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06900000007

第7章 回归你的身体感觉(7)

这类笑话,通常被视为在嘲讽极权领袖。但是,必须看到的一点是,极权的真正基础是,一个团体中,大家处理争议时太喜欢上纲上线,太喜欢极端的党同伐异。于是,随便一个冲突,都可能要上升到团体的核心逻辑或团体的生死存亡上。结果就是,团体领袖获得极大权力,而且可以随心所欲地消灭他人,没有任何依据,他的心就是依据。

所以,我们必须意识到,团体非常重要,但一个成熟而健康的团体的基石是,每一个人,或至少其中很多人,要做到实事求是地看待争议。更基本的基石是,看到并尊重自己的真实存在。

8.穿越心灵的保护层

臣服的好处就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

--摘自张德芬经典作品《遇见未知的自己》

“当你感觉到伤痛时,你怎样保护自己?”

我在广东清远上一个心灵成长课程时,瓦苏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共有30多名学员,大家挨个回答这个问题。随着次序逐渐接近我,我有些慌,因为我好像找不到我的保护方式。

在思考时,我想起大学时的事情。心理学有一个量表,叫“应对方式量表”。所谓应对方式,即当你遇到痛苦时,使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痛苦。该量表包括16种应对方式,譬如合理化、换一个环境、和比自己更糟糕的人比较等等,而我基本上只使用其中一种--“拼命想,直到想明白为止”。

那时,我对此有些自得,觉得自己很勇敢且坦然,不自欺欺人,因为其他15种应对方式都有自欺欺人的味道。

不过,现在我知道,我没那么勇敢,也没那么坦然,否则,我现在不会是这个样子,假若我一点自欺欺人的保护方式都没有,那我会比目前的自己好上无数倍。

这时,一个同学的回答启发了我。他是我的一个朋友,是极好的人。他反思说,他的“好”就是自己的保护方式,因为他是那么“好”,所以有问题发生时,他会自动认为,那是别人有问题,而且别人在和他相处时,的确容易变成“坏人”。

不知道是他的什么触动了我,我在那一刻突然明白了我的保护方式,那真是一个绝招,一个由“三板斧”组成的连环套。

第一板斧是“体谅”。我很善解人意,很容易为别人考虑。当别人对我好的时候,我会体谅对方的处境;当别人对我不好的时候,我也能站在对方的角度体谅对方的处境(其实很多时候是幻觉,是自以为体谅)。所以,别人对我好时,我感激;别人对我不好时,我也很少觉得太难受,更不用说发脾气。

这一点在我的重要关系中尤其明显,无论是和恋人还是和家人相处,或是和知心朋友在一起,我都极少发脾气。甚至,脾气特别大的人,和我在一起时,也会变得没了脾气。

第二板斧是“忧伤”。当我的体谅不能发挥作用时,当我的体谅不能换到对方的理解与同情时,我会感觉到忧伤。

第三板斧是“拖延”。当忧伤也不能令对方明白我的处境时,我就使出拖延的绝招,最后一直拖到对方失去耐心。

这三板斧中,都有好人的特色,我不主动进攻,唯一主动时也是主动去理解对方。所以,当使用这个绝招时,我可以免于道德焦虑--“我没伤害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保护层

受伤时,你怎样保护自己?这是一个极好的问题。略微可惜的是,在这个课上,因为人太多,大家难以畅所欲言。所以,当我主持我的工作室的一个学习小组时,我又将这个问题搬出来,问我的学习小组的学员。

第一个学员A,他的爸爸非常暴力,经常暴打他和家人,而他的妈妈既冷漠又有很强的控制欲。在这样的家庭中,伤痛的时候太多太多。并且,他好像真的可以将这种模式带到生活中每一个角落似的,譬如读小学五年级时,他的班主任基本上天天都会打他。

当天天挨打而又不能逃脱也无法得到支持时,A就使用了一个在这种情形下最容易使用的策略--麻木。他说,那时自己变得很麻木,好像这样就可以有一道墙一样的东西挡在中间,天天挨打就变得可以承受了。

