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93500000018

第18章 对付小人的主要技巧(1)

对付小人,既要有一定的原则,又要有一定策略和技巧。首先须居安思危,勤于检点,让小人无机可乘;其次是处变不惊,从容镇定,能以不变应万变;再者就是胸有成竹,进退自如,进则必胜,一剑封喉,退则能忍,海阔天空。做到这几点,在处理小人的攻击时,那就既能化险为夷,又可以用极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成果。

一、居安思危,不要给小人以可乘之机

《诗经·小雅》有诗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里讲的正是这种忧患意识。建国立业,创业维艰,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应居安思危,有始有终。

1.时刻注意观察潜在的危险

唐太宗李世民对臣下说过:“人们说天子是至高无上,无所畏惧,我却不以为然,对上我畏惧皇天的监督;对下我畏惧群臣的瞻仰。我总是兢兢业业治理朝政,既恐怕不符合皇天的意志,又怕盛名之下不孚众望。”魏征对李世民说:“国泰民安,我不以此感到欣喜,足以欣喜的是陛下能够居安思危。”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日上中天时,就意味着将要倾斜了;月亮满盈了就要亏损;容器装满后,再装就会溢出;万物极盛时,接着就会衰微。普天之下,万事万物都有盛有衰。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祸患往往形成于微小之事,而智勇之人多困于所溺。所以只有防微杜渐,居安思危,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宋孝宗曾对梁克家说道:“我想,创业、守业、中兴此三者都不容易。”

古代的封建帝王,刚上任时,尚知创业艰难,守业不易,从而砺精图治,事必躬亲。但是时间一长,贪图安逸,荒于政事,祸乱日生,祖宗家训置之脑后,所以古代君主善始者多,善终者少。唐明皇李隆基就是一位有善始无善终的封建帝王。他刚继位时,晓得砺精图治任用大臣姚崇、宋景等人,恪守正道,所以有开元盛世的升平景象。晚年,他则疏怠政务,不理朝政,而是委权奸相李林甫。奸臣当道,忠言不进,奸诈之臣充斥朝廷。终于导致了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破坏了既有的秩序,影响了王朝的威信。而李世民之所以能有贞观之治的景象,其关键在于善始善终,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贤君。

2.看透形势而不吃大亏

心中有更高远的东西,想成就点事业的人,不论走仕途当官还是下海经商,都得需要点洞察环境和形势的能力,以此确定自己的目标和行为界限。无视形势和环境的转换,盲目决断和行动,势必产生漏洞,一旦栽在别有用心的人之手中,就会被别人抓住把柄。

为此,必须居安思危时刻注意观察潜在的危险。墨子曾提出“国有七患”,请君王引以警惕。这七患是:城廓不足以防守敌人,但却大建宫室,贪图享乐,这是第一患;异国入侵,而邻国却不前来救助,这是第二患;劳民伤财,不得其所,赏赐那些无才无德的小人,耗竭民脂民膏,这是第三患;当官的尸位素餐,白受俸禄,握兵权的心怀叛逆,君王一味兴兵讨伐,群臣慑于淫威,不敢进谏劝止,这是第四患;君王自以为圣明贤智,不过问政事,自以为边境安定而不加防御,邻国准备入侵,而不能及时得到信息,引起警惕,这是第五患;君主所亲信的臣子却不忠于君王,面对于那些忠心为国的臣子却不加信任,这是第六患;农业生产所收获的粮食,不够人民吃饱,大臣不能辅佐朝政,赏赐不能劝人从善,诛罚不能树威严,这是第七患。“七患”存于一国,社稷定会覆灭,有此“七患”再去抗敌,肯定兵败国倾;潜伏此“七患”,将来也免不了遭殃,直到亡国。

后唐时代,大理少卿康澄上书皇帝,提出五种现象可以不足畏,六种情况深足畏的情形,即:“风不调,雨不顺不足畏惧;日月星辰失常不足畏惧;奸臣小人造谣惑众不足畏惧;自然灾害不足畏惧;虫害泛滥,破坏庄稼不足畏惧。而贤能之人隐匿不出则深足惧;百姓迁徙流浪深足惧;君臣上下相互包庇,徇于私情深足惧;廉耻不分,不讲礼仪深足惧;谣言四伏,真假不辨深足惧;肆无忌惮,不怕人议论深足惧。这不足畏惧的五种现象大抵属于自然灾害;而深足惧的六种情形,则属于人的政治混乱,所以才是最为可怕的。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司马迁

