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34100000012

第12章 林宰平的鼎立推荐

沈从文有了给林宰平写一封公开信的愿望,当他拿起笔来时,想说的话太多,竟一时不知从何处下手。“我其实还没有想好要对他说什么,那么多似乎要说出来,其实又说不出来的模糊的话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看来这封信需要等几天再写,到时什么就都会想得很清楚了。”

沈从文这么对自己说,开始来构思一篇小说。

他很快想起了家乡那个被人尊敬的韩伯,一个永远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的打更老人。无论是谁家大门忘了关,他一定会和气地走去给提个醒。他爱喝两口酒,非常地满足于每天简单的快乐。最有意思的是:他本来是个更夫,是要告诉众人更准确一点时间的人,而他打更却不守时,人们对此却安之若泰。

第二天,《更夫阿韩》写出来了。这样一篇小说,更像一幅素描,画出一个永远愉快、自得其乐而又极善良的老更夫形象,展示出似乎是另一个国度的桃源生活,在那里,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根本不那么重要,在他们的生命中,时间根本就是一个由生到死的整块,似乎不需要那么细细分割成小格子。

一个天才的作家总是能很敏锐地捕捉到不一样的生活差别,并带给人一个最真实的感受,让人在感受中似乎明白或是悟到了一些什么。

《更夫阿韩》很快发表出来,这篇从沈从文的记忆中寻觅出来的故事,尽管还只是一幅简单的素描,却足以让视时间为黄金的大都市人两眼一亮,原来这世上还有这么一块逃脱了时间掌握的宁静深远的化外之地,原来人生还可以过得这么悠哉闲哉!

一气写完《更夫阿韩》,沈从文舒了口气,又过了三天,在5月8日这天晚上,他感到自己要对林宰平说的话已经想得很清楚了时,便在灯边坐下来,开始写这封想了几天的公开信:

致唯刚先生

写完这个标题,沈从文照例停一会儿,然后迅速写下这么一行字:

副刊记者转唯刚先生

本来我没有看每日新闻的资格,因为没有这三分钱。今天,一个朋友因见到“五四纪念号”上先生的一篇大作中有关于我的话,所以拿来给我瞧。拜读之余,觉得自己实在无聊,简直不是一个人,惶恐惶恐。

在这个开场白中,为了一点小小的虚荣,沈从文在知道消息的时间上,表述并不是很诚实,好在他接下来很坦诚地说明了自己不是学生,而“是在军队中混大的”,为着“想做人,因自己懦弱,不能去抢夺,竟不能活下去,但自己又实在想生,才老老实实来写自传。”

像我这种人,“除了狂歌痛哭之余,做一点梦,说几句呓语来安置自己空虚渺茫的心外,实在也找不出人类夸大幸福美满的梦来了!无一样东西能让我浪费,自然只有浪费这生命,从浪费中找出一点较好的事业来干吧!”

信的最后写道:“‘替社会成什么事业’这些是有用人做的。我却只想把自己生命所走过的痕迹,写到纸上。”

信写到这里,沈从文感到自己满腔的苦衷也倒得差不多了,轻轻地舒了口气,在下面注上日期:1925年5月8日作。

沈从文一吐苦衷,心里舒服了许多,静静地眯了一会儿眼,想到了大前天寄出的那首题名《春月》的诗,便翻出底稿来看:

虽不如秋来皎洁,但朦胧憧憬;

又另有一种,凄凉意味。

有软软东风,飘裙拂;春寒犹似堪怯!

何处浏亮笛声……

他在心里诵读着,最后摇了摇头。心底的感受,没能很好地表达出来,文字也不是很精美。沈从文自己评价过后,又有些拿不准。是不是真是这样呢?他这么问自己,想起两个刚结识不久的朋友,于是便把这诗稿藏进衣袋,匆匆地赶到《民众文艺》编辑部。

胡也频已迁去了另外一个房间里,在他的一个朋友指点下推门进去,见到了满地都是撕碎扯烂的书同报纸的残叶,沈从文大吃一惊,掉头去看胡也频那张黑着的脸。

“有事吗?”胡也频定了定神问他。

“写了首诗。”

“快拿来看看。”

沈从文把诗稿递去,胡也频接过诗稿,歪起头看了看说:

“不错,有些象征主义诗潮的味儿,又有些古典诗词的味儿。”

“你是说它不伦不类。”

“不是,绝对不是,我是说你把这两种东西契合的还不错。”

