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有一个敌人不算少,有一百个朋友不算多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只有变才能通,不变则不通。一个人坚持自己的理想是必要的,但是实现理想的途径不能“一根筋”,不能一条胡同走到底,一定要善于变通。要“内部钢铁公司”,外部不妨灵活变通,目的只有一个,让内部的“钢铁”真正实现价值。
同于我者,何必可爱;异于我者,何必可憎。
——仲长统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班固
故事回放:
古时有一位国王在领兵跟敌国作战时,遇到顽强抵抗。战争异常残酷,持续了几个月之久。
一次,敌方将领想出一个“擒贼擒王”的计策——派一位武士行刺国王。这位武士骁勇机警、行动敏捷,他躲开岗哨,想从马棚进入国王的卧室。不料,国王的马非常通灵,见有生人入侵,便嘶叫起来。这个情况是武士事先没想到的,他拿不准应该杀马灭口、继续冒进,还是脚底抹油、赶紧开溜。
国王听见马鸣声有异,估计出了情况,手持宝剑出来察看,发现了刺客。他一声招呼,卫兵们便蜂拥而来,向刺客扑去。武士知道此番性命难保,想举刀自刎,却已经来不及了,被卫兵们捆得结结实实,扔在地上。
这时,卫士长跑过来,向国王自责疏于防范之过,并请示如何处置这名刺客。
国王走到武士身边,厉声问:“你是来偷马的吗?”
武士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含含糊糊答应一声,心里却想:我是来取你性命的,怎么说我偷马呢?
国王回头对侍卫长说:“这家伙一定是来偷马的。现在是战争时期,老百姓都很穷,想偷马卖钱,情有可原。把他放了吧!”
侍卫长急忙说:“不能放!他明明是来行刺的,不是来偷马的,应该将他就地正法。”
国王说:“他明明是个偷马贼,为什么说他是刺客呢?我看他也是一条好汉,一定是迫不得已才干这种小偷小摸的事。把他放了吧!”
侍卫长无奈,只好把刺客给放了。
这件事传出去后,人们都称颂国王心胸宽广、爱惜人才。各地的勇士如潮水般涌来投奔他,他的军队实力大增,很快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后来,国王统一了北方各部,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国。这位国王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
听老经验: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量。《圣经》说:“原谅你的仇敌。”这并非道德说教,而是经验之谈,因为原谅仇敌可以带来很大好处。但是,原谅仇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我们很难克制自己的仇视心理;另一方面,在操作上很难做得恰到好处——带着鄙视、不屑心理予以原谅,反而会引发新的仇恨。
人在世界上,有一个敌人不算少,有100个朋友不算多。所以,要带着尊重的心理原谅别人,收缴他心中的锐器。让别人对自己有所依赖,或者让自己对别人有所帮助,这样,你就会有很多朋友而少有敌人。
§§§第二节 世界不是按照公平原则产生的
故事回放:
李薇大学毕业后求职受挫,最后在一家小公司里谋得一份业务员的工作。相比她的“落魄”,其他同学运气要好得多,有很多人都得到了在大企业工作的机会。而李薇各方面条件并不逊色,命运似乎对她太不公平了,但她不计较,因为她懂得: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心灵回归到零,用一颗平常心学会忍耐,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才会取得事业的发展。面对着刁钻的同事和无理取闹的客户,她时刻提醒自己:我是在学习,我要坚持。她咬紧牙关,忍受着各方面的压力,在一次次的挫折中总结经验,积攒力量。两年后,凭借着出色的业务能力和坚忍的态度,她成为了该公司的业务经理。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出兵数十万南征荆州(约今湖北、湖南),欲一统南北。当时孙权集团内部悲观情绪弥漫,投降主义甚嚣尘上。以张昭为代表的一干文臣认为,曹操的实力太强大,这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对于这场“不公平”的战斗,他们没有信心,一再地怂恿孙权向曹操投降。但是孙权不为所动,他接受了诸葛亮的劝说,承认了双方在军队数量上的不平等,但是他也看到了另一些方面的有利之处,于是命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有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伺机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的情况,决意寻机速战。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曹军水营。接近曹军水营时,戒备松懈的曹军都争相观看黄盖来降。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同时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孙刘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余船,引军退走。
听老经验:
李薇的故事告诉我们,根本无须强求公平。假如李薇因为太多的不公平便消沉下去,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抱怨和哀叹上,那她就真的败给了“不公”,失去了抗争的勇气和斗志。赤壁之战的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不公平”只是表面的不公平,只要不被这“不公平”吓倒,总能寻找到对对手不利的“不公平”。
生活不是一场辩论,在这里,没有公正的法官出席。也许,生活给别人的全是玫瑰花,而给你的则是刺人的荆棘。无须强求公平,只要你能够理解并热爱生活,坦然迎接风雨,有朝一日,你手中干枯的荆棘也将绽放出最明艳的花朵。
§§§第三节 懂得尊重“老前辈”
故事回放:
