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过《胡雪岩》,这本书以前分很多册,包括《平步青云》、《红顶商人》、《灯火楼台》、《萧瑟洋场》、《烟消云散》共5部,讲他的一生。胡雪岩在江湖上最牛的就是人情世故,他至少有两条让我们现在仍然值得借鉴。第一条就是靠山即火山。胡雪岩一直靠左宗棠,左宗棠政治斗争把他也给牺牲了。那个时候我们就发现有这么一个历史规律,不要老相信靠山,靠山就是火山。第二条是他有一句话:“前半夜想想别人,后半夜想想自己”,就是检讨自己,自省,如果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会越想越搓火,他们怎么这么对我呢?前半夜想想别人,站在别人的角度想,后半夜再想想自己,这样就好了,这就是教我们把人情世故上升为一种理性。
人无废人,器无废器
人无废人,器无废器。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地方,人人都是人才。如果一个司机,路熟、精神好、身体棒、懂礼貌、反应快,随机应变的能力强,那他就算是这个岗位上的人才。你让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天天拿着刀在门口看门儿,贼一来他就跑了。可你不能说他不是人才,让他回去写文章,没准儿能成个作家。
用人先要学会品人。比如会不会贪污,会不会跟别人做黑箱交易,这是要品的。要从小事来看,拿小事试人。比如让你去买东西,扔给你一沓钱,你以为我没数过,其实我是数过的,回来看你怎么报账。一般有三种报账方法。第一种,大咧咧地一堆,说明此人比较鲁莽、比较糙,他一定不贪污,但一定把事搞乱。第二种,把票贴得很整齐,然后跟你解释很多很多,把事情说得严丝合缝,令人想到花这么多心思贴票一定有事儿。后来我发现凡是这种贴票方法、这么认真解释的都有假。第三种,贴得马马虎虎,大概齐说一下,确实有点误差,但这种人反而没事,也有的是都贴了,贴完以后有些记得、有些不记得,大概就这样。这就叫品人,无非是从对钱、对色等的态度上来品,通过这样来品可以总结很多经验,当然现在的人力资源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有很多是经验的东西,能够把握人性,需要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来把握。比如所谓素质,我们一直看重素???,但不拼刺刀的时候看不出素质,突然来了一个老外让我们接待,有的人英文好可以接待,有的人英文不好也能接待,这就是差距。但是没有突发事件,我们就都一样。
我特别注意看小报、读历史,这样你的视野比较开阔,对人的每一个细节、本性都非常清楚。所以你看任何一个人,就能像透视一样,比如看一个人,我看、你看和他看的都不一样,描绘出来的也都不一样,有的人能画皮,但不能画骨,能画骨不能画魂儿。你要把人品完,从骨到魂儿都能说清楚,基本上就看清了这个人。
在理论上,这叫识人、查人、选人、用人。我们的工作是要花很多精力来观察研究身边的每个人,要将其放在一个组织框架内,按照一个游戏规则,协同发挥大家的作用。管理者直接能管的人很有限,10个、20个就了不起了,更多的人要用制度管,制度也管不了就用文化管。基本是这么一个层次。
什么样的人你不用给他指令,他也能严格要求自己、乐于助人?是教徒。教徒从来不需要给他指令,走到哪儿都严格要求自己、帮助别人,对他无须组织成本,也不需要考核、打卡、绩效管理、培训,什么都不需要,他走哪儿都一样。在一个公司也要建立自己类似宗教的价值追求,而这种价值追求最后会使员工不管在哪儿,他的行为方式都是自觉的。我们所谓的文化,就是尽可能地把人的自觉性调动起来,而且把自律放在他律的前面。我们现在靠制度管是他律,有理想的人、有追求的人、有精神约束的人都是自律的。老子都讲,最高明的是神来管,其次是君主管,最差是暴君管,成本是依次递增的。比如突然遇到一个生人,我是佛教徒,他也是佛教徒,立即行为就协调了,成本也就降低了;突然碰到一个异教徒,成本立即上升。这两种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导致行为方式都随之变化。
全中国品牌做得最好的是观音。首先,成本是分散承担的;第二,这个品牌从VI(视觉识别)、MI(理念识别)以及BI(行为识别)都非常高度的和谐统一。更重要的是这个品牌没有投诉,凡是求子没求着的,从来不敢把观音娘娘砸了,只是觉得自己有毛病,然后接着敬供。品牌不起作用的时候还给钱,起作用就更给钱了。所以我们现在要争取达到观音的品牌效应。如果我们的文化能够成功到跟观音差不多,这事儿就成了。
金钱买不到什么?
