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47300000023

第23章 中统头子徐恩曾之一10

其六,徐恩曾利用电台、报纸等媒介,攻击共产党,诋毁共产党的形象。拿“喇叭”做武器的方法,虽然是陈立夫想出来的,但是徐恩曾却将其“发扬光大”。陈立夫认为,媒体、舆论的影响力巨大,如果好好利用,必然能够起到“蛊惑人心”的效果。徐恩曾进入党务调查科后,继承了陈立夫的衣钵,但是他与陈立夫不同的是,他不仅是个“阴谋家”,而且还是一个技术专家。他不仅能够提出看法,而且还能够提供“技术性”建议,比如建设电台的规模、电台地址的选择以及采用的波段等等。党务调查科乃至后来的中统局,还控制了许多报社、媒体,最终利用这种手段发行散布了大量恶意中伤共产党的报纸和言论。

不可否认,徐恩曾还是一个有相当水准、相当能力的人,他也够资格成为“共党问题专家”,他参与迫害共产党的重大事件数不胜数。他认为对付共产党,除了血腥镇压外,还要实施“扩大自首潮流,瓦解中共组织”的政策,软硬兼施。他还告诫小特务们,凡事要有耐心,欲速则不达!后来他还要求下面的特务,每周写一篇总结报告,以便了解特务在基层工作的情况。通过“细胞”,他掌握了绝大多数中共要员的文化水平、家庭成员情况,可以说,徐恩曾比普查人口的官员都要认真,因为他深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摸清共产党的“底细”还是第一步,随后,他多次组织开展特务训练班,由高级特务顾顺章、王杰夫、张冲等担任教员,向年轻特务传授“特务”经验,提高他们的“特务”及“反特务”的业务水平,提高他们在对抗共产党时的经验。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共产党人在徐恩曾的“扩大自首”政策面前低头了,最后背叛了革命。

其七,镇压学生运动,徐恩曾经认为,“学生运动”是共产党发明的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打垮、斗破学生运动,才能让共产党无可乘之机。徐恩曾虽然是“共党问题专家”,但对付共产党也不是百战百胜。在学生运动的问题上,陈立夫的观点与徐恩曾不同,他曾经说:“若说做文章、讲话、搞学生运动,我们不见得总能赢……”徐恩曾是明白人,他知道自己手里的王牌特务并不多,而这些王牌的水平也不见得比共产党的王牌高,搞“特务”也是需要实力的,他也特别羡慕周恩来手下的那群“反特专家”,捏造“伍豪事件”也说明了徐恩曾的心态:那就是羡慕嫉妒恨!无奈之下,徐恩曾在共产党所擅长的“学生运动”上做起了文章。

“九一八”之后,蒋介石消极抵抗,白白将东北三省让给了日本人,引起爱国学生的强烈不满。于是学生们公车上书,向蒋介石施压。蒋介石也总是阴着脸抱怨:谁摊上这些学生,谁倒霉!尤其是9月28日,两千多名学生冒雨来到国民党政府门前请愿,要求蒋介石给个说法。蒋介石心虚,根本不出来见这些学生,更别提向学生们解释了。

蒋介石阴着脸问陈立夫:“立夫啊,现在学生闹得厉害,你有什么办法?”

陈立夫虽然没有对付过学生运动,但是对学生运动还算有所了解,他直言:“我猜想肯定是共产党在后面搞鬼!要想平息学生运动,就要挖出幕后黑手!”

“你说说看!”