蔺相如本来是赵国一名宦官的门客,地位低下,因为偶然的机会才为赵王所知。赵王派他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他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从此以后,他接连被提拔,最后官拜上卿,职位排在廉颇之上。这下廉颇很不服气了,说:“我是赵国的将军,有攻城拔寨、保卫国家的汗马功劳,可是蔺相如仅仅靠耍嘴皮子立了一点功,他的爵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原来不过是太监总管手下的一个舍人。我即便同一个出身低贱的人担任同样的职务,也是一种耻辱,而且现在还要我做他的下属,这简直让我受不了。”他对外扬言:“我如果碰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总是避免和廉颇见面。每次朝会的时候,蔺相如常常假托有病,不愿和廉颇争位次的先后。后来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地看见廉颇来了,蔺相如立即把车子掉转方向躲避,门客对此非常不解。
后来蔺相如对自己的门客说:“其实我哪是怕廉将军啊,我是为了国家着想啊。现在强秦之所以不敢发兵来攻打我们赵国,是因为我和廉将军两人还活着。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我之所以忍辱退让,是由于我首先考虑到国家的安危,而把个人之间的仇怨摆在次要地位的缘故。”
这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毕竟是个正直的人,感到很惭愧,觉得自己的境界实在太低了,于是负荆请罪,两人终于和解。
还有一个例子。邓强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公司,被派到一名主管下面做技术。这个主管业务上没得说,但就是为人不太好,邓强十分看不惯他。同在这名主管手下的还有一个员工小赵,邓强偶尔和小赵交流,发现小赵也不喜欢这个主管。不过小赵奉劝邓强,不满意要放在心里,不要得罪他,不然可能会危及工作。但是邓强听不进去,数次在言语上冲撞主管,公开地表示鄙夷。久而久之,主管对他也有了成见,就在老总面前进谗言,并故意少报了邓强的业绩,最终将邓强炒了鱿鱼。
听老经验:
初涉职场的年轻人最易犯的毛病就是妄自尊大、心高气傲,这在职场里是要不得的。职场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种踏实沉稳的实干精神,更何况年轻人在“老前辈”面前呢?要在职场丛林里生存并发展,一定要先学会低头。年轻人,尤其是刚刚得到提拔的年轻人一定要尊重单位里的老前辈,肯定他的贡献。但要记住一点:业务上要强于他,让他心中服气,让他明白你的晋升是靠实力,而不是靠关系爬上去的。
§§§第四节 做到位,不要越位
故事回放:
小刘和小王是同一部门的普通工作人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精明果断,办事能力颇强。但该部门的主管却拖拖拉拉,优柔寡断。对此,心高气傲的小刘早就颇有微词。公司向该部门下达了新的业务指标,主管反复考虑,瞻前顾后,一直无法提出具体的计划和方案。心怀不满的小刘直接向总经理打报告,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案。而为人低调的小王则选择跟主管共同商量,拿出相应的对策和方案。在小王的启发下,主管凭借自己丰富的实战经验,很快提交了一套同样出色的方案。最终,公司采纳了主管的方案。不久,主管获得提升,小王在他的推荐下,接替了他的位子。怨气冲天的小刘很快便离开了公司。
小刘忽视了一点:在很多情况下,主管的能力不一定比下属强,但这不能改变主管与下属之间的从属关系。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无私地奉献给主管,小刘可能认为这样太冤了,心理上难以平衡。事实上,只有主管得到提升,你才能有出头之日,你在紧急关头及时“救驾”,主管会从此视你为得力干将,对你另眼相看。一有机会,你得到提升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一次,汉朝大将卫青率领右将军苏建和前将军赵信与匈奴打了一场遭遇战,汉军死伤惨重,苏建突围逃回,赵信本是匈奴降将,兵败后就又投降了匈奴。
在讨论如何处置苏建弃军而逃的事情时,有人建议卫青将他斩首以树立大将军的威严,有人认为苏建是尽力而战的,不应斩首。卫青认为自己身为皇亲国戚,没有必要再建立威严;自己本有权力处决部将,却不应该擅杀。总之,他认为,作威作福不是人臣之福。如果擅自诛杀大臣,恐怕会招来猜忌,最终危及自身,他要做一个人臣不敢专权的榜样,于是把苏建用囚车送回长安由皇帝处理。后来汉武帝赦免了苏建的死罪。在对苏建的处置上,卫青巧妙地避开了“越级专权”的嫌疑。
听老经验:
在其位要谋其政,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情,要小心谨慎,尽量少插手或不插手。当然,不排除有些上司会下放自己的某些权限,把本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一些工作交给值得信赖的下属去做。此时,作为下属,一定要全力以赴,发挥自己的极限水平去做好。应当注意的是,如果不是上司亲自委派你干这项工作,一般情况下不要主动要求,以免上司认为你插手太多,有越位之嫌。
§§§第五节 功劳要礼让
故事回放:
汉代有一位能干的官吏,安民有方,平息了大灾害后的暴动。他鼓励人民垦田种桑、重建家园。经过几年治理,当地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这位官吏得到了人民极大的拥戴,名声响彻朝野。
皇帝突然在此时召他还朝,临行前,他座下的一位谋士突然前来求见,问他:“皇上如果问大人如何治理地方,大人打算怎么回答?”这位官吏坦然地回答:“我会说任用贤才,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谋士连连摇头道:“非也非也。此话将陷大人于不利,在皇上心中,大人声名已经过于显赫了,再自夸其功,后果不堪设想。”官员心中一惊,“功高震主”的人往往没有好下场,这样的教训已经够多了。
于是在皇帝召见时,官吏一再推辞奖赏,只说“都是皇上的神灵威武感化所致”,皇帝果然龙颜大悦,将他留在身边,委以显要的官职。
而淮阴侯韩信的下场却恰恰相反,究其原因,乃功高震主,不懂韬光养晦的结果。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居功自傲,有点飘飘然起来。平定齐地后,他写信给刘邦,要求把自己封为“假(代理)齐王”。刘邦得知后非常恼怒,骂韩信是白日做梦!他的属下张良看完信,劝道:“目前,我方不利,楚军尚强,韩信又掌握着很大一部分兵权,大王不如顺水推舟,答应他的要求。”刘邦心领神会,派张良为特使,带了王印,去封韩信为齐王。韩信非常高兴,答应迅速发兵攻打楚霸王。