二、修炼一双洞察小人的慧眼

对小人坏事,必须提高警惕。险恶之徒,嫉贤害能,稍有触犯,必置人于死地。因而对坏人必须提高警觉,防患于未然。

1.善于判断,吕端大事不糊涂

宋太宗赵匡胤病重时,立第三子赵恒为皇太子。当时,吕端继吕蒙正为宰相,他为人识大体,顾大局,很有办事能力,深得太宗赏识。太宗说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不久,他便将相位让给寇准,退位参知政事。

997年,太宗驾崩。围绕谁来继位的问题,宫内多有不同意见。皇太子赵恒年已29岁,聪明能干,处断有方。但他是太宗的第三子,没有继位资格,这就引起其他王子与大臣的忌妒和憎恨。但吕端却是站在赵恒一边的。他决心遵照先帝意旨,拥立赵恒继位。当然,他也就对宫中的一些情况细心观察。

正当太宗驾崩举国祭丧之时,太监王继思、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知制诰胡旦等人,却暗地里密谋,准备阻止赵恒继位,而立楚王元佐。吕端心中有所警惕,但具体情况却并不清楚。李皇后本来也不愿赵恒继位。所以,李皇后命继恩传话召见吕端时,吕端心头一怔,便知大事有变,可能发生不测。一想这里,吕端便决定抢先动手,争取主动。他一面答应去见皇后,一面又将王继恩锁在内阁,不让他出来与其他人谋通,并派人看守门口,防止有人劫持逃走。之后,吕端才毕恭毕敬地来见皇后。李皇后对吕端说:“太宗已晏驾,按理应立长子为继位人,这样才是顺应天意,你看如何?”吕端却说:“先帝立赵恒为皇太子,正是为了今天,如今,太宗刚刚晏驾,将江山留给我们,他的尸骨未寒,我们哪能违背先帝遗诏而另有所立?请皇后三思。”李皇后考虑再三,觉得吕端讲的有道理,况且,众大臣都在竭力拥护赵恒皇太子,李皇后也不得违拗,便同意了吕端的意见,决定由皇太子赵恒继皇位,统领大宋江山。众大臣连连称是,叩首而去。

吕端至此还不放心,怕届时会被偷梁换柱。赵恒于997年即位为真宗,垂帘引见群臣,群臣跪拜堂前,齐呼万岁,惟独吕端平立于殿下不拜,众人忙问其故。吕端说:“皇太子即位,理当光明正大,为何垂帘侧坐,遮遮掩掩?”要求卷起帘帷,走上大殿,正面仔细观望,知是太子赵恒,然后走下台阶,率群臣拜呼万岁。至此,吕端才真正放了心。赵恒从此开始执政25年。

史官对吕端评价很高,宋史评论道:“吕端谏秦王居留,表表已见大器,与寇准同相而常让之,留李继迁之母不诛,真宗之立,闭王继恩于室,以折李后异谋,而定大计;既立犹请去帘,升殿审视,然后下拜,太宗谓之大事不糊涂者,知臣莫过君矣。”

2.洞察入微,透过现象看本质

善于辨奸,就是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出事物本质,善于判断,窥破奸机,一双慧眼,洞察入微,一切大奸世猾,都逃不出自己的眼睛。

中国历史记载敏察之事,不胜枚举,现举汉昭帝敏察知奸一事以说明之。

汉武帝死后,由少子刘弗陵(即汉昭帝)即位,时年7岁。因昭帝年幼,由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辅政。此时上官桀为左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协助霍光共同辅佐幼主执政。这样,权力就不是过分的集中,而是相互间有所牵制。由于昭帝年幼,很多国家大事实际上都是这些大臣说了算。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为争权而发生矛盾。比如,桑弘羊就曾阴谋陷害霍光,但没有得逞。公元前81年,霍光经昭帝同意,召开盐铁会议,在全国产生很大反响。之后,桑弘羊、上官桀与霍光的矛盾更加尖锐。他们把霍光当成主要政敌,便联合起来,寻找时机进攻霍光。