麻木,专业一点的说法是“隔离”,如太痛苦而又不能逃离或反抗,那就试着将情感与事件隔离开来,当事件再次发生时,自己就没有了情绪反应。

更专业一点的说法是“习得性无助”,即你认识到,你对痛苦一点办法都没有,你是彻底无助的,那你就不如顺从。

A的另一个策略是“绝望”。他常做一个梦,梦见爸爸拿着刀子过来,像要杀死他,他先是想,这不会是真的,爸爸不会杀他,但梦中,爸爸真的会拿刀子去捅他的要害。这时,他会在绝望中醒来,并想,原来否认是没有用的,爸爸真的就是想杀死他。

对爸爸和妈妈两个至亲的人绝望,这是一种保护,因为从希望到绝望,这种痛苦太强烈了,假若不再抱有一点希望,那就可以减少痛苦。但问题是,他的这个策略是如此绝对,以至于他会对所有人不抱有希望,因此,当有些人对他好的时候,他反而容易变得焦躁甚至愤怒。

听A讲自己的故事时,学员B分享说,她觉得她和A一样,在如此可怕的家庭长大,不会有太执着的保护方式,因为她最终会发现,她怎么保护自己都没有用,所以干脆就放弃所有保护方式了,直接面对痛苦吧。

B的话说得很决绝,而决绝也恰恰是她的保护方式。有一次她在小组中跟工作室另一位老师廖琦学习意象对话时,出现了很多意象,如鳄鱼、蛇等,但最后这些意象都化成一摊摊血水,全消失了。

对B而言,保护自己的最好方法也是彻底对父母绝望。但是,我对B很了解,我认为她的父母的确对她有很多伤害,但她的父母对她也会有一些好的地方。当她决绝地认为父母对她一点好的地方都没有,她要彻底绝望才是面对真相时,她也将生命中一些美好的东西给斩断了。

并且,A和B都并非没有执着的策略。他们发现,他们或许对父母没有什么执着的策略,但他们在情侣、朋友或普通关系中有很多策略。

A说,他发现自己对恋人有很多控制,而当控制不住时就会有强烈的愤怒。强烈的愤怒其实也是控制的一种,这是很强有力也非常有杀伤力的策略。

B则说,她面对父母以外的人时有好多绝招,一个绝招是“可怜”,另一个绝招是“高明”。她长得的确楚楚可怜,而她又极其聪明,当两个绝招一起使用时,就很有力。

不过,这些绝招都有一个问题--它们的力量可以压倒别人,因此对他们有些保护作用,但这种压倒会破坏他们与别人的关系。

保护层割断了链接

B对“高明”策略的解释引起了C的共鸣。她说,在初中时,她很孤独很叛逆,内心有很多痛苦,那时特别喜欢进行哲学思考,有时会进入状态,觉得整个世界只有自己一个人,面对地球和星空,就会觉得自己像一粒尘埃那样渺小,而自己的痛苦就微不足道了,于是会有一种解脱感。

C还将这种感触写成一篇文章,以“小尘”的笔名发表在了校刊上。

哲学思考也是一种常见的自我保护方式,我自己也是在中学时开始进行种种哲学思考的,并写了大量的日记。但大学时,我再重新翻看中学时的日记,觉得那些烦琐的哲学思考实在是没什么价值,因为它们纯粹是思考,体验比较少。

C的哲学思考也有类似的价值--将自己痛苦的体验弱化,既然自己只有一粒尘埃那么大,那么痛苦又算是什么呢!

C还谈到,每当她特别痛苦的时候,就会有贵人出现,他们随意的一句话就能点化她,让她顿悟到很深的道理,然后有很大的解脱。

听C讲了几个“被点化”的例子后,我发现,其实那些“贵人”并没有做什么事情,而且点化她的完全是他们无意中对她说的话。对此,C也有发现,她说,关键不在他们,关键是那时她自己内心到了一个转变的时候。

但是,我问她,像她这种“归功于别人”的做法,会不会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呢?我这样说,不只是因为发现她几次“被点化”时有相似的模式,而且其他时候和她打交道我也发现她很容易感激我,但其实我觉得自己是不配得到那么重的感激的。

她想了想说,是啊,好像这也是一种策略,而且这种策略和哲学思考中的“尘埃”策略是一样的,都是她觉得“我没有价值”。尘埃是没有价值的,而那些被点化的时候功劳又是别人的,自然她也没有价值。

这样一反思,她明白了,哲学思考也罢,被点化也罢,都是她将“我没有价值感”“我不够好”这样的感受美化了而已。或者说,这两种策略,都是她处理自己低价值感的一种保护方式。

学员D则说,她的方式很简单,就是愤怒。她很容易愤怒。一次,恋人给她打电话时问:“吃饭了吗?”

