兴建或扩建城市,如首都罗马和罗马帝国广场的建设,军事营寨城的建设。公元前2世纪,罗马已有城市帝国之气象。公元前146年,以迦太基的灭亡为标志,罗马消灭了地中海地区对其霸权最有威胁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