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中途,正遇上萧宝卷的出游队伍。卫士们如狼似虎,行人纷纷躲避逃命。病人行走不便,家人便把他暂时藏在河边。不料,还是被清道的士兵发现了。他们嫌病人晦气,便把他推进弋翠,用污泥盖了起来。病人哪经得起这番折腾,不久便断了气。家人回来时,连尸体也没找到。
又有一次,萧宝卷出游途经沈公城时,听到路旁高障后传来一阵阵的争吵声,便勒住马缰,喝问路旁的士兵:“何人在此喧哗?!”一个士兵上前回答:“陛下,此地有位民妇正值临产,其夫不肯让她离家,故此冲犯陛下。”萧宝卷听罢,冷笑一声便翻身下马。他径直走进房门,见床上果然躺着一个赤身裸体、等待分娩的产妇。此时,产妇正痛得满身大汗,叫声不止。她的丈夫听说皇帝驾到,吓得连忙跪倒在地,不敢仰视,身体抖个不停。原来,此人三代单传,盼子心切,妻子一连五胎却都是女儿。他深恐断了香火,对不起列祖列宗。这次妻子又身怀六甲,有经验的都说此孕必是男孩无疑,他听了十分高兴。没想到今夜临盆,却赶上皇帝小游,请来的稳婆也吓跑了。正在他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清街的士兵闯了进来,硬要将他的妻子拖走。他苦苦哀求士兵们手下留情,士兵们却死活不答应。正在这时,萧宝卷的大驾到了。萧宝卷弄清事情原委,二话没说,便命令两个士兵跳上床,按住产妇的手脚,然后从腰间抽出宝剑,说道:“朕倒要看看你老婆肚子里的孩子到底是男还是女!”正说着,用剑锋在产妇隆起的肚皮上一划。
随着一声惨叫,圆鼓鼓的肚皮从上到下裂开一条一尺多长的鲜血淋淋的口子,产妇当场毙命。士兵动手从产妇肚子里拖出婴儿,当场验示,结果是个女孩。萧宝卷见状,哈哈大笑,对面色如土的丈夫说道:“你命该无子,强求也没有用,还是老老实实地当你的丈人去吧。”说罢,扬长而去。
萧宝卷特别喜欢打猎,每次出猎,都动用大批军队,封锁道路,驱散行人,更不许百姓擅入猎场一步,违者格杀勿论。因此,他每次出猎,对老百姓都是一场灾难。
一次,萧宝卷率领大队人马来到离城百余里的蒋山之下。此处树木参天,野草丛生,是萧宝卷最喜欢的射雉场。山腰丛林深处有座古刹,名叫“定林寺”,他每次围猎都要在这里休息。萧宝卷来到定林寺附近,正欲翻身下马,突然听到草丛深处传来一阵声响。他以为草丛中隐伏着野雉,连忙弯弓搭箭瞄准。不料,草丛中却颤巍巍站起一个老和尚。只见他步履艰难地一步步挪出草丛,跪倒路旁,连呼:“贫僧冒犯陛下,罪该万死。”原来,这位老僧是定林寺的一个和尚,已生病卧床多日。刚才,山下传来阵阵鼓声,知道皇帝要来此处围猎,吓得众僧争先恐后逃出山门。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皇子们的成长逸闻 (2)
老僧病体虚弱,行动不便,刚挪出山门,便听到人喊马嘶,知道皇帝驾到,只好忍痛滚到路旁草丛中躲藏起来。萧宝卷兴致正浓,满望此箭射去,必有所获。却不料草丛中钻出一个秃头和尚,顿时火冒三丈,不由分说,便命士兵们将这个老和尚绑在一棵树上,然后命士兵们退到数十步外,备好弓箭,要把老和尚射死。左右侍从劝他饶了这个老和尚,他说:“这哪里是人,分明是条獐鹿,难道你们打猎时见了野兽不杀吗?”说罢,将手一挥,喝道:“放箭!”霎时间,乱箭齐发,飞蝗似的直奔老和尚。不一会儿,数十支箭镞密密麻麻地钉在老和尚的身上。可怜一个得道高僧,就这样死于非命。