听到这句话,她被激怒了,回应道:“你怎么这么笨啊!都晚上10点了,你还问我吃饭了吗,你有脑子吗?”

这种情形,说愤怒并不准确,更准确的说法是指责,而指责,则是最常见的自我保护方式之一。

指责别人,是为了保护自己什么呢?D反思说,她很渴望亲密,而“你吃饭了吗”这样的问候,应该是普通朋友之间用来寒暄的,恋人之间使用,就似乎在说,我和你很疏远,我们是普通朋友,再加上是晚上10点钟这样问,就更是在传递“我和你很疏远”这种信息。这刺伤了她,于是她使用了指责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听D在分享时,学员E受不了了,他跳出来说:“你们都在搞什么,你们怎么一直都在谈无关紧要的事情!”他还问我:“武老师,你怎么到现在还没有谈最关键的一点--体验,尤其是身体的体验,我认为刚才大家说的都是皮毛,而深层的体验才是关键。”

听到E这样说,大家一片哗然,尤其是刚才跟大家分享过的学员。因为,刚才几位学员的分享其实已经很深,尤其是学员A和C,他们分享时,他们自己有很明显的身体反应,但E似乎没有看到这些反应。

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E的保护方式是“抽离”和“更好的道理”。他给大家的感觉经常是,他似乎游离在小组之外,而每当他试图进来时,他习惯使用一些评价,而且评价都是在讲“更好的道理”。

E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他会非常用心地去学习,但他更愿意学习理论,而对讲感觉有些抵触。这可以理解,因为他的内心也有很大的痛苦,他一直使用种种策略将这些痛苦封在心中,他不愿意它们出来,这也意味着,他也不愿意去体会别人的痛苦。

穿越保护层和伤痛,可抵达真正的亲密

保护方式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在幼小的时候,或在非常无力时,可以通过这些保护方式减轻自己的伤痛,从而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如果没有这些方式,很多人甚至都活不下来。

但是,自我保护方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瓦苏老师说,我们的心有三层:保护层、伤痛和真我。最外面一层是保护层,接下来是伤痛,而最深处是真我。

因为有伤痛,所以有保护层;但是,因为有保护层和伤痛组成的墙,所以真我深藏着,令我们碰触不到自己的真我,别人也碰触不到。

我们之所以想组建亲密关系,之所以想爱与被爱,就是想获得一种亲密感。真正的亲密感是真我与真我的链接感。但是,也正因为保护层和伤痛组成的墙太厚,两个人的真我就不可能相遇了。

当真我不能相遇时,我们就会将自己的保护层强加给别人,将自己的伤痛转嫁给对方,于是,就会导致越爱越孤独的局面。

所以,想要拥有真正的亲密,想和自己的恋人建立真正的链接,关键就是去穿越心灵的保护层。

我是和女友一起去上瓦苏老师的课程的。当天,一个学员想处理她的问题时,将我拉上去扮演她的恋人。结果,老师处理问题时发现,场上呈现的主要不再是她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于是,瓦苏老师将我的女友也叫上来,而让这位学员退下去,专门处理我和女友的事情。

那一刻,我承认了我内心的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这件事情,在平时,我根本不敢和女友讲,因为我的策略就是体谅,如果我把这件事情向她坦白,她会极其痛苦。我不能令她如此痛苦,所以最好不说这件事。

但现在,体谅的保护层被穿越了,我不得不面对这件事,不得不面对对她造成的伤害。

到了晚上,我们再一次细致地讨论这件事,我这次彻底坦诚,将一切和盘托出,而她,的确非常痛苦,并且有两个小时,她独自面对这份痛苦。

最后,她和我说,她能面对这份痛苦,接受这份痛苦的存在。

当她这样说时,我突然间感觉整个世界安静下来。其实,这是我的心在那一刻安静了下来。几乎是同时,我的心变得无比轻松,而身体也松了下来。并且一瞬间觉得与女友近了很多很多。

