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昨晚被房下聒絮了一夜,耐不的。(第五十六回,第1099页)
(3)这银子原是早上耐你不的。(第五十六回,第1102页)
以上“耐”都有“容忍”义。
3.Adv+耐+VP
(1)叵耐李三这厮短命,见姐夫没了几日,就这等坏心。(第七十九回,第1703页)
(2)叵耐王婆那老猪狗,不放我去房里寻他。(第五回,第151页)
(3)那个春梅,又不是十分耐烦的。(第十一回,第250页)
叵,“不可”义,副词,修饰助动词“耐”。例(1)是说不能许可李三在见了姐夫没几天后就这等坏心,“VP”实际上是“这等坏心”。例(2)是说不能许可王婆那老猪狗,已经给了三五十文钱使,还不放我去房里寻他,“VP”实际上是“不放我去房里寻他”。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对“耐”助动词的用法概括如下:1.“耐”有肯否两种句式,但没有“不耐不”“耐不”“耐不耐”这样的句式,后跟动词或体词性宾语,VP通常无法省略。2. 前能被副词“叵”、“十分”等修饰。3.“[NP]+Neg+耐+VP”句式中,“Neg”只能由“不”来充当。
【禁】
“禁”在《金瓶梅》中出现了78例,其中“禁”助动词用法27例,占“禁”总用法的34.62%。助动词“禁”的语义也大体表示能够、可以,与“耐”同,在此不详述,在《红楼梦》也常用作助动词用法,如“这石榴红绫最不禁染”。《金瓶梅》中用例略举如下:
1.[NP]+[Neg]+禁+VP
(1)小女迎儿又吃妇人禁住。(第五回,第154页)
(2)奈西门庆钱大,禁他不得。(第十回,第239页)
(3)花嫩不禁柔,春风卒未休。(第六十八回,第1388页)
2.怎/难+禁+VP
(1)怎禁这伙人死拖活拽。(第十五回,第341页)
(2)欲火难禁一丈高。(第十二回,第268页)
(3)放在户中难禁受。(第三十八回,第776页)
3.[NP]+禁+Neg+VP
(1)你敢笑话我就禁不开他?(第三十三回,第678页)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得出“禁”助动词的用法和“耐”同,其共同含有“可能”“许可”义,将其归入“可能类助动词”中为宜。
(三)意愿类
《金瓶梅》中出现的助动词有“欲、愿、敢、肯、会、要、忍、愿意、情愿”等,这类助动词用来表达施事者的主观愿望。“愿意”我们在组合形式一章详论,在此我们主要通过分析“欲、愿、敢、肯”,来探求意愿类助动词在明末时期所展现出的语言概貌。另外,书中“会”493例,助动词用法209例,占42.39%,其他基本上是名词用法,如“会期、会中”;“要”1945例,助动词用法用例1475例,占75.84%;“忍”68例,助动词用法13例,占19.12%,其他用作固定词组,如“忍声吞气、忍不住”等。
【欲】
“欲” 在《金瓶梅》中出现了93例 ,其中用于助动词的59例,占“欲”总用法的63.44%。“‘欲’是古代汉语的词,从中古到近古,多用来构成复音词,作助动词用。例如:‘欲得’‘欲要’‘欲待’‘欲拟’‘意欲’等,有好多。”太田辰夫在此书中还认为:“欲”也表示与意志无关,只表示单纯的未来的用法,这种用法最早出现在西汉,如《汉书·东方朔传》“侏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
《金瓶梅》中助动词“欲”的语义大体表示“想要、意欲”义。“欲”用在说话人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语境中,暗含了说话人的一种主观意志,通常表达积极主动地想要达成某种目标或得到某种东西时。
其具体用法如下:
1.[NP]+欲+VP
(1)各姓追维而欲同其志。(第一回,第72页)
(2)欲求生快活,须下死功夫。(第五回,第155页)
(3)欲回家,留了几两散碎银子与妇人做盘缠。(第六回,第172页)
“欲”表意上与和“能”“可”等助动词不同。“能”“可”等词一般是从主观角度对“NP”可不可以实行“VP”的动作行为进行判断与推理,但“欲”则是同其后的“VP”共同表明“NP”怎么样。
2.[NP]+Adv+欲+VP
共15例,Adv是语气副词“便、正、还、必”及总括副词“皆”,如:
(1)私心便欲成欢会,暗把邪言钓武松。(第一回,第83页)
(2)当下二人云雨才罢,正欲各整衣襟。(第四回,第139页)
