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65900000005

第5章 海河卷(5)

金朝期间,北方有15年大旱,特大干旱4次。金天会七年,黄河中下游特大旱,“径、渭、沮皆竭,山东大饥,人相食”。正大4年,豫、冀、鲁、晋大旱,“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食】之,又罄,则人相食”。

明朝旱灾频繁,大旱73年,平均4年一次,特大旱灾9次。从成化年间到万历年间的134年间,华北、西北地区9次出现大面积的“道殣相望,尸骸枕藉,白骨满路,饥民相食,人烟几绝”的惨重旱灾。崇祯年间更是多灾多难,华北、西北多次出现“河竭湖涸,飞蝗蔽日,民多饿死,十亡八九”的惨景,甚至出现了“父子夫妇相割啖”、“公鬻人肉”等惨不忍睹的现象。

清朝大旱有27年,约十年一遇,其中特大干旱有十次。华北有十次旱灾出现“人相食”的惨况。顺治二年至五年,“全蜀大饥,人相食,畜无遗种,百里无烟,虎豹入城”。

光绪二年至四年,华北再遇特大干旱,众多河流断流,湖泊干涸,树枯木焦,赤地千里,人多饿死,乃至人相食。山西灵石尤甚,有人相食者四千户,约四万余口。初始,仅食死尸,继而杀人充饥,甚至夫食其妻,父母食子,惨况为百年来未有之奇。

1878年,黄河中下游因旱灾饥饿致死者达1300多万人,山西蒲城饥死者达2/3,许多村庄人丁死绝。

民国的38年间,共发生六年大旱灾,特大干旱3次。

1920年,华北五省因旱灾饿死50多万人,青海省也饿死8万多人。1924至1925年,四川因旱灾死亡70余万人。1945至1946年,湖南连续大旱,饥民死者甚众,零陵县竟发生割食死尸充饥的惨景。

面对旱魃的残暴肆虐,华夏儿女并未束手待毙。他们从臆造神仙来寄托征服自然的期冀,到依靠科学和实干来增强改造自然的能力,一刻也没放弃抗争的努力。

24

有旱灾自然就有抗旱,史籍记载先人抗旱的办法也多种多样。

造神抗旱——据《淮南子·本经篇》载:“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所谓“十日并出”,实为骄阳似火,酷热难当,天下大旱。百姓无力回天,便臆造一位超自然的大神——羿。

“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鸟皆死,堕其羽翼。”从此,旱情缓解,黎民安生。

祈雨抗旱——这类的故事多了。正如《诗经》唱的:“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有瀹萋萋,兴雨沂沂,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最悲壮的是《淮南子》里的记载:汤王时,大旱七年。江涸河竭,沙砾流火,民众堪苦,求雨数年不成。史官卜后曰:“以人祭天,方能降雨。”汤王曰:“为民求雨,我自为先。”并力排众劝,执意自焚。祭天求雨时,汤王披散头发,身捆引火的白茅,登上柴堆。

巫师唱经狂舞之后,点燃柴堆。烟火冲天,汤王汗流如雨,咳嗽不已。眼看所系白茅将燃,不料顿起狂风,乌云飞至,电闪雷鸣,暴雨大作。薪火灭,汤王喜,民欢呼。

当然古人也不是只靠求助神灵、巫师,也会用自己的行动抗旱。例如开沟引水,发明了桔槔、辘轳之类的工具提水灌溉,之后又发明了水车、高转筒车、水利筒车,东汉时发展为水排。水排是机械工程史上的重大发明,约早于欧洲1000多年。

进入春秋战国后,随着筑坝修库和跨小流域渠道工程的出现,中国抗旱方式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谷地建成了许多灌区,也涌现了孙叔敖、西门豹、李冰父子、郑国等一大批水利名人。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兴水抗旱工作。毛泽东第一次出京视察,就到黄河考察水利。考察时他说:“洪灾也好,旱灾也罢,根治的办法只有一条,那就是搞好水利建设。我早就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把水利建设抓好了,我们就有资本和老天爷斗!”