她也有同感。

对此,用瓦苏老师的理论来解释,就是在这一刻,她放下了她的保护层而去面对痛苦,我也放下了我的保护层而去面对痛苦,结果那一刻我们的真我相遇,于是真正的亲密发生了。

我和女友在一起两年了,我们早就学习到,完全真诚地相处,无论有什么事情都拿出来谈,这对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关系都有巨大的好处。这一次,我们再一次学习到这一点,并且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是我以前无论如何都不敢和她袒露的。

这不只是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次课程上30多名学员的共同体验。穿越保护层,去面对痛苦,这一开始需要勇气,但最后就会获得巨大的好处。

同类推荐
  • 心理诊所

    心理诊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中心多位长期从事心理学研究和心理治疗咨询实践的专家共同完成,参阅了大量心理学、社会学及心理医学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专家们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长期积累的丰富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心理健康促进与问题解决的基本知识,提供了许多简便易行的自我评估工具与自我指导方法。既是一部理解自己与他人、完善和发展自我、科学地帮助他人和自己解决心理问题、使读者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的一部实用性心理学必备读物,也可作为一部系统的心理医学参考教材。
  • 心理创伤的理论与研究

    心理创伤的理论与研究

    本书主要内容分8部分,包括:心理创伤概述、创伤与分离、心理创伤理论、儿童早期虐待与心理创伤、心理创伤与分离的国内外研究等。
  • 弗洛伊德10:达·芬奇的童年回忆

    弗洛伊德10:达·芬奇的童年回忆

    此卷包含七部分内容,是弗洛伊德关于美学方面的重要论著。《戏剧中的变态人物》(1942)以精神分析观点解释了戏剧活动。《詹森的〈格拉迪沃〉中的幻觉与梦》(1907)揭示了压抑、幻觉、梦的形成。《作家与白日梦》(1908)提出了一种特殊的幻想活动。《达·芬奇的童年回忆》(1910)介绍了达·芬奇童年以来的感情生活,分析了其性心理的发展,阐释了他的艺术与科学活动的心理起源。《米开朗基罗的摩西》(1914)阐释了米开朗基罗所创作的摩西这一艺术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1928)探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艺创作。《非专业者的分析问题》(1926)指出了精神分析技术不是神秘的,更不是医生的专利。
  • 我们都爱发神经

    我们都爱发神经

    本书是心理学的最后一块隐秘,幽默另类、通俗易懂地讲述了各种“发神经”现象,如间歇性抓狂、玩失踪、间歇性话痨、“报复式”暴饮暴食等,配有大量生动真实的案例,并附作者独到分析,教你如何一眼看穿“发神经”的所有秘密和怪癖。
  • 给大忙人读的心理书

    给大忙人读的心理书

    本书运用了各种小故事、寓言以及很多人成功的经历,和当今时代的大忙人一起走进智慧人生,学会淡然处世,让内心真正地开始一次轻松愉快的长期旅行,经历一次充实精神开阔思路的过程,让心灵接受一次升华的洗礼。
热门推荐
  • 衍幻

    衍幻

    世间之事,大衍于幻。少年误入神秘所在获得无上法宝,本无心修行,却卷入一场长生之祸,真佛预言,谁是世间第一稀有再来人?空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定?如何成仙成佛?什么是断灭无明?一切就让这少年带你走入衍幻的世界。
  • 暗地繁华

    暗地繁华

    少年曹钊良,一直深爱李小莺,可他始终没有勇气表白,机会就这样错失。后来,李小莺不幸遭人玷污,曹钊良背负着这个仇恨,努力地想让心爱的女人幸福。另一个女孩阿雪,走入了这个少年的情感世界,他的感情故事愈加曲折,朋友的背叛、亲人的离开、经历了生离死别后的曹钊良,是否会迎来幸福人生……
  • 呆萌娇妻:重生之腹黑狼女