沈从文摇摇头,望着地上书的残页同报纸问:“你这是……”

“丁玲她回去了。”胡也频轻轻地说,眼圈竟然发红了。

“这么快,为什么?”沈从文担心地又问。

原来,丁玲发出了给鲁迅的那封求援信后,却因为鲁迅听了身边人主观的误解,终不给丁玲有半个字的答复。绝望了的丁玲,只好孤身一人跑回湖南去了。

胡也频当然不知道鲁迅对丁玲的误解,却知道丁玲的困境,沉痛地说:“生活,一定是生活所逼!来北京是为理想,回去定是因为生活,许多人都是这样。”

沈从文听了胡也频的话,沉默了许久,长长地叹了口气。

“昨天,我去看了鲁迅。”

“鲁迅,就是北大讲授《中国小说史》的鲁迅?”沈从文问。

“就是,项拙与他认识,早些天带我去过他家。”

“这次见到了吗?”

“没见到。我递一张‘丁玲的弟弟’名片给佣工,然后站在门口等,却听到鲁迅在屋里对佣工烦躁地说:‘告诉他说我不在家!’不知为什么,这一次鲁迅怎么就不肯见我。以前,他对我们这些文学青年是很热情的。”

“我只是不明白,你为什么要在自己的名片上注明是‘丁玲的弟弟’。”

“我告诉你,前些天丁玲曾给鲁迅写了封求援信,一直没有回音。我认为自己与鲁迅有一面之识,想去替她说说话。”

胡也频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的一番好意竟然弄巧成拙。因为他和丁玲的字,都与沈从文的差不多,鲁迅看了他的名片,认为又是沈从文来捉弄自己,所以才大为恼火。这从后来鲁迅给友人钱玄同的两封信中,看得十分分明。

这年7月12日,沈从文在钱玄同等人编辑的《京报》附刊《国语周刊》上发表了一首用家乡土语写的诗《乡间的夏》。鲁迅见了之后,便在当天给钱玄同的信中说:

这一期《国语周刊》上的沈从文,就是休芸芸,他现在用了各种名字,玩各种玩意儿。

到7月20日,鲁迅就丁玲的信、胡也频的来访、沈从文的诗,又在给钱玄同的信中说,沈从文是:

敝座之所以恶之者,因其用一女人之名,以细如蚊虫之字,写信给我,被我察出为阿文手笔,则又有一人扮作该女人之弟来访,以证明实有其人。然而亦大有数人“狼狈而为其奸”之概矣。总之此辈之于著作,大抵意在胡乱闹闹,无诚实之意……

无辜的沈从文,这时距离公开发表第一篇文章才只有半年多,却因为一种莫名其妙的原因,受到一位文坛巨人的鄙视和无端指责,实在气愤不过。或许是山的影响,湘西人天生都有些傲骨,有些不惧权威的天性。再加上后来鲁迅在知道丁玲实有其人后,虽承认说:“那么,我又失败了。既不是休芸芸的鬼。她又赶着回湖南老家,那一定是在北京生活不下去了。青年人大半是不愿回老家的。她竟回老家了,可见她抱着痛苦回去的。她那封信,我没有回她,倒觉得不舒服。”

在这段话中,鲁迅对丁玲表示了歉意,但自始至终都没有对被他伤害的沈从文有过半句诸如此类的话语。因为有这样的故事,又因为在以后的岁月里,鲁迅和沈从文一直保持着相当的距离,还发生过一些争论,很多人便将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最温和的说法也是:这其中,固然有着思想和见解的原因,但因为丁玲的信、胡也频的来访产生的误会,一定是影响他们相互终生不睬的原因之一。

其实不是这样,这两位文学巨人,心胸都没有这么狭隘。这从他们彼此间对对方在文学成就上的评价可以看得很分明。沈从文在他后来所写的一系列论述中国新文学成就的文章中,始终将鲁迅的创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鲁迅,在1935年与斯诺的一次谈话中,也肯定沈从文是自新文学运动以来“出现的最好的作家”之一。这就充分说明,他们之所以不愿意交往,原因还是思想和见解的分歧。

这,当然是后话。

沈从文听了胡也频的解释,当时对鲁迅也有一点看法:这人,在这种事情上,真比不上郁达夫啊!沈从文虽然这么想,却没有说出来,只听胡也频又说:“我想去一趟湖南。”

“去看她?”

