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式收尾的基本特征是运用社交手段向对方发出礼节性邀请或正式邀请。前者的效用体现了“客套式”所需的礼仪;后者则表现了友谊的生命力。
如“客套式”邀请:“如果您下次路过北京,请到我们家来做客。再见!”
如正式邀请:“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吧,后天下午5点钟请你到我们家吃顿便饭,那时我们再长谈吧。再见!”
上述这两种邀请式收尾语,在社会交际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客套式”邀请也是一种礼节;正式邀请更是一种友好和友谊的表示。运用这种结束语,无疑是符合社交礼仪的。
表达不同意见的秘诀
生活中,我们常会对一些问题产生不同的意见,当我们想发表异议时,怎样才能表现诚恳,又能使人高兴地接受自己的意见呢?
一、先退让一步,再提出反对的意见。
在表示不同意见时,应该先退让一步,表示自己在某些方面同意对方的意见,也很仔细地考虑过他的意见;然后再说明自己的建议,如此将使对方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你不妨这样说:“我考虑过你的提议,这个建议很好,不过,有些问题可能还需要再商量。”或是“我十分同意你的意见,只是我有一些建议,希望你能听听看。”
二、婉言陈述,吸引对方一起讨论。
在表示反对之前,你不妨以慎重的态度,请对方再斟酌考虑一下,让不愉快的情绪降到最低,然后再提出你的意见。你可以这样说:“你提的问题很重要,是否可以重新再仔细地讨论一下,你觉得如何?”
“你是否可以再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或建议,我的看法是这样应该也不错……”这种态度不仅表明你愿意考虑接受对方的意见,而且表明你对他的意
见很感兴趣,可使对方乐于跟你讨论,接受你的意见。三、褒贬倒置,营造和谐气氛。在提出反对意见前,你不妨告诉对方,有一些人也和他有同样的观
点。把批评性的话先以表扬的形式讲出来,这样可以帮助你在和谐气氛中否定对方的意见。你可以这样说:“你提的意见很好,不少人和你有同样的看法,不过……”或者说:“我明白你的假设很正确,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但是在实行方面……”
四、回避焦点,缓冲正面的纷争。你可以表示同意对方的意见,但说明有些人不赞同,然后再针对不完
善的地方提出质疑。五、重复对方的意见,以提醒对方再次考虑他的意见。在发表不同意见的过程中,许多人说话时往往粗心大意,所说的话
可能不够完善,这时你不妨用询问的口气、适宜的语调重述对方的意见,表示希望得到再次的证实,使对方能重新思考,加以修正。比如,有一人在座谈会上批评学校管教学生不严时说:“学校对于学生太过溺爱,使学生越来越放肆。学校应该要学生做他们不喜欢的事,至于任何要求都可以。”另一个对此有异议的人便问:“您认为学校如何对待学生最合适?
要训练学生做其不喜欢的事就好了吗?”这番话立刻使先前提议的人重新
修正他有失偏颇的言辞。
六、善意的取笑,沟通双方情感。
善意的取笑是指以幽默形式出现的善意玩笑。有一次,一个想成名而又不愿下苦功的年轻人写信给马克·吐温:“听说软骨中含有大量的磷,而磷可以补脑。我想,要成为一位大作家必须补脑,不知道您可否建议我吃哪种料理才好?”马克·吐温的回答是:“我想,你最好吃一对鲸。”善意的取笑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在使用时应注意不可使用尖酸刻薄的用词,更不能奚落对方。
指桑骂槐,另有所指
明宪宗时,太监汪直弄权,气焰不可一世,私兴大狱,无恶不作,手下的两名爪牙王越、陈钹分居文武要津,朋比为奸,弄得朝政日非,路人侧目,敢怒而不敢言,宪宗犹蒙在鼓里。
当时有一位太监,名叫阿丑,其人多才多艺,言语诙谐,富正义感,很得宪宗喜爱。他经常在宫里演戏,为皇家红戏子。
有一次,宪宗叫大家演戏娱乐,阿丑演一出“醉酒”。他一出场,就左斜右倾地作醉酒状,胡言乱语,开口骂人,妙语如珠,诙谐百出。
另一扮路人的出场,向阿丑作一怪状,忽然大喝一声:“大官出巡,肃静回避!”
阿丑毫无感觉,不肃静也不回避,还指东画西地骂:“什么大官小官,黑猫白猫,你行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老爷在此饮酒,你还不绕道滚蛋?”
那人又大声喝道:“圣上驾到!”
阿丑依然不动,继续喃喃醉语:“圣上还在睡梦中哩!圣上比我还醉,更糊涂喔!”
