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青年男女相恋,两情相悦,用不了多久就会像夫妻一样生活在一起。尽管这种现象在许多老人看来非常不可思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同居者越来越多。
为什么人们要选择同居?西方经济学家对此解释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结婚成本太高。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和过去截然不同了,购买房产要按揭贷款,布置新房要添置家具,结婚之后要赡养双方父母和养育孩子。林林总总,琐碎的事情让人们发觉,一结婚就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成本。尤其是过早结婚带给人们的难题越来越多,加之外部世界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夫妻在生活中面临的变数越来越大。
有很多人开始害怕结婚,但又想享受婚姻生活带来的一切乐趣与好处。于是,他们就想到了同居。
其次,离婚的成本也很高。不要以为两个人觉得不合适,就可以很轻松地离婚。结婚不单单是两个个体的联姻,还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当夫妻感情破裂时,首先损失掉的就是几个家庭之前的感情投入——无私的关爱都等于白费。尤其是夫妻双方在投入了很长一段时间来熟悉和对待对方后,一旦离婚,过去的一切都成了竹篮打水。还有,离婚要涉及财产和抚养孩子的问题。一旦离婚,双方的共同财产被分割,财富就会少掉一半,而孩子的抚养费用也成为不可忽略的重要支出。况且,离婚带来的精神压力、健康压力亦需要人们掏腰包来解决。
从某种意义上看,同居很像一张信用卡。有的年轻人想利用它进行婚姻的提前消费,就如“试婚”一样。他们通过同居来了解彼此,再进一步形成对夫妻生活的尝试。
于是,同居就成了许多人眼中一个能规避婚姻重大责任和压力的“理性”选择。这些人相信,它使相爱的人能像夫妻一样照顾对方,从而避免了孤独。
尤其是对再婚的男女来说,他们之间本身就很难再轻易建立起对彼此的信任和对婚姻的依赖,遇到问题往往采取较为极端的方式来处理,因此,不成功的比例往往比初婚还高,此时选择同居就可以给彼此一个回旋的余地。
经济一点通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
5、 嫁人与嫁钱的现实冲突
如果你认为爱是与金钱无关的,那就大错特错了,鄙视金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爱情、生活、婚姻、事业等样样都离不开金钱,或者说爱情绝不能与金钱和物质无关。
有两位大学同窗,毕业后分别在北京、上海供职,毕业六年后两人偶然相遇,甲乙二人同时问起对方的婚姻状况。
甲对乙说:“我刚买了房子,正攒买车的钱。女友说等我买了车就跟我结婚。”
乙叹了一口气,说:“真羡慕你呀,女友那么通情达理。我两年前买了房,一年前买了车,可女友仍不愿跟我结婚,她说要等到我买得起房车了,再考虑婚姻大事。”
“别跟我谈钱,谈钱伤感情”,这话听起来几乎让每个人都为之动容——义气,够哥们儿。
“别跟我谈感情,谈感情伤钱”,深深的无奈让人心酸。
钱和感情本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但社会发展到现在,现实社会出现了现实的婚姻和感情,甚至明码标价,令怀揣浪漫情怀的人大为不解。圣洁之吻能够用货币和斤两作为衡量的标准吗?是的,这是真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按经济学家的观点,社会只要出现了需求和供给,就会导致商品交换。
在现代社会中,金钱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它早就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一个人没有钱,那么他在社会上就寸步难行;有了钱,就可以轻易得到很多资源。由于钱有这么大的作用,所以它就有了一种令人疯狂的魔力。钱,也成了许多人最向往的东西,在有的人眼里,只要有了钱,就能拥有一切,他们认为金钱是万能的,有了钱就必然会有幸福。
当然,我们知道这种观念肯定不对,因为幸福不是以金钱的多寡来衡量的,幸福只是人们的一种心灵感受。也许有的人在没有成为富翁前很幸福,而成为有钱人后反而不幸福了,因为欲望是无止境的,能否适当控制欲望决定了我们能否获得幸福。致力于幸福学研究的心理学家认为,幸福就是人的渴求被满足后的愉悦感觉。物质和金钱的满足能带来愉悦感,感情的满足也能带来愉悦感,两种愉悦不可相互替代。尤其是爱情和其他感情方面的享受,常常不是物质和金钱所能完全解决的。
《编辑部的故事》中余得利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这话道出了实情。因此,现实生活中,有房有车很重要,但如果没有房和车,是否同样能寻找到幸福呢?这值得深思。我们不要让感情伤了钱,更不要让钱伤了感情。
经济一点通
幸福指数,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而幸福感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
6、 婚姻与爱情,这是两码事
婚姻生活远比爱情来得更长久、更细致、更现实。婚姻能够彻底地改变一个人,从外表到内心。爱情和婚姻的温度是不同的,爱情是滚烫的,而婚姻却是温暖的,许多人正是无法适应婚姻与爱情的温差,而使他们的婚姻走向破裂。
有个男子双目失明,但是他的太太买衣服时,他总是会发表意见。他俩手拉手坐在一起,听店员形容衣服的样式、颜色。店员介绍了几套后,他会突然说:“×××套最好。”妙的是他选的衣服总是太太最喜欢的。“你哪儿学来的好本领?”服装店老板有一次问他,“怎么不会选错呢?”