我觉得金钱能买到两样东西,第一,能买到物质的东西,这只要有钱马上就能买到;第二,金钱能买到大部分的自由,有了钱你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睡哪儿睡哪儿,想去哪儿去哪儿,给你带来很多自由。
但是金钱买不到的东西也有两样,第一,买不到尊重,你不能说有钱就能买到别人发自内心对你的尊重,他可能会羡慕你有自由有财富,但他不一定尊重你;第二,金钱买不到追随,你有钱,很多有才能的人也未必追随你,也就是说你不能保证很多高人愿意跟你合作。
那么,尊重和争取人才靠什么?光有钱一定是只有物质上的财富和行动上的相对自由。而最重要的是要有道德,有道德、有修养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得到别人的尊重。有钱同时又有道德的人会得到尊重,有道德又有钱还有能力的人会得到追随。一个人如果又有钱又有道德,同时又很有能力,让大家相信跟着你能不断进步,跟着你不但能成功,而且能克服很多别人克服不了的困难,这就是你能力的最好体现。如果你很有远见,每件事都能往前走,就会有很多人才追随你。“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这是在一次科举考试结束后,李世民站在午门城楼上,看着新科的进士们鱼贯进入朝堂时所讲的一句话,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领导,也应当达到这样的一种状态和境界。
有一种优雅叫“无聊”
记得早先读书时,美学教材中专门将“优雅”的美给了女人,它的意思很宽泛,可以叫做“优美”。当然,美既有雅而美,也有俗而美、艳而美。人们一般只将“雅”与文化、知识、学问等等联系起来,故而谈起优雅女人暗含之意就是有文化的美丽女子,仿佛是女人要真美还得雅,要想雅则非用诗书浸染不可了。
其实,女人的优雅不完全是饱读诗书、五艺精专之后溢出的香气,慵懒、闲散,甚至无聊也完全可以造就一种优雅,甚至是极致之雅。
古代女子闲极无聊、心情放松,可以荡荡秋千,然后“起来慵整纤纤手”,或者睡个大懒觉,无所事事,不用赶地铁、撵飞机,便临窗沐浴,对镜理云鬓,耗掉好几个时辰。
在学校读书时,有位学兄当时正谈恋爱,女朋友是现今很红的一位电视主持人。有一回,她来找这位同学,没碰着,进不了门,便很无聊地在湖边走来走去,不时弯下腰用柳枝打捞水里的树叶,远远看去,山峦倒影,她的身影随波摇曳。此时,我想无聊是她的心境,而雅的身形则成为无聊的注解。
近日营商,常泡酒肆茶楼,忽一日,见一女子(后来知道是老板),身着清代大袍,懒懒地沏茶,缓缓地吐字,头发蓬松,身子像摆在桌上的葫芦,曲线凹凸分明,加上昏黄的灯光和缓缓的古乐,雅趣横生。及至稍坐,与之搭讪,才知其实她刚才一直很觉自己无聊,所有的动作“只是为了消费生命”。我等感叹不敢再言。
女人要雅得有本钱,除了貌美,还要用知识浇灌,还要好吃懒做,养成许多消磨时光的技艺。当然,也还要有陪衬,华服美庐,香车宝马,随从跟班,这一切都得用钱来支撑。所谓有钱才能有闲,有闲方才有情,有情则达“逸”境,终可成仙,而身置其中的女子自己往往会觉得无聊,甚至用外人看上去很雅的举止排遣无聊的心境。
所以,优雅有时倒成为“无聊”的装饰品。反过来讲,一个女人需要经常显得无聊,才能“雅”到血肉里。雅需要成本,这便是许多人雅不起来的门槛。如果我们眼里优雅的女人多起来,那一定是“小康”了,即便是男人也要跟着享福了。
优雅中男人也是一种背景,女人要由男人去填充无聊,养成优雅。能做到这一点至少说明,社会的富裕程度已足够维持她们的懒散生活,显然追求优雅不仅是女人的向往,也是男人的福分。
没有一代是可以垮掉的
中国社会逐步形成财富的圈子、权力的圈子、明星的圈子,我把这称为头等舱效应。在中国坐头等舱的人,在社会上也基本属于头等舱的位置。
头等舱会宽松一点、舒服一点,但从面临风险上来看与经济舱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飞机要掉下来,也身不由己。对于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来说,无论生活在头等舱还是经济舱,面临的问题都有很多相似性,都是要奋斗,要成长,要选择,要面对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对自己要有要求,天助自助者。有一天我跟女儿说,给你写几个字看你懂不懂什么意思--“天助自助者”,她一看乐了:“我知道什么意思。是自己先要帮助自己。自己不能帮助自己的时候,别人帮你也没用。”
不管你是在经济舱还是头等舱,首先要有自助的心态,然后其他人的帮助和外部环境才能发挥作用。每一代人都会成长,不用操心,每一代都会比前一代更强。你现在拥有的社会资源、经验、人脉比他强,你就说他不行,等他长到你这个年龄其实一样行。我刚读研究生的时候,别人老说我们这一代不行,说我不行,我也觉得差点,等到我熬到这个年龄,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努力,也会有一定能力来创造和改变环境,开创自己的未来。实际上没有一代是可以垮掉的,因为人类总是这么延续的,而且每一代都会有很杰出的人奋斗出来,把人类已有的成果和文明延续下去,这个根本不用担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精神气质,这是客观的,精神气质是自我决定命运的开始。这种精神气质并不一定能传承给下一代,除了文化密码和价值观可以传承,有些气质是不能传承的。
