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64000000041

第41章 陈到隋——繁盛中的变异(3)

作结构助词的。如《春赋》:“出丽华之金屋,下飞燕之兰宫。吹箫弄玉之台,鸣佩凌波之水。马是天池之龙种,带乃荆山之玉梁。”《小园赋》:“薄晚闲闺,老幼相携,蓬头王霸之子,椎髻梁鸿之妻。”《哀江南赋》:“天下之事没焉,诸侯之心摇矣。”

上面的“之”字所处的位置也灵活多变,随感情的抒发而居不同位置:六字句中,处在三、四、五节奏点的都有,特别如“李陵之双凫永去,苏武之一雁空飞”,“之”字截断语脉,更觉得回肠荡气、凄然神伤,故国不再的绝望、凄怆之情扑面而来。

三、极于调声。清人许梿对徐、庾在调声方面所能达到的高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骈语至徐庾,五色相宣,八音迭奏,可谓六朝之渤澥,唐代之津梁。而是篇尤为声偶兼到之作,练格练词,绮绾绡错,几于赤城千里霞矣。

选声练色,此造极颠。吾于子山,无复遗恨矣。

音简韵健,光采焕鲜,六朝中不可多得。

清澈之调,复有藻语润饰,故足凌跨一时。

之所以有这种音韵流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对诗歌韵律、平仄的把握:

徐孝穆、张见颐健笔标举,而古诗尽,近体成矣。

(阴铿、徐陵、江总)律诗之源。

五言律,阴铿,……徐陵已开其体。

自然,徐、庾会把这种诗歌上调适声韵的技巧用于文的写作,努力达到“五色相宣,八音迭奏”,声情流丽的效果。以许梿所评的语段来看,赋中夹杂的大量五七言诗歌句式,倍增了声韵谐畅、流动的美感。程章灿曾详尽地考察了赋的诗化趋势,认为“南朝赋在四言、六言句式之外,又开始大量试验并终于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五、七言句式,使赋的语言形式和辞采情韵向五、七言诗体靠拢,表现出一种诗化的趋势。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赋末乱辞、赋中系诗以及诗赋合一三个方面。大致说来,赋末乱辞与赋中系诗是赋的诗化的早期表现,可称为局部诗化阶段,而诗赋合一是赋的诗化的后期特点,亦即全盘诗化阶段。”如:

宜春苑中春已归,披香殿里作春衣。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河阳一县并是花,金谷从来满园树。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神。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镂薄窄衫袖,穿珠帖领巾。百丈山头日欲斜,三晡未醉莫还家。池中水影悬胜镜,屋里衣香不如花。(《春赋》)

山鸡映水那自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合会,无胜比翼两鸳鸯。……拂荇戏而波散,排荷翻而水落。特讶鸳鸯鸟,长情真可念。许处胜人多,何时肯相厌。闻道鸳鸯一鸟名,教人如有逐春情。不见临邛卓家女,只为琴中作许声。(徐陵《鸳鸯赋》)

这些赋作,因五、七言诗句的夹杂,行文愈发流动、跳脱,情韵悠长。《六朝丽指》第3条认为骈文“纯任自然,方是高格”,第15条借“放言落纸,气韵天成”,论骈文“以气韵见长”,这是孙氏所认为的最高境界,可以说徐、庾确实达到了这个高度。