萧宝卷当太子的时候,曾看上一个名叫俞尼子的艺伎。此女虽出身市井,但姿色过人,所以王孙公子纷纷趋之若鹜。萧宝卷久闻其名,只是碍于太子身份,不敢到那烟花柳巷之中求欢。老父死后,萧宝卷当了皇帝,再也无所顾忌,便把那青楼女子召入宫。这女人入宫后,施展手段,没几天便把萧宝卷迷住了。萧宝卷相见恨晚,宠爱有加,时刻都离不了她,很快就晋封她为潘贵妃。
她要披珠衫,盖金丝被,宫内器皿全换成金银,宫殿庭院统铺锦毡,萧宝卷全都慨然答应。潘贵妃过生日时,令人打制了一副琥珀钏(手镯),竟然耗银一百七十万两。
每逢出游,潘贵妃喜欢路旁绿树成荫,青草盖地。萧宝卷便命令百姓于出游前在路旁植树栽草。尽管过后必死,亦不厌其烦,在所不惜。有时树木不够,便向老百姓强行征取,看到树便拔,甚至毁墙拆屋,运送树木。
潘贵妃生的女孩死了,萧宝卷亲自为她发丧,礼仪比为自己父亲发丧还隆重。他每次到潘贵妃娘家去,都要亲自打水做饭,像普通的家人一样。他每次出游时,又让潘贵妃乘坐轿子,自己则骑马跟随其后。他为了讨潘贵妃喜欢,还把阅武堂改名为芳乐苑,并在里边按京城市场的样子建造店铺,整天扮作商人的样子做生意。他让潘贵妃任市令,自己做她的副手,遇有争执,则让潘贵妃裁判。还在苑中开渠引水,在岸边设立店铺,自己卖肉,潘贵妃卖酒。
萧宝卷还大兴土木,同时又专门为潘贵妃修建了神仙、永寿和玉寿三座宫殿。各殿四周都用金璧装饰,殿内墙上还涂上麝香。为了展示美人的风姿,他还有更加锦上添花的主意。他命令工匠用黄金凿成莲花的形状,一朵一朵地贴在地板上,再让他心爱的潘妃袅袅婷婷地行走其上。皇帝在一边欣赏着美人轻盈的体态,不禁赞叹道:“这真是步步生莲花呀。”
萧宝卷的荒唐真是令人瞠目结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父亲对他的溺爱和错误引导造成的。在现代社会,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有些家庭,孩子生气时可以把父母骂得狗血喷头,父母不但不责骂,反而甘之如饴。等到来日恶习业已养成,父母想要加以矫正,却为时已晚。孩子如果受了一点挫折,竟要对父母怀恨起来,甚至说要杀死父母。
小贴士
父母把孩子当做上帝,当做宝贝,家庭中以他为至高无上,对他小心翼翼、唯命是从,自然会养成孩子妄自尊大、目空一切、任性乖僻、粗鲁莽撞的坏习惯,把礼貌和气完全抛弃,把强夺甚至杀人也视为当然。
溺爱造就的只能是荒唐!
三、模范皇子——竟陵王萧子良
竟陵王萧子良是齐武帝萧赜的次子,字云英,生于宋大明四年(公元460年)。曾在高帝、武帝两朝担任过南徐州刺史、护军将军、侍中、尚书令、中书监、司徒、太傅等官职。
萧子良自幼聪明好学,刻苦勤奋、朴实无华、乐于助人。他小的时候,父亲萧赜与母亲裴氏不睦,准备把裴氏送到外地去,母子分别在即,年幼的萧子良偷偷落泪,牵着母亲的裙角,难舍难分。
萧赜见了后说:“为什么不去读书?”
萧子良道:“您要把我娘送到哪儿去?现在我哪有心思读书啊!”
