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47400000028

第28章 中华文化探秘 (11)

下面讲讲缘起,现在在中国,缘起已经变成一个很通俗的名词了,缘在佛教里面本身就是讲条件。其实佛教很难懂,佛学很深就在于它有一些专门的名词概念,实际上翻译一下就是很浅显的道理了。缘起强调一切的一切都是各种条件的聚合,这是佛教的最基本思想,它所有的哲学都是由此展开的。我讲得通俗一点,比如说一个房子,房子无非就是门、户、屋顶这些东西的聚合,有没有一个真正称之为房子的东西呢?我们只要把屋顶掀掉、把门窗拆掉,这还有没有房子呢?就没有了,是各种东西聚合在一起你给他一个名称叫做房子,否则并没有任何的东西。

往下看就是无我,无我就是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事物和人都没有一成不变的。佛教最初在一定意义上讲是无神的,也不讲人是有灵魂的。

下面讲五蕴,讲人是色、受、想、行、识的聚合,色就是物质现象,受是感觉,想是思想、观念、认为,这些凑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人。把这些分开以后,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人。这里面一切都是条件的聚合。

生死轮回也被认为是这样的,所以这里就有了四谛,四谛既是佛学的哲学,也是佛学的一个最根本的信仰。四谛大家不太陌生,大致意思就是说人生是苦的。佛教对人生苦难分析得非常细微,把人生的苦难分成了无数多的种类。最基本的大家知道是刚刚讲到的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大家肯定能够体会得到。

下面再讲欲望,人的很多苦的来源是由于追求欲望。我们讲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个欲望满足了,新的更多的欲望又产生了,人被满足的欲望实际上往往是有限的,所以有一句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经常有一个情况就是常说只要这个实现了我就满足了,但是往往满足了这一点之后你还是不会满足。简单的例子就是生活,先是要满足自己的吃、住,等到满足吃、住以后看到人家都成家立业了,就会考虑讨个老婆了,有了家庭以后有50块钱买什么东西都不够,那就会想我要是有2000元的工资就如何如何,实际上真正有了2000元钱还会有接下来的欲望。这就是佛教里讲的人的欲望太多了。

之后是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就是跟喜爱的人往往不能聚在一起,而最喜欢的东西往往会跟你分离。怨憎会就是我们汉语里讲的不是冤家不聚头,最讨厌的人偏偏就是跟你在一起打交道的人。

另外就是五蕴炽盛苦。实际上换句话说,人之所以为人,构成人、构成人生本身就是痛苦的,人就是各种条件的聚合,而这个聚合本身就充满了痛苦,所以第八个苦就是说人就是痛苦的结合体。

日常生活中碰到有些人会心烦,我也去劝别人,我说你去读读佛经就知道了,人生本身就是痛苦的。经常有人会觉得烦恼,我说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如果是你一个人的那就好办了。佛教里归纳出了一些普遍的问题,也就是说你只要在生活当中,这些问题就是难以避免的,既然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那你就不要为这件事特别烦恼了,因为每个人都一样。回去以后有空慢慢体会慢慢做,特别是之前遇到一些不愉快的时候,读读佛经是有一定作用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讲,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有本难念的经。坐在这里大家谈的都是高兴的方面,人生确实也有高兴的方面,佛教是一种分析、一种看法,我想并不能代表全部,人生是有幸福的,但是人生确实也有痛苦,人生的痛苦构成了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吃肥肉,如果吃了肥肉为了油而烦恼,这就是自寻烦恼,因为这是一个整体,没有油就没有肥肉。

刚才讲到任何事情都是缘起,都是条件聚合,佛陀就分析痛苦的原因是什么,他思维的方法是消除了原因就解除问题了。佛教当中,认为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有果的。这跟佛教的教义也是结合在一起的,自己要修行,做了坏事也会有报应。佛教强调业报,“业”就是做的事,当然不一定是具体做出来的事,思想里面想到的也是。身、口、意三业,身就是做出来的事,口就是比如骂人了,意就是心里想的。大家知道善恶报应是人的普遍心理、普遍要求,也是一个普遍的现实。比如说在《周易》里面有一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意思就是说这个家庭如果做了好事就会有好的回报,古时候谁考上状元了就会说这家积德了,这是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道教也是这样。但是佛教不一样,什么事就必然导致什么结果,谁做的事必然要谁来承担后果,所以在佛教里面有一个简单的概括——自作自受。比如说你骂了人,你遭到了报应,肯定是报应在你身上,在佛教看来,善恶果报必然是针对为善为恶的主体来讲的。

