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百度搜索引擎创始人——李彦宏
李彦宏,一个平凡的名字背后却有着许多的不平凡:从一个出身平凡、调皮捣蛋的坏孩子成为北大骄子;从一个开始被老师予以差评的中国留学生变成一个差点成为计算机博士的专业人才;从一个IT工程师到中国的财富翘楚……李彦宏的人生充满了一个个传奇,他的人生故事里,有幸运,但是更多的,是努力。
李彦宏,英文名Robin Lee,现任中国最大搜索引擎百度的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1968年11月17日,李彦宏出生于山西省阳泉市一个普通的家庭。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李彦宏被他的父母和姐妹们寄予了厚望。在那个年代,没有幼儿园,李彦宏的启蒙老师就是他的两个姐姐。小时候的李彦宏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别出色的天赋,他那时候最大的特点就调皮捣蛋,他还曾经在老师的课堂上捣乱,那时候的李彦宏在大家看来,几乎可以算是一个问题学生。
成长:从调皮学生到大学骄子
从上中学开始,李彦宏好像突然一夜之间长大了,他不再调皮捣蛋,而是全身心投入到了学习上。那时候,李彦宏的姐姐们都是学校里的骄子,成绩特别棒,这给了李彦宏一个很好的榜样,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得比姐姐们更好。所以在学习上,李彦宏特别努力。初三毕业,李彦宏考上了山西著名的阳泉一中。进入阳泉一中,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大学的大门,但是李彦宏完全没有松懈,既然要读大学,就要读最好的大学!最好的大学在哪里?当然是在北京。这时候李彦宏的两个姐姐都已经考入了北京大学,在李彦宏的心目中,北京大学是最好的大学,姐姐们考进去了,他也一定要考进去。终于,3年的努力学习得到了回报。1987年,李彦宏最终以阳泉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在北大自由的学习氛围下,李彦宏学会了独立思考。他很快就知道自己的未来——大学毕业,进入事业单位,然后靠着薪水一直生活下去。很显然,这样一眼看到底的未来不是李彦宏想看到的。这时候,出国就成了一个最好的选择。因为李彦宏的两个姐姐都已经出国,所以李彦宏的出国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从大三的时候开始,李彦宏开始拼命恶补英语,为出国做好一切准备。
和当时许多北大准备出国的学生一样,李彦宏遍地撒网,向美国10多所大学递交申请,最终被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系录取,如愿以偿的李彦宏在拿到大学毕业证书之后便迫不及待地踏上了美国的旅程。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的风景很美,但是这里最让李彦宏觉得不舒服的就是在一年之中有6个月的时间都下着雪。更糟糕的是,因为李彦宏选择的是计算机专业,这和他在北大的专业完全不对口,所以李彦宏在开始的时候完全跟不上进度,这让好胜的他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本身在语言上就处于劣势,加上功课的不出色,李彦宏有些沮丧了,但是转念想到自己想要成为一名科学家的雄心壮志,李彦宏身上又充满了力量,他决定以更多的努力去提高成绩。于是从那之后,李彦宏便开始了白天上课、晚上补习英语和编写程序的日子。那段时间,李彦宏经常都是在凌晨两点之后才能回到温暖的床上休息。靠着这不服输的韧劲儿,李彦宏终于提高了自己的成绩,并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但是李彦宏知道,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学习从来都是自己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脑袋里究竟装了多少知识。因为将来的路是要靠自己来走的,走得是好是坏关键还是要看自己有多大的能耐。
工作:从科学家到实业家的梦想转变
