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的发妻终究没有当皇后的命,几年后,患了麻风病而去世了。
刘恒的后宫并没有因为一位王后的去世而增添几分悲戚之色,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代王早就与王后没有了感情,刘恒只是象征性地为王后举行了葬礼,王后的来去匆匆,仿佛就是为了衬托窦漪房的与众不同。
王后尸骨未寒,但后宫不可一日无主,刘恒迫不及待地想立窦漪房为后。窦漪房没有立即答应刘恒的要求,聪明的她对刘恒说,王后刚死又立新王后,难免有不利于代王的流言飞语,等过一阵子再说。
刘恒把窦漪房的话转告了母亲薄太后,薄太后听了满心欢喜,夸她确实是当王后的料。
假使窦漪房也表现出迫不及待想当王后的样子,那么薄太后对她的印象就会大打折扣。这并不是窦漪房的虚伪和心机,而是知书达理的表现,任何事只有合适才能圆满。
这事以后,刘恒越发珍爱窦漪房。
更何况,窦漪房的肚子也很争气,与刘恒缠绵悱恻的结果是,为刘恒生下了二男一女:长子刘启,次子刘武,长女刘嫖。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是你的夺也夺不走,不是你的抢也抢不来。
不久以后,窦漪房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王后。
册封那一天,窦漪房想,也许这一辈子就这样安静地走下去,有代王的陪伴她觉得她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但老天似乎不愿意让这个女人过平静如水的生活,更大的荣华富贵还在等着她。
正当刘恒和窦漪房小两口在代王宫恩恩爱爱的时候,远在长安的皇宫,那个似乎已经消失了很久的世界爆发了一件天大的事,就是前篇文章所说的宫廷政变。骄横一世的吕雉老太太死去,吕氏家族全族被屠灭,刘盈的儿子刘弘也被杀害。大汉皇帝位置空悬。丞相周平和太尉周勃等一干大臣,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决定由山西太原的代王刘恒来继任大汉朝的皇帝。
理由听起来不可思议,不是因为刘恒有多么大的能耐,而是因为刘恒的性情温和,更因为刘恒的母亲薄太后、刘恒的妻子窦漪房都是贫寒出身,没有显赫的家世,本身的性格也老实巴交,刘恒做了皇帝之后,她们不会借着儿子是皇帝,丈夫是皇帝,而像吕雉一样兴风作浪,把大汉王朝蹂躏得一塌糊涂。
前车之鉴,政变成功的他们不得不防。
历史证明,他们的选择是对的,汉文帝带给大汉王朝几十年的安定团结与繁荣富强。
但是现在,刘恒和窦漪房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毫无心理准备的刘恒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说心里话,他并不想做这个皇帝,正如窦漪房从来没有想过要做皇后一样,他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天子。他觉得他的性格不适合做皇帝。他犹豫了,他彷徨了,他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他问窦漪房他该怎么办。窦漪房当然不能帮他决定,她只是用坚定的眼神看着他,对他说,无论他做出怎样的决定,她都会支持他。
刘恒又跑去征求母亲的意见,薄太后说这是天意,她把当年许负对她的预言告诉了刘恒。
不做也得做,做皇帝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整个大汉江山。
刘恒没得选择。文武百官已经拜倒在他的脚下,口呼万岁,把他请上了龙辇。
公元前179年,刘恒正式称帝,成为西汉王朝的第四位皇帝,史称汉文帝。
刘恒不知道这突然的变故对他来说是福还是祸,他带着万重疑虑,随着辇车,驶进了长安。
一切安定之后,刘恒派人去接薄太后、皇后窦漪房以及他的儿女们。不料却在途中发生了一件对刘恒来说悲伤至极的事情。他与那位默默无闻的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全部夭折。这件过于蹊跷的事情很多人都不知道是阴谋还是天意。这件事情再一次关系到窦漪房的前程。
命运一步一步向着有利于窦漪房的方向发展。
丧子的噩耗传来,刘恒欲哭无泪,虽然与王后没有感情,但四位王子是自己的亲骨肉,何况刘恒连一只蚂蚁都不忍心踩死。总之,刘恒很伤心。伤心到什么程度呢?史书上说他不想做皇帝啦,说都是做皇帝惹的祸,如果不做皇帝他的儿子就不会死,说他不是做皇帝的料。
于是,当大臣们让他早立太子时,他竟然说要把皇位让给他的兄弟们。这着实把大臣们吓出一身冷汗,当初,这些大臣们拥立刘恒做皇帝,就把刘恒的兄弟们得罪光了,现在刘恒却说要把皇位让给他的兄弟,如果刘恒的兄弟有朝一日当了皇帝,这些大臣们岂不遭殃?