胡也频认真地点点头。沈从文见他去意已决,于是忙着翻自己的衣袋。胡也频知道他在找钱,便拦住他说:“不用,我已经借了些钱。”

沈从文不理他,还是把刚收到的几元稿费全掏了出来,塞到胡也频手上。看到他还有推辞,沈从文便严肃地说:“如果不要,就是不把我当朋友了。”

第二天,这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年轻人,再也抑制不住胸中高涨的爱的潮汐,只身赶到湖南去找他的最爱。沈从文后来在他的《忆丁玲》中回忆道:

这海军学生,南方人的热情,如南方的日头,什么事使他一糊涂时,无反省,不旁顾,就能勇敢地想象到别一个世界里的一切,且只打量走到那个新的理想中去,把自己生活同别一个人的生活,在很少几回见面里,就成立了一种特殊的友谊,且就用这印象,建筑一种希望,这种南方人的热情,当时是使我十分吃惊的。人既一离开,如今便到了使他发狂的时候了……一切朋友的“世故”,皆不能战胜这个人的“热情”,结果北京城公寓里少了一个女人,不久就又少了一个男子。我们的消息因此也就中断了。

六十多年后,胡也频和丁玲的儿子蒋祖林回忆父母的初恋时说:“我母亲当时并没有这方面的意思,见过一面,好像就是一个朋友而已,也算不上朋友,就是朋友带过的一个熟人。”然而,当胡也频不远千里地从北平追到了湖南后,“我母亲那个时候正好和我外婆在家里,就听到有人叩门,出去一看,原来是刚刚见过一两面的胡也频,胡也频这个时候身无分文,所以黄包车的车钱还是我外婆替他付的。”

胡也频的执著与挚爱终于打动了丁玲,在湖南的常德,她终于接受了他的爱,两人度过了甜蜜的初恋时光。

这也是后话。

丁玲、胡也频走后不久,1925年5月12日这一天,沈从文《致唯刚先生》在《晨报副镌》上发表。

“这青年,不但很有文学天才,言语又总是这么坦诚而淋漓尽致。”从北大讲完“民法要论”的林宰平读完《晨报副镌》上沈从文的文章,自言自语地说。他突然有了一个念头,约这位自称“是在军队中混大的”乡下人来家里聊一聊。

于是,林宰平托人请来了沈从文。

正好是1925年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的小满日,沈从文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北京的宣南,找到林宰平的家。他轻敲了两下门,便有个女佣来把门打开。

“我是沈从文,来找林先生。”

“请进,先生在客厅等你。”

林宰平1879年出生,这年四十六岁,年龄正好是二十三岁的沈从文一倍。见到沈从文,他第一句话便说:“你,这么年轻!”

“我,也有同样的想法。”沈从文说完,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憨憨地笑着。

林宰平有些吃惊了,望着沈从文也微微地笑。

“是这样……”沈从文解释说,“听朋友介绍,先生你学养深湛,多才多艺,不仅精通法律学,还精通国学、哲学、佛学、诗词、书画,而且又不是囿于书斋里的学者,对社会对诸多文化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和大作为。”

“原来你也喜欢恭维人。”

“不是,不是,只是据实说出来。”

“徒有其名。”林宰平微笑着摇摇头说,“我今天约你来,是想听你谈谈你自己。”

于是,沈从文开始谈自己——逃学、当兵,后因不愿做地方的绅士而来到北京……最后他很认真地说:“我写作,实在是为了能填饱肚子,先生对我那些话,是太过誉了,我愧不敢当。”

林宰平一直听得很认真,听了沈从文这样的话,也不忙着回答,想了一会儿,轻轻地问道:“你是说‘天才的文学青年’这话吧?”

沈从文点点头,说:“我哪里配得上这样的美誉,想着都有些害臊。”

“你不要害臊,我自信自己的眼光,不会看错人。”林宰平还是那样微微地笑着,望着沈从文,说,“我之所以认为你是个天才的文学青年,是因为我看到你身上有这么四个难得的优点。你愿意听吗?”