“这不难,”他答道,“她喜欢哪一套衣服,我可以从她的脉搏跳动中发觉。”
同样是婚姻,有的人从中找到了幸福,有的人遭到了不幸。就像婚姻中典型的“交换”案例一样,有一方支付物质成本,另一方付出青春和美貌。然而青春美貌是短暂易逝的,一旦容颜老去,不能满足对方需求,而对方满足你的需求的质量却没有相应下降,对方很容易会因为付出和得到的不对等而心理失衡,这种交易也就很容易“破裂”。
婚姻,直白地说,就是一个性别、物质、权力、容貌等资源交换的市场。但我们必须看到,这其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是可变量,比如,有的人很有钱,他(她)可能就不太在乎对方的物质条件,而会把对方的社会地位和年龄、美貌等当成重要的参数;有的人很缺钱,就会把钱看得很重要,这就是出现傍大款和傍富婆现象的原因,其实这也是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婚姻就是一个各取所需的市场,也是一个相互满足的市场,至于结局是幸福还是痛苦,取决于你的需求和供给是否均衡,更取决于你的态度。一味地向对方索取,在对方身上寻找能满足自己需求的资源,却吝啬于付出,是很难达到这种“市场均衡”的。婚姻的维持需要双方的奉献,这样的婚姻也才更稳固、更幸福。
经济学家说,一个人在婚姻中的行为或地位,与他所处的“婚姻市场地位”密切相关,而且这种地位会随时间而变换。
案例中的这对青年男女,年纪相当,当年也算“门当户对”,在婚姻市场中,他们之前是处于相对“均衡”的地位。但丈夫成名后,他们的市场地位就发生了变化。丈夫成了明星,有了财富和名气,相对于妻子“庸庸碌碌”的境况,丈夫在婚姻中的“市场地位”显著上升。而且,在美女如云的影视界,这位明星丈夫“移情”的机会也无限增多。于是,婚姻生活的跷跷板开始不平衡,当这种不平衡演变到一定程度后,婚姻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不知不觉中,“买”和“卖”已经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要你与他人打交道,你就会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地有这种行为,包括与你的同事、上司、恋人或者配偶,这种行为时时刻刻都存在。很多时候,我们无意甚至不屑这种类似商业的行为,但它还是如影随形,或许表象并不是金钱或物质,但总有一架“天平”在你的内心深处,随着时光流转衡量得失。因此,昔日恩爱的情侣成为陌路人,与其说是感情消逝,不如说是得失不公。
经济一点通
均衡,在经济学中一般是指经济体系中变动着的各种力量处于平衡,因而变动的净趋向为零的状态。
7、 现代婚姻,也需要门当户对
门当户对是指双方家庭的为人处世、文化素养和家教家风要相近。前两者决定着一个家庭的家教要求,长期的家教又会形成家风,家风会培养形成家庭成员的基本素质及人生价值观。而素质的高低、人生价值观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对人、对己、对事的态度不同,甚至会全然相反。爱人之间的相处,离不开对人对己对事的态度,感情融洽与否,婚姻美满与否,寻根究底,都有一个门当户对的问题。
小文和小凯是大学同学,两个人在学校时谈起了恋爱,难分难舍。但毕业后,双方的父母却不同意两人在一起,因为小文家境较好,从小娇生惯养,而小凯则家境贫寒,家庭负担较重。后来两人还是坚持结了婚,可是婚后的琐碎生活给他们的爱情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他们虽然有很多相同的爱好,可以一起分享快乐和忧愁,但是,他们有着更多不为人知的不同。比如挤牙膏的方式,一个从底部,一个从中间,他们为此吵了很多次。虽然听起来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这样的不和谐多了以后,两人终于意识到,是幼年的生活背景造成了他们不同的生活习惯。
他们开始发现两个人的婚姻生活是需要习性相近的,而不同的习性只会让一方包容或者隐忍,或者双方都变得不客气。相同的性情使两个人滋生了爱慕,而相同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却是两个人和谐相处的保证。小文和小凯在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上的不同注定了他们的婚姻只有以悲剧结束。
很多年轻人认为门当户对是旧社会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的产物,实际上门当户对并不是一种保守的观念,在今天仍有一定的意义。它是保证婚姻美满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经济学家看来,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是达到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这群人中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换句话说,在不使其他人受损的情况下,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况)。
假设一男青年婚前的生活质量为X,一女青年婚前的生活质量为Y,婚后一起生活带来的共同所得为一个常量m。
由于他们共同拥有双方的资源,所以婚后的每人所得分别是(X+Y+m)/2。
如果男女不门当户对,那么X和Y相差极大。不妨设X=3,Y=9,那么婚后的各人所得为(3+9+m)/2。
当m<6时,婚后各人所得小于9,此时女青年的生活质量下降了,则她对婚姻是不满意的。
当m=6时,婚后各人所得等于9,此时女青年的生活质量与婚前没有变化,则其对婚姻不是很积极。
当m>6时,婚后各人所得大于9。此时,男、女青年的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改进,皆大欢喜。
所以,两人的婚后所得至少要达到6,才能维持婚姻的稳定。
如果是一对门当户对的人,假设X=Y,那么,只要m>0,两者的生活质量都能得到改进。显然,这样的婚姻最容易使双方满足。
据此看来,门当户对并不是什么封建残余观念,它是人们在几千年的婚姻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理性的选择,其背后有着深厚的经济学底蕴。
经济一点通
资源配置,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到各个领域中去,以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资源耗费,获取最佳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