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OT”测评知多少
前面的内容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去分析行业、分析专业、分析职位、分析能力等等,其实,这一切都还要建立在最理智的出发点上——学会分析自己。良好的自我测评是必须的,通过使用正确的评价工具,我们将能够找到最有效率的评价方法,从而使自己在跳槽之前就能得到充分的检验。
这里推荐的方法是MBA课程中最经常使用的个人评价法则:SWOT法。
SWOT究竟有何神秘之处呢?我们不妨来认识一下:
S——代表优势因素(Strengths)。在人才自我评价方面,可以是你的专业背景,或是你的操作能力,或是你的技术经验等等。它代表任何能够促进发展的自身条件。
W——代表劣势因素(Weakness)。可以是你的知识盲区,或者是你的工作能力瓶颈,抑或是你的性格缺点等等。它代表任何会破坏你自身发展的内部条件。
O——代表机会(Opportunity)。这一部分是外部提供给你的任何优势情况,无论是哪些别人看起来不在意的因素,只要对你有用,都会成为这一区间的组成部分。
T——代表威胁(Thrests)。无疑,这里的威胁指来自外部的竞争,或者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负面影响等等。
在“SWOT”四个区间中,前面两个区间是内部的条件,能够通过主观努力加以改变,而后两个区间则是外部条件,基本上不受职场人自我意愿的影响。
SWOT分析,可以由职场人自行操作,以便明了自己所处的综合形式。通常,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四个步骤来进行评测。
首先是评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不妨在纸面上设计个最简单的表格,左边列出自己喜欢和擅长做的事情,无论巨细,都可以详细写出,右边则是自己最头疼和难堪的事情,也需要同样来仔细的完成。
下面是原本从事公司后勤工作的A君给自己做的表格,以供读者作为参考的例子:
优势因素(S) 劣势因素(W)
阅读、写作能力强
沟通能力良好
有忍耐力,能受得了失败,能坚持
人际范围广,了解不同的社会圈子
从事过的职业较多,了解多种行业
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和相关培训 动手能力差
对出差比较反感
不喜欢过多过杂的社交活动
不喜欢完全由别人操控的工作节奏
不喜欢一成不变的工作内容
难以接受较低的经济回报
在获得优势因素和劣势因素的对比表格之后,A君选择转行,跳槽成为咨询师和撰稿人。A君通过分析自己,获得良好的跳槽机会,那么,你不妨也找到自己目前的职业机会和威胁,并同样分析跳槽职业。
你还可以用提纲的方法列出今后五年的职业目标。
这个方法适用于从学校毕业刚刚进入职场的新人,不妨为自己设计出你五年内想得到的目标。这些目标应该设计的有一定挑战性,但又并不脱离现实。比如某位小城市毕业的财会专业学生做的目标设计:
小型企业财务员工,获得团队认可;获得不低于2000元的月薪。
获得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职位。
能够涨薪到3000。
能够管理一两个新人。
希望有机会竞争团队主管的位置。
实际上,上面那位新人并不仅仅列出目标计划,他同时还结合自己的“SWOT”评测结果做出了行动计划。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应目标的具体行动,它将有效的帮助职场人利用好机会,而回避威胁所在。
第一年他的行动计划是认真执行工作中所有上级交代的任务,同时进修具体的财会课程,加上和老同事积极的沟通了解,从而明确业务的具体范畴,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第二年,他的行动计划是成为团队内较为正式的成员,进入企业的某些重点项目中进行工作,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再考虑提出涨薪的要求。为了实现第四年和第五年的计划,他还为自己设计了进修管理课程、学习管理方法的行动计划。
可以这么说,有了行动目标和方法的计划,“SWOT”的评测才会有意义。“SWOT”不是万能的,它只是一个工具,配合上必须的目标和方法,工具的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适应“被动跳槽”
天有不测风云,月有阴晴圆缺,所谓“被动跳槽”,是因为种种的压力和困难面前,职场人无法在原有公司继续工作,只能选择离开目前环境,重新寻找新的工作职位。
如果职场人能通过理智面对外界环境,承受住现实存在的压力,战胜挫败感,找到自己想要的新前途。往往会走出目前的瓶颈,并通过跳槽获得更加清晰的自我认知,找到新的目标规划。
