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天下、聪明正直、飞龙在天、不可胜数、出其不意、如指诸掌、惟命是从、似是而非、抱布贸丝、礼尚往来、耳聪目明、功成名遂、高山景行、有备无患、令行禁止、亡国之音、求全之毁、不以为意、福善祸淫、兴利除害、无稽之言、目不暇给、名山大川、不可多得、不一而足。
(二)产生于中古的成语。汉语史研究的中古时期,通常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调查《菽园杂记》所用成语,有9条中古时代就已经有了。如:
【切中时弊】指言论中肯,正好击中当时的弊病。这个成语最早出现于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但此时还不是四字格形式,直到《旧五代史·唐明宗纪后序》中才凝固为四字格形式。《大词典》未收录。
其言谠直,切中时弊。(卷一,第6页)
【聪明才智】指智慧和才能。这个成语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中已见。
盖后世上无道揆,下无法守,于是小道邪说以作,虽有聪明才智之士,不能不为之惑。(卷二,第19页)
【文武兼资】同时具备文经武略。指才能全面,既能治理政事,又能指挥作战。这个成语在南朝梁·沈约《武帝集序》中已见。《大词典》未收录。
然综理纲维,其事武士未之能专也,故历代握兵者,必皆文武兼资之才。(卷三,第31页)
【才兼文武】兼有文武两方面的才能。这个成语在三国·魏·何晏《冀州论》中已见。《大词典》未收录。
成化初,言者以将材荐,有“才兼文武,可当一面”之语,戏者以“汤一面”名之。(卷五,第60页)
【事无大小】事情无论大小。指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事。这个成语在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中已见。《大词典》未收录。
自是事无大小,噤不敢言。(卷五,第91页)
【谈笑自若】和平常一样有说有笑。形容态度自然。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后汉书·孔融传》中。
主事在左顺门旁,与一旧识内竖谈笑自若,公遥见之,呼主事问曰:“曾读《论语·乡党篇》否?”(卷十,第120页)
【不拘小节】谓待人处世不拘泥于小事。后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后汉书·虞延传》中。
同年吴俊时用美姿容而不拘小节,杭人呼为吴阿懛。(卷十二,第147页)
【置之度外】搁在忖度之外。即不放在心上。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后汉书·隗嚣传》,但此时还不是四字格形式,直到《北齐书·神武帝纪下》中才凝固为四字格形式。
又如西湖吃宋五嫂鱼羹之类,则当时以天下为乐,而君父之仇,置之度外矣。(卷十三,第165页)
【素不相识】彼此一向不认识。这个成语《三国志·吴志·陆瑁传》中已见。
甚至江南铜臭之家,与朝绅素不相识,亦必夤缘所交,投贽求挽。(卷十五,第189页)
(三)产生于唐宋的成语。《菽园杂记》中所使用的成语,产生于唐宋的有26条。这里举4例:
【万口一辞】犹言异口同声。形容所有的人都是一个说法。这个成语在唐·孙樵《武皇遗剑录》中已见。
陛下连年远征,臣民万口一辞,皆知为耻不得传国宝,欲取之耳。(卷一,第9页)
【历历可见】指事物所呈现的形象、情景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个成语在宋·沈括《梦溪笔谈》中已用。《大词典》未收录。
又有钉官石,石理中断钉历历可见,云唐举子以此自占。(卷一,第4页)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或不拿它当回事。表示轻视,不同意。这个成语在宋·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已见。《大词典》未收录,文中共3例。这里举两例:
翰林徐珵元玉谓宜南迁,英甚不以为然。(卷一,第4页)
乃决之术士,云年至六十当享富贵之养,娼不以为然。(卷八,第102页)
【变化不测】变化无常,无法捉摸。这个成语在唐·韩愈《殿中少监马君墓志》中已见。
此正与青州妇人青筋痒则龙出事相类。传云:神龙或飞或潜,能大能小,其变化不测。(卷二,第14页)
除此外,还有:
比比皆是、功名富贵、体无完肤、名正言顺、万乘之尊、不可偏废、有志之士、兴师问罪、平生之志、炙手可热、通家之好、邪不干正、计无所出、推己及人、就事论事、罪大恶极、民膏民脂、龙行虎步、愤世疾邪、自成一家、千言万语、变化不测。
(四)产生于明代的成语。经调查发现,《菽园杂记》中有17条成语是明代新产生的。另外,我们考察前代文献也没有发现更早用例。这些成语对近代汉语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们不仅可以为《大词典》提供例证,还可为《大词典》今后的修订起到提前书证、补立词条的作用。
(1)《大词典》以明代文例为书证的成语
【劳民伤财】既使人劳苦,又浪费钱财。《大词典》最早用例为《西游记》第九十二回。
况劳民伤财,在所得已,此不学之过也。(卷一,第6页)
【时异势殊】谓时代、情势等都已起了变化。《大词典》最早用例为明·张居正《答朱谨吾辞建亭》。
琯以车,禄山以骑,时异势殊,故用有利钝,非车之罪也。(卷五,第62页)
【贫无立锥】穷得连插个锥子的地方都没有。比喻赤贫。语本《吕氏春秋·为欲》:“无立锥之地,至贫也。”但此时这个成语的形式并未固定,还不是完整的四字格形式,在后世使用中才逐渐凝固成四字格形式。《大词典》首见例为明·归有光《长兴县编审告示》。
三代之时,人授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非若后世富连阡陌,贫无立锥。(卷二,第18页)
