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印度英语文学相关问题
由于印度与英国的历史文化和殖民政治关系,英语在近现代印度文学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英语是外来语言,印度英语文学自然带有浓厚的跨文化色彩。泰戈尔的英语诗集《吉檀迦利》在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拉贾?拉奥(Raja Rao,1908—2006)、R. K.纳拉扬(R.K.Narayan,1906—2001)、M. R.安纳德(Mulk Raj Anand,1905—2004)等现代印度英语文学三大家的出现,均标志着印度英语文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印度独立以后、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一批印度作家或有印度血统的后殖民作家在世界文坛的迅速崛起,印度英语文学重新吸引了世界文学爱好者和文学研究者或新奇或尊敬的目光。印度本土学者对于印度英语文学非常重视,自独立以来,不断推出新著加以评论。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包括K.R.S.因加尔的《印度英语文学》、C.D.纳拉辛哈的《天鹅与鹰隼:印度英语文学论文集》和《印度英语文学史》、M. 穆克吉的《再生的小说》和《容易消失的帝国:印度英语创作论文集》、M.K.奈克主编的《印度英语文学论文集》、《印度英语文学面面观》和《印度英语文学作家》、R.S.帕塔卡主编的《印度英语小说的问题与前景》、V.V.N.R. 普拉萨德的《五位印度小说家笔下的自我、家庭与社会:拉江、拉贾?拉奥、纳拉扬、阿伦?乔西和安妮塔?德赛》、K.A. 潘尼迦的《独立以来的印度英语文学》、G.N.德维的《外语创作:印度英语文学论文集》、R.S. 辛哈和C.S.辛哈主编的《印度英语文学谱系史》、N.D.R. 钱德拉主编的《现代印度英语创作批评》第一、二卷等等。其中,因加尔长达700多页的论著在1963年初版,1973、1983年两度修订再版,成为一部带有文学史性质的重要著作。印度的一些英文期刊如《印度英语研究》(Indian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和《印度英语创作》(Journal of Indian Writing in English)也常常刊载论述印度英语文学的文章。顺便提一下,印度英语文学越来越成为印度学者和中国学者所关注和研究的对象。除了上述对印度英语文学进行整体研究的著作和期刊外,对于单个作家的研究也有很多的成果,尤其是对拉贾?拉奥、纳拉扬和MR.安纳德等早期英语三大家的研究更为普遍。六十到七十年代里就有一些关于三大家的研究成果,八十年代后更为丰富,有的还将他们与其他印度英语作家乃至吉卜林、福斯特等英国作家进行比较研究。关于三大家的研究论文不计其数,单是著作也可举出很多,例如,关于拉贾?拉奥的研究著作有C.D纳拉辛哈的《拉贾?拉奥》和他指导的女博士S.A.纳拉扬的《拉贾?拉奥其人其作》。后者的著作是她在1971年提交给迈索尔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拉贾?拉奥和印度英语小说》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纳拉辛哈的书除引言外,包括四章:短篇小说、《甘特普拉》、《蛇与绳》、《猫和莎士比亚》。后者的著作除了论述纳拉辛哈提到的作品外,还增加了论述《克里洛夫同志》一章。关于纳拉扬的论著包括B.S.戈雅尔主编的《R.K.纳拉扬评论集》、M.K.奈克的《讽喻意识:纳拉扬小说研究》、S.N.纳塔的《纳拉扬小说研究》、N.库马尔的《纳拉扬小说中的女性》和C.N.室利纳塔主编的《关于R.K.纳拉扬的近期论文选》。两本论文集中的作者均有一半为西方学者,这显示了纳拉扬的国际声望,也显示印度英语文学在西方得到相应的重视。2006年10月10日至12日,印度学界在纳拉扬的故乡迈索尔召开纳拉扬诞辰10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者来自世界各地,研究纳拉扬小说的中国学者、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春景博士参会并发言,这是到会的唯一一位中国学者。这表明,中国学界已经开始参与到纳拉扬研究或印度英语文学的国际学术对话中。无论是对中国的印度文学研究或是中印文化交流而言,这都是利好的消息。