有一次刘邦和韩信讨论军事,刘邦问他:“我能带领多少军队?”韩信说:“陛下你只能带领十万人的军队。”刘邦问:“那么你呢?”韩信说:“我带领的人越多越好。”这让刘邦恼羞成怒。韩信还看不起樊哙等一帮人,说:“我居然与樊哙这类人为伍!”最后这些言行终于激怒了刘邦,在他的默许下,吕后与萧何合谋,杀死了韩信。
听老经验:
不居功自傲,不仅可以在上司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更能使你的人格变得伟大。将自己用辛勤和汗水换来的功劳拱手相让,这本身就需要具备很深的修养。而且,也只有这种气量大、不斤斤计较得失的人才能真正打动上司,他总有一天会设法偿还这笔人情债,当然,在他的帮助下,你也不会缺少再次立功的机会。只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礼让功劳的事绝对不能作为个人资本到处宣传,否则,让功的收益率便会下降为零,甚至适得其反,使你在上司眼中成为彻头彻尾的小人。
§§§第六节 别在一棵树上吊死
故事回放:
管仲、鲍叔牙以及召忽三人很要好,决心在事业上互相帮助。他们曾经一起做过生意,但他们更想合作治理齐国。
当时齐王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纠,一个叫小白。召忽认为公子纠是长子,一定能继承王位,因此对管仲和鲍叔牙说:“对齐国来说,我们三人就像大鼎的三条腿,缺一不可。既然公子小白不能继承王位,那干脆我们三人一同辅佐公子纠吧。”管仲说:“这样等于吊死在一棵树上。万一公子纠没继位,我们三人不就都完了吗。国中的百姓都不喜欢公子纠和他母亲。公子小白自幼丧母,人们必定可怜他。究竟谁继承王位很难说。不如由一个人侍奉公子小白,将来统治齐国的肯定是这两个人中的一个。这样,不管哪一个当了齐王,我们当中都有功臣,可以相互照顾,进退有路。”于是他们决定由鲍叔牙去辅佐公子小白,由管仲和召忽辅佐公子纠。
后来,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王位,两个人都日夜兼程地朝京城赶,结果狭路相逢。管仲拈弓搭箭,一箭正中小白的腰带,鲍叔牙急中生智,立刻叫小白装死,小白采纳了这个计谋。管仲以为小白已死,从容地陪公子纠回京城继位。不料公子小白已先回京城当了国王,成了齐桓公,鲍叔牙成了功臣,管仲和召忽成了罪人。但鲍叔牙并没有忘记旧情,他立刻在齐桓公面前说情。再加上管仲素有贤名,齐桓公不但没杀他,反而让他当了宰相,协助自己干出一番霸主的事业。
管仲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能够全面客观地分析和考虑问题。如果当时管仲三人全辅佐公子纠,那么一旦公子小白掌权,他们三人就都没命了。在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上绝不能够将所有“赌注”押到一处。
听老经验:
管仲“脚踏两只船”的做法启迪我们:凡事不可做绝,“留有余地”实际上是给自己留条后路,让自己有备无患;看问题也不能只看到眼前顺利的局面,而看不到可能造成的不利后果,若一厢情愿地去处理问题,很可能让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无法自拔。
在一棵树上吊死的人都是不明智的。不要把自己交付给任何一方,也不要太过明显地表明你的立场。脚踏两只船,用到情感中似乎不太明智,但用到生存上,不失为一大方略。
§§§第七节 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故事回放:
公元995年,吕端被宋太宗提升为宰相。对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吕端并不觉得有多了不起,他想的是如何调动全体臣僚的积极性,为此自己不惜放权和让位。当时和他有同样声望的还有一位名臣寇准,办事干练,很有才能,但是性子有些刚烈。吕端担心自己当了宰相后寇准心中会不平衡,如果耍起脾气来,朝政会受到影响,于是就请太宗另下了一道命令,让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寇准和他轮流掌印,领班奏事,并一同到政事堂中议事,这得到了太宗的批准,也平和了寇准的情绪。后来,太宗又下诏说:朝中大事要先交给吕端处理,然后再上报给我。但吕端遇事总是与寇准一起商量,从不专断。过了一段时间,吕端又主动把相位让给了寇准,自己去当参知政事。这种主动让权,在世人的眼中自然是“糊涂”的举动。
有一年,朝中大臣李惟清被太宗从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位子上换下来,去当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中丞。虽然是平调,但实际权力发生了变化,他认为是吕端在中间使坏。于是,李惟清趁吕端有病在家休息、没有上朝的机会告吕端的恶状。事情传到吕端耳中后,吕端不以为然,既没有去对皇帝表白,也没有去找李惟清算账,而是淡淡地说:“我一辈子行得正,坐得直,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人的事,又怕什么风言风语呢?”这种不与人计较的坦然心态也被人认为是“糊涂”。
在吕端刚刚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时候,他从文武百官前面经过,一个小官由于平时听多了吕端“糊涂”的传闻,对他很不服气,以很不屑的口吻来了一句:“这个人竟也当了副宰相了?”吕端的随行人员觉得很不公平,要问那个人的姓名,看看是干什么的。吕端制止说:“不要问,你问了他就得说,他说了我也就知道了,而我一知道,对这种公然侮辱我的人便会终生不能忘。着意地去报复对我来说是肯定不会的,但以后如果有什么事涉及他,撞到我手里,想做到公正对待也一定很难。所以,还是不知道的好。”这种君子不念恶、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举动对吕端来说,是一种自我修养的高尚境界,但在世人眼中,自然又被看成了“糊涂”。
吕端的“糊涂”,还在于他的不置产业。他不仅为官非常清廉,贪污受贿之事从来没有,就是应得的那份俸禄也常常分出一些周济照顾别人。以至于后来吕端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竟因生活困难,没钱结婚,只好把房产抵押给别人。真宗皇帝知道这个事情后,很受感动,从皇宫的开支中支出了五百万钱把房产赎了回来,另外又赏了不少金银和丝绸,替吕家还清了旧账。以宰相之尊,而后人贫困至此,在常人的眼里又是多么“糊涂”!