1993年的暑假,闲来无事的李彦宏决定去找一份兼职,很快在递出去简历后不久,李彦宏收到了一封来自松下信息技术研究所的录用通知书。这件事在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中立刻流传开来,让他们吃惊的是对方开给李彦宏的薪水——每小时25美元!这个薪水在许多留学生中间是一个几乎闻所未闻的数字。时年5月,李彦宏去了位于普林斯顿的松下信息技术研究所上班,在拿到丰厚报酬的同时,李彦宏也没有闲着。他在实习期间做的是光学字符识别领域的研究,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李彦宏向上司提出一种可以提高识别效率的算法,受到了松下高层的高度重视。对于能做事的人才,松下的高层们当然不肯放手,他们打破常规,在李彦宏结束暑期工之后依然选择让他做校内兼职。此后,在松下高层和专业权威的鼓励下,李彦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上。文章刊出后,李彦宏的导师觉得这是一篇很有水平的文章,李彦宏完全可以凭这篇文章拿到博士文凭,而且从松下高层对待李彦宏的态度来看,只要他愿意,松下会十分乐意高薪聘请他。在大家看来,李彦宏的前途就是一条光明大道。
但是就在这时,李彦宏接到了一封来自华尔街IDD公司(Investment Dealer Digest)的聘书,邀请他去做高级顾问。李彦宏这时候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继续读书,拿到博士学位,然后成为专业的权威。而另一个则是放弃这个他一直在追求的梦想,去做一名计算机方面的工程师。但是在与IDD老板拉里聊天之后,李彦宏深觉和对方有很多共同语言,他决定加入IDD做高级顾问。但是很不幸,这家公司在1995年的时候被道琼斯收购。拉里在这场交易中获取了数百万美元的回报,这让李彦宏觉得十分震惊,他这时候终于明白,做高科技公司能获得的回报远远超过他的想象。
在道琼斯公司,李彦宏发现了一种可以根据网络连接数目进行网站排名的搜索方法,但是,当他兴奋地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上司时,他们对他的发现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这让李彦宏觉得十分沮丧,他最终选择了离开,这时候已经是1997年。
李彦宏离开道琼斯,接下来又去了Infoseek,公司的CTO——来自台湾的威廉·张热情地欢迎了他,他们之前已经是十分投缘的朋友,这次李彦宏加入Infoseek从事的正是他所擅长的行业——开发搜索引擎。终于找到自己价值所在的李彦宏在之后的两个星期里一直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写代码。
但是这种美好的境况并没有持续多久,1999年,Infoseek被迪斯尼公司收购,对于搜索引擎,迪斯尼公司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在这个老资格的公司里,看重的不是能力而是资历,这让李彦宏觉得十分压抑,他想到了离开,这时候李彦宏手中已经拥有了50多万美金的资产。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政府邀请了一批留学生回国参加国庆典礼,李彦宏也在受邀之列。回到阔别许久的中国,李彦宏深深感觉到了中国的变化,他觉得互联网在中国一定是一项前景光明的事业。而且在此之前,在清华的一次聚会上,李彦宏曾因其出色的专业技能让许多专业人士折服,其中几个搜狐的员工对他说:“你有这么出色的技术,如果不回来创业,实在是太可惜了!”李彦宏被这些事深深触动,他决定回国创业。
筹备:回国创业,李彦宏开启他的百度人生
创业,一定要有伙伴,这时候李彦宏想起了他的好朋友徐勇。徐勇和李彦宏同为北大的毕业生,不同的是徐勇钻研的方向是生物学。作为一名出色的Sales,徐勇在美国有着很广的人脉,而李彦宏则拥有技术,如果两人合作简直是一对无坚不摧的组合。所以当李彦宏说出“我们一起回国创办一家互联网公司吧”之后,徐勇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有了想法,就要找投资,李彦宏和徐勇的计划是筹集100万美金。带着这种目标,徐勇很快就找到了3家风险投资机构,开始的时候,这些风险投资机构对李彦宏和徐勇的团队并没有多大的信心,后来一位投资人打电话给Infoseek的威廉·张,问他李彦宏这个人在搜索引擎领域的实力如何,威廉·张告诉他,李彦宏在全世界搜索引擎领域的排名是绝对可以进入前三甲的。听了威廉·张的话,这位投资人立刻表示要加大投入,他要投入120万美元,而不是100万美元,最终的结果是李彦宏接受了他们120万美元的投资,与此做出交换的是李彦宏和徐勇出让了25%的百度股份。