【风木之思】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孝养而生的思念之情。《大词典》最早用例为明·张居正《承天大志纪赞·陵寝纪》。
人莫不善于为盗,而亦有风木之思,天理之在人心,固未尝泯也。(卷八,第94页)
【谨始虑终】谓慎之于始并虑及其终。《大词典》最早用例为明·鹿善继《答范景龙书》。
若其人素无行,当谨始虑终,勿与可也。(卷九,第116页)
【插科打诨】以滑稽的动作和诙谐的语言引人发笑。《大词典》最早用例为明·高明《琵琶记·副末开场》。
一遇优人插科打诨,作无耻状,君子方为之羞,而彼则莫不欢笑自得。(卷十二,第149页)
【靡然从风】谓群起效尤而成风气。《大词典》最早用例为明·李贽《答马历山书》。
学者靡然从风,程《传》遂至全无读者。(卷十五,第181页)
(2)《大词典》引例晚于《菽园杂记》的成语
【真命天子】旧时所谓秉承天命降世的皇帝。《大词典》最早用例为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又问张士诚在苏何如,妪云:“大明皇帝起手时,张王自知非真命天子,全城归附,苏人不受兵戈之苦,至今感德。”(卷三,第33页)
【毛骨竦然】身上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极言吃惊和恐惧。《大词典》最早用例为清·李渔《比目鱼·狐威》。
臣下敢有奏用此刑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为之毛骨竦然。(卷三,第33页)
【烜赫一时】一个时期内名气、威势很盛。多用于贬义。《大词典》最早用例为清·昭梿《啸亭续录·纳兰太傅妻》。
夫自开国以来,将相大臣,功名富贵,烜赫一时者多矣。(卷四,第50页)
【日增月盛】一天天一月月地增加、兴盛。《大词典》最早用例为清·王韬《瓮牖余谈·西国印书考》。
宣德、正统间,书籍印版尚未广,今所在书版,日增月益,天下古文之象,愈隆于前已。(卷十,第129页)
【若有所失】好像丢掉了什么东西似的。形容迷惘的神情。《大词典》最早用例为《红楼梦》第六回。
归乃告父母,欲娶之,而祝已许马氏子矣,梁怅然若有所失。(卷十一,第135页)
(3)《菽园杂记》中出现而《大词典》未收的成语
【名重一时】某时期内名声很大,受到广泛的重视。亦见于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杨抽马甘请杖》:“背后说一两句,无不应验的。因此也名重—时,来求见的颇多。”
天顺间,江西儒士吴与弼讲明理学,名重一时。(卷八,第96页)
【深入人心】指思想、理论、道理等为人所接受并受到感染。亦见于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二○164:且君新得诸侯,非有存亡兴灭之德,深入人心,恐诸侯之兵,不为我用。
教化不足以深入人心,故人自信不笃,而狥物易移也。(卷二,第19页)
【虚应故事】依照惯例做做样子,走走过场。亦见于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十四:“然发下所司施行者,多因不便己私,托以他故,妄奏不行,或有施行,亦虚应故事。”
所谓出题考选,亦不过虚应故事耳。(卷七,第90页)
【顺其自然】指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不勉强从事。亦见于明·陆采《怀香记·母女伤怀》:“莫非命顺其自然,这风波有时静恬。”
陆展染白发以媚妾,寇准促白须以求相,皆溺于所欲而不顺其自然者也。(卷九,第117页)
【开国功臣】为创建新的朝代或国家立下大功的人。亦见于明·宋濂《元史》:“然天下之大,非一人之可及;万事之细,非一心之可察。当择开国功臣之子孙,分为京府州郡监守,督责旧官,以遵王法;仍差按察官守,治者升,否者黜。”
凡事优厚于旧,名曰新官,而以开国功臣名曰旧官。(卷十一,第135页)
二、《菽园杂记》成语的变化使用
语言是发展的,作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汉语成语也应是动态发展的,而非一成不变的。有些成语是在使用过程中逐步固定下来的;也有一些成语,虽然已经定型了,但是在使用时,偶尔也可变换一下。与标准的成语相比,《菽园杂记》中出现了大量成语变化使用的情况,共有26例,其中主要是对成语进行换字。
(一)换字。换字,即更改文字,对原句中的部分字词,用意义相似的字词加以替换,更换后成语的意义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据调查,文中共有10例,如下:
【习以成风】即“习以成俗”的早期形式,后来把“风”字改成了“俗”字。意思是“习惯了,就形成了风气”。《成语分类大词典》“习以成俗”的始见例为《魏书·高允传》。
识者以为朝廷法禁太宽,故其伤残肢体,习以成风如此。(卷一,第19页)
【判为二途】即“判若两途”的早期形式,后来把“为”字改成了“若”字,“二”字改成了“两”字。意思是“区分得像是两种不同的途径。形容差别很大,不属同类”。《汉语成语辞海》“判若两途”的始见例为清·林则徐《覆奏查办灾赈情形折》。
自三代而下,搢绅介胄判为二途者久矣。(卷三,第31页)
【投人所好】即“投其所好”的早期形式,后来把“人”字改成了“其”字。意思是“投合对方的爱好”。《大词典》“投其所好”的始见例为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
盖其治此,大率欲招致朝绅之好事者往来,壮观门户;甚至投人所好,而浸润以行其私;溺于所好者不悟也。(卷五,第62页)
【各出己见】即“各抒己见”的变化使用。把“抒”字改成了“出”字。指各自拿出或表现出独到的见解。《大词典》“各抒己见”的首见例为清·李汝珍《镜花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