“东北事件,我党确实有不对的地方……这个我们可以通过舆论慢慢扭转百姓对我们的看法。对于学生运动,我们不能坐视不管,而是要想办法找到源头!我觉得我们可以派人加入学生运动,趁机摸摸他们的老底儿。”

蒋介石皱着眉头回答:“不过近期学生闹得厉害,你先找几个人吓唬吓唬他们,让他们别来闹腾!政府是个严肃的地方,岂能容忍这些学生胡搅蛮缠?对此事你一定要重视,处理好学生运动!”蒋介石叹了口气,似乎对学生们也无可奈何。

陈立夫明白蒋介石的心思,为了打散学生运动,陈立夫采取了武装镇压的方式。陈立夫离开蒋介石的办公室后,便找到了徐恩曾商量对策。徐恩曾大概明白了陈立夫的意思,于是派几个特务打扮成学生,混到了学生运动的队伍里。后来,在徐恩曾的指挥下,顾顺章在上海还绑架了几名学生领袖。然而他们的镇压,不但没能控制住学生运动的迅猛势头,还激起了学生们更为激烈的愤怒情绪,连上海市市长张群也被学生们一顿群殴。后来蒋介石看到越演越烈的学生运动,拍桌子大骂:“娘希匹!”

学生运动一波一波袭来,蒋介石为此闹心不已,感到脖子发凉,心口发紧,于是找来中医大夫给他拔罐祛风。与此同时,来自蒋介石的老家浙江的一群学生,仍然不远千里来到南京,继续向蒋介石施压,他们向蒋介石提出三个要求:第一个要求,向日本宣战;第二个要求,请蒋介石立刻开始抗日;第三个要求,要求武装学生,率领学生们奔赴前线抗日。迫于学生们的压力,蒋介石终于出来说话了。

蒋介石一只手掐着腰,一只手拄着手杖,站在了学生们的面前:“你们的意思是让国家出面抗日,我们是明白的,我们也不会坐视不理的。但是你们都是学生,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用文化武装自己,才有前途。所以我建议你们多读书,至于外交、国防之类的事情,还是由我们去处理为好!”此时,徐恩曾安排的一名假冒大学生的特务突然蹦到了主席台上,说:“蒋委员长说得太好了,他不会坐视不理的!我们国家有希望了!”台下的学生面面相觑,随着一声“散会”,这支来自蒋介石的家乡的学生队伍也算给了老蒋面子,终于散了伙。然而徐恩曾的小聪明,只管用了这么一次,随着蒋介石政府持续不作为,学生运动接连不断、持续高涨。蒋介石实在没招儿了,最后出了狠招:血腥镇压!

1931年12月5日,南京的天气很不错,刚刚入冬,阳光明媚,不算太冷。北京大学的300多名学生组成南下示威团,在南京国民政府门前举行示威游行,强烈要求国民党政府对其在抗日方面持续不作为给个说法。恼羞成怒的蒋介石一声令下,一群特务便手持棍棒朝学生们的身上、头上打去。顷刻间,棍棒声、哭喊声、哀鸣声混成一片,路上躺倒一片。这一次,有185名学生被捕,30多名学生被打伤。蒋介石本以为这样,就可以压制学生们的抗日热情,哪想到一次更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开始酝酿。

12月15日,在蒋介石血腥镇压学生运动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有浙江的、江苏的、安徽的、山东的以及北京的和上海的学生,一共3万多人。这些单纯的爱国者再次来到南京国民党中央总部门外,要求蒋介石出来解释他的种种行为。他们举着标语,上面写着:还我国土,抗击日寇。蒋介石闭门不见,激愤的学生们便捣毁了国民党外交部的办公室。最后,出来解释原因的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等人遭到学生们一阵痛殴,差点丢了性命。

12月17日,学生们来到南京珍珠桥,徐恩曾安排的特务再次对学生大打出手,这一次血腥镇压,竟然杀死了30多个学生,这就是有名的“珍珠桥惨案”!但是国民党不承认“珍珠桥惨案”是他们一手制造的,国民党将领孙元良站出来驳斥《香港文汇报》副社长周奕的如实报道,声称周文所述珍珠桥事件,所谓伤亡纯系捏造。孙元良还说:“周某侈言军警弹压,偏偏不说十二月十五日职业学生持木棍捣毁外交部,有携枪学生首先开枪寻衅,还将外交部官员多人殴成重伤。冲入中央党部的职业学生,棍打中央委员陈铭枢头颅,致使陈当即昏厥,另一中委蔡元培被绑架,警卫救出他时,他已头部重伤。