沈从文的脸虽然有点儿发红,但还是认真地点了点头。

“第一,你天生有一颗善良的心来悲天悯人;第二,你能不世俗地计较利害得失去为一个理想而努力;第三,你有自己对人生的看法,还善于把这看法用文字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四,你不但有驾驭语言的能力,还能创造自己独特的语言。这四点都兼有的人,一定就可以是文学天才。你要相信我的眼光,更要相信你自己。”

“谢谢先生的鼓励,我相信您。我一定更加努力地写下去。”

“别忘了首先要相信自己。”林宰平特别强调说,“从今往后,你是要坚持写下去,但同时还得找份工作做做。在现在这个乱世,不说是一个文学新人,就是一般的文学名人,如果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单靠稿费也难有稳定的生活。一个人活在这世上,无论他是什么人,也无论他想做什么事,如果连生活都不能稳定,他想做的一切,也就无从谈起。”

“先生说得太对了,不仅是我这样的文学新人常常穷得断顿,就是像《沉沦》的作者郁达夫先生那样的大名人,有时也会买不起一条过冬的棉裤。”

“你认识郁达夫?”

“他是我的恩人。”

“恩人?”

“对!”沈从文点点头,开始讲郁达夫对他的帮助,讲到动情处,禁不住流出了眼泪。

“原来你就是达夫先生在《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中所说的那位文学青年?”林宰平也有些激动,冷静之后又缓缓地说:“这样吧,我替你找找梁启超、姚茫父他们,请他们帮忙给你找一份固定的工作。”

“太感激您了。”

“不要感激我,有一点你要记住:你是一个有天才的文学青年,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只能把它当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随时都提醒自己要做的正经事,这就是写作。”

沈从文听了,热泪盈眶,起身给林宰平作揖致谢。

北京的五月,正是春夏交替的季节,清湛的天空,让人格外舒畅。从林宰平家里出来,沈从文快乐地又跑又跳。

“我怎么就这么幸运,遇上这么多好人!郁达夫给我的春光还正暖和着,又来了一个太阳照耀!我,沈从文一定不负他们的希望,到时候一定要让他们为我感到骄傲!”沈从文在心里喊着,步子慢了下来。

没有一丝风,柳絮幽幽地飘落,像一个个美丽的梦。沈从文追上去抓住了它,伸出手来,却看不见一点痕迹。

梦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用手是抓不到的,却可以用手把它给变成现实的一道风景。沈从文似乎有太多的感慨,他不想这么快回家,只是兴冲冲地往前走。

他终于看见了蓬蒿丛中的西洋楼遗址,看到了那些留着豪华精美痕迹的残墙断垣。

“圆明园!”他在心里喊着走过去,手抚断残的宫柱,眼望荒芜的废墟,突然感到心里堵得慌。野草芊芊中,他看到了中国的百年沧桑;残墙断垣里,让他涌出屈辱的愤怒。“真如一首苍凉的诗,在诉说着国家的不幸,民族的危亡!”他心里这么想着。有几个北大的学子从不远处过来。

“北大就在这里,我何不搬到这附近来住。这样,到北大来听课不就更近了。”回家的路上,沈从文对自己说。

过了十来天,到五月底时,沈从文从庆华公寓搬到了北河沿附近的汉园公寓。这里紧靠沙滩红楼,去北大文学院旁听只几步路就到。

汉园公寓的主人,当时在北洋政府交通部当差,对文学却非常热爱。他一口气育下十一个女儿,为了教育她们,特意在北京大学文学院旁边盖了这所楼房。他自己也没曾想到,当时在这里租住的,竟有许多是中国文学史上闪亮的名字,譬如张采真、焦菊隐、于赓虞、王鲁彦、顾千里、王三辛、蹇先艾、刘梦苇等。

沈从文这次公寓的搬迁,意味着他同文学又走近了一大步。所谓“近朱者赤”,一个青年人的生活环境和氛围,对他人生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他在一群优秀的文化人当中生活,对文学的共同认知和相互交流更加增长了他对文学的热爱与自信,并由此迅速成就了他的文学事业。

林宰平是个很有信用道德的人,答应别人的事,哪怕是一个素昧平生的小青年,也会不遗余力地去办。就在沈从文拜访林宰平的第二个月——1925年6月27日这天,梁启超在给林宰平的回信中谈到:

沈君(沈从文)事竟久忘却,愧甚,顷已致书秉三(熊希龄的字),并属直接向公处打听沈君住所矣。

但凡真正能做一番大事的人物,在小事上都做得比一般人认真。梁启超在给了林宰平的回信后,果然致信给熊希龄,希望他帮这位文学青年谋一份职业。

人与人相交就有这么奇怪,熊希龄本来就与沈从文沾亲带故,只因为沈从文的那点独立精神,始终也就没直接去找他,没想到在偌大个北京城,竟有一个本与沈从文素不相识却充满爱心的学者转弯拐角地来找到他,请他来帮沈从文。