案例A:29岁的胡先生在某公司做了三年的销售员工,公司老板对他们一直不错,同事之间相处的也很有感情。由于市场动荡,公司面临的成本加大,想要通过降低基层员工工资来渡过难关。结果,胡先生考虑到自己妻子赋闲,只能无奈地去了人才招聘市场,最终离开原公司,正式跳槽。
案例B:江小姐原来是在大企业工作的,虽然通过猎头到了一家商贸公司,工作薪水有所降低,但是她觉得并没多大关系,一方面自己老公挣钱不少,另一方面,她不用再担心原来那家企业的裁员了。
案例C:31岁的马经理感到最近很烦躁,自己的事业发展碰到了瓶颈,公司也越来越不景气。马经理发现,自己做这个工作已经好几年了,一开始充满激情,后来越来越平淡,最后觉得学不到任何东西。马经理想找到更多的空闲时间来学习,于是他借助朋友的帮忙,跳到某家国企下属公司,担任一份闲职。虽然薪水少了,但是时间明显变多了,马经理找到了更多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以上三个例子都是“被动跳槽”,来自不同的角度,存在不同的原因。
如何从“被动”的状态中走出,经过积极调整,成为“主动”的跳槽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来获取改变的契机。
调整心态,从被动中寻找积极因素
职场人在碰到逆境时,不应该过多的感情用事,可以寻找机会,安静下来,静静回顾自己几年以来发展的脉络轨迹,从中寻觅导致自己目前被动的负面因素,并以此为出发点,寻找相应的正确因素。
下面是一些会导致“被动”逆境的因素,希望能提示跳槽者找到自己目前的问题。
学历因素:工作职位职务提升的门槛
人际因素:影响周围评价
能力因素:影响业绩高低
专业因素:影响选择余地
……
寻找机会,从被动中寻找改变目标
根据被动环境的具体特点,寻求改变的目标。比如,环境中存在金钱上的被动,那么你就必须要为自己设立提高薪水的目标,这样,被动跳槽成为了主动跳槽,外界给予的压力也就能够被职场人吸收,转化为了动力。
学着在纸上列出自己必须跳槽的原因,然后给这些原因以具体的改变目标,比如下面这种格式:
缺少成就感——找到证明自己的工作
难以获得更高职位——找到更有前景的工作
收入低——为高薪职位而奋斗
工作压力大——找到可以将压力变成享受的工作
缺少竞争动力——找到更刺激你努力的工作
……
寻找方法,从被动中获得途径
可以通过有意观察多种改变途径,搜集相关信息,建立起适合自己的渠道,并将主动权拿回到自己手中。下面几种方法可以帮助职场人扭转目前的“战局”。
业务能力差——尝试通过同学或者相关朋友,学习新的工作能力
老板对你的评价差——通过朋友介绍、猎头公司等,寻找能够看重你特点的老板
缺少和同事的共同语言——通过以前同事或者朋友,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圈子
对管理制度不适应——在业务领域多结识他人,了解有适合自己制度的企业
……
总之,明确自己现在缺少的方法,并努力寻找新方法,为自己的职业路径开辟新的途径,这样就能够得到更多的跳槽可能。
年龄、性别,一个都不能少
职场人的确是社会人,但他们更是自然人。因此,年龄和性别,影响着他们的综合竞争实力,也改变着他们的职场形象。
从年龄上来看,目前的职场对于年龄有“潜在”的要求,甚至是歧视。身为求职者的我们并没有能力去改变,而只能做到明确合理性,主动遵循其规律。
25岁之前, 此时是职场人一生的事业萌芽起点,有充分的时间、自由作为回旋余地来学习如何适应职场。因此,此时跳槽意识强烈一点并没有什么太多关系。
利用好这个年龄段的优势,从此时开始通过有意识的跳槽,来总结自己究竟适合怎样的工作和职位;或者通过不同单位的学习和适应,让更多工作经历来开阔自己的眼界,打造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兴趣点。
此时的跳槽如果能生对职场成长良好的促进意义,形成坚实的基础,将是职场良好的开端。
30岁之前,对于职场人来说是职业发展的建立和积累期。这一阶段中,职场人逐渐成熟,告别年少时期的不稳定,同时体力精力都属于较好的时间段,能够吃得起苦;家庭所承担的责任也不大,有足够的工作时间;社交活跃,朋友多,因此人脉也比较多……总之,此时是容易产生成绩的职业阶段。
另一方面,此时的人生压力也同样不小。他们从大学毕业后,离开父母,要做到收支平衡,还要做到恋爱、结婚和生育孩子,都是花钱的大事情。因此,这个时间职场人必然对工作待遇比较看重。
如果到了30岁尚未感到确立自己的职业位置,那么,职场人就应该选择跳槽了。而与之相反,这个年龄段刚刚开始时,职场人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做到深入学习和扎实基础,而并非从一家不断跳到另一家。因为在这个年龄段中,职场人已经不再是实习生,他们更是整个组织的固定成员,已经能被社会和团队所接受,开始肩负更大更多的责任。如果这个年龄段频繁跳槽,不仅无法让自己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也难以让自己和企业之间建立充分信任和承诺,也就谈不上有上司的培养、同事的配合,无法锻炼和提升自我。