当时的媒体还形容他在讲这番话时,右手握成拳头,有力地在头顶上举了举。

20世纪50年代为解决首都缺水之难、为给兴水抗旱大军鼓劲,毛泽东亲赴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到官厅水库、密云水库视察,并欣然为这些水库题辞祝贺。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对付旱魔的手段就更是多种多样,甚至到了“改天动地”、“出神入化”的程度。

南水北调

25

由于曾熟读过《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等书,长时间以来便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对毛泽东讲过的一些重要话都会有些印象,即便现在记不住了,大体也不会感到陌生。近读《林一山回忆录》,才知毛泽东还说过许多我闻所未闻、现在听来依旧很新鲜并对中国的发展还在发挥着重大影响的话。

1952年10月30日,是毛泽东建国后第一次出京巡视,先来到黄河边,由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陪同,视察黄河水利工作。

王化云在谈到治黄规划设想时说:“将来黄河水不够用,需要从长江流域引水入黄河。我们的勘测队实际测量了长江的水量、地形情况,准备从通天河引长江水入黄河,以补济西北、华北水源不足。”

“好!这个主意好!”毛泽东觉得这个想法颇有见地,补充道,“你们的雄心不小啊!通天河那个地方猪八戒去过,它掉进去了。”

但沉了一会儿,毛泽东认真起来:“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来是可以的。”

——这也是毛泽东第一次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

转过年来,毛泽东在去南方巡视的专列上,又询问王化云:“通天河引水问题怎么样了?”

王化云:“根据查勘的结果看,引水100亿立方米是可能的。不过,需要打100公里山洞,还要同时在通天河上建筑一座高坝,水就可以从通天河经过色吾曲、卡日曲进入黄河。”

毛泽东皱了一下眉头:“多大工程量?得多少年完成?”

王化云:“约需10万人,加上机械化,10年可以完成。”

毛泽东不满足地说:“引100亿太少了,能从长江引1000亿立方米水就好了,你们可以研究一下。”

王化云知道,通天河的水不足100个流量,单从通天河引水是不够的。毛泽东提出从长江引1000亿立方米水是从整个流域考虑的。

1953年2月9日,毛泽东由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陪同视察长江,对被周恩来尊为“长江王”的林一山打趣道:

“你能不能找一个人替我当主席,我给你当助手,帮你修三峡大坝?”

第二天,毛泽东乘长江舰,在洛阳舰的护卫下由武汉直下南京。航行途中依然用询问的口吻对林一山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

林一山猛然愣住了,不知如何作答。

毛泽东继续追问:“这个事你想过没有?”

“想倒是想过,那是当我思考全国农村水利化等问题的时候,一并考虑过这个问题。”

“你研究过没有?”

“没有研究过。”

“为什么?”

“没有这个任务。”

毛泽东的头一段话在半个世纪后成为现实:“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第二段话启动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中国的“南水北调”。

26

当时毛泽东在长江舰上摊开地图,拿起一枝红铅笔,笔尖悬着在地图上移动,顺着西北高原、腊子口,指向白龙江,随即问林一山:“从嘉陵江的上游,白龙江向北引水行不行?”

林一山摇摇头:“不行。”

“为什么?”

“白龙江发源于秦岭,向东南流向四川盆地,越往下游水量越大,但是,地势越低就越难穿过秦岭把水引向北方。如果越接近河源,工程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水量却越小,因而引水价值不大。

毛泽东点点头,把铅笔指向嘉陵江上游的西汉水:“这里行不行?”

“不行。”

“为什么?”

林一山用白龙江不能引水的同样道理做了说明。

毛泽东手上的铅笔又指到了汉江上:“引汉水行不行?’

“有可能。”

毛泽东眼睛一亮,盯着林一山:“为什么?”

“汉江上游和渭河、黄河平行,中间只有秦岭、伏牛,一山之隔。它自西而东,越到下游,地势越低,水量越大。这就有可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地点来兴建引水工程,叫汉江通过黄河引向华北。”

毛泽东边听边用铅笔从汉江上游到中游画了许多杠杠,每画一道道杠他都要问:“这里行不行?”

林一山说:“这里都有可能性,但要研究哪个方案最好。”

毛泽东满意地点点头,手中的笔沿着三千里汉江的蓝色曲线迅速移动,顺着汉中盆地、武当山区,指向均县【现在丹江口水利枢纽所在地】突然下笔画了个圆圈;“这个地方行不行?这些地方怎么样?”

“这些地方都有可能,关键是要在这些地区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地点……”林一山忽然指着地图上一点说,“这里可能性最大,也可能是最好的引水线路。”

毛泽东很感兴趣地问:“这是为什么?”