刘弗陵只是汉武帝的少子,本来没有承袭皇位的资格。刘旦是刘弗陵的兄长,本来有条件当皇帝,但只封为燕王,他满怀怨恨,对霍光尤为不满,遂萌篡逆之念。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对刘旦的野心一清二楚,他们为了达到自己争权的目的,便串通了刘旦,准备废除刘弗陵而立刘旦。因为目的相同,他们便一拍即合。但考虑到方方面面,他们计划先通过刘弗陵的手除掉霍光,断掉刘弗陵的左右臂,然后再废黜昭帝刘弗陵,于是,他们便令人以燕王刘旦的名义,上书昭帝,诬告霍光想谋反。奏章里列举了霍光许多罪状,说他专权自恣,为所欲为。其中有一条罪状是:霍光未经皇帝的同意就擅自为大将军府增调一名校尉,这分明是想谋反。上书之后,他们洋洋得意,自以为昭帝年幼无知,见到谋反二字,肯定惊恐万状,捕杀霍光。

昭帝接到上官桀等人伪造的奏章后,看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扣压下来,不置可否。第二天早朝时,霍光知道了燕王上书的事,觉得自己凶多吉少,便停留在外间,没有走进金殿。昭帝特地留心发现霍光不在,便问道:“大将军怎么不在?”上官桀得意地说:“皇上,因为燕王告发了他的罪行,他害怕,不敢进来。”昭帝便立即降诏,宣霍光上殿。霍光心情沉重,不知吉凶祸福,一步一步地走进金殿,然后脱掉官帽,向皇帝叩首谢罪。可是汉昭帝却说:“大将军,你这是干什么?赶快把帽子戴上。你不要害怕,我十分清楚,你是无罪的,燕王书中有诈。”霍光忙问“陛下何以得知。”昭帝说:“你增调一名校尉的事,按上书中说的,至今也不到10天。而燕王却远离长安,他怎么会这么快就知道了呢?再者,即使上书说你要谋反是真的,也根本用不着增调一个校尉。所以说,上书有诈,大将军无罪。”昭帝的分析有理有据,“尚书左右皆惊”。霍光也如释重负。此时,昭帝才14岁。

此后,上官桀等人有说霍光坏话者,昭帝发怒道:“大将军忠臣,敢有毁者诛杀之。”上官桀等人再也不敢在昭帝面前说霍光坏话。但他们贼心不死,又勾结鄂邑长公主阴谋废立,诛杀霍光。他们计划由鄂邑长公主出面宴请霍光来做客,并埋下伏兵,在宴席上杀死霍光,废除昭帝。

可是,事情还没进行就泄露了。霍光领导众人,由昭帝下诏,将上官桀、桑弘羊等按律治罪,并诛杀其九族。燕王刘旦等人眼看大势已去,末日来临,便杀身自了。

由于昭帝的精明敏锐,避免了霍光冤案的发生,并由此避免了更严重的宫中内乱,保住了自己的皇位。遗憾的是汉昭帝年仅20岁便离开了人世。

好和坏是比出来的,眼界狭隘的人自然不能知道好的之上更有好的,不看坏的也感觉不出好的可贵。

——梅兰芳

三、抓住小人的痛处,反戈一击

对待小人决不能手软,应以其之矛,攻其之盾。一旦抓住小人的痛处,就应对其反戈一击,否则就是姑息养奸,后患无穷。

1.针锋相对,对造谣滋事之徒予以痛打

清朝时,浙江巡抚同某知县关系很好,他们有师生之谊。但当时驻军的将军与知县却不和。一个小小知县,敢于对抗将军,还不是靠巡抚的支持。但知县与将军是两个系统,将军一时也无法惩治知县,就找机会,整治知县。由于将军多次向巡抚诉说知县的不是,但巡抚不但不责怪知县,反而袒护他,将军非常生气,连巡抚也怨恨起来,他就决心想办法连巡抚也陷害,用心不良。

到了元旦,浙江省的文武百官,要依惯例,齐集省城,遥对京城行朝贺礼,这是非常严肃的活动。

朝贺礼结束后,将军就秘密上奏朝廷,说知县在行朝贺礼际,行动随便,态度不严肃,有失礼仪。

不久,皇帝下了谕旨,要巡抚查办知县朝贺的不敬之罪,并斥责巡抚对属下约束不严,对其错误不闻不问,犯有失察之过。

这是明显的栽赃陷害,但怎样向皇上汇报呢?实在难以措词。弄不好,皇上还要严责。

巡抚就与师爷商量如何处理这件事,若惩治知县,一来有师生之谊,二来也实在冤枉,自己还要承认失察之过,若不惩治知县,说将军栽赃陷害,就必须提供有力的证据,否则,巡抚为知县的辩白,不但无力,而且还会引起皇上的愤怒。