听老经验:
吕端一生经历了三代帝王,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冲击,这种经历在封建王朝中实在是不多见的。这与他在大局、大节问题上毫不糊涂,但在事关个人利益的问题上却能“糊涂”了事的办事风格是有很大关系的。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不管是当官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该学学这种“糊涂”的精神。人的一生精力有限,若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那就太累了,不如“抓大放小”,小事糊涂而大事清醒,既显得宽容大度,又能保全自己。
§§§第八节 人在屋檐下,必须要低头
故事回放:
韩世忠和岳飞、张俊都是宋高宗时的抗金名将。秦桧因岳飞多次阻挠他与大金议和,又屡次出言攻击他,心生怨恨,便罗织罪名把岳飞逮捕入狱,害死于风波亭。
岳飞死后,韩世忠知道自己也难容于秦桧,便上奏章请求解除枢密使的职务,秦桧便顺水推舟授他一个闲散的官职。
韩世忠赋闲之后,口不言兵,每天跨驴携酒,泛游西湖,许多人都不知道他就是名震天下的韩元帅。
韩世忠的部将旧属路过杭州时,都来拜访老帅,韩世宗却拒而不见,平时更不和军中大将通报消息,以免被秦桧罗织罪名。
秦桧害死岳飞后,对韩世忠也是恨之入骨,恨不能把他也如法炮制。然而他没想到害死岳飞的民愤会如此之大,自己也感到很害怕,又见韩世忠口不言兵,又和军队断绝往来,也不再出言阻挠自己与大金议和,既无威胁也无妨碍,便放过了他。
以韩世忠的忠义和抗金之功,秦桧万不会放过他,若和秦桧争斗,只会白白赔上自己的性命。这个时候只能低下头来,避开深为昏君信赖的奸臣秦桧,才能得以自保。
历史上,这样在屋檐下低头的能屈能伸者有很多。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唐国公李渊多方树立恩德,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有一天,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觐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个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知道隋炀帝对自己起疑心了。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主动低头,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除掉了,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听老经验:
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人在一生中总会有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处境。顺风好行船,逆境难为生;位高好成事,位卑难做人。但历数古今中外得大成之人,无不是善处逆境的智者。他们能屈能伸、能俯能仰,从不把自己看得比别人更高贵,这恰恰显出了一种做人的风范。
§§§第九节 简单的一个微笑是一种无敌的语言
故事回放:
在一家窄小的老式餐馆里,只有一张长条餐桌。所有来就餐的客人都坐在一起。而跟小王一样早已习惯拥有私人空间的人们,现在要和一群陌生人同桌用餐,都觉得十分别扭,不知所措。大家都不自在,不是装着看过期的报纸,就是盯着自己的餐具,只怕稍微一偏头就会被怀疑有窥探他人隐私之嫌。
饭菜一一上桌了,大家吃饭时都十分小心谨慎,不敢冒犯别人的“空间”。小王心中暗自懊恼:难道我的晚餐就要在这么沉闷的气氛中度过吗?
终于,小王鼓起勇气拿起放在桌上的咸盐罐——餐桌上的唯一的一个盐罐,递给旁边的一位女士,微笑着对她说:“我觉得这菜有点淡,您或者您旁边的客人需要盐吗?”她看着小王愣了一下,但立刻露出笑容,向小王轻声道谢。
在给自己的菜加完盐以后,她便继续把盐罐传给了下一位客人。而不知什么时候,胡椒粉罐和醋罐也加入了这个“公关”的行列,餐厅里的气氛也随即热闹起来。一顿饭还没吃完,全桌的人都已经像老朋友一样谈笑风生了,而大家之间的冰层,也被一只小小的盐罐轻而易举地打破了。
其他刚刚进来的客人,看到这里这么热闹,都以为是全家人来聚餐呢。当小王旁边那位女士告诉他们究竟怎么回事的时候,所有人都开心地笑了起来。
整个餐厅仿佛变成一个大型的家庭聚会,老板也笑眯眯地想要加入客人的行列,还告诉大家,本来以为这种同桌吃饭的方式,已经不被大家所接受,正准备换一批新的小桌椅呢,现在看来,真是没有必要。
听老经验:
无论你在什么地方,无论你在做什么,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一个微笑是一种最为普及的语言,她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因而在与人交往时,记住带上你的微笑,如此轻松的付出,却会给我们的人脉带来无穷的好处。
一旦你学会了阳光灿烂的微笑,你就会发现,你的生活从此变得更加轻松,而人们也喜欢享受你那阳光般灿烂的微笑。
§§§第十节 不要让个性害了性命
故事回放:
汉献帝建安初年,曹操考虑派一个使者到荆州劝说荆州牧刘表投降。孔融推荐很有才能的祢衡出任使者。曹操叫人去把祢衡喊了来。祢衡来后,按例行了礼,曹操给祢衡安排座位。祢衡仰头向天,说:“天地虽然这样宽阔,为什么眼前连一个像样的人都没有呢?”
曹操说:“我手下有几十位能人,都是当代英雄,凭什么说没有人呢?”
祢衡又笑了一声:“那就说说让我听听吧!”
曹操说:“荀攸、郭嘉、程昱见识高远,前朝的萧何、陈平都不如他们。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猛无敌,过去的岑彭、马武也不是他们的对手。吕虔和满宠替我主管文书,于禁和徐晃担任我的先锋官。夏侯是天下的奇才,曹子奇是世上的福将。这怎能说没有人呢?”
祢衡大笑道:“阁下全讲错了,这些人我都认识。荀攸只能看坟墓;程昱仅能开开门;郭嘉倒还可以读几篇辞赋;张辽在战场上只配打打鼓,敲敲锣;许褚也许能放放牛,牧牧马;乐进和李典当个传令兵勉强凑合;吕虔不过能给人家磨磨刀,铸几把剑;满宠是喝酒的能手;于禁是垒砖的泥水匠;徐晃只有杀猪、提狗的本事;夏侯是一个仅能保全性命的将军;曹子奇被人称为只知道要钱的太守。其余的人都是饭袋、酒桶而已!”
这时,张辽在旁边,听到祢衡这样狂妄地公开侮辱大家,气得抽出宝剑要砍,被曹操制止住。张辽恨恨地问曹操:“这个家伙讲话这般放肆,为什么不让我杀他?”