我曾看到一件很感动人的事情,我们去农大参加一个活动,活动前有演出,是一些穿着蒙古族衣服的人在那里唱歌。经介绍,原来他们都是当年插队的知青,全部都60岁左右,唱着“草原在哪里,草原就在梦里”。对我的孩子来说,“知青”这个词他们很陌生,但是他们的文化气质就是这样。他们跟我不一样,我虽没插过队,但有一段建设海南的经历。
我前一阵去海南,他们老提醒我,海南建设20年了,海口、三亚建设得不错,你要写点东西。我就想起1993年我和王功权有一次在海南的海边坐着,背后漆黑,我们俩就在想,难道我们的青春就搁这儿了?老红军他们的青春和延安联系在一起,我们就是把我们十几二十年的生命跟海南联系在一起。
现在20多岁的年轻人,毕业就是自由人,一开始就要学会在自由的状态下生活。而我们这代人很稳定,毕业肯定有单位,几年后当讲师、当教授,房子怎么解决都会按照程序来。这个差别就是说,在我们这一代只有少数人挣脱体制的束缚,开始自由选择??然而正所谓自由是枷锁,选择就是放弃。当你自由的时候才发现更不自由了,凡事都得自己想,自己作决定,哪件事做错了,你都不能怨别人,这样反而不敢乱跑乱闯了。选择就是放弃,你每天都要想哪件事不能做,哪件事要做,你必须学会放弃很多事情。这样生活更有挑战性,但也更艰难。现在的年青一代竞争意识、自主意识比我们这一代要强,未来也会更坚强。不坚强不行,有很多品质是被迫具有的,很多美德是偶然得到的,并非与生俱来。
陈伟明的传媒嗅觉
陈伟明(中博传媒董事长),不是电视机前尽人皆知的明星,但这三个字近几年总与张艺谋、姜文等大导演和巨星们连在一起;而且无论在中国、韩国乃至东南亚的影视界,这三个字都是高收视率和高票房的保证。
1998年,他因投资获得第53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电影《鬼子来了》而崭露头角。
2000年,他亲自选剧本、投资拍了《来来往往》等情感剧,为公司打响名声。
2001年,在大小影视公司艰难生存的国内,他与韩国等境外机构合作,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渠道互置商业模式。
2005年,他与韩国一家电视台合拍的电视剧《北京,我的爱》开始在韩国、泰国等地播出,该剧回报率用他的话来说“不会低于65%,利润不低于2000万元”。同年8月,他请贾樟柯、王小帅等知名导演拍的8部3分钟短片已经在手机和网络上开播。12月,他把陈凯歌的电影《无极》带到韩国去发行。
2007年,香港独立短片电影节专门举办《香港独立短片电影节之“中博之夜”》活动,共邀请中博传媒5部短片作品“中博5生花”(分别是:《A+B=C》、《修复处女膜年代》、《断指之声》、《血色黄昏》、《潮起潮落》)参加本届短片电影节。
从姜文到芙蓉姐姐,陈伟明的轨迹是清晰的。他一直试图把影视制作从一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项目型企业转变成让投资者放心、有良好和稳定现金流的公司。
凭借大量严谨的市场分析与诡异的敏锐触觉,他抓住了千千万万亚洲观众的心,也为自己和合作方带来了利润。而且每次出手,他都比同行先行一步。
一、电影到底要叫好还是叫座?
冯仑:最近有一家媒体在说,美国的电影编剧对中国的电影评价不太高。
陈伟明:对,按照好莱坞那种标准化编剧程序来解剖的话,基本上不及格。
冯仑:据说中国编剧的电影在好莱坞根本就不可能被拍。
陈伟明:是,绝对的。因为好莱坞编剧都有一套软件程序。
冯仑: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借鉴呢?
陈伟明:国内编剧专业受训度没到商业化的水平,有可能你有很好的叙事能力,但按照商业电影的要求,要一分钟抓住观众心跳,两分钟抓住什么,国内还没到那种水平。
冯仑:我以前作社会科学研究发现,可能国内的电影剧作偏重人文的东西。一部作品会刻画得很细腻,但怎么卖编剧不管,编剧基本上是作家出身,职业编剧很少。而他们很少去研究观众和影视,比如特定场景的台词该怎么写?是不是编剧也应该职业化、专业化?
陈伟明:那肯定是这样的。我觉得这跟整个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也是一个文化大国,已经习惯了从自己内心中的人文东西来思考,所以故事结构本身带有自己很强的人文色彩。我们的作品实际上还不是商业作品,我们更多的作品叫什么--
冯仑:人文情怀。
陈伟明:作家自己的作品,又叫导演作品。那么好莱坞不一样,好莱坞是完全商业化的,他们的作品不是导演的,是市场的。市场这一套程序里面有编剧、有发行人员、有市场制作人员,都要融在一起。
国内大部分编剧,基本上是导演从名作家那里抓来做写手,要他的故事要他的核,讲人物分析、性格特点,没有说几分钟以后是不是能抓住观众。
冯仑:观众有什么反应他不太考虑?
陈伟明:不考虑,基本很少。
冯仑:《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夜宴》在市场上的反应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