就印度英语文学而言,西方学界也推出了一些研究成果。一般说来,印度学者和西方学界习惯将奈保尔、拉什迪、安妮塔?德赛和维克拉姆?赛特等散居海外的印度裔作家与纳拉扬、安纳德、阿米塔夫?高士和阿伦达蒂?罗易等印度本土英语作家一道统统视为印度英语作家进行考察。本节研究只涉及印度本土英语文学诸多复杂问题,而在下一节单独考察印度学者包括印度裔流散作家在内的流散文学研究。印度学者关于印度英语文学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限于篇幅,本节只能对近几十年来印度学界相关研究的某些方面择其要者介绍一二。
一概念辨析
首先看看印度英语文学的概念辨析。根据N.D.R.钱德拉等印度学者的考证,表达“印英的”的英文单词是IndoAnglian,它首先出现在1883年。当时在加尔各答出版了一本书,题目中含有IndoAnglian Literature(印度英语文学)的字眼。从印度本土学者的眼光来看,这本书是印度英语文学最初的范本。1943年,因加尔用IndoAnglian Literature作为自己当年出版的处女作的书名。后来,因加尔以这个英文标题一再出版新著,IndoAnglian Literature即“印度英语文学”的称谓不胫而走,逐渐风行印度文学界。到了现在,作为印度对世界英语文学的重要贡献,IndoAnglian Literature 即“印度英语文学”这一术语已经被印度学界广泛接受。
钱德拉认为:“事实上,IndoAnglian(印英的)这个术语是被杜撰来以区别于另外一种叫做AngloIndian(英印的)的关于印度的创作。后者指的是英国人涉及印度主题、背景和动机的文学作品。”有的学者认为,AngloIndian Literature(英印文学)是指在印度生活的英国人写作的印度题材作品。这种英印文学带有强烈的印度本土色彩,业已成为英语文学的一部分。当然,也有部分学者遣词造句时,喜欢采用IndoEnglish而非IndoAnglian。因为,IndoAnglian意指印度与英国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而非表示一个国家的语言。但是,因加尔坚持认为,使用IndoAnglian这个术语的好处在于,它既可作形容词“印英的”,也可以用做名词“印英人”,而IndoEnglish则不能这么用。因此,IndoAnglian这个词语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且生动形象,完全能够表达印度英语文学的涵义。V.K.戈卡克认为,IndoEnglish应该用来指称翻译作品,即被译为英文的印度方言文学作品。它也可以用这个词语来表达:Indian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照此标准,某些印度学者关于《罗摩衍那》的英文译作就可以归入这个范畴。钱德拉总结道:“综上所述,可以说,相对于上边所讨论的任一术语,因加尔使用的IndoAnglian一词已经获得大家一致公认。因此,我们可以将IndoAnglian Literature视为印度作家用英语创作的、以印度为主题和背景的文学。”而因加尔认为:“印度英语文学既是印度文学,也是英语文学的变种。它既吸引印度人,也应该使英国人感到有趣。”
二历史分期
N.D.R.钱德拉认为:“般吉姆?查特吉?钱德拉(1838-1894)是创作英语小说的第一个印度人。他的《拉贾?莫汉的妻子》(Raj Mohans Wife)标志着印度英语小说的开端。这部小说出现在1864年。”其实,早在般吉姆的英语小说出现之前,近代印度思想启蒙家拉姆?莫汉?罗易(Ram Mohan Roy, 1772-1833)等人的英语散文就已经出现。例如,他在一篇题为《传教士与三个中国信徒的对话》的讽刺性短文中,借一场东西方对话描摹了中国人的机智。这些情况表明,如果从罗易开始英语写作的十九世纪初算起,广义上的印度英语文学也至少有着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很多印度学者对印度英语文学的历史分期进行过探讨。这里介绍两位学者的观点。