曹操笑笑说:“这个人在外面有点虚名,我今天杀了他,人家就会议论我容不得人。”
曹操虽然没有杀祢衡,但是派祢衡出使荆州,命他说服刘表归降。
祢衡知道刘表是不会归附曹操的,派去的人也会凶多吉少,这分明是曹操在使借刀杀人的伎俩,于是不肯答应。曹操立即传令侍从,要他们备下三匹马,由两人挟持祢衡去荆州,一面还通知自己手下的文武官员,都到东门外摆酒为他送行。
祢衡在多疑善妒的曹操面前仍然不知收敛,毫无顾忌地张扬个性,终于埋下了祸端。
听老经验:
个性也许能投其所好,也许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但是在互相不了解的情况下,无论你的个性多么“可爱”,随意张扬也会招人厌恶。所以做人还是平和点好。
时下是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但是个性的张扬也要选择适当的场合。如果不顾忌任何因素,只是为了一味宣扬自己与众不同的“酷”,那么张扬的个性就会如同皮肤上的肉刺,使别人看了欲除之而后快。
§§§第十一节 刚柔并济也是一种方圆之道
故事回放:
东汉初年,冯异治理关中甚见成就,有人向刘秀打他的小报告说:“异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刘秀虽然并不相信这一套,但也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将这份报告转给了冯异。冯异大为惊恐,连忙上书申辩,刘秀便抚慰他说:“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这种效果显然比单独施恩或施威要好得多。
前秦时苻坚即位后,任用汉人王猛治理朝政,富国强兵,在近二十年的时间内,先后攻灭前燕、仇池、代、前凉等割据政权,占领了东晋的梁、益两州,把整个黄河流域和长江、汉水上游都纳入了前秦的控制。为了争取支持者,他对各族上层人物极力优容和笼络,如鲜卑族的慕容垂、羌族的姚苌,都毫不见疑地委以重任。对苻坚这一做法,谋臣王猛曾多次劝说苻坚,让他对那些异族重臣有所制约,甚至还不止一次想利用机会设法除掉这些人。但苻坚迷信自己对他们的恩义,阻止他这么做。
在鲜卑贵族慕容垂、慕容泓相继谋反后,苻坚面责仍在自己手中的原前燕国主慕容玮说:“卿欲去者,朕当相资。卿之宗族,可谓人面兽心,殆不可以国土期也。”在慕容玮叩头陈谢之后,他又说:“《书》云,父子兄弟相及也……此自三竖之罪,非卿之过。”但是,慕容玮并未为苻坚这一套所感化,在暗中仍企图谋杀苻坚来响应起兵复国的慕容氏鲜卑贵族,后来因计划败露才被苻坚擒杀。苻坚这才后悔不听王猛的忠谏,但这时大局已无法挽回了。
公元214年,刘备夺取四川后,诸葛亮在协助刘备治理四川时,立法“颇尚严峻,人多怨叹者”。当地的官员法正提醒诸葛亮,对于初平定的地区,大乱之后应“缓刑弛禁以慰其望”。但诸葛亮认为自己的做法并没有错,他对法正说:四川的情况与一般不同。自从刘焉、刘璋父子守蜀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奉承,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现在如果我用在他们心目中已失去价值的官位来拉拢他们,以他们已经熟视无睹的“恩义”来使他们心怀感激,是不会有实际效果的。所以,我只能用严法来使他们知道礼义之恩、加爵之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
听老经验:
刚柔相济是一种方圆之道,也是一种交友处世的方法,它可使激烈的争论停下来,也可以改善气氛,增进感情。懂得该刚则刚,当柔则柔的人,是深谙方圆之道的人,方与圆并用,也就是刚柔相济,才会使事情向最好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为人处世的老经验。
§§§第十二节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故事回放:
有个青年想向一位老中医学习针灸技巧,为了博得老中医的欢心,他在登门求教之前了解到老中医平时爱好书法,于是浏览了一些书法方面的书籍。
到了老中医家里后,青年对老中医的书法予以赞赏,老中医非常开心。
接着,青年又说:“老先生,您这是唐代颜真卿所创的颜体吧?”这样,就进一步激发了老中医的谈话兴趣。果然,老中医的话多了起来。接着青年人对所谈话题着意挖掘,环环相扣,致使老中医精神大振,谈锋甚健。终于,老中医欣然收下了这个“懂书法”的弟子。
“对症下药”不但可以讨对方欢心,更能在非常时候免除性命之灾。
《世说新语》中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个叫许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乡人。魏明帝知道后,要治他结党营私之罪。许允的妻子告诫他说:“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意思是让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于哀告求饶。
于是,当魏明帝审讯许允的时候,许允直率地回答说:“陛下规定的用人原则是‘举尔所知’,我最了解我的同乡,请陛下考察他们是否合格,如果不称职,臣愿受处罚。”
魏明帝于是派人考察许允提拔的同乡,结果发现他们倒都很称职,于是将许允释放了,还赏了一套新衣服。
许允提拔同乡,是根据封建王朝制定的个人荐举制的任官制度,不管此举妥不妥当,它都合乎皇帝认可的“理”。许允的妻子深知跟皇帝打交道难于求情,却可以“理”相争,于是叮嘱许允以“举尔所知”和用人称职之“理”,来摆脱提拔同乡、结党营私之嫌。这可以说是善于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来选择所说的话的绝好例子。
听老经验:
到什么庙里烧什么香,是一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不同的庙有不同的神,不同的神有不同的爱好,真正懂得“敬神”的人,就会各个准备,投其所好,而不会“一视同神”。对不同的神烧同样的香,这种“一刀切”的方法,是一种思想上的懒汉做派,容易造成“张冠李戴”的情况。本来这个“神”喜欢这个,你偏偏送去那个,这样肯定会让“神心不悦”。
到什么庙里烧什么香是取得成功的比较便捷的方法。不顾对方,一味自说自话,不但事情办不成,也会招致人反感。
§§§第十三节 最重要的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故事回放:
路易十五统治时期,宫廷生活糜烂奢华,人民迫切希望改变这种状态。后来,路易十六继位。在路易十六迎娶奥地利公主时,法国人民似乎看到了希望,他们期待着为新王后效力。结果,民众却对王后大失所望,因为她整日沉迷于享乐,花钱如流水,却从来不关心花费多少或是谁来付账。
玛丽为自己建造了一个“世外桃源”,从全国各地雇用了许多贫苦人民来伺候她,而维护“世外桃源”的费用简直让人无法想象。她为了让“世外桃源”尽可能地展现“天然”的风貌,要求工人用手在树和岩石上铺上苔藓。为了增强田园风味,她雇用乡下挤牛奶的女孩为国内最漂亮的乳牛挤奶。洗衣妇和乳酪工人穿着她帮忙设计的特殊衣服,牧羊人照顾着脖子上围了丝带的羊群。
为了消磨时间,玛丽在“世外桃源”四周的树林里采花,或者看她的“好农人”从事他们的“杂务”。而就在此时,法国的局势却日益恶化,饥荒遍野,人民怨声载道。玛丽在位期间从未关心过身边的人,因为她觉得自己身为王后,人民理所应当拥戴她,而自己没有回报他们的必要。
1784年,王后卷入了一桩骗局——她以自己的名义买下了欧洲最昂贵的钻石项链,而这个钻石项链并非货真价实。在审判骗子的过程中,她奢华的生活方式为人们所知。为此,人民送给她一个绰号——“不知足夫人”。她成为百姓怨恨的焦点。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王后并未惊慌,因为她认为这只不过是一场小叛乱而已,迟早会被平定的。1792年,君主专制正式宣告结束,国王夫妇也从宫殿移到监狱。第二年路易十六接受审判,上了断头台,玛丽的性命朝不保夕,但并没有人站出来为她辩护和求情,因为她以前的行为已让所有的人都伤透了心,甚至连她在奥地利的家人都不为她求情,她成为众叛亲离的人。
最后,玛丽王后不可避免地也被推上了断头台。
听老经验:
随时随地关注身边的人,多考虑别人的感受,你才有可能得到别人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许多人总以为自己比别人高一等,别人应该关注他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在变化多端的环境中连身边的人都不知道关心,最终会遭受灾难。其实,人人都是平等的,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理解别人,了解他们的心理和感受。社会地位并不代表什么,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说不定连乞丐都会拉你一把。
§§§第十四节 维护他人的面子,留出自己的退路
故事回放: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昔日的穷亲友到京城找他帮忙。这些人以为朱元璋会念在老朋友的情分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朱元璋有位少时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才算进了皇宫。一见面,他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们俩光着屁股一块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
朱元璋听到这里,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哪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他杀了。
历史上不少皇帝的出身并不好,这就需要臣下为他们编造光荣家史。
刘邦在做皇帝以前本是沛县的农家子弟,横行乡里,劣迹斑斑。而在夺取帝位后,张良、萧何等下属苦心编造出了许多神话,以抬高刘邦的身价,维护他的权威。
刘邦生于沛县,排行老三,所以字季(老三),其名字与长兄伯(老大)、二兄仲(老二)一样,均是普通浅显的名字,说明刘家并无多少文化。
刘邦少小无赖,不务正业,无恶不作,很令老父老母头疼。后来,刘邦仗着胆大不服管教,被委任为泗上亭长一职。
公元前210年,刘邦接沛县县令指示,要他带几个人押送十几名囚徒前往骊山,帮助修筑始皇陵墓。走至丰乡大泽附近,十几个囚犯一哄而散,刘邦目瞪口呆,怅然失落。刘邦思量再三,决定还是偷偷回家,与父母、妻子商量商量。因此,负责押解的几个人不敢走官家大道,只得在人迹罕至的小道中昼宿夜行。
一日深夜,众人打着火把急急赶路。走着走着,前边领头的一人忽然惊慌失措掉头就往回跑,说前边有一条巨蟒挡道,长约数丈。
刘邦听后,不以为然:“壮士行路,岂畏蛇虫?”说完,一个人昂首阔步,仗剑前行,到达一水沟,果然听见哗哗直响,只见一条巨蟒横架沟中,全然不避众人。
刘邦走到蛇旁,手起剑落将大蛇劈作两段,继续昂然前行。众人开始时大惊失色,继而对他十分佩服,都称刘邦乃是神人。
这个故事后来便经萧何等人的改造,变成了“赤帝子斩杀白帝子”的神话,在百姓中广为流传。刘邦的身份也随之被神话。
听老经验:
人人都有隐私,谁也不想让人看到自己的隐私,但有一些人若不明就里去揭穿别人的伤疤,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一个人的面子问题至关重要,有时候为了考虑别人的面子问题,说一些漂亮的话也无可厚非。我们不提倡去拍马屁,但了解其中的微妙关系,维护别人的面子,避免触犯别人的禁忌,为自己留一条退路也是必需的。
§§§第十五节 难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
故事回放: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去世,7岁的幼子柴宗训继位,已经无力控制当时的朝廷局势。大将赵匡胤利用这一时机,与亲信赵普、石守信等人,策划了“陈桥兵变”,顺利地夺取了皇位。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造反。宋太祖亲自带兵出征,才把他们平定。有一次,宋太祖问谋臣赵普:“自从唐朝末年以来,一直战乱不断,这到底是因为什么?”赵普说:“我认为关键是藩镇握有兵权。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宋太祖连连点头。
一次晚朝后,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撤掉侍从,故意叹了一口气:“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但做皇帝后我整夜都不敢安枕而卧啊!”