第三节 南北朝的交流与文风的融合及隋代骈文

在南北分裂对峙的两百年间,除了晋宋与北朝冲突较多、来往较少外,但即便在冲突中,也有文化的交流,曹道衡《读贾岱宗〈大狗赋〉兼论伪〈古文尚书〉流行北朝的时间》就从经学的角度,揭示出宋明帝初年,今山东及淮北一带并入了北魏,许多南朝士人入北,显然会带去不少典籍,其中当包括《古文尚书》和伪孔传,这实际上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齐梁两朝七十余年中,南北冲突较少,聘使往来较之刘宋时为多。南北皆妙选人才充使,以夸耀文化修养之高。”“酉阳杂俎记魏使入梁事”而且,北朝对此尤其重视。可参见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南北朝通好以使命为重”条。周一良把时间追溯到齐梁时期是很有道理的,具体说就是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进而掀起了在更广的范围内借鉴、学习南朝文化的浪潮,自然也促进、加快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孝文帝汉化改革时,南方正是一度繁盛的南齐永明时期。孝文帝本人的汉化水平较高。《魏书》卷七《孝文帝纪》:“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奥义。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后,诏册皆帝之文也。自余文章,百有余篇。爱奇好士,情如饥渴。待纳朝贤,随才轻重,常寄以布素之意。”魏收虽可能不乏溢美之词,但大体上确实如此。因此,在不遗余力地推行汉化政策时,孝文帝肯定会对南朝的典章制度、文化特意关注、收集,其对逃奔到北魏的琅邪王氏子弟王肃“虚襟待之,引见问故”,甚至“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器重礼遇,日有加焉”,竟一如“玄德之遇孔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之后,胡太后和孝明帝幸华林园,曾“令王公以下各赋七言诗”,显示出对诗歌的器重。这种情况虽后来一度受到六镇军人胡化逆流的冲击,但南北文化的交流不仅没有中断,反而比之以前更为兴盛,甚至“梁、魏通和,岁有交聘”,作为北人的薛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也说明了交流的频繁。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之后的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治,都已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较深的汉化,对南朝文化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甚至有些须臾不离的味道。普通民众有时也不再以异族为念,因种族压迫而逃往江南的人越来越少,就直接反映了北地民众对政权的认可和汉化程度的加深。这种情况也势必对文学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概括地说,南北间的交流,当然,更多的是偏重北朝对南朝文学的借鉴和吸收。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值得注意:

一、通使交流。但也应看到,毕竟南北悬隔,更广泛的南北文士直接交流并不容易,最好的办法就是通使交流。通使交流的情形,学界已有专门的探讨。除上面提到的赵翼、周一良外,还有张承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交往》,这里只看一下其间通使交流文学的情形。选派使者时,南北都妙选当时人才;对选什么样的人才,赵翼认为是:“择其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以充聘使”,周一良则认为是“南北皆妙选人才充使,以夸耀文化修养之高”。“《杂俎》十二《语资门》记梁人应接魏使事,凡五条,亦足见当时南北皆选文采之士互相酬答。”再结合这一时期的史料,应当说主要有三个条件:容止可观、应对敏捷和文学优赡;但这三个条件也并非一直不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容止可忽略一些,应对敏捷、文学优赡则不可降格以求。而且,随着遣使交往的日益频繁,使臣间即席赋诗、赠诗唱和也越来越普遍,甚至到后期还很可能是一个必需的日程。李谐、卢元明、李业兴聘梁,梁武使朱异觇客。及出,梁武目送之,对左右说:“朕今日遇勍敌,卿辈常言北间都无人物,此等何处来?”。而梁使到魏,“卬每兼官燕接,在帝席赋诗,卬必先成,虽未能尽工,以敏速见美。”陈使傅聘北齐,以薛道衡兼主客郎接对;傅“赠诗五十韵,道衡和之,南北称美”。一句话,也正如《北史》卷四十三《李谐传》所说:“既南北通好,务以俊乂相矜,衔命接客,必尽一时之选,无才地者不得与焉,梁使每入,邺下为之倾动,贵胜子弟盛饰聚观,礼赠优渥,馆门成市。宴日,齐文襄使左右觇之,宾司一言制胜,文襄为之拊掌。魏使至梁,亦如梁使至魏,梁武亲与谈说,甚相爱重。” 北朝著名的文人魏收、邢劭、温子升、李骞、李谐、裴宣等都出使过南朝,其中大部分都有诗文传世。而南朝出使北朝的人,如庾信、徐陵等,也都是巧言善辩、能诗擅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通使交流,梁末到陈时更盛,甚至在承圣三年(554),西魏大军进攻江陵之际,庾信还奉命出使西魏。频繁的交流,特别是文才出众的人的交流,无疑能促进南北文风的转变。

二、熟习、研读南人的作品(或集)。当然,直接通使毕竟次数有限,在当日的交通条件下,也不甚便利,更不是人人都有这种机会。对普通文士而言,最有效的恐怕还是熟习、研读南人的作品。很可能就是在使者往来的过程中,一些人的作品集因此得到了交流、仿效。