见了梁启超的信,熊希龄大为感动。他其实听说过沈从文的一些事,只不过认为这小青年在陈渠珍那里干得好好的,却要来闯荡北京,可能是如他父亲那样有些冲动的激情,也就不再去理会,目的是想让他死了靠亲戚帮助的心,打道回府,去镇竿城里与父母团聚。

没想到,沈从文不但不回去,还得到了林宰平这般的赏识,甚至托梁启超来推荐了。熊希龄欷歔不己,自嘲几句,便让人去找沈从文来。

这时候,由于久不见梁启超的回音,林宰平已经又推荐了沈从文去京兆尹薛笃弼的秘书室,做了他的一名书记员。

熊希龄听说后,对沈从文说:“我这里可以安排你做一个图书管理员,这事你就自己拿个主意吧。”

听到“图书”二字,沈从文眼睛一亮,不久便辞了书记员的工作,准备着到香山去做事。

世上有许多十分爱才而又极为善良的人,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这世界才温暖了许多。林宰平在尽力将沈从文推荐给梁启超的同时,还将沈从文推荐给徐志摩、陈西滢等人,使沈从文进入了一个以北大、清华为中心的文人圈子,陆陆续续地又结识了闻一多、丁西林、吴宓、胡适、凌叔华、叶公超、杨振声、朱光潜、林徽因等人。

沈从文后来在评价这位著名哲学家、佛学家、书法家、国学大师时说:林宰平先生“生平爱艺术,好朋友,精书法,能诗文”,早年“留学日本,习法政,却喜爱文学、艺术和中西哲学。回国后曾讲学于清华北大。新中国成立后任职于国务院参事室。积学聚德,至老不衰。”

这“积学聚德,至老不衰”八个字,正是林宰平最贴切的真实写照。关于林宰平的道德人品,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说:“林先生这个人,人品最高了。他好像是人不大留意,好像不大出名似的,其实呢,他最为梁启超所佩服。”

在以后的日子里,林宰平和沈从文这对忘年之交,相互间的友谊持续了终生。

这是后话。

可是这一回,连沈从文自己也没想到,他上香山做了图书管理员,有了到北京两年后的第一份还算正式的工作后,仅仅只有一年的时间,却又让他自己给弄丢了。

同类推荐
  • 盛世囚徒李世民

    盛世囚徒李世民

    李世民,是一位“稍逊风骚”的开国皇帝,也是公认的英明君主。他当上皇帝,并非名正言顺,“玄武门之变”是他人生中最大污点。从弑兄夺位,到贞观之治,李世民是如何成为明君的?他是如何打造出一个盛世大唐,从而名垂千古的?本书深入挖掘史料,描述大唐从玄武门之变到去世这一时期的历史,着力刻画了李世民以及诸位贞观名臣,反映了他们治理天下之道。
  • 凡尔纳

    凡尔纳

    儒勒·凡尔纳(JulesVerne,1828-1905)生于法国西部海港南特,他在构成市区一部分的劳阿尔河上的菲伊德岛生活学习到中学毕业。父亲是位颇为成功的律师,一心希望子承父业。但是凡尔纳自幼热爱海洋,向往远航探险。11岁时,他曾志愿上船当见习生,远航印度,结果被家人发现接回了家。为此凡尔纳挨了一顿狠揍,并躺在床上流着泪保证:“以后保证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也许正是由于这一童年的经历,客观上促使凡尔纳一生驰骋于幻想之中,创作出如此众多的著名科幻作品。18岁时,他遵父嘱,去巴黎攻读法律,可是他对法律毫无兴趣,却爱上了文学和戏剧。
  • 中国古代皇帝传

    中国古代皇帝传

    中国的皇帝,不管是雄才大略的“英主”,也不管是一辈子嘴边流着哈拉子的白痴;不管是草菅人命的暴君;也不管是弱如绵羊的傀儡,当他们一坐上“龙椅”,他们就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头子”,是“万乘之尊”,“家天下”的封建格局就决定了他们具有生杀予夺的至高无上权力!本书从秦始皇起,至溥仪止,涵括中国的全部皇帝的传记。每个皇帝独立成传,每篇既带有浓厚的传记色彩,也不乏神奇的趣闻、生动的细节。而每传(主要是大传)前的一段议论性文字,即是编撰者力求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历史,以新的价值观念评判历史人物之所为,相信对读者是有所裨益的。
  • 名人传记丛书——华盛顿