这个年龄段中,跳槽,最好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在单位工作三年左右,有充分经验、人脉和资历。
目标单位能够提供自己更高的职业平台或者视野,从而保证更好的发展空间。
有得意的成功工作项目,能够代表你的实力,而不至于被新东家看低。
如果说,30岁之前还有不断尝试、改行的机会时,职场人到了30+这个年龄段就不应该有太多的“变数”,而是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并开始进一步锤炼工作模式和风格了。
当然,35岁之后才开始成功的,也大有人在。经过多年打拼,这个年龄段的职场人或多或少有了自己的成果,即使没有,也拥有了稳定的家庭,因此此时选择跳槽,需要更多的勇气。而40岁以上再跳槽,那就不应该将目标放在职业的上升和薪酬的提高上了,应该关注的是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企业和个人的风格问题等等。
对于高级管理人员来说,这个年龄段又有点特殊,此时,只是自己向更高阶段进军的企业。因此,如果有更好的机会,则可以考虑在保证家庭生活、个人身心健康的基础上,还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从而拿到更好的职位和平台。
职场人除了对上述的年龄特点需要明确考虑之外,还应该充分关注自己的性别特点,找到普遍存在的性别优势和劣势。我们不妨共同看一下下面的两个案例——
案例A:卫明,男,他原本在二线城市的某家银行工作,担任个人客户的金融顾问,在业界小有名气。由于精力一心放在事业上,卫明错过了二十多岁谈恋爱和结婚的时期。结果现在经常应父母的“请求”,通过亲戚和朋友安排相亲。30岁这年,上海一家较大的金融机构邀请他前去加盟,并开出了很有吸引力的高薪。是继续“相亲”,还是“孔雀东南飞”?卫明思考良久,认为自己作为男性,30岁尚未成家并不算太大的问题,于是毅然离开自己已经很熟悉的城市,来到上海,进入了新的圈子。
点评:卫明的选择并没有错,职场上男性的优势在30岁左右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他们可以选择在此时更多倾注工作而不是家庭。
案例B:惠南,女,她在外企工作到了28岁选择了结婚。当她意识到自己很快面临着为人母的任务时,她开始了寻找新工作的历程。通过对几家单位的比较之后,她最后选择了去某家事业单位工作。虽然没有编制,比起以前的外企收入下降了不少。但惠南的老公和父母都感到相当欣慰,他们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支撑家庭,惠南的跳槽给了他们对未来子女养育更多的希望。
点评:婚龄和育龄女性,应该将婚姻、家庭、孩子放进跳槽的指导因素中,并着重考虑其影响作用,即使选择放弃生活投身工作,也应该能有充分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并做到内心的长久平衡。
问问身边的人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现代社会信息量巨大,身为个体的职场人,应采取更多渠道来了解工作中的不同侧面,从而正确了解跳槽必要性和合理性。
跳槽虽然只是个人选择,但如果能够更全面了解各种意见,将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更多自己没有注意的细节,甚至是根本没有考虑过的出发点。
首先,你的跳槽可以咨询同事和上级。
要知道,在职场中,最了解你的人并不是亲友,甚至也不是你自己,而是你的同事和上司。对于跳槽方向,他们的建议有相当的指导力。毫不在意他们的看法,甚至根本不就跳槽这件事情去试探,结果失去的很可能是你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宝贵资源。
案例A:豆豆在某家专卖店做了一年的销售,和同事与店长都相处的很好。最近,她的亲戚开了家酒楼,让豆豆过去帮忙。豆豆纠结中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店长,店长说:“豆豆,你在这里做的不错,为什么要离开呢?对服装,你很了解,对酒楼的服务,你尝试过吗?而且,你应该更适合做这一行,而不是去端盘子。”豆豆听店长这么说,反而动起来心思,她想:店长肯定是看我业绩不错,舍不得我走,她还是选择了跳槽。
事实证明,豆豆并不适应酒楼的气氛,在那里工作了两个月就后悔了。后来,她又开始寻找新的工作,但感觉找不到以前那家服装店的工作气氛了。
点评:豆豆以为上司是想留下她,才故意不建议她跳槽。实际上,她忽略了店长对她能力特点、工作经验所作出评价的真实性,并执意跳槽,结果最终还是走了弯路。如果在跳槽前,以合适的形式、正确的方法,向顶头上司(当然不是老板)略作请教,往往会让你眼前一亮,收到很好的提醒效果。当然,在请教时,还要考虑到更多的试探对象以保证结论的客观。