孝绰辞藻为后进所宗,世重其文,每作一篇,朝成暮遍,好事者咸讽诵传写,流闻绝域。

收每议陋邢邵文。邵又云:“江南任昉,文体本疏,魏收非直模拟,亦大偷窃。”收闻乃曰:“伊常于《沈约集》中作贼,何意道我偷任昉。”任、沈俱有重名,邢、魏各有所好。武平中,黄门郎颜之推以二公意问仆射祖珽,珽答曰:“见邢、魏之臧否,即是任、沈之优劣。”

晖业尝大会宾客,有人将《何逊集》初入洛,诸贤皆赞赏之。河间邢邵试命文遥,诵之几遍可得?文遥一览便诵,时年十余岁。

(徐陵)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遂被之华夷,家藏其本。

魏收、邢邵、元晖业等人研读、仿效的对象任昉、沈约、何逊,都是南朝公认的大家;魏收、邢邵甚至还以此相互攻讦,都看出了北人对南人文学的青睐。最典型的恐怕是高澄的事例,高澄曾“多集书人,一日一夜写毕,退其本(指《华林遍略》)曰:‘不须也。’”抄写复制,然后把书还给买书人,《北齐书》卷三十九《祖珽传》。手段虽有些不齿,但其喜爱南朝文化却由此俱见。要知道,《华林遍略》共六百二十卷,作为梁武帝特意纠集一班人马编撰以压倒刘孝标的《类苑》的大型类书,天下三教九流、六艺七略自然是无所不包了,有此一本,尽可囊括天下知识,高澄焉得不喜。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当南朝文士王褒、殷不害、庾信、徐陵等入北后,都受到了特别热情的礼遇。这一时期,北方对南方文化认可和吸收的程度都已很高,南北文化的交融已如东方地平线上的红日,光彩流溢、呼之欲出了。

三、召集南来文士共同吟诗作赋。如卢思道“与同辈阳休之等数人作《听蝉鸣篇》。思道所为,词意清切,为时人所重。新野庾信遍览诸同作者,而深叹美之。”

但是,较为绮艳的齐梁文风要想在北地落花生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南北的文风实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褚季野语孙安国云:“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要。”支道林闻之曰:“圣贤固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刘注:支所言,但譬成孙、褚之理也。然则学广则难周,难周则识,故如显处视月;学寡则易核,易核则智明,故如牖中窥日也。)

大抵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褚裒、孙盛、支道林都是东晋中期的人,这到隋朝初年,大约经历二百三十年的时光,南北学术、文风的差异仍旧明显。北地的文风较为质朴,在当时代表作家中,如魏收、阳休之、李骞等人都有明显表现。魏收认为“会须作赋始成大才士”;那么作什么样的赋呢?魏收曾作《南狩赋》,“虽富言淫丽,而终归雅正”;这显然还是沿袭汉大赋“劝百讽一”的传统路数。再结合阳休之“博综经史,文章虽不华靡,亦为典正”,沈君游“文章典正,特为岿所重”李骞称其《释情赋》“犹潘生之《秋兴》,王子之《登阁》”等,严可均《全后魏文》卷三十三《释情赋序》。能看出典正确实是那一时代文士较为普遍的追求。为此,《周书》卷四十一《王褒庾信传论》概括说:“当时之士,有许谦、崔宏、崔浩、高允、高闾、游雅等,先后之间,声实俱茂,词义典正,有永嘉之遗烈焉。”正是在这种追求典正的氛围中,才会出现苏绰建言以更典正的《大诰》来改革绮艳文风的举措。这种情形下要获得北方文士更多的认同感,转变文风也就势在必行;更何况,这些不得已羁留在北地的南方文士,受内心怆痛、坎坷的激发,也自会抛弃前日一味绮丽、旖旎文风,吐露内心无边的沉痛和孤苦。《颜氏家训?文章》载:

王籍入若耶溪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江南以为文外断绝,物无异议。简文吟咏,不能忘之,孝元讽味,以为不可复得,至怀旧志载于籍传。范阳卢询祖,邺下才俊,乃言:“此不成语,何事于能?”魏收亦然其论。