    呆萌娇妻:重生之腹黑狼女

    她因拥有特殊能力而惨遭迫害,家人惨死。一朝重生,生为狼女。他半死不活的躺在地上,她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救了他,等着他带她出去,野人的日子不好过啊。这绝逼是要作死的节奏啊。他邪肆无情,骨子里更是有些变态的执拗,却独把她捧在掌心。他目若明星,妖异的脸庞爬上了红晕,声若蚊蝇“谢谢”,给他夹菜的某女瞬间无语。且看一代狼女现世,如何凭借一身诡异莫测的本事游走于世,搅的风云变色。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月有引力

    月有引力

    活泼开朗的女大学生钟心悦,好好学习,认真恋爱,人畜无伤,校园生活本该安安静静地细水长流。然而,在她毕业前的最后一个生日,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那句“分手”从优雅贵公子般的男友口中淡淡吐出,当阴差阳错撞上完美偶像歌手冷漠而凌厉的目光,当万人迷珠宝设计师偷偷暗中相助……她也许还未意识到,自己已经卷入一场精心设计的复仇中……
  • 恶魔契约之守护

    恶魔契约之守护

    当一群恶人破门而入的时候,吴鑫很无助,他只希望自己的父母不要出事。在祈祷中,不知道是神,还是恶魔,化解了危机。当有一天,自己被带走的时候,他知道,契约不可违背,从此发现,这个世界并不像自己看到的那么简单。“我到底走上了一条怎么样的路?”吴鑫感觉前路很可怕,因为越了解,越感觉自己的渺小,想要守护自己心中的一切,就必须变强,勇往直前,自己已经没有退路,因为能力越大的时候,责任也越大……
  • 低调做人的哲学

    低调做人的哲学

    低调做人不仅是一种境界,一种风范,更是一种哲学。一个人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不管名有多显、位有多高、财有多丰,在这个纷繁芜杂的社会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低调”这一哲学思想的启示。清代著名商人胡雪岩就曾这样告诫他的儿子:“树大招风,低调做人。”可见,低调做人不单是普通人的处世原则,更是成功者的做人训条。孔子曾经讲述了孟之反的军事故事,以教育自己的学生。在一次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孟之反负责断后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回到京城后,人们都交口称赞孟之反的勇敢,但孟之反却说:“并非吾勇,马不进也。”
  • 太上洞玄灵宝大纲钞

    太上洞玄灵宝大纲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一念成婚,归田将军腹黑妻

    一念成婚,归田将军腹黑妻

    汴京初见,她是宋朝高高在上的卫国大长公主,傲视天下,而他是当朝的从三品云麾将军,平庸无奇。面对一场闹剧,她冷眼旁观。深山野林再次相见,她正与猛虎搏斗,血染红了布衣,杀红了双眼,而他化身乡村猎人,目睹了她所有不屈,将她捡回家中,一路无言。本以为是做了好事一桩,却莫名的成了牵绊,各种机缘巧合下,他与她一念成婚。他不识她出身,她不知他过往,一个不敢爱,一个不会爱,两个本不相爱的人,在每日的材米油盐中,不知是相敬如宾,还是相敬如冰。后来一个又一个的秘密被揭穿,且看,他们能否守得住一份田园自在,做到白头到老长相伴。【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情人助理

    情人助理

    高乐乐:啊,,世上竟然有这样的事情,让我做你的情人助理,有没有搞错。助理有助理吧,还让我替你找情人陪床。找就找吧,竟然变态的让我观摩。我去,不虐死我,你不舒服是吧。不就是卖身给你的时候反悔了吗。唐伟杰:这个死丫头,说要卖身把我的欲火勾起来之后竟然反悔了。好,看我怎么修理你,不过我说的那个让你观摩的条件是吓吓你,我还没有变态。还没有人敢惹本大少爷。哼。好戏还在后头,你以为这就是结束吗。不,我让你痛不欲生。唉,为什么我觉得不忍心呢。
  • 走宁夏

    走宁夏

    在中华大地的西北边陲,有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那里,鄂尔多斯台地与绿色盆地共存,浩浩大漠与滔滔黄河同在,水乡景色与边塞风光交相辉映,西夏文化、阿拉伯文化与华夏文化同放异彩……这,就是被人们誉为“塞上明珠”的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