有了投资,李彦宏和徐勇回到了中国,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喜爱中国文学的李彦宏将他的公司命名为百度,起源于辛弃疾的代表作《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百度公司选择在北大资源楼里开张了。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办公,李彦宏是考虑到了方便公司吸纳人才。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李彦宏深深知道目前中国在搜索引擎方面人才的奇缺,所以在成立百度公司之前,李彦宏首要的任务就是请人。李彦宏第一个邀请的人是刘建国。
刘建国是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副教授,也是国内第一个大规模搜索引擎的创办人,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搜索引擎人才。接到李彦宏的邀请之后,刘建国也颇为犹豫,毕竟在北大教书是一个许多人都羡慕的职业,工作稳定且受人尊敬,让他辞职去加入一个前途未卜的小公司,他的心里实在七上八下,拿不定主意。后来刘建国向美国的朋友打听李彦宏,结果得到的反馈都是正面的,还有人给他讲了威廉·张说过的话:“李彦宏在全球搜索引擎界的地位,绝对可以排到前三位!”更重要的是,李彦宏人品很好,和他在一起工作也会比较放心。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刘建国终于答应辞去北大计算机专业副教授的工作,加入百度,以期实现他“让技术实现价值”的目标。他也是百度的第一位员工。
到2000年1月3日,李彦宏和徐勇召开了公司筹备之初的第一次会议,这时候参加会议的有李彦宏、徐勇、刘建国、郭眈、雷鸣、王啸和崔珊珊。百度七剑客的格局已经形成。在简单的介绍过后,李彦宏给每个人分派了工作,大家就投入到了新产品的研发之中。
发展:从Inktomi到Google,百度在模仿中走出自己的风格
一个企业的成长,就和小婴儿学习走路一样,最稳妥的办法就是看别人怎么走,然后模仿,站稳了,才能走出自己的风格。百度开始的时候,走的也是这样一条从模仿到创新的道路。
百度最开始的学习对象是Inktomi,李彦宏和他的团队开发出来的百度1.0系统走的也是Inktomi的老路——为门户网站的后台搜索提供技术支持。当网民在门户网站使用搜索时,这个搜索的请求就会转到百度的服务器上,在当时,所有的搜索都是要收费的,搜索引擎公司挣的钱就来自于这样的搜索。Inktomi公司的大规模赢利给了百度一个很好的示范,这家公司在互联网最高峰的时期,市值曾经高达200亿美元!
产品研发成功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销售,这个销售的任务就落到了李彦宏和徐勇的身上,但是他们活动了许久却没有什么进展,两个人颇有些丧气。就在这时,从投资商那里传来了一个好消息,硅谷动力愿意使用他们的百度1.0,并为此付出了每年8万美元的费用,自此之后,百度又接到了搜狐、新浪、163、TOM等多家门户的技术委托大单……
从研发到销售,百度仅仅用了1年的时间就顺利地展开了它的版图,因此在第二轮融资的时候,百度又很顺利地拿到了两家美国投资机构的1000万美元投资。但是随着2000年年底纳斯达克股市的突然崩盘,互联网行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虽然百度刚刚取得了1000万美元的投资,还不需要为资金的问题发愁,而且此时的百度已经做到了中国细分市场的第一名,但是赢利的目标却始终没有实现,原因是百度服务的门户网站对于搜索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百度所能赚取的利润实在是少得可怜。更令他们觉得喘不过气的是,在互联网不景气的年代,那些他们服务的网站纷纷要求百度降低收费。百度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候。
后来,百度决定向硅谷公司Verity学习——通过为大型企业提供搜索和数据管理式服务来收取费用,但是这种尝试并没有改善百度的状况。很明显,百度必须重新去寻找一个新的模式,这时候时间已经到了2002年。搜索界的后起之秀Google采用以搜索结果中出现付费广告获得盈利的方法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李彦宏觉得这是一个改变现状的好机会。于是他在董事会上提出了这个转型的模式,但是他的提议却遭到了包括徐勇在内的一帮董事会成员的反对,而且大家一边倒地站在了反对李彦宏的那一方。在这种局势下,李彦宏并没有退缩,他坚信只有付费才能让百度走出困局。在他的一再坚持下,董事会终于答应让他试一下,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百度就实现了赢利,百度的转型获得了成功。