“此不成语”一句足见出反对的激烈。卢询祖作为“邺下才俊”,以及“北地三才”之一的魏收都不加认可,不能欣赏诗歌所传达特有清幽、细腻的意境,可看出北地文人的欣赏口味确实不同于南方,当然,也一定程度上说明北人对文学理解的水平还有待于提升。 同样,对“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时人未之赏也”,以及“卢思道之徒,雅所不惬”,都说明了同样的问题。因为摘句嗟赏的风气至少南朝刘宋时就比较兴盛了,如宋孝武帝嗟赏“云横广阶暗,霜深高殿寒”,王融叹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以及梁高祖称美“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等。

张鷟《朝野佥载》卷六亦载一事:“梁庾信从南朝初至北方,文士多轻之。信将《枯树赋》以示之,于后无敢言者”。而《枯树赋》一定程度上是归于“典正”的作品了。这样,各取所长,自会融合出一种新的文风,即“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不过,这一历史进程到初唐时才茁壮成长,此时只不过暂露端倪罢了,融合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

自有晋之季,文章竟为浮华,遂成风俗。太祖欲革其弊,因魏帝祭庙,群臣毕至,乃命绰为大诰,奏行之。

又以属文之家,体尚轻薄,递相师效,流宕忘反,于是上书曰:“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开皇四年(584),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治罪。自是公卿大臣咸知正路,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依靠一纸诏令来革易文风,肯定是行不通的;但也确实看出一些人反对骈俪文风的决心。与梁朝裴子野等人的反对比较,借助于政权的力量去干预,也是以前所没有的。不过,滑稽的是,李谔上书极力反对骈俪文风,文章本身却是不折不扣的骈文——这正看出骈俪文风浸润之深,自非一朝一夕所能革易。

同类推荐
  • 陈应松文集:去托尔斯泰庄园

    陈应松文集:去托尔斯泰庄园

    陈应松的写作常被人称为是“底层写作”或是“生态文学”,不少作品深刻而真实地描写了苦难的生活以及苦难的人群。由于“神农架系列”小说,他在神农架林区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影响神农架十大人物”之一。他回忆自己的创作经历时说,自己原本是出身文盲家庭的孩子,一个封闭环境中的不通汽车的针眼小镇人,“一个高中时才看到《唐诗三百首》的学生,不是天才”。今年以来,他自愿要求到家乡挂职,深入生活,进行广泛的乡村调查,尤其想唤醒自己童年和少年的记忆。“我怀念不成器的青春时代。虽然现在是露臀装的时代(包括文学的露臀装),可我还是要为青春喝彩,为糊里糊涂的青春欢呼。”
  • 去日苦多

    去日苦多

    一本译余随笔,手持杯中物,看闲云飘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闲云野鹤般的闲适自得;如世外高人般的的仙风道骨全部跃然纸上。唯有大师才能带给我们这样的阅读享受。
  • 跃上葱茏

    跃上葱茏

    本书作者是一位笔耕不辍的学者型官员,退休后仍坚持躬耕文亩,此书便是他近三年的散文随笔精选,共60篇。其中有对工作的思考,更多的是观察社会、品位人生之感悟,不乏史家智慧、学人襟抱、草根情怀。
  • 千家诗(中华国学经典)

    千家诗(中华国学经典)

    《千家诗》是我国明清时期带有启蒙性质的格律诗选本。因为它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易学好懂,题材多样: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民间流传广泛,影响极其深远。虽然号称千家。
  • 汉语诗歌的节奏

    汉语诗歌的节奏

    本书系统研究了汉语诗歌的节奏问题,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在分析、评价几种汉语诗歌节奏论的基础上,指出汉语诗歌节奏是 “音节—顿歇”节奏,而且这种节奏有其特殊的语音学根据和构成机制。中编论述《诗经》、《楚辞》、五七言诗和词曲的节奏形式(包括节奏单位、句式或行式、节式、体式和节奏调子)的构成规律和特点,着重从音顿节奏的观点探索某些节奏形式的起源等疑难问题。下编在分析和评价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新诗节奏形式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论述格律体新诗节奏形式和自由体新诗节奏形式的构成规律和特点,着重论述两种新诗体的建行原则及其根据。中编和下编还论述汉语诗歌韵的独特的节奏作用,以及这种韵与音顿节奏的关系。
热门推荐
  • 村官四爷在明朝