两次吓他不倒,那人再一声大叫:“汪太监驾到!”
阿丑这下子可不同了,他面露惊惶,“噗”的一声俯伏在地上,口称:“死罪死罪!”
那人问他:“我刚才叫圣上驾到,你毫不害怕,为什么一听到汪太监到就怕得要死呢?”
阿丑即答:“我只知道有一位汪太监,哪里知道有皇上其人?”
宪宗看到这里,很不高兴,继而一想,觉得阿丑话里有因,从此便开始注意汪直,渐渐疏远他。
至第二次宪宗又要看戏的时候,阿丑却演起武术来了。他手持双斧,在舞台上耍了轮功夫,然后唱起了霸腔:“本英雄汪某是也,东拿西抢,横行天下,战无不胜,贪无不得,全靠这两只板斧!--好不厉害也,左手一扬,日月无光,右手一挥,人头落地,管他血流成河,本英雄正好中流击节,任他尸横遍野,我正好横槊赋诗。”
他在台上如此耀武扬威,那扮演旁人的人,拍手叫好一番之后,插嘴问他:“汪勇士,你说这双斧如何了不得,不得了,究竟这两个家伙叫什么名字?”
阿丑唱答:“两对活宝是冤家,杀人放火天不怕,朋比为奸谁敢问,横行霸道问你怕不怕!此家伙王越、陈钹是也!”
宪宗虽然看得好笑,心里却更加明白了阿丑话中所指。等到御史徐诱上疏弹劾汪直的时候,即下决心把汪直流放到边疆,将其党羽一网打尽。
“指桑骂槐”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原来的解释是:“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立,行险而顺。”现代多用来形容不直接表达某一意图、意见、见解,而是拐弯抹角、旁敲侧击、言此及彼、指东说西,借着一件事物或虚构点什么,打牛射马地发其牢骚;表面上骂的是这个人或事,骨子里却是骂另外一个人或事,也就是平常俗话所说的“指着和尚骂驴”。骂者无心,听者有意,既不正面得罪人,又可收到批评效果,有时候,这种技巧还是可以学着用的。
巧言善辩,自找台阶
俗话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获胜者,即便如何鄙俗,照样被奉为英雄。而失败者,无论如何贤达,却仍然被看做是草包,所以人们常有“败军之将,不可言勇”的说法。这就是说,对于失败,你只有默认就是了。
然而,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处于劣势的人,如果一味缄口自认倒霉,反而会使情况的发展越来越不利。所以,能言善道的人,即使失败了,也要毫不妥协地挺身一辩。
日本著名的麒麟牌啤酒制造商葛利玛企业,在数年前被一家朝日啤酒公司所生产的一种新型啤酒夺走了一大片市场。葛利玛企业大为恐慌,不过,当时这个企业的总裁本山英也发表了一句“败将也言勇”的妙言,他说:“就因为我们一直坚持正统啤酒的风味,不知不觉中却因而没有赶上潮流。”
这位总裁先生以“坚持正统的啤酒风味”做盾牌,虽承认没有赶上潮流的失败,但也以“坚持正统”作辩解,岂非败军之将亦可言勇?
《左传》也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春秋末期,强大的楚国伐吴,吴国当然不是对手,如果示弱,那就只有任其蹂躏了。吴王故意派弟弟蹶由犒劳楚军,意思是不把其当做入侵者,只当做不速之客,以礼款待,以摸清楚王的动态,再作对策。
不可一世的楚王,立即命人把蹶由抓了起来,说:“蹶由是吴王的弟弟,正好杀了他,拿他的血来涂我们的战鼓!”
随即,派侍臣去同蹶由作“死前一问”。楚臣问:“想不到吧?你自来送死,事先问龟卜了吧!”
蹶由答:“是的。”
楚臣问:“吉吗?”
蹶由答:“吉。”
楚臣一怔,随之笑了起来:“哈哈哈,吉,为什么?你马上就要人头
落地,我们的大王要用你的血给我们涂鼓!你们的龟卜不灵了。等一会儿还要杀得你们吴国落花流水呢!”
蹶由很明显地处于危势之中,他心里清楚,此时若要缄口,自认送死,那自己的人头落地不说,说不定吴国百姓真的要血流成河了。只有自辩,用弱国之勇压倒对方。于是,他辩解说:“我们听说贵国要血洗敝国,便用守国之龟来卜问,卜辞要我们到贵国劳军,看看楚王的态度就知胜负了。这就是说,如果贵国礼待使臣,敝国就会松弛戒备,国家就会灭亡;如果贵国斩杀使臣,敝国便有所准备;一旦有所准备,吴国虽然力量单薄,还是可以令贵国知难而退的。这不是上上大吉吗?”