石守信等人惊骇地询问原因,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明白,我这个皇位谁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听出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宋太祖说:“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的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一席话,软中带硬,使这些将领知道自己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他们一时都惊恐不已,流着眼泪恳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说道:“你们不如放下兵权,到地方上做大官,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多置办一些产业,以终天年,这样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白了,只得俯首听命。第二天,石守信等将领纷纷上表假称自己有病,要求解甲归田,宋太祖欣然同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由此,新建立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
公元971年,南汉的刘后主经过多年的抵抗之后,终于投降。赵匡胤不但没有杀掉他,反而赐予他极高的地位,同时还邀请他入殿喝酒叙情。
刘后主害怕赵匡胤在酒里下毒:“请陛下赦臣一死,不要让我喝这杯酒。”赵匡胤听了这话,端起刘后主的酒一饮而尽。从此之后,刘后主成为他最信赖和最忠诚的朋友。
当时,中国南方还有许多小国,当吴越王战败时,赵匡胤的臣子将他阴谋杀害宋太祖的证据交给赵匡胤。吴越王觐见太祖时,赵匡胤对他十分礼遇,并交给他一封信,嘱咐他在返国途中打开。在回去的路上吴越王打开信封,发现里面记载的全是他谋反的文件。赵匡胤的宽宏气度使他臣服,最后吴越国成为宋太祖最忠诚的属国。
听老经验:
有时候朋友和敌人的距离,微乎其微。朋友可以一怒之下成为敌人,敌人也可以在自己的感化下成为朋友。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真正靠得住。如果一味地依赖朋友,很可能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局面。一味的仇视敌人也只能是眼光短浅者所为。为人处世,得掌握一定的分寸,信任朋友,但不依赖朋友,正视对手,但不仇恨对手。很多时候,伤害自己的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做事情太过于走极端。
§§§第十六节 聪明的狮子不和蚊子纠缠
故事回放:
维亚是墨西哥反叛军的领袖。1910年,他参加了墨西哥革命,并很快成为民族英雄。因为他带领的队伍神出鬼没,把从火车上抢来的钱财分给穷人,女士们都为他的传奇行为而倾心,美国人把他视为罗宾汉和唐璜的完美结合。
然而,经过几年艰苦的战斗,维亚最终战败了,他带着部队回到了老家奇瓦瓦,重新干起原来的强盗行当。他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于美国人,因此他开始公开辱骂美国人。
1916年3月,维亚杀死了17位美国士兵和公民。美国总统威尔逊认为应该好好惩处一下这群人了,于是派兵进入墨西哥捉拿维亚。威尔逊要让美国人知道他不是一个懦弱的人,武力能够证明他的勇气和男子汉的气概。
威尔逊让勇猛的潘兴将军率领一万人去捕捉维亚,他们还给这次行动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讨贼行动”。
美军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并且使用了无线电技术。追捕部队在墨西哥北部进行了仔细搜索。但是维亚在墨西哥人民的帮助下,在各个地方隐藏,美军连维亚的影子也没有见到。夏天来临了,美国远征军的数量已经达到了20万。墨西哥恶劣的天气和复杂的地形让美军饱受痛苦。
追捕行动一直持续到冬天,维亚依然在和美军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美军被拖垮了。1917年1月,威尔逊下令撤销这次行动,就在他们撤退的过程中还遭到了反叛军的追击。
有个著名将领,有一次要按照既定的方略进攻某个军事要地,如果很好地实施这个方略,就可以大获全胜。然而在行军过程中,将军被一个小城中的人骂了一句,于是怒不可遏,一定要攻下这个城,将骂他的人凌迟处死。没想到小城虽小,却易守难攻,将军损兵折将,就是没有将它攻下来。而原来的部署被打乱,作战意图也被对手发觉,他不但没能攻下预定的目标,对手还调来大批军队围攻他,让他大败而归。
听老经验:
对于小事情,置之不顾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小风掀不起大浪。如果因此陷入无休止的纠葛中,耗费心力又得不偿失。正像杀鸡用牛刀,那是极端可笑的做法。真正有智慧的人能纵观全局,以宏观的眼光考虑大事,也能通晓利害的所在,胸怀宽广,不囿于蝇头小利。不为小事所困扰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豁达。
§§§第十七节 用文道制服武道
故事回放:
刘秀当上东汉开国皇帝后,经常唉声叹气。群臣一时议论纷纷,不明所以。
一日,刘秀的宠妃问他:“陛下愁眉不展,妾能为陛下分忧吗?”刘秀苦笑说:“朕忧心国事,你何能分忧?治天下当用治天下之人,朕是忧心朝中功臣武将虽多,但治天下的文士太少了,这怎么行呢?”
宠妃建议说:“天下不乏文人大儒,陛下只要下诏查问、寻访,终会有所获的。”
刘秀于是派人多方访求。不久,卓茂、伏湛等名儒就相继入朝。
刘秀任命卓茂做太傅,封他为褒德侯。后来,又让卓茂的长子卓戎做了太中大夫,次子卓崇做了中郎,给事黄门。伏湛是著名的儒生和西汉的旧臣,刘秀任命他为尚书,让他掌管制定朝廷的制度。
卓茂和伏湛深感刘秀的大恩:“我们不过是一介书生,为汉室的建立未立寸功,陛下这般厚爱只怕功臣勋将不服。为了朝廷的大计,陛下还是降低我们的官位为好,我们无论身任何职,都会为陛下誓死效命的。”
刘秀考虑之后,对朝中的功臣们说:“你们为国家的建立立下大功,朕无论何时都会记在心上。不过,治理国家和打天下不同,朕任用一些儒士参与治国,这也是形势使然啊。”
尽管如此,一些功臣武将还是对刘秀任用儒士不满:“臣等舍生忘死追随陛下,虽不为求名求利,却也不忍见陛下被腐儒愚弄。儒士贪生怕死,只会搅动唇舌,陛下若是听信了他们的花言巧语,又有何助呢?儒士向来缺乏忠心,万一他们弄权生事,就是大患。”
刘秀见功臣言辞激烈,于是更加重视起来:“事关国家大事,朕自有明断,非他人可以改变。你们劳苦功高,如果一味地恃功自傲,不知满足,不仅于国不利,对你们也全无好处。何况人生在世,若能富贵无忧,当是大乐了,为什么总要贪恋权势呢?”
刘秀当皇帝的第二年,就开始逐渐对功臣封侯,但很少授予他们实权。
大将军邓禹被封为梁侯,又担任了掌握朝政的大司徒一职。有一次,刘秀对邓禹说:“自古功臣多无善终的,朕不想这样。你智勇双全,当最知朕的苦心啊。”
邓禹深受触动,私下对家人说:“皇上对功臣是不放心啊!”