萧赜暗暗称奇,“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孝心!”为了萧子良的缘故,萧赜没有将妻子送走,萧子良终得母子团聚,父母的感情也因此得以加深。
萧子良在学校上学时,一位同学的母亲患病,因家中贫困,无钱医治,病情日渐加重,他得知后,主动拿出自己平日积蓄的钱为她请来了医生,几服药服下,她的病就好了。
建元二年(公元480年),荆州刺史沈攸之反叛朝廷,兵逼建康。年仅二十一岁的左军将军萧子良受命于危难之际,率军征讨并迅速平定了叛乱,他因功进爵为竟陵王,食邑二千户,出任都督徐、兖二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南徐州刺史之职。不久后,又任丹阳尹。
他在任丹阳尹时,郡中有个叫朱百年的人因病去世,其妻既要赡养公婆,又要抚育子女,经济上又没有来源,生活极为困苦。这件事不知怎么让萧子良知道了,他便送去了大米一百斛,特许免除朱家的赋税劳役,还吩咐有关官员每年给朱家一次救济。
丹阳郡是六朝的政治中心,又是江南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矛盾集中而复杂的地区,民情骚动,争斗频繁,各类案件层出不穷。宋元嘉中期以来,各种案件皆责成郡县长官处理。萧子良就任丹阳尹后,细察民情,公允断案,赏罚分明,使该地区的吏治为之大变,给丹阳的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萧子良崇佛,而且对文学事业也极为热心。他礼才好士,广交天下文人墨客,南朝著名的“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都与萧子良有过交往。他们以文会友,吟咏诗歌,切磋诗歌、文章的写作技巧,在永明体诗歌,特别是四声学方面,都有萧子良的一份贡献。
永明五年(公元487年),萧子良移居南京鸡笼山,在那里,他招揽了一批文人学士抄写五经、诸子百家,并根据《皇览》的体例,编撰了一部千余卷的大型丛书《四部要略》。
小贴士
萧子良自小就有着模范皇子的好习惯。在成长的过程中,习惯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好的习性能够帮助孩子成就精彩的人生,父母、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完美爸爸——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萧衍小时候就很聪明,而且喜欢读书,是个博学多才的少年,尤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当时他和另外七个人一起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被称为“竟陵八友”,其中包括历史上有名的沈约、谢朓、范云等。沈约是知名文学家、史学家,著有《宋书》、《齐纪》等书,而谢朓则是这时期有名的诗人。不过,这八个人当中,萧衍的胆识却是其他七个人无法相比的。
萧衍做皇帝之后,初期的政绩是非常显著的。他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自己很勤于政务,而且不分冬夏春秋,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冻裂了。他为了广泛纳谏,听取众人意见,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就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是功臣和有才之人,未能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没有量才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
萧衍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这一点对他的子女有较深的影响。书上说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他不讲究吃穿,衣服可以是洗过好几次的,吃饭也是蔬菜和豆类,而且每天只吃一顿饭,太忙的时候,就喝点粥充饥。
梁武帝是一个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学者。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南朝诸帝中堪称翘楚。他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则更为突出。史书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
他很好学,从小就受到正统的儒家教育,“少时习周孔,弱冠穷六经”,即位之后,“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老祖宗传下来的 排版.indd 922012-6-19 10:31:07
光,常至午夜”。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为他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这种好学精神对他的孩子,比如大儿子昭明太子,就有非常大的积极影响。
梁武帝的诗赋、文才、棋艺等都有过人之处。他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可以在古代善书的帝王中排上前几位,即使抛却他的帝王身份,以一个书法家的标准来评价他的字,也自有其可观之处。梁武帝当时常与陶弘景探讨书法上的话题,陶弘景擅长行草书,师法钟繇、王羲之。二者间的对话被整理为《与梁武帝论书启》而流传于后世,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典籍之一。
梁武帝重视礼乐。他素善钟律,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名曰“通”,每通三弦,以推月气。又制十二笛和十二律相应,每律各配编钟、编磬,丰富了我国传统器乐的表现能力。他很喜欢绘画,尤善画花鸟与走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