师爷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他建议在给皇上汇报朝贺情况的奏折中,加上“参列前班,不遑后顾”八个字。这样不但使巡抚无失察之过,而且可以使将军的栽赃陷害不攻自破。

巡抚听了,恍然大悟,连声称妙。巡抚的奏折递到朝廷后,不久朝旨又下,严厉申斥将军,将其免职,巡抚、知县反而受到赞扬。

在这场官场斗智中,将军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朝贺的排列顺序。

巡抚与将军是本省的军政大员,在朝贺时要站在最前边,而知县因官阶低,要站在后面。朝贺时,要态度严肃,不能左顾右盼,更不能扭头向后看,这样,巡抚与将军都不能看到知县的表现,如果知县确有失礼之处,他们二人也不知道,巡抚未见,自然不过问,这说明他态度严肃,精力集中,而将军说亲见位于后列的知县的情况,显然他是向后看了,这样他自己也就失了礼。这位将军,只知整人,而不懂官场的基本常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也就不亏了。

在战场上和敌人对阵,使用真刀真枪面对面地互相厮杀,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膑在其流芳百世的专著《孙子兵法》中,也将此称为“下策”。但是,一旦情形危急,采取其他措施和手段都不足以迅速有效地反击那些颠倒黑白、栽赃陷害的谗佞之徒时,就要坚决而又果敢地运用“针锋相对”的方法予以勇敢地应战,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屯”,给那些在阴暗的角落里造谣滋事的歹人以狠狠的打击。

2.选准目标,与滋事生非的奸人公开论战

采取“针锋相对”这一基本对策最为关键之处是选准目标,并且针对滋事生非的奸人的逆行,采取公开论战的方法,对其所散播的流言蜚语进行大胆揭露和坚决批驳,贬斥其所做的这种卑劣行为。这就要求:

首先,主动出击,把所发生事情的原委详细客观地公布给大家,使人们对此都有一定知晓;

其次,与奸人进行公然论战,把客观事实与那些偷偷摸摸上报的“黑材料”以及背后的各种不实之辞等都摆到桌面上来;

再次,帮助和引导人们把正确的客观事实与“黑材料”相互对比、推敲,进行参照。

这样一来,那些所谓某些人所提供的“材料”、“报告”、“证据”和“肺腑之言”等等的真假虚实也就昭然若揭了。

在我国历史上,商鞅就是这样一位正确恰当地运用“针锋相对”的策略防范和反击构陷,帮助人们识破谗佞丑恶嘴脸,并且使自己的观点主张得以正确的贯彻实施的著名典范。

在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诸侯列强皆革新政治,发展经济,加强军事。总之,都是期望通过全方位的改革,壮大国威,位居列强之首。

同类推荐
  • 世界商道智慧

    世界商道智慧

    商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商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摸爬滚打,总结经验教训,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经营模式、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这便是“商道”,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经营之道。在世界商业历史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区差异、民族差异、文化习惯差异等,致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商道"也有所不同。因此便出现了各具特色的世界商业之道。助你透析商道,提升商智,把握商脉,成功赚钱!
  • 曾国藩大智慧全集

    曾国藩大智慧全集

    如果将中国历史用人物来断代,那么可以这么说: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史上的第一人。毛泽东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崇拜曾国藩,说他“足为吾人之资”。而大才子梁启超历来眼中无人,但他却对曾国藩推崇备至,面对民国军阀混战的局面,他认为如果曾国藩在世,当时的混乱局面,一定得靠他来拯救。可以说,中国近代史上的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都认为曾国藩是一个“大人物”。
  • 善于变通

    善于变通

    穷则思变,变则思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让问题迎刃而解,让人生游刃有余。四两拨千斤的睿智,败局变胜局的法宝;走出职场迷途的罗盘,告别人生困境的圭臬;战胜职场危机的利刃,走向人生成功的秘诀。山重水复+变通=柳暗花明,穷途末路+变通=康庄大道。
  • 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故事全集——阳光下的守望

    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故事全集——阳光下的守望

    亲情如一首永远唱不倦的老歌,古老的曲调中饱含浓浓的真爱;亲情似一杯淡淡的绿茶,虽不浓郁但却散发着淡雅的醇香;亲情似大海里的一叶小舟,于惊涛骇浪中承载着风雨同舟、不离不弃的誓言。拥有亲情,便拥有了世间一切的美好,让这浓浓的爱、悠悠的情化作一缕春风,吹来桃红柳绿,吹开心底似锦的繁花……在最无助的人生路上,亲情是最持久的动力,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和依靠;在最寂寞的情感路上,亲情是最真诚的陪伴,让我们感受到无比的温馨和安慰;在最无奈的十字路口,亲情是最清晰的路标,指引我们成功到达目标。
  • 恭维的艺术