    名人传记丛书——华盛顿

    华盛顿生平拒绝人们为他歌功颂德,但是却鲜有一位开国元首在死后仍然赢得人们一致的尊敬与称誉。美国人会拿柯立芝、布什开涮,却绝没有人会调侃华盛顿、林肯,提到他们的“国父”,他们都是一脸的向往与自豪。人们总喜欢排列影响世界的一百位名人,然而无论怎么排,华盛顿始终位居前列。他是一位罕有的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赢得了名副其实“伟人”称号的人。
  • 我的中国梦

    我的中国梦

    刘平生于1955年,1967年时,不满12岁的她成为一名红卫兵,至2005年成为CEO,38年间,她曾是红卫兵、大学生、工人、教师、政府官员。5次身份更迭,7次超前抉择,9种可贵品质,成就1位CEO。刘平曾当过红卫兵,童年时经历一个接一个的运动,少年时恰逢上山下乡运动,青年时感受改革开放浪潮的洗礼,中年时在国企与政府部门打磨沉淀,最终走出体制——这个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全过程的中国妇女,可以在地球任何一片大陆上当一名成功的CEO。这正是她的传奇经历的真实写照。
热门推荐
  • 异界之天剑传奇

    异界之天剑传奇

    来不及想那么多,还是先把这位说是自己老爹的先生稳住,要不然我这刚穿越过来就被人砍了就实在是太丢穿越者的脸了……
  • 逗逼总裁降饿魔

    逗逼总裁降饿魔

    她是一个毒舌冷艳美女,虽然初出茅庐,但浑身是刺。他是一个吊儿郎当的集团总裁,前台那位辣妹子引起了他上班的兴趣,还不小心被他发现了一大死穴,偶尔也觉得她挺可爱的。反正他钱多,他就不信她不上钩,除非以后见不着了……云起新书《我亲爱的忠犬先生》求收藏、阅读!
  • 大宋王朝惊变

    大宋王朝惊变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我曾经看过很多穿越小说,写的异常精彩,结局也大都令人感慨,然而我却在想,历史,既是不穿越,也很精彩
  • 红警之未来星空

    红警之未来星空

    在浩瀚的宇宙之中,万千种族林立,无数文明共存。新生的地球文明该如何在宇宙中挣扎求存,是就此沉浮,还是劈荆斩刺。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少年带着红警基地而来,誓要带领地球走向宇宙巅峰。
  • 相依相偎

    相依相偎

    惨遭拒绝的她,乐观生活。上天便赐予她这辈子最美好的故事
  • 神道天命

    神道天命

    三千诸侯我最任性,敌人眼中我最霸道,万民心中我最亲近。我叫东方宏,一个来自外星的人。
  • 仙路一万年

    仙路一万年

    长生路漫漫,无数次的生死搏杀,只为求得那一线机缘,爱恨情仇不过是过眼云烟,精彩尽在《仙路一万年》新人新书,有诸多不足之处请多包涵。
  • 地狱:电影《但丁密码》原著

    地狱:电影《但丁密码》原著

    哈佛大学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头疼欲裂地从佛罗伦萨一家医院的病床上苏醒,埋在各种管线与一堆医疗设备里。他完全想不明白理应身处哈佛大学校园的自己怎会来到了意大利。在他依稀的梦境中,一个美得惊心动魄的蒙面女子隔着被鲜血染红的翻腾河水对他低语着:去寻找,你会发现……年长的马可尼与年轻的西恩娜两位医生向罗伯特·兰登解释他的病情,并描述着他来到此地的情形,此时,一位黑衣女子突然闯入重症监护室,不由分说地一枪击毙试图阻拦她的马可尼。西恩娜一把拉起罗伯特·兰登狂奔而逃。发现外套口袋里无端冒出一个标有警示图标的钛金管后,罗伯特·兰登且惊且惧,紧接着,他无意间得知西恩娜孩提时曾是个智商高得异乎寻常的神童。
  • 修仙强者

    修仙强者

    巅峰之主林耀天”被道侣暗杀来到地球,修仙不在有,是福,是祸。萝莉,御姐,警花,校花……个个与他纠缠不清,林耀天的奇妙都市之旅
  • 杜甫诗选

    杜甫诗选

    《杜甫诗选》作者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