“汉江再往下,流向就转向南北,河谷变宽,没有高山,缺少建高坝的条件,所以不具备向北引水的有利条件。”

毛泽东做了一个果断的手势:“你立即组织察勘,一有资料就给我写信。”

“好!”林一山回单位后,马上组织人马进行南水北调的勘察和研究,一有成果,他就给毛泽东写信。

在1958年3月成都中央工作会议上,当中央批准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后,毛泽东高兴地说:“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借长江水济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了。”

毛泽东的意图,很快就在同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中得到体现:“全国范围的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主要是长江水】北调为主要目的,即将江、淮、河、汉、海河各流域联为统一的水利系统规划……应加速制定。”

——这是“南水北调”第一次见于中央文件。

党中央的决定在全国引起积极的反响。中国科学院和水利电力部共同组成了南水北调研究组,各大流域机构和长江以北的14个省【市】的水利部门,以及许多科研、勘测设计单位参加了大协作。引水方案的研究范围,从中下游扩展到上游,乃至西部的澜沧江、怒江流域,提出了从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分别引水,补济我国西北、华北缺水的总格局。

“文革”期间,南水北调的工作停顿下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北方严重缺水的现实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雄心壮志,使得南水北调工作又提到国家的议事日程上来。

1991年4月,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决定,“八五”期间要开工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华北各省市立即做出积极反响,层层建立了南水北调领导小组或指挥部,豫、冀两省省长亲自挂帅,他们迫切希望南水北调工程尽早开工。

27

“南水”——目前就是指长江。

“北调”——面积可就大了,黄淮平原、华北平原、北京、天津。正可谓“滚滚东逝水,滔滔往北折!”

中国有七大水系,当下有三大水系却成了最缺水的地区,即黄河、淮河和海河流域。真是“沧海桑田”!

黄河和淮河两个水系暂不说,单讲海河水系,为什么竟会名存实亡、成了无水之系呢?

行文至此,有必要介绍一下我们的水资源分布情况。

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只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大江大河都在南方,水质也优于北方地区。

我国的水资源不仅自然分布不均,而且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河川径流量占全国的83%,耕地面积却只占全国38%。

其中长江流域年径流量为9513亿立方米,占全国的35%,耕地面积却只占全国的25%,人均和亩均水量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属丰水区。

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年径流量占全国的17%,耕地面积却占到全国的62%,其中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胶东地区的河川径流量为1573亿立方米,只占全国的6%,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40%,人均和亩均水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缺水区,尤以海河流域更为突出,年径流量只有264亿立方米,不足全国的1%,而人口和耕地却分别占全国10%和12%,缺水十分严重。长江流域与海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的人均水量是海河流域的近10倍,亩均水量为17倍。

就是这样,在中国水资源分布图上,写着这样两个不等式:

第一,占全国径流量80%以上的长江流域及以南的河流,水量充沛,仅长江每年就约有超过8000亿立方米水量白白流入大海;

第二,人口、粮食产量、GDP均占全国总量的1/3的黄淮海流域,水资源量只有全国总量的7 .2%。

南方为洪涝所累,北方为干旱所苦。世界银行于1998年统计了153个国家的水资源情况,中国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

而天津的用水量又只占全国平均用水量的14%。

北京也只占到16%。

但缺水的又岂止是北京、天津,在中国的660座城市中,超过400座水资源不足,其中100座城市严重缺水。就是这样,中国要用仅占世界7%的淡水,养活占世界20%的人口,而且还要繁荣强盛。

很显然,水资源的缺乏已成为我国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难怪前水利部长汪恕诚曾大声疾呼:“要么为每一滴水而战,要么灭亡。这就是中国面临的挑战!”

28

人们难免要问,数千年来虽然有涝有旱,但都没有缺水缺到这个地步?今天中国是怎么啦?

简而言之,除天公不作美外,最主要的原因是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大,但用水量却迅速增长。中国人口已由解放初期的“四万万同胞”,增加了3倍多,号称13亿人口。13亿人是天天要喝水、用水,水怎么可能不紧张?

1949年,我国的城市不到200个,现已发展到600多座,也增长了3倍!每座城市都是用水大户,600多个大户一起用水,水又怎么能不紧张?

还有,我国工业飞速发展,用水量猛增。据统计,我国炼一吨钢需用水20至40吨,造一吨纸需用水200至500吨,生产一吨氮肥要用水500至600吨,提出一吨人造纤维要用水1200至1700吨。由于我国设备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与经济发达国家比,单位工业产品的耗水量一般要高出5至10倍。

20世纪80年代,我国工业和生活用水为570亿立方米,到2000年以后达到了1200多亿立方米。增幅如此巨大,水怎能不紧张?