(3)学生还欲到察院中处分些公事。(第四十九回,第963页)
(4)必欲唬死其子,使李瓶儿宠衰。(第五十九回,第1169页)
(5)三度托生,皆欲杀汝。(第五十九回,第1176页)
3.[NP]+欲+介宾短语+VP
(1)漫吐芳心说向谁?欲于何处寄相思?(第二十八回,第594页)
(2)欲使春心醉,先教玉友来。(第三十一回,第636页)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对“欲”的助动词用法概括如下:1.“欲”后通常跟动词或动词性成分,组成“[NP]+欲+VP”句式,“VP”一般不省略。2.《金瓶梅》中“欲”没有出现“不X不”的双重否定格式,前也不能被“不”“无”“勿”等否定词修饰;但受语气副词“便、正、还、必”及总括副词“皆”等副词的修饰,这也是助动词区别于副词的重要标志之一。未见与疑问词“怎”“岂”“焉”等的结合。3.与后面的动词性成分之间有时会有介宾短语等成分来修饰,如“欲于何处寄相思”。
【愿】
“愿” 在《金瓶梅》中出现了92例 ,其中用于助动词的20例,占“愿”总用法的21.74%。“‘愿’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中古、近古多用‘愿得’‘情愿’,现在多用‘愿意’。”《金瓶梅》中助动词“愿”的语义大体表示施事者的主观愿望。主要用于肯定陈述句中,较少用于否定陈述句中。
其具体用法如下:
1.[NP]+愿+VP
(1)愿得侍儿为道意,后堂罗帐一相亲。(第四回,第136页)
(2)愿游广漠乡,举手谢时辈。(第三十二回,第656页)
(3)有大道力?愿听其说。(第五十一回,第1018页)
例(1)中,VP成分比较复杂,是连动短语。
2.[NP]+[Adv1]+愿+[Adv2]+VP
(1)汝二人若能谋之,愿将此物均分。(第四十七回,第926页)
(2)奴凡事依你,只愿你休忘了心肠。(第十二回,第284页)
(3)又愿将男官哥儿寄于三宝殿下,赐名吴应元。(第三十九回,第792页)
例(1)“Adv2”是时间副词“将”,例(2)“Adv1”是限定副词“只”,例(3)是“Adv1+愿+Adv2+VP”格式,“Adv1”是累加副词“又”, “Adv2”是时间副词“将”。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对“愿”的助动词用法概括如下:1.“愿”后通常跟动词或动词性成分,组成“[NP]+能+VP”句式。2.“愿”前后均可被副词修饰。3.“愿”的助动词否定形式不常见,说明“愿”的助动词用法已经不常用,中古、近古出现的“愿得”没有了,“情愿”很多,这在组合形式一章中会做详细分析。
【敢】
“敢”在《金瓶梅》中出现了550例 ,其中“敢”助动词用法534例,占“敢”总用法的97.09%。“‘敢’在古代汉语中就用。从五代到近古有用于推量的,但现代不这样用了,较早的例子如:“虽是后生,敢有雕琢之分。”(《祖堂集》六),意为:虽然年轻,但是会有出息。”《金瓶梅》中助动词“能”的语义大体表示有胆量敢于或能够做某事。“敢”也用在说话人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语境中,暗含了说话人的一种主观意志力。
其具体用法如下:
1.[NP]+敢+[VP]
(1)我还要抚按告状,谁敢烧化尸首!(第二十六回,第557页)
(2)谁人七个头八个胆,敢进我这房里来!(第二十九回,第612页)
(3)哥说的是,敢是永福寺和尚倒和谢家嫂子相好?(第一回,第66页)
例(3)表主观判断“应该”义,例(1)、(2)表有胆量做某事。助动词“敢”到了近代,在“胆量做某事的词义基础上”又衍生出了“有把握对动作或事理结果作出某种判断”的义项,例如:“我不敢说他是个好人”。
2.[NP]+Neg+敢+[VP]
(1)贲四躬着身说道:“小人不敢。”(第五十八回,第1149页)
(2)再不敢留你了。(第五十一回,第1008页)
(3)如今我写了一纸文书在此,也没敢下数儿。(第三十一回,第636页)
(4)西门庆还未敢闯进,交翟管家先进去了。(第五十五回,第1086页)
(5)那街上来往围看的人,莫敢仰视。(第四十六回,第902页)