    恭维的艺术

    “渴望被肯定,渴求为人所重视,追求完美”是人们内心急待解决的“饥饿”。而恭维是解决这种内心饥饿的最好食粮,因此,掌握了恭维这门艺术也就掌握了世人心灵的钥匙。但恭维人如果方法不对往往效果不佳。本书提供了恭维他人的十大技巧。
热门推荐
  • 小两口成长日记

    小两口成长日记

    小两口成长日记进行时,其实想的不多,就想写点东西沉淀一下吧。
  • TFBOYS之旅客

    TFBOYS之旅客

    总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我来到了这里,莫名的闯入了三个少年的世界里,却错错落落的离开,给每个人带来了难忘的回忆,是否又能回到从前?
  • 武道之宗

    武道之宗

    无论过去,现在,未来,世上皆奉吾为武道之师,吾乃武宗!
  • 逃不掉的痴恋捆绑

    逃不掉的痴恋捆绑

    很多年后,我在午夜梦回的孤岛上俯视千年岁月积淀成山的记忆。我问自己——究竟什么是爱情。三个人的命运之线紧紧缠绕,交织成荡气回肠的史诗。当他终于懂得放手,谁又为了谁甘愿走入万载孤寂的囚牢……
  • 怜花袭月

    怜花袭月

    纳兰国开国千年,历经无数风雨,国都飘摇,纳兰王既担忧各王后人,功高盖主,再有内乱发生。更担心四面边疆之国,窥视纳兰国土,再起兵攻伐纳兰国。面对内忧外患的境地,让纳兰国岌岌可危。小神仙欢欢和喜喜,正好游玩到纳兰国。调皮捣蛋却心性善良的喜喜,因为怜爱为国为王担忧的皇后。她一时心动,转世投胎为纳兰宁……她如何拯救风雨中的王朝呢?又是如何化解来自内外的纷争的呢?
  • 雪雅冰

    雪雅冰

    来自异世界的少女,却在一个夏天里,毫无征兆的拥有了魔力,冷血又无情的她,究竟会怎样呢?
  • 伏魔道长

    伏魔道长

    那年高中退学,便回到老家干小本买卖。本以为会像其他人一样安居乐业的,却因为那柄鱼肠剑使我不得不走上伏魔之路……
  • 大清的角落: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碎片

    大清的角落: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碎片

    在近三百年的风雨岁月里,苍茫的山河之间缠绕着几许挥之不去的疑云和梦魇,泛黄的历史册页交织着血泪情仇的奋争和苦难,历史的波涛里更是飘荡着难以言说的激情梦想和家国离乱。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在历史的壮阔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幕壮怀激烈、荡气回肠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回味。本书通过一段段妙趣横生的故事,分门别类地堆积起那个封建王朝的逸闻秘史,以轻松的文笔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清朝庙堂与江湖之间角角落落的风景。局部文本貌似戏说,却有史实为依据。一个逝去时代的缤纷史实,清晰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的视野中。
  • 我想继续活下去

    我想继续活下去

    真人真事改编,没有利害的功法,没有花俏的语言。走心。
  • 重生之佞臣之女

    重生之佞臣之女

    三年前太师府七小姐程悠若放弃原本的太子妃之位和穷书生陆元夕私奔到江南,落的一世骂名,被太师扫地出门,从此与家人恩断义绝。三年后,陆元夕高中被朝廷重用,升为刑部尚书,可是接手的第一个案子就是将太师府满门抄斩,血染长街,随即又将夫人程悠若冠上无子之名一纸休书扫地出门,寒风暴雪中,她含恨而去……再醒来,身体里却已经是另一具灵魂,她是来自21世纪的法学院高材生。她一双凌厉的凤眸,带着超高的智商,卷土重来,发誓要重新活出一个样来。她容貌倾城惊才艳绝,曾在几千女奴中脱颖而出成为了鬼王的宠妃,转头却又是新帝的挚爱。斗人渣前夫,斗嗜血鬼王,斗后宫三千妃嫔,斗满朝文武,斗七国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