邓禹的家人让邓禹交出权力,邓禹却摇头说:“皇上对我直言,当还有深意,皇上是想让我说服别人,免得让皇上为难。”
邓禹于是对不满的功臣一一劝解,当功臣们情绪平复下来之后,邓禹再次觐见刘秀时说:“臣为众将之首,官位最显,臣自请陛下免去臣的大司徒之职,这样,他人就不会坐等观望了。”
刘秀嘉勉了邓禹,其他功臣也纷纷辞去官位。他们告退后,刘秀让他们养尊处优,极尽优待,避免了功臣干预朝政的事件发生。
听老经验: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驭人方面,只有把握收放分寸的人,才能将主动权稳固地掌握在手中。收放是有条件的,在某些时候该放就得放,而在另一些时候该收的也一定要收。收放自如,收放结合才能牢牢控制住局势。功臣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对待他们不降低其待遇,恩威并施,防患于未然是一种很好的做法。
§§§第十八节 栽好树,兔子才能撞上来
故事回放:
杜文是个杰出的艺术经纪人,在美国艺术收藏市场赫赫有名,各界人士都愿意登门拜访,但是实业家梅隆却从来不和杜文打交道。杜文下定决心,到死也要让梅隆成为自己的客户。
许多人都认为这只是杜文一厢情愿的白日梦,因为梅隆是一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对素未谋面的杜文并没有什么好感。
杜文却不气馁:“你们就等着看吧,梅隆不仅会买我的东西,而且只会向我买,我要让他成为我一个人的客户。”
于是,杜文积极搜集梅隆的信息,花大力气了解他的习性、品位和爱好。他秘密收买了梅隆的几个手下,从他们那里可以得到宝贵的信息。等到时机成熟准备采取行动时,杜文对梅隆的了解程度甚至连梅隆的妻子都无法匹及。
1921年,梅隆访问伦敦。杜文在他下榻酒店的电梯门口遇见了梅隆。梅隆要离开酒店去国家画廊的消息是几分钟前由梅隆的随从提供的,杜文抓住机会巧妙地制造了这一场邂逅。
“你好吗,梅隆先生?”杜文热情地介绍自己,“我正要上国家画廊欣赏一些画,你呢?”“我也是。”梅隆说。
杜文已对梅隆的品位了如指掌,在去国家画廊的路上,他渊博的知识让这位大亨惊奇不已,更令梅隆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两人的品位居然也惊人地相似。
回到纽约后,梅隆迫不及待地拜访了杜文神秘的画廊,里面收藏的作品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东西。
正如杜文预言,从此之后,梅隆成了杜文一个人的客户。
听老经验:
知己知彼能够让你拥有超凡的控制力和判断力。对方在明,你在暗,你可以看到他所有的情况和意图并做出反应,而对方却看不到你。在与人交往中,最大的难题是无法得知对方的想法以及下一步的行动,因为每一个人总是很善于把自己的一切隐蔽得不露声色。而交往的目标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发现对方的秘密和隐藏的意图,这样才能在交往的过程中取得主动的地位。
§§§第十九节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
故事回放:
以前李鸣总认为人的外表不是十分重要,只要注重内心的丰富与充实就好了,但是一次偶然的事情让李鸣改变了这个想法,开始特别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了。
那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学院要举行一次班干部培训大会,要在李鸣的系里找一个主持人。因为李鸣在大学一直是做主持人的,所以,学生会就很顺理成章地让李鸣去团委老师那里面试。李鸣当时穿着一双白色的旅游鞋,蓝色的牛仔裤,红色的上衣,都是连续穿过好几天,有些脏了。就这样,李鸣就去了。需要补充的是,平时的李鸣也不是很邋遢,形象也还算可以,只不过那天的状态有点不太好,又因为是“突然袭击”,所以个人形象不太好。
一进办公室,李鸣先和老师打了个招呼,老师也出于礼貌,很热情地回了李鸣一句。然而等李鸣说他是他们系的主持人时,老师的态度就变了,她用非常诧异的眼光和怀疑的口气问李鸣:“你?是吗?”李鸣说:“是的。”老师怔住了一会,又有些无可奈何,说:“哦,你过来吧,和你讲讲明天培训大会的具体要求……”最后要走的时候,她用非常不信任的语气告诉李鸣:“回去好好准备啊,不要辜负你们系对你的期望!”李鸣有点不开心,老师怎么能这样以貌取人呢?但话又说回来,换作谁,谁都会对那个时候的李鸣不抱有太大的希望。
当然,对于经常主持各种大型的晚会、比赛的李鸣来说,一个小小的培训大会,对李鸣来说不算什么大事,也没什么难度,就这样,当晚回去李鸣也很“认真”地准备了一下,然后就睡了。
第二天早上,洗漱完,按照要求穿上西装,李鸣去老师那里报道。谁知李鸣一进门,办公室里的几位老师就异口同声地惊叹:“哇,这么帅!”李鸣差点晕倒,心想昨天怎么不这么说。李鸣又现场彩排了一遍,老师又说:“太棒了,昨天见你的时候就认为你一定行的。”李鸣的脑袋立刻“嗡”了一下,怎么变脸比变天还快?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当然,凭着李鸣会前的充分准备和在这方面的一些天赋,当天的培训大会主持得很成功,受到了老师的一致表扬,因为当天参加会议的还有院长,所以,李鸣也得到了院长的肯定。当然,回到了系里,系里的领导对李鸣的表现就不用说了。这次的主持也为李鸣日后全面的学生工作埋下了伏笔。
听老经验: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来,李鸣在主持过程中表现的好与坏并不是重点,重点是那句古话:“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在第一天和第二天,李鸣在着装上的差别和老师对李鸣的态度变化,不难说明,人内心的美丽很重要,但是,有一个良好的外在形象,则为你在展示你的内心美丽时铺上了一块举足轻重的垫脚石。所以,个人形象马虎不得。衣服脏了,换一下就是了,鞋子脏了,弯腰擦一下就是了,举手之劳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