除了上司和同事之外,下面这些人也值得你咨询他们的意见。
同学、朋友置身于你的职场之外,同你并没有多少实际利益冲突。因为以前的相处,他们了解你的才能和秉性,也因为以前的友谊,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以很中肯的提出看法与意见。
正因如此,征求他们对你跳槽的意见,往往能够让职场人更清楚的看明白自己,完善自身的印象。
身处目标行业和企业中,从业者更明白其酸甜苦辣、了解工作的压力大小、对各种复杂的矛盾和困难也都有所接触。职场人最好能认识这样几个可能的“未来同事”,听听他们对你跳槽的看法。
在具体了解时,应该注意提问的含蓄,而不是直接打听。因为当对方意识到你想跳槽过来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有某种警觉或者引发某种触动。
另外,所有建议和评价者中,只有家人才真正和你利益一致。这不仅因为血缘因素,也因为你的变化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直接的变化。对于家人的看法,跳槽者必须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看到其合理之处,获取有益的方向。
不过,家人对跳槽的建议也有其负面的影响。特别是直系亲属如父母、夫妻之间,他们往往会过于看重职业规划的稳定性,属于典型的风险厌恶者,因此,他们的态度常常会显得比较保守。是不是真正对他们言听计从,需要跳槽者自己好好想清楚。
该“卧倒”时,请用心“卧倒”
职场犹如战场一样残酷,一步走错,步步惊心。特别是在跳槽和留职的决定过程中,忘记卧倒,很可能让你成为浑身伤痕被淘汰出局的悲情人物。
正因为如此,请千万不要将跳槽当成乘兴而来、随心而动的游戏。与之恰恰相反,在大多数时间,职场人都应该学会“隐蔽”和“卧倒”,既能充分保全自己,也可以学习到更多工作经验。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卧倒”,是为了能够闯过企业对你最初评价的关口,并通过最初的工作流程,熟悉企业环境,了解人际关系,懂得业务流程,记住客户的情况等等。只有在这些内容了解清楚时,选择跳槽才能有更高的砝码,获得更高的价值。
案例A:韩林从工科专业毕业后,分配在东北某家国企下属的研究部门工作。整个研究部门里有不少资历深厚的工程师,韩林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任何显眼的地方。不过,这家国企效益并不怎么样,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研究部门不少人选择了离开公司,去更挣钱的外企发展。但是韩林不这么想,他觉得,本行业的产品事关国家重要的基础建设,不可能就此被放弃。目前的劣势也只是暂时的,总会由于产品技术的提高和产业的复兴带来新的价值。
果然,五年之后,韩林成为了研究所的业务骨干。而整个企业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韩林通过设计出新的产品,获得了更高的待遇和名气,他对当初没有选择跳槽而感到庆幸。因为当时如果和同事选择一起离开,今天很可能在外企还是“久居人下”的位置。
在目前的工作上“卧倒”,还可以让职场人显得低调。因为他们表现正常,所以既不会让别人嫉妒,也不会让人猜忌,更不会受到提防。上级会放心的让你参与到对重要客户的管理中,老板也不会让你可以隔绝在关键业务之外。这样,当你抓到重要的机会时,就能够体现出自己的成绩,另一方面,当你获得最好的机会时,也完全可以带着现在的最佳资源成功一跳,获取平台的提升。
反之,过于高调和爱表现的员工,经常表现的就像《三国演义》上面的吕布,他们总是过于浮躁和冲动,时刻在寻找新的“上家”。但结果,是失去了个人的所有信誉,无法获得真正的坚实事业基础。这样的员工缺乏深厚的底蕴,没有足够的历练,最后只能在职场中被他人淘汰,走向自己命运中的“白门楼”。
案例B:Mike本来是一家公司的销售主管,禁不住另一家公司的高新诱惑,跳到了这里。但是,仅仅两三个月工作之后,Mike感到自己管辖的团队配合并不算得力,上司对自己也始终没有多了解,最关键的是公司的市场开发策略让自己不太适应。于是,他频频在各种场合抱怨公司,抱怨上级,抱怨自己的下级。同时,还有意无意的提到,当时跳槽还有其他的公司在邀请自己,只是自己一时判断不清,才来到这里。
这些话传到了公司高层耳朵里,他们感到相当不安,因为Mike本来是作为重要的人才引进的,现在却只是这样的表现。于是,高层宣布,将Mike调到一家很偏僻的分公司去,结果,Mike的职业生涯就此碰到了巨大的阻力。
点评:Mike其实并没有真正要跳槽的意愿,他的牢骚只是在表示自己的情绪和压力。然而,不合理的表达方式,让高层认为Mike又在准备跳槽了。试想,哪个老板能接受这样的下属在重要的岗位上呆更长时间呢?实际上,Mike将自己从表演的舞台上赶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