不管刘恒说的是真是假,那个晚上,周勃等一干大臣一夜没睡好觉。第二天他们联合起来,求见薄太后,要薄太后出面劝说刘恒。薄太后对刘恒进行了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才打消了刘恒放弃帝位的念头。
为套牢刘恒,大臣们三番五次地上书要他早立太子。
立谁好呢?刘恒的嫡长子已经去世,现在的儿子都是窦漪房所生,想也不用想,太子之位轻而易举地落在了窦漪房的大儿子刘启身上。
儿子已经是太子,母亲却还是妃子,这与礼法不合,于是,大臣们又建议刘恒立刘启的母亲窦漪房为皇后。
立窦漪房为后,这是刘恒巴不得的事,于是,我们的窦漪房在命运的推动下,一步一步地攀上了人生的巅峰,成为大汉王朝母仪天下的皇后。
这一切,仿佛是一个梦。
窦漪房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找到已经失散多年的兄弟,其次就是对已故双亲尽一些孝道。虽然窦漪房已经贵为皇后,但她依然不敢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这时候薄太后正忙于尊礼薄氏祖先。她不敢和老太太攀比。
但窦漪房一个好心的决定帮了她大忙,就在她被册封的那一天,她向刘恒提议,宴请天下所有鳏寡孤独之人,并赐给生活穷困之人布匹、米面、肉食,对于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九岁以下的孤儿,分别赐给每人一石米、二十斤肉、五斗酒、两匹帛、三斤棉絮。
以善闻名的刘恒对皇后的建议大加赞赏,并很快实施。于是,天下老百姓都对窦漪房皇后的善心口口相传,窦漪房的家世也逐渐流传开来。
一个叫窦少君的年轻人听到了窦漪房的家世。
他就是窦漪房的亲弟弟,当年分别的时候,窦少君才五六岁,现在已经成人。
姐姐离开没多久,厄运就降临窦少君身上,由于哥哥在外面劳作,家里没有人看管,窦少君被拐走了。他先后被拐卖多次,最后在河南阳宜一户财主家当了奴仆。
白天辛勤劳作,晚上就和工人睡在悬崖下边的窝棚里。一天,主人派窦少君到山上烧炭。不料,这天夜里,风雨大作,山崖暴发泥石流,一百名工人大都丧生,由于窦少君睡在窝棚边可轻易逃跑,才逃过这一劫。
死者的家属跑到主人家哭闹不休,主人不得已只好逃到长安,窦少君也跟着主人逃到了长安。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逃到长安的窦少君第一件事就是算了一卦,想看一下自己的命运如何,不料抽到一上上签。算卦的老头说他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大富大贵。
窦少君打死也不信自己会大富大贵,对算卦老头说的话并没有放在心上,不料没走多远,他就听到了皇后窦漪房的故事。
窦漪房?当他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怔了一下。自己的姐姐,当年被送进宫的那个姐姐不也叫窦漪房吗?再联系刚才算卦老头说的话,他有点将信将疑了。
有希望总比没希望好,于是他豁出去了,向皇帝上书,说自己是皇后失散多年的亲弟弟窦少君。
刘恒看了这封信,问窦漪房怎么回事。窦漪房只好把自己的身世一五一十地向刘恒说了。
刘恒听了,捶胸顿足,说自己有愧于皇后,只顾自己的亲人,却把妻子的亲人忘记了。
于是,他和窦漪房一起召见窦少君。
窦漪房的相貌虽然改变了不少,但是窦少君还是认得出来。但是窦漪房已经认不得弟弟了,因为当初离开的时候弟弟才五六岁,如今已经长大成人。
窦漪房怕误认,那样将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于是她问窦少君有什么证据证明他就是自己的弟弟。
窦少君不仅把父母怎么死的说了出来,还回忆了当年姐姐离开他的情景,最后一次给他洗头发,最后一次做饭给他吃……
说着说着就忍不住流下泪来。这时候,窦漪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跑下去和弟弟紧紧拥抱在一起。
这一幕被史官详细地记录了下来。书上说,当时不仅大汉的皇帝感动得落泪了,连旁边的宫女也跟着哭泣。
文帝为了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赏赐窦少君大量的财产和田地。但窦漪房深知刘恒勤俭节约的品性,不可因为自己而破例,只让弟弟接受了足够养活他的部分财产和田地。不久又拿出自己的金银首饰来弥补文帝赏赐弟弟所造成的亏空。有这样一位贤明的皇后,刘恒这一辈子也就满足了。
不久窦漪房的哥哥也找到了,三兄妹终于团聚。
今日不同往昔,三兄妹谁也不会想到会有今天。
刘恒照例又要赏赐窦漪房的哥哥,又被窦漪房阻止。她的哥哥跑到她那里问原因,为什么不要皇帝的赏赐?不要白不要!窦漪房耐心地给哥哥如是这般地分析了一番,哥哥才不情愿地撅着嘴巴,答应了妹妹和弟弟一起住。
如此谨慎,不给大臣们一点把柄的窦漪房仍然遇到了麻烦。照理说,这是窦漪房的家事,与别人无关,可是她是皇后,皇后没有家事,皇后的一切事都是国家大事。杯弓蛇影的大臣们见窦漪房突然冒出来两个年轻力壮的兄弟,有点吃不消了。他们担心窦漪房会成为第二个吕雉,他们要把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其实连萌芽都没有,一切只是大臣们的假想敌。
一次早朝,绛侯、灌将军等一干串通好的大臣联合起来对文帝进谏,大意是说窦氏兄弟都是鲁莽之徒,没有任何文化素养,不应该依靠皇后的裙带关系而加官晋爵,让他们做富贵闲人,并且还要挑选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大臣与他们比邻而居,教导监督他们,以防止他们滋事扰民。
正所谓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也只有窦漪房做皇后,这些大臣们才敢这么说,要是换作吕雉,估计他们连个屁都不敢放了,保准是千篇一律的对吕雉的亲戚们这封赏那封赏的提议。
文帝没有立即答复大臣们的进谏,尽管他相信窦漪房绝对不会成为吕雉,但吕雉的祸国殃民仍然使他如芒在背。当天晚上,他把大臣的进谏对皇后说了,面露为难之色。善解人意的窦漪房马上解除了文帝的忧虑,她说大臣们的进谏是对的,哥哥弟弟没有读多少书,正需要教导呢。最后又强调一句,无论刘恒做怎样的决定,她都支持。
窦漪房不愧是窦漪房,要是换作吕雉,见大臣如此对她,不找机会偷偷地把他们干掉她能安心吗?
这也难怪,有了窦漪房,刘恒再也看不上其他的女人了。一个伟大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如果刘恒算伟大的话,窦漪房就是刘恒背后那个伟大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