它还有第二个特色,跟前面讲的中国的不一样,中国的讲法报应还可以惠及子孙或者是殃及子孙。我们说抬头三尺有神明,是指冥冥之中有一个赏善罚恶的主宰。中国文化有两大特色,第一个是祭祖祭天,第二个是鬼神崇拜,中国人太讲究祭祖,强调现在的幸福是祖先保佑。而佛教非常强调自作自受,业报轮回。

佛教讲解脱的一个核心是自我解脱,刚刚讲了佛陀是觉悟者,佛陀之所以能够解脱是因为他有无上的智慧,他得解脱是慧解脱,不依靠其他人,不依靠鬼神,不依靠上天,依靠自己,所以佛教的一切修行应该说都是为了开发自我,要自我解决。刚刚讲到的禅定也是为了开发自我。有些人认为神通广大,佛法通天,佛教当中并不否认这个,因为在外道修行中间也能获得,包括禅定,古印度有瑜伽,瑜伽是一种人天合一的方法。佛教当中也承认神通,比如天眼通、天耳通,但是这并不是佛教所追求的,佛教认可的是,你修了佛法自然会有神通,但是这不是你所追求的。佛陀有十大弟子,大弟子是神通第一,有一次他外出,被人乱棍打死。有些人很不理解,问佛陀,他跟你学佛,学得最好,而且他号称神通第一,最后被人乱棍打死,为什么他不能用神通救自己?佛陀讲,神通不抵业。意思就是说他杀了无数生命以后,最后必然会遭到乱棍打死的报应。

刚才讲人生是痛苦的,所以一定要修行。这里追根溯源,最后释迦牟尼追到无名。无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愚痴,无名就是愚昧无知的意思。佛教把一切痛苦、烦恼的终极原因归结为无名,也就是对宇宙人生道理的不了解。刚才讲了,一切都是一定条件下的聚合,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东西,所以也没有值得你起心动念去追求的东西。

什么是法印?就是符合佛法我给你个印章。就像发的文件上面盖个章,表示认可了。法印是佛法,有千条万条,符合佛法就给个法印,意思就是说这是佛法的依据。万法无常,一切东西都在变,包括人。各种聚合、我所面对的世界,一切的一切都是一定条件下的聚合。这些东西在当下的时候以为是真的,费尽心思在那里计较,其实换个角度看这些东西就是过眼烟云,佛教认为无名就是对这个不了解。

无名下面,人就会有贪欲。我们经常讲贪是万恶之源,一切的罪恶都源自于贪欲。佛教当中讲了,为什么会有贪欲,就在于无名,因为无名才会有贪欲,在贪欲的指导下才会去追求、才会去付诸行动。也有人专门研究,如果大家有兴趣回去看一下,从无名到有贪欲,最后付诸行动,因为有了行为就会升级,之后到达了业,到达了业就会有报,有生有死。这是对个体生命的重复,从十月怀胎,到了慢慢有了感觉器官,之后对外界世界有了感觉,有了感觉以后会有喜好,有了喜好以后就会有取舍。我们讲十二因缘,过去、现在、未来有三世,有两重因果,由过去的原因导致了你有此生的结果,你此生此世所作所为又导致了未来一世的结果。这个信不信是一回事,但是它帮助你换一个角度来看人生,有的时候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我们经常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人生的生死仅仅以生死来看有它的局限性,要跳出生死来看。当然我们不可能跳出生死,佛教当中说的是要以跳出生死的眼光来看生死。佛教里面有一个说法,你思考一下未出世之前你是什么,或者人从何来,到哪里去,他讲人生的意义,不是说我当下的意义,而是说在你未生之前,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要从这个来分析。