因加尔曾经将印度英语创作(Indian English writing)亦即广义的印度英语文学分为五个时期,按年代顺序依次是:1820到1870年,1870到1900年,1900到1920年,1920到1947年,1947年至今。印度学者J.贾延(Jasbir Jain)并不赞成这一分期。他认为,这种分期在二十世纪末的学者看来,显然已经过时了。钱德拉也把印度英语文学发展史分为五个时期。他的着眼点主要是印度英语文学的代表性文体小说。他认为,十九世纪中期到1930年为印度英语文学的第一个发展时期。它涉及文体发展的问题,即西方浪漫主义和历史主义创作观的协调,这一时期也是印度开始争取民族自由的开端。第二个时期是指1930到1950年间。M.R.安纳德、R.K.纳拉扬和拉贾?拉奥开始创作并崭露头角。1950到1970年代末是第三个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一些比纳拉扬等英语三大家更年轻或与之大约同龄的印度英语作家开始登上创作的舞台,他们是桑塔?罗摩?拉乌(Santha Rama Rau, 1923-)、卡玛拉?玛康达雅(Kamala Markandaya, 1929-)、巴帕尼?巴塔查利雅(Bhabani Bhattacharya, 1906-)、阿提亚?侯赛因(Attia Hossain, 1912-)、纳扬达拉?萨格尔(Nayantara Sahgal, 1927-)、安妮塔?德赛(Anita Desai, 1937-)、阿伦?乔西(Arun Joshi, 1939-1993)、库斯万?辛格(Khushwant Singh,1915-)和曼诺哈尔?马尔贡加尔(Manohar Malgonkar, 1913-)等等。第四个时期指1980到2000年。它以拉什迪1981年出版的轰动东西方世界的《午夜诞生的孩子》为标志和开端。这一时期的印度英语作家尽情地自由展示语言、奇想、反讽等写作技巧。维克拉姆?赛特(Vikram Seth, 1952-)、阿米塔夫?高士(Amitav Ghosh, 1956-)、沙西?德鲁尔(shashi Tharoor, 1956-)、罗辛顿?米斯特利(Rohinton Mistry, 1952-)、芭拉蒂?穆克吉(Bharati Mukherjee, 1940-)、阿伦达蒂?罗易(Arundhati Roy,1960-)、 裘帕?拉希里(Jhumpa Lahiri)、乌帕马尼亚?查特吉(Upamanya Chatterjee)和沙西?德斯潘德(Shashi Deshpande, 1938-)等人。其中,穆克吉和赛特等人大多数时候居住在英美进行创作,显示出流散作家的基本特色,这和以前在印度定居的印度英语作家很不一样。贾延对这种分期的学理依据解释说:“上述分期主要是考虑到这些因素:文学发展,文学定义,主题的开拓,更为明晰的语言自由意识,散居和身份诉求。”作为一家之言,贾延学术探索的勇气值得肯定。客观来看,他的分期有一定的道理。照此分法,二十一世纪初应视为第五个时期,英语文学中关于创作主题、创作风格的实验性质越来越多。安妮塔?德赛的女儿基兰?德赛等人的崛起是第四、第五个时期里值得注意的现象。
三代表作家
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印度学者对印度英语文学代表作家的认识开始明朗。以老资格的研究者C.D.纳拉辛哈为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在K.M.乔治主编的《比较印度文学》一书中负责介绍印度英语文学发展史。他分类介绍各体英语文学及其代表作家。如在英语诗歌部分,他把T.杜塔(Toru Dutt, 1855-1876)、S.奈都(Sarojini Naidu, 1879-1949)、奥罗宾多和泰戈尔视为殖民时期即印度独立以前的代表性诗人,把D.莫内斯(Dom Moraes)、尼斯姆?厄泽基尔(Nissim Ezekiel, 1924-)、P.拉尔(P. Lal, 1929-)和卡玛拉?达斯(Kamala Das, 1934-)视为后殖民时期的代表诗人。纳拉辛哈心目中的优秀小说家是纳拉扬、安纳德和拉贾?拉奥等英语小说三大家以及G.V.德赛尼(G.V. Desani, 1909-)、M.阿兰塔纳拉扬(M. Ananthanarayan, )、巴帕尼?巴塔查利雅、曼诺哈尔?马尔贡加尔、阿伦?乔西、卡玛拉?玛康达雅、安妮塔?德赛和库斯万?辛格等人。纳拉辛哈心目中理想的短篇小说家非纳拉扬等三大家莫属。他认为,奥罗宾多和泰戈尔的英语戏剧成就有限,其他戏剧家的成绩也不突出。关于英语写成的文学批评理论,纳拉辛哈认为,奥罗宾多的《未来诗歌》、A.K.库马拉斯瓦米的《艺术本质的变迁》和《湿婆之舞》、M.西里亚南(M. Hiriyanna)的《艺术体验》(Art Experience)、K.R.S.因加尔的《印度英语文学》、M. 穆克吉的《再生的小说》和他自己的《天鹅与鹰隼》是优秀之作。但是,不知何故,他忽略了泰戈尔的文论。从上述这些例举可以看出,纳拉辛哈认为,印度英语文学中的诗歌、小说乃至文学批评理论皆有很大成就,但戏剧次之。对于英语小说家的认定,因加尔在1983年出版的大部头著作《印度英语文学》中也基本上遵循纳拉辛哈的选择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