共计281例,占“敢”助动词用例数最多,是52.62%。“Neg”可以是“不”“没”“未”“莫”等,其中,“不敢”271例,其“VP”多数省略,如例(1)“小人不敢”,是说贲四对李瓶儿要让他把剩下的钱做盘缠一事表示不敢,是没有胆量做这个事儿,多用于回答句中。当然也有不省略的,如例(2),是表示今日叩谢后,往后可能没有机会再来求见,“敢”是“能够”义。就整本书来看,“敢”用于肯定式的次数低于用于否定式。
3.[NP]+[焉/怎]+敢+Neg+[VP]
(1)头里娘分付若是叫小的去,小的敢不去?(第四十六回,第906页)
(2)贫僧焉敢不预先说知!(第四十七回,第924页)
(3)你我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第七十六回,第1582页)
共30例,“Neg”由“不”来充当,位于敢后构成反问句,其前还加附加疑问代词“焉、怎”等,加强肯定语气,说明能够做到某事,如例(1)是说“如果是头里娘分付叫我去做的事,我一定会去完成”,是“小的”自称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时,表达对对方的敬意,也暗含“小的”的地位低下,没有胆量违抗。“焉敢不”1例,“怎敢不”4例。
4.[NP]+Neg1+敢+Neg2+[VP]
共8例。“Neg1”“Neg2”均由“不”来充当,例如:
(1)傅伙计不敢不出来。(第九回,第228页)
(2)那妇人不敢不脱。(第十二回,第283页)
“NP”能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句子来充当,但“VP”一般是动词。
5.[NP]+Neg1+Neg2+敢+[VP]
(1)怕是非,莫不敢来抓寻你不成!(第九十二回,第1928页)
(2)莫不俺做媒,敢这等捣谎!(第七回,第189页)
6.[NP]+岂+敢+[VP]
(1)王三官道:“岂敢!蒙老伯不弃小侄。”(第六十九回,第1415页)
(2)岂敢有见厚爱矣。(第七十二回,第1472页)
共24例。和“可”一样,“敢”在一定的语境下,有时把“敢”后的“VP”省去,单独作谓语,如例(1)。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将“敢”助动词的用法概括如下:1.其后通常是动词或动词性成分,很少省略中心谓语,起辅助谓语作用。2.能被“不”“没”“未”“莫”等否定副词修饰。3.有“不X不”的双重否定句式,也有“[NP]+Neg+Neg+敢+VP”双重否定句式。4.助动词和谓语成分之间未见介宾短语等成分的介入。5.能单独作谓语,构成“[NP]+[Neg]+敢”句式,且多出现问答句中。6.主要用于“敢不、焉敢、怎敢”等疑问句及“不敢”等否定句中,较少用在肯定句和陈述句中。7.语法意义表示有胆量、敢于或能够做某事。
【肯】
“肯” 在《金瓶梅》中出现了311例 ,其助动词用法307例,占“肯”总用法的98.71%。“‘肯’当然是古代汉语中就有的。在清初的北京话中有用作‘容易……’之意,如:春天凡有残疾的人肯犯病。(《红楼梦》第57回)”但《金瓶梅》还没有这样用。《金瓶梅》中助动词“肯”的语义大体表示说话人或施事者愿意或有意愿或者拒绝去完成某事,含有消极被动义。“肯”在《诗经》《尚书》中已有助动词用例,如:“终风且霆,惠然肯来。”(《诗经·邺风·终风》)。
1.NP+肯+VP
(1)端的谁肯与我?(第二十五回,第526页)
(2)官人肯使钱时,老身有一条妙计。(第三回,第118页)
“肯”用来陈述“NP”,表示说话人或施事者愿意或有意愿有能力去完成 “VP”的动作行为。
2.[NP]+Neg+肯+[介宾短语]+VP。
用于这一格式的否定词是“不”“未”,有163例,“不肯”就有160例。例如:
(1)拣了日期,不肯与我来做时,此事便休了。(第三回,第119页)
(2)他不肯和你同桌吃。(第三回,第120页)
(3)只推生活忙,不肯来做。(第三回,第122页)
(4)今日一旦见了情人,未肯一次即休。(第九十九回,第2055页)
否定词是“不”时,“肯”后有时接介宾语短语,如例(1)(2)。另外,《金瓶梅》中,“肯”没有用于“不X不”的双重否定格式。
3.NP+肯仅1例,出现在否定式中,说明“肯”后“VP”一般不省略:
(1)这月娘却拒阻不肯。(第一百回,第2086页)
此时,“肯”的语义和“可、能、能”一样,例(1)表示月娘想要拒阻云理守和她云雨,含有消极被动义。
4.[NP]+怎/岂+肯+VP
共17例,例如:
(1)做成的熟饭儿怎肯搭上老身一份?(第三回,第126页)
(2)若夫正室之妻,光明正大,岂肯为也是夜?(第七十二回,第1471页)