    村官四爷在明朝

    一个大四毕业生考上村官,被分到一个叫阳明村的地方,在山上养鸡偶然发现一个奇怪的洞穴。一次探测无果险遭丧命,后来因为被村支书误解,诱使他再次探测洞穴,这次探测却穿越到明朝。在明朝重新展现出和他在学校不一样的个性,在明朝正德时,建立漕帮,介入丐帮,傲笑武林,却又三进天牢三进三出。个性爱赌,美女追捧,却只真爱一个。混混遭遇混混皇帝,封三昆王,出使内蒙,整治黄河,解救京城危机,功治四川,扑灭魔教,本来以为逍遥一生,却发现还是逃不了一爱字,军前自刎,演绎一段刻苦铭心的爱情绝唱。转世洞前----
  • 风留人不归

    风留人不归

    路风曾经说过自己不算是正经人。即使他是好学生。苏以也说过她是流氓。连好学生都算不上。只是自己成绩比较好。天造地设,通俗一点,就是,天王盖地虎,小鸡炖蘑菇。
  • 穷劫

    穷劫

    抚素琴于青崖,执死生于天地,一个古老且古怪的宗门,一个不知来历的弃儿,一曲千蝶纷,半阙古玉残经,九天之上,终是谁在等着谁。
  • 腹黑偶像笨魔女

    腹黑偶像笨魔女

    她原本只是一名穷苦的大学生,却因为一个“意外”成为了当红偶像团体的“勤杂工”。各种离奇事件纷至沓来,世界在她面前展现出了另一幅模样……生死离别,爱恨情仇,何处可安身?【《阴司阳界渡魂师》已完结】【新书发布《玩偶小姐》求支持~~谢谢!!!】
  • 资本大鳄

    资本大鳄

    “资本”这个词原本的含义,是指用来获得更多财富的财富积累,包括现金及固定资产。在当今社会,它的含义已经被得到了扩充。
  • 倾国倾城,最只倾倒你一人

    倾国倾城,最只倾倒你一人

    在茫茫人海里,你对我产生了别样的情愫,经历千辛万苦在游戏之中寻找到了我,那时的我早已先爱上的他人,你费尽心机赶走了他,把我心中的他一点一点的磨灭,最终走进了我的心···············在场场欢喜,场场伤悲中,最终我被你拐入了婚姻的殿堂
  • 别闹我的王妃乖乖入怀来

    别闹我的王妃乖乖入怀来

    一朝穿越,谁知道大美女杀手一下变成了一个丞相府的滴女,不会修炼的废材,待她穿越过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 英雄联盟之血色归途

    英雄联盟之血色归途

    英雄联盟的符文之地是一片充满神奇魔力的诡异之地,总会有外界之人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被符文之地“邀请”来参观,成为这里的一名旅客。外界之人被掠到符文之地,或惊喜若狂,或束手无措,但是大都会选择接受现实,并努力着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闯荡着,试图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风语,众多穿越者中的普通一员,顶着“德玛西亚之风”的自诩头衔,却一刻也不想呆在这里,想尽一切办法离开符文之地,回归自己真实的生活。但是,面对在符文之地获得友谊、名望、地位、甚至那懵懂的爱情,风语那颗归乡之心开始有了动摇……
  • 王牌男友:恶魔校草求放过

    王牌男友:恶魔校草求放过

    一个与妈妈相依为命的穷酸丫头,被贵族学院录取。开学第一天,她遇到一位恶魔,还丢了初吻。从那天开始,她就成为了全校女生公敌;书包被丢、课本被撕、被锁在厕所……是一位高贵如同王子的少年,帮助了她,一次次的将她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天使与恶魔,她该如何决择?
  • 玉堂金阙

    玉堂金阙

    当一个普通的文科女,穿越到这个时代,她可能会有所作为吗?作为一个有抱负的穿越女,陆希的目标是把她爹的棺材从她继母身边挖出来,然后和她亲娘合葬。结果,她被一头披着羊皮的狼救了,然后以身抵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