十七日,平沪学生千余人捣毁中央日报大门、经理部、编辑部、排字房、机器房,继则纵火焚烧报馆,且强阻消防队扑救,为此击伤工友十余人。宪兵队赶到,将纵火、行凶罪犯六十二人拘埔,其中卅八名沪生因系胁从,经讯问即行释放,余廿五名北平学生交法院从轻发落。事件中仅一名去排字房捣乱的学生,闻宪兵开到,越窗跳河溺毙。如此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官吏、抢劫汽车、私逮刑讯的刑事罪行,是任何国家任何政府都不能容忍的。职业学生的背后有黑手操控,意图扰乱治安,为日本寻衅制造机会。蒋委员长会晤示威学生时,答应让他们开赴前线抗日,然志愿参军者仅百分之一,由此可见那些学生来历之可疑。日本侵略中国,中国学生不敢上战场,也不敢向日本使领馆抗议,反而捣毁中国政府机关、殴打中国官吏,这不是汉奸行为又是什么呢?这批骚动学生的总指挥等数人,日后都在汪伪汉奸政府充任要职。”(选自《孙元良回忆录》)

虽然镇压学生运动是蒋介石的旨意,但是派特务血腥镇压学生的指挥者却是徐恩曾。对于镇压学生运动,徐恩曾这样为自己开脱:“那些学生被共产党洗脑、教唆,他们来南京的目的就是捣毁国民党阵营。对于这些企图捣毁政府机关、殴打国民党要员的行径,绝不能姑息。”

徐恩曾没有想到,血腥镇压是消灭不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的。1935年的冬天,一群学生在上海举行了震惊全世界的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一二·九”爱国运动,北平爱国学生6000余人,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在北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这次运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响应。毛泽东也说:“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直到后来,徐恩曾不得不承认:打掉他们的牙齿,但却挡不住他们的呐喊!

徐恩曾纵然有对付共产党的N种办法,但是这些办法“效果”都不太好!共产党赢得了民心,国民党不讲诚信,失去了民心,后来就连陈立夫都不得不承认:“在某些地方,共产党确实有过人之处,不得不服!”

同类推荐
  • 王阳明的六次突围

    王阳明的六次突围

    一部视角独特的阳明心学入门读物,继《万历十五年》、《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之后又一明史随笔佳作。本书选取王阳明一生中最重要的六个时刻:身陷诏狱、龙场悟道、赣南剿匪、智擒宁王、狙击皇帝、天泉证道,通过对当时复杂局势的深入解读,以及王阳明心路历程的细腻剖析,阐述了阳明心学的精髓和发展历程。
  • 浇花与赏花

    浇花与赏花

    本书有对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的评论,也有对文艺评论的评论;有对地域、民族文学现象的研究,也有为他人写的序,以及几篇鲁迅研究文章。
  • 呼啸而过

    呼啸而过

    作为一位青年教师,我在学校干得很出色,想不到却被学校无情地解聘了,我想去找校长理论,校长却连我的电话都不接,我异常怨愤,发誓活出个样子给他们看看,几年后,我真的成功了,当我再次来到学校,我才知道这是校长的故意安排,我从未体会到这种最特殊的关爱……给别人家的孩子担任高考保姆的中年妇女,忍受误解和屈辱,耐心地开导别人孩子的心灵,使她近乎扭曲的心灵变得健康而阳光,但是女孩自己的母亲却因为工作忙碌,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当这位中年妇女,做完自己的工作回家之后发现孩子早已上学去了,原来她的孩子也上高三,她是因为生活的压力而不得不出去打工,没时间照顾孩子……
  • 爱在纸上,静水流深

    爱在纸上,静水流深

    渐渐地,我的眼前徐徐展开一个素淡的世界:清可见游鱼的小河水、河岸那只方头渡舶、碧色排挞的竹篁、桃杏花里的沽酒小层、温煦日光下的紫花布,这一切,在启承转合、清丽单纯的文宇里,如一首潺湲的诗,不动声色地,在午夜里,绾结成一个静水流深的梦境。
  • 沈从文散文