在反问句中表示说话人或施事者非常不愿意或很不情愿去做某事,加强主观意志上的消极被动,有否定意义。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对“肯”的助动词用法概括如下:1.“肯”后通常跟动词或动词性成分,组成“NP+能+VP”句式,“VP”一般不省略。2.“肯”前可被“不”“未”等否定词修饰,也受介宾短语修饰,其前还能与疑问词“怎”“岂”结合。3.没有“不肯不”及“肯不”的否定句式,也未见其他的双重否定形式,这和“可”的助动词用法有异。4.能单独作谓语,出现在“[NP]+肯”句式中,但很少。另外,意愿类助动词还有“会、要、忍”等,限于篇幅,在此不作详细论述。
(四)应当类
《金瓶梅》中出现的此类助动词有“要、应、须、当、宜、合、消、该、容、待”等,这类助动词用来表达说话者认为有必要、应当或需要实施某种行为。在此我们主要分析“应、须、宜、消、待”,来探求应当类助动词在该时期所具有的特征。另外,书中“当”1031例,助动词用法152例,占14.74%;“合”280例,助动词用法用例66例,占23.57%;“该”183例,助动词用法175例,占95.63%。
【应】
“应” 在《金瓶梅》中出现了861例 ,其中“应”助动词用法28例,占“应”总用法的32.52%,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文中“应”多处用于人的姓。“这个词比‘当’用得稍晚,原先很少,后汉用得多起来。”[日]太田辰夫:《中国历史文法》,第184页。《金瓶梅》中助动词“应”的语义大体表示主观或客观情理上推测某种情况理应如此,相当于“应该”“会”。
其具体用法如下:
1.NP+应+VP
(1)纵新人胜旧,也应须一别。(第六回,第164页)
(2)三杯酩酊破愁城,醒时愁绪应还又。(第十回,第236页)
2.NP+Neg+应+VP
(1)到官也只是后丈母通奸,论个不应罪名。(第八十六回,第1813页)
仅1例,“VP”实际被省略,意思是即使去报官,也只会判个不应该有的罪名。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对“应”的助动词用法概括如下:1.“应”后也跟动词或动词性成分,组成“NP+应+VP”句式。2.“应”前能被否定词“不”修饰。3.能单独作谓语。
【须】
《金瓶梅》中 “须”的主要用法有281例14类,助动词用法121例,占43.06%,释为“应当”“必要”“须要”等,其他用法有“须臾”作“片刻,一会儿”,或“些须”,作“稍许,稍微”讲,或“与须”,作“等待”讲,或作名词,作“胡须”、“触须”、“植物及其他物体上像须的东西”讲。其句法环境有多种格式,但仍以“须+VP”为主。“‘须’在古代很少(用作助动词)从魏晋开始才用得较多。‘须’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而用‘须得’‘须要’等。‘须要’是唐开始用的。”《金瓶梅》中助动词“须”的语义都是表示必须义。“须”在必要条件或客观情理中都含有一定的强制性。
其具体用法如下:
1.[NP]+须+VP
共67例:
(1)王婆道:“大官人,先头娘子须也好?”(第三回,第128页)
(2)你家武大郎知,须连累我。(第四回,第139页)
2.[NP]+Neg+须+VP
共7例:
(1)其中缘故,那却是不须提起的了。(第六回,第166页)
(2)各人冤有头,债有主,你也不须焦愁如此。(第十七回,第374页)
3.[NP]+何+须+VP
共5例:
(1)到如今空嗟前事,功名富贵何须慕。(第七十九回,第1676页)
4.[NP]+也/终/定/必+须+VP
共16例,其中“必须”7例:
(1)便大官人知道,也须断我不是。(第五十六回,第1102页)
(2)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第十四回,第317页)
(3)照人之鬓,坤道定须秀气。(第二十九回,第606页)
(4)好生难走,必须要成群结伙而过。(第一回,第71页)
“也、终、定、必”都是副词,例(4)“必须”已经凝结成固定词组,表示“必要、应当”,有7例。
5.[NP]+须+得/要+VP
共22例,其中“须得”12例,“须要”10例,都表“必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