现在,轮到楚臣一怔了:这话还真有点道理,为什么我们未先想到?
蹶由继续雄辩:“况且,我们要卜的是国家社稷的安危,不是使者一人的生死。使者被杀,于是全国戒备,国家社稷可以保全,这不是龟卜的最大功用吗?再说,一吉一凶,谁能把它确定在某件事上面呢!记得当年贵国与晋军大战城濮,事前卜的不也是大吉吗?怎知结果大凶,败于晋军。只是后来贵国砺志复仇,邺城再战,方获大胜。那么,贵国的占卜是灵还是不灵呢?同样的道理,我们吴国的龟卜,也不一定就要在此行灵验吧?”楚臣觉得蹶由说得很对,杀了他不是增加吴国的斗志吗?即使这次胜了,也难保将来吴国不复仇,不败在他们的手里。
蹶由见楚臣开始被他的雄辩屈服,于是又趁热打铁,补充道:“对了,一个人死了就死了,有什么作为?那么用一个没有作为的人的血涂鼓,又有什么用呢?倘若我死了还真有灵性,我一定会阴魂不散,若真的打起仗来,也要弄得你们的鼓打不响!”
楚臣更加吃惊,心想:鼓打不响,大大不吉利。还是奏禀楚王放了他吧!
像蹶由这样陷入如此危险的境地时,如果没有高明的自我辩解能力,那一定会人头落地。可见,自我辩解,是在困境中找梯子下台的重要法宝。
让语言发生转折
声东击西的说服方法,就是通过曲折隐晦的语言形式,把自己的思想、意见暗示给对方知道。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既可达到批评的目的,又可避免难堪的场面,所以常被用来作为说服的有效手段。
19世纪意大利有个著名的作曲家罗西尼。一天,一个作曲家带着一份
七拼八凑的乐曲手稿来请教他,演奏过程中,罗西尼不停地脱帽。那位作曲家问他:“屋里太热了?”罗西尼回答说:“不,我有见到熟人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
我碰到那么多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
罗西尼巧妙地用“那么多熟人”来暗示曲子缺乏新意,抄袭太多,既含蓄又明确地向对方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既不伤情面,又达到了阐明己意的目的。
战国时,公输般替楚国造云梯,准备用它来进攻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就由齐国动身,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国的郢都见公输般,劝说他不要为楚国造云梯攻打宋国。
见面后,公输般问:“先生有何指教?”墨子故意说:“现在北方有人想侮辱我,我想借你的力量杀了他。事
成之后,我送您一千两黄金。”公输般很不高兴,断然拒绝道:“我是讲仁义的,不能随便杀人。”墨子见公输般口称“仁义”,正中下怀,他立即借题发挥,慷慨激昂地说:“请允许我向您进言。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去攻打宋国,但是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本来就是地广人稀,却拼命在战争中葬送自己本来就不足的人民,去争夺自己已经很多的土地,不能算是聪明;宋国没有罪而您却要去攻打它,不能算仁爱;懂得这个道理,却不身体力行,以理抗争,不能算是忠臣;抗争不达到目的,不能算坚强;杀一个人认为不义,却去杀多数人,不能算会类推事理。”
公输般被墨子说得无言以对,只好承认自己为楚国造云梯去攻打宋国是错误的。
在这里,墨子先借由请求公输般助杀他人的一番话来“声东”,诱使公输般亮出“我是仁义的,不能随便杀人”的观点,给墨子的“击西”提供了最需要的大前提,墨子立即抓住契机,雄辩分析,向公输般连发责难,使公输般欲辩无词,除了认错,别无他路。
巧妙插入别人的谈话
一个沟通能手在交谈过程中应该如何插话,才能有助于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呢?一般的方法有以下几个:当对方在同你谈某事,因担心你可能对此不感兴趣,显露出犹豫、为
难的神情时,你可以伺机说一两句安慰的话。“你能谈谈那件事吗?我十分想了解。”“请你继续说。”“我对此也是十分有兴趣的。”此时你说的话是为了表明一个意思:我很愿意听你的叙说,不论你说
得怎样,说的是什么。以消除对方的犹豫,坚定他倾诉的信心。当对方由于心烦、愤怒等原因,在叙述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时,你
可用一两句话来疏导。“你一定感到很气愤。”“你似乎有些心烦。”“你心里很难受吗?”说这些话后,对方可能会发泄一番,或哭或骂都不足为奇。因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