有时候有一些是很抽象的理论,为什么是过眼烟云,为什么会对这些过眼烟云有追求呢?下面我要讲一个空门的概念,这个概念往往会引起很多人的误解,很多人认为佛教就是遁入空门、四大皆空。在理论方面我说明一下,佛教的很多理论学说也围绕这个展开了争论,中国人对这个问题也产生了一些误解。“空”跟“无”要区别开,一切皆空不是一切皆无,这是一个非常根本性的区别。中国人对这个问题接受起来有一个过程,从汉代佛教传入,一直到魏晋时期的玄学,玄学当中讲到的是有和无。当然玄学要从老子、庄子谈起。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逍遥游》,在中国有一个共同的普遍看法,是从有和无相对来看的。老子讲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什么?道就是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大家经常听到老子《道德经》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包括佛教当中也是这样,有人说是睁眼说瞎话,明明大千世界在这里,却说是空的。其实这是对佛教的误解,佛教讲的空不是无,无是对有的否定。这里有一瓶水,我把水拿掉就是无,无是对有的否定,就是没有了,而佛教的空是讲这瓶水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成为水,有这个盖子,有这个瓶子,由工人灌进水,所以才成为一瓶水。如果我现在把盖子打开,拿个茶杯过来,把这瓶水倒到杯子里,这时还说有一瓶水吗,没有了,我们说这是一杯水。如果我把瓶子剪成一片片的,这时还能说是瓶子吗,只能说有一片片的塑料片。佛教讲的空的意思是,不要以为真的有一瓶水,你要知道所谓这瓶水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各种因素的聚合而已。我讲这瓶水是空,意思是告诉你,这瓶水有,但是它本性上是空,而不是说有这样一个真实不变的东西等着你去追求,你不要以为这里真的有一个瓶子。佛教讲人生,也可以以此来展开,包括我们讲宇宙、讲人生,佛教讲的“空”就是这些。

佛教里讲三谛:空、假、中。只有把这三个放在一起才构成完整的思想。抽象的哲学其实还是在解析人生,人生有时候不从这个角度去看就看不透。空、假、中就是空和假的中,不要以为空就是无,这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佛教当中特别强调“假”,这瓶水是一定条件下聚在一起的,有瓶子、有盖子、有标签、有水,聚合在一起以后我给它个名称——一瓶矿泉水,实际上缘聚就叫矿泉水。如果缘散的话,道家追求长生不死,佛教就笑它了,任何生命有生必有死,怎么可能有长生不死呢?有聚就有散,既然各种东西聚在一起,那么它就有散,人生所有的功名利禄、所有的金钱财富都是要散的。

他并不否认这个东西,空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家认为这个东西是不真实的,你以为有一瓶矿泉水,因为真实的东西是不变的,佛教里有真无,真的东西是不变的,我们讲真金不怕火炼,一烧就没有了就不是真金。既看到这个东西的存在,又看到这个东西的假,这才是符合中道的看法。在佛教当中有中道,也就是说不要走偏激,不要一会儿是无,一会儿是有。就像人生一样,有些东西一定要追求,非要得到不可,但是一旦遇到挫折以后就不要了。在这方面跟儒家的中庸有点相似,但是不完全一样。这是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时的一种思考,佛陀当年出家之前至少在当时享尽了各种物质生活,当时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享乐主义,一种是苦行主义。苦行主义就是说要灵魂摆脱肉体,要让肉体苦行,以让灵魂解脱。享乐主义就是过一天算一天,不考虑不高兴的事情。佛陀当时两种都经历过,所以他的解释就是不要走偏锋,而要从正面从中间进行,这就是前面讲的空、假、中这一完整的看法了。

佛教发展历程

同类推荐
  • 妄谈疯话

    妄谈疯话

    诠释豪情人生的态度,剖析官场弊事的怪象,演绎男女情爱的风韵,解读处世哲学的智慧。
  • 美国教育借鉴力

    美国教育借鉴力

    本书从亲和力、激励机制、社区协同等几方面,对美国的教育最新研究进行了编译并作了点评分析,并与中国的情况进行对比研读。
  • 教师公文包-教师保健

    教师公文包-教师保健

    本书从教师健康保健的实际需要出发,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教师应具备的自我保健的知识和方法,涉及教师自我保健的各个方面。
  • 电视与未成年人心理

    电视与未成年人心理

    本书从传播心理视角出发,结合大众传播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相关理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与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电视接触特点及使用模式:在现实收视情境中,通过质的研究方法获取数据,考察中国电视节目与未成年人心理的应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进而提出传者素养提高与未成年人媒介教育两方面的改善策略。
  • 陪孩子一起成长:与家长谈中小学教育