其实很多公司尤其是网络公司,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找对方向,在找对方向之前,必然会经历一些挫折甚至失败,但是一旦找对了路,所获得的回报有可能超出我们的预料。
盛世: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百度闪电赢Google
Google进入中国,时间要追溯到2000年。2000年Google推出中文页面,它在中国网民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攀升。到2002年,Google已经成为世界上主流的搜索引擎,更让百度觉得压力倍增的是,Google在中国市场也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李彦宏曾经在一位员工的电脑上看到Google以主页的形式出现。这种现象让他的心情格外沉重,原来在不知不觉之间,连百度的员工都觉得Google的搜索引擎比自己家的要好了。他心中的愤懑油然而生。Google的两个创始人曾和李彦宏有过交集,同为搜索引擎的专业人才,他们在1998年的时候曾经在一个聚会中交流过。现在Google抢滩全球搜索市场,百度想要发展,和Google的正面交锋是不可避免的。
经过一系列的筹备,李彦宏实施了以雷鸣为主导的“闪电计划”,他给闪电小组分派的任务是:必须在9个月的时间内提高百度引擎的技术,达到能全面与Google抗衡,甚至部分指标还要领先Google。雷鸣接到指示,立刻行动起来,带领一帮人马投入到研究当中。皇天不负苦心人,在闪电计划完成之后,百度的日访问页面高出了原来10多倍,日下载量超过Google的30%,内容更新频率也超过Google,页面反应速度也大大提高。
除了闪电计划,李彦宏还带领他的团队不断宣传百度。他一再要求自己的员工:千万不要再用Google,百度比Google要好,如果自己公司的人都不用百度,又怎么能说服外人去用百度呢?参与业内的活动,李彦宏和他的团队也不遗余力地推销百度,让大家多多使用百度。这样的推广渐渐有了成效,许多人在使用百度之后,都感觉百度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搜索引擎。
2003年5月末,《中国电脑教育报》举办了一场“Google VS Baidu——两大搜索引擎对决搜索之巅”的万人公测,结果显示,有55%的人都选择了百度比Google好。6月3日,《北京青年报》撰文称,百度已经成为中文搜索第一门户网站,占据中文网站四强的地位。百度经过3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超越Google的目标。
但是这场战争还没有结束,Google是一个立足于全球的搜索引擎,战线拉得太长,也是造成它不能集中全力与百度抗衡的原因。百度仍不能放松,而接下来的一步则稳固了百度中国内地搜索引擎的霸主地位——百度推出了MP3下载搜索服务,百度靠着这项业务越来越强大,此外加上一系列的宣传,百度将Google挤出了中国内地市场。2010年,Google宣布退出中国内地,移师香港,百度成了华语搜索引擎的第一品牌。
李彦宏和他的团队成就了百度的辉煌,同时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正如他当初所设想的,做实业也为他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李彦宏由此荣登福布斯内地富豪榜首位。
【跟创始人一起思考】
不断地向行业领先者学习,渐渐地形成自己的特色,并最终超越它。一个创业者,就是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做自己擅长的事儿,当然,在开始的时候可能会走一些弯路,这时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看别人怎么做,然后再立足本土,加以改善,最终走出自己独有的模式。即便是面对强势的敌人,也要敢于应对,努力改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