    沈从文散文

    他只有高小文化,却著文执教,一生中出版各种作品80多种,500多万字;他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有力竞争者,却在之前过世……他,就是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沈从文。从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同样,他的散文创造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本书为“学生阅读经典”丛书之一,收录了沈从文先生的散文精品数十篇。
热门推荐
  • 血海魔煞

    血海魔煞

    一个强大的灵魂体,一个体质如魔一般的孩子。成神成魔,神亦魔也,魔亦神也,神魔不两立。成魔神,毁神界,创魔界!
  • 异界妖游记

    异界妖游记

    一只会飞的鱼和我互换身份,我来到妖的世界,不仅可以妖的身份体验妖的生活,还可以梦到周围妖以前的事情,不过这个特异功能不太全,能看到的仅仅是一小部分妖的世界是怎样的呢,需要我慢慢游历....
  • 写给上班族的世界史: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写给上班族的世界史: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本书是大众流行历史类读物,它描述了文艺复兴前欧洲历史上四个重要的历史片段。本书为上卷,主要讲述中世纪前的欧洲: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治理体制、伟大战争及基督教文明的兴起。大事件、大人物,在作者笔下,得到不一样的解读,更具传奇色彩。与绝大多数历史书不同,作者用华丽的语言,对历史进行了文学书写,阅读起来戏剧冲突感十足,震撼人心,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 毒枭妃子绝情王爷

    毒枭妃子绝情王爷

    国际刑警与毒枭,前世的错误造就了今生的再遇,命运的齿轮在转动。一场穿越,她穿到了她的身上,洞房花烛夜,看着那一张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面孔,她的泪如泉涌,一句又一句的‘对不起’不停地呼着。可是,他,却不是他。
  • 杀手狂妃十三岁

    杀手狂妃十三岁

    她,现代第一杀手代号“火狐”,一朝穿越附身在叶丞相家不受宠的三小姐身上,受尽嫡姐的凌辱和旁人的冷眼,一睁眼,原本懦弱的眼神已不在,而取代的是一双冰冷的毫无感情的眼神。他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就被她身上的杀气震慑住了,不知怎么的他的心好疼,心疼她这么小就有这么强的杀气,这是什么样的环境下才能练就出来的人,而且他发现她的杀气都是面对她的爹叶丞相还有大夫人所散发出来的,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些什么。她第一次见他的时候就被他身上邪魅的气息所吸引了,虽然表面上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心里不得不承认眼前的男子是邪魅的,她前世是杀手,很少有人能激起她心中的波澜,他,到底是谁?当强者对上强者,且看他们如何颠覆天下!
  • 浴火真仙

    浴火真仙

    资源永远是争夺的对象,修仙之路,登天台还远..
  • 傲天奇缘传之丐世神侠

    傲天奇缘传之丐世神侠

    他曾是一名流浪市井的小乞丐机缘巧合成为了傲天阁的正式弟子。一次武林大会让他自逐师门再次选择了做回乞丐。他单骑喝退数万雄狮解去震武之围,却在返回中原之后无意间发现了了一场武林阴谋。
  • 花殇遗夜

    花殇遗夜

    一个父母都是半妖的女儿,在生下来的不久就失去了父母,随即又被自己的爷爷寄于厚望,灌输了大量的法力后,被她的爷爷通过轮回之道送到了天界。作为灵魂状态的她,还没有自己的意识,她被一个美丽的女人生了下来,然后她又悲剧的离开了自己的母亲,被偷走放在了荒郊野外,幸好被一个好心的神婆看到,收留为了自己的女儿。等到她长大了以后,自己的亲身父母却来认领,等她明白了这一切的时候,那场在她母亲生她的时候的大战中侥幸逃脱的蛇族族长却成了魔,再次出来祸害这一界。她天赋极佳,修炼后实力超群,就在对战蛇族族长的时候她突破了神的境界,进入了超凡之境,因此她的前世未来也出现在了她的眼前。
  • 我是剑仙

    我是剑仙

    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得到了一柄剑仙留下的飞剑,于是,他牛逼了。
  • The Daughter of an Empress

    The Daughter of an Empres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