    陪孩子一起成长:与家长谈中小学教育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教育”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报纸、刊物、书籍、文件上,出现在一般老百姓的话语中。如今,恐怕很难找到不知道“教育”或不懂得教育是什么的人了。然而若要给教育下个定义却并不那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每个人也很熟悉家庭的含义,然而,当我们给家庭这个词下定义时,却感到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社会学、教育学和家庭教育学的专家学者是这样解读家庭的。家庭也是个人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地全面发展,我们精心编著了此书,意在为家长提供中小学教育的全面指导。
热门推荐
  • 福尔摩斯全集(上)

    福尔摩斯全集(上)

    在风雨交加的深夜,一个阴森幽暗的空宅里,一具龇牙咧嘴、面目狰狞的死尸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他身边的墙上写着两个血字——“复仇”,到底谁与死者有着血海深仇呢?福尔摩斯与凶手展开了机智的周旋……
  • 神临战记

    神临战记

    万年之前,光明与黑暗诸神在大陆之上爆发大战,对大陆造成巨大破坏,几近将其毁灭。大战之后,为避免大陆毁灭,诸神约定不允许任何神出现在大陆之上,只允许通过神力降临在凡人身上给予力量,及来获取信仰。这一方大陆被称为神临大陆。神临等级的划分:创力神、大力神、巨力神、斗灵神、战灵神、胜灵神、地元神、天元神、玄元神.新书求收藏、推荐!更为看书的兄弟们,给予多多支持,有建议尽管提。尽力写好作品回馈大家。
  • 碧释

    碧释

    她是天之骄女,公主之身。他是妖邪少年,魔鬼之子。当互不相关的男女对上,联手惩恶扬善,查案立名。你不服输,我不让赢,到最后,是她赢得少年心?还是他抱的美人归?
  • 公主重生之倾世妖娆

    公主重生之倾世妖娆

    她性子冲动外向,单纯热血,痴恋于他,苦等五年却最终等来一场空。全族被灭,父亲兄长皆被他所杀。和蔼的继母,天真的庶妹,都是虚伪的假象……她含恨而亡,却幸得重生,所有害她的,欠她的,她都要一一讨回!
  • 无间道之贼喊捉贼

    无间道之贼喊捉贼

    警察抓小偷,天经地义。贼喊捉贼,天荒夜谭。一群鸡鸣狗盗之辈、神婆妓女之流...又如何演绎一部荒诞不经的贼喊捉贼故事,陈铺酸甜苦辣咸的各自人生。
  • 风倾大陆

    风倾大陆

    风华绝代的曼妙女子林帘曦,因为好闺蜜艾火的背叛,跳湖轻生到异世界——竞标大陆,遇到冤家路窄的南曜宸,却有不得不跟他一起寻找神器,他们还会发生什么......
  • 剑指苍穹:以剑之名

    剑指苍穹:以剑之名

    童言无忌的她,问他若她成魔,是否还愿意跟随于她?他顿了顿,眼神中流出一股忧伤,但只是一瞬立马笑着说:“如果你成魔我便跟着你成魔,若你想成仙我便助你成仙,想成人我必让你成人,只要你开心了就好!!”那一天,是繁花季节开得最旺盛的一天!谁也无法预测,之后的花开得如何,败落在哪一天。她痴痴的看着他,她认为这只是友情。可是,当她明白这是什么情愫,是否还来的及?
  •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

    向巴菲特致敬的一本书。在历经六十载栉风沐雨的航行中,沃伦·巴菲特在投资的海洋中遭遇过无数挑战,却依然继续演绎着他无与伦比的成功。他谦逊、正直、智慧的品质赢得了世界各地千万人的爱戴,并点燃了人们对于他如何投资成功的强烈好奇。这就是为什么罗伯特·哈格斯特朗相隔十年之后,再次完成《巴菲特之道》第3版的原因。伴随着巴菲特的个人经历和职业历程,这本书还介绍了很多重要人物,从本杰明·格雷厄姆到菲利普·费雪,再到查理·芒格,他们影响了巴菲特的投资观。哈格斯特朗将巴菲特的投资方法进行了分解,并演示了为何巴菲特的方法"并未超出任何人的能力范围"。
  • 安娜·卡列宁娜(上)

    安娜·卡列宁娜(上)

    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
  • 课外雅致生活-脚下的旋转,足球

    课外雅致生活-脚下的旋转,足球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