农业更是用水第一大户,我国农业灌溉面积比1949年增长了2倍多,致使我国用水量80%以上用于农业灌溉,年用水量4000亿立方米。因灌溉方式落后,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 .3左右。本已严重缺水,加上浪费严重,水怎能不紧张?

工农业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滚滚不尽的财富,也加重了对大自然的污染。据专家统计,全国有监测的1200多条河流中,已有850条受到污染,受污染的水体约3000亿立方米,一些被严重污染的水体已不能用以灌溉。本已严重缺水,又如此不珍爱水,水怎能不紧张?

据专家们预测,全球气候将进一步变暖,我国北方的干旱还将加重。中科院院士叶笃正为首的近百位科学家在一项研究报告中提出:未来30年内,我国华北气温将继续增高,水资源将进一步短缺,生存环境将向不利方向发展。

故而可以说,“南水北调”——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从哪调,调多少,怎么调……吸纳了来自生态环保、经济、地质、农业、物价、建设、文物保护等各个部门数千名专家学者的意见。召开了100多次研讨会,有5部委【局】,9省【直辖市】,24个不同领域的规划设计及科研单位参与,有6000人次的知名专家和110多人次的院士献计献策,产生了百余种比选方案,甚至争论一直与规划相伴相生。

29

同类推荐
  • 诗学第三辑

    诗学第三辑

    20世纪80年代,"归来"或"朦胧"又一次开启了中国新诗繁芜而动人的局面。但短暂的二十多年之后,激情澎湃的诗歌之音似乎早已游离人们的耳畔;那些关...
  • 挂着泪的微笑

    挂着泪的微笑

    李继勇主编的《时文选粹》系列丛书包含有浪漫的诗歌、动人的故事、优美的散文、父爱母爱故事、真情故事、励志故事等,入选的每一个故事均为精品美文,突出语言的文学性、感召力,美丽的文字折射出文学永恒的魅力。
  • 暮春花尽,留与谁怜:宫体诗中的情与怨

    暮春花尽,留与谁怜:宫体诗中的情与怨

    本书是一部诗歌类文化散文,全书共四章,精选60余首“宫体诗”中的佳作,引述从古歌、汉赋、宫体再到唐诗的流变。全文用诗歌串起爱情与豪情,品读间,即温润可爱,又不失壮烈。宫体诗在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继起的唐代诗歌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书中既有江山帝王,也有风尘故曲,一帧帧爱情往事,在诗歌中被勾勒得凄美绝伦。全书以情写文,感悟人生。以精妙之笔写人生之爱,却不堕绮靡之声,大有透进悲欢的彻悟之感。
  • 秘境探踪

    秘境探踪

    李有旺以大纪实的手笔,全景式地再现了一个名叫“俐侎人”(彝族的一个支系)的神秘部落的生产生活概貌,反映了李有旺在深入探索这个部落,悉心研究这个部落之后的发现与思考。”俐侎人没有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有着原始的崇拜,一席黑衣,男女一般自幼就指腹为婚(现在已有所改观),保留着传统的爱情观念,是分保守,全书透露他的对思考和探索,也有着自己的解读。《秘境探踪》是一部典型的乡土文化作品,读后无不使人对俐侎人淳朴生活的向往,他们是精神守卫者,也是浮躁灵魂的追寻。
  •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代代相传,继承发展,影响着世界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光芒万丈的瑰宝。唐朝的诗歌、宋朝的词、元朝的曲,它们是时代精神的凝聚与升华,拥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长久地为人民所赏爱,如列岳峥嵘,百花竞艳,美不胜收。
热门推荐
  • 《崛起于一六三六》

    《崛起于一六三六》

    “倒买倒卖”“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大明皇帝陛下,你的皇宫卖不?”
  • 浮世轻忧梦

    浮世轻忧梦

    这是一本关于仙侠的小说,小说讲了主人公顾北离开所住的村庄去修炼,在修炼的路上遇见了前世的伙伴,一起去修炼的故事。
  • 性恶

    性恶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壁虎村

    壁虎村

    壁虎村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山村,惟一通向外界的只有一条不足盈尺的千年壁虎道。100多年来,各式各样的人怀着各式各样的目的来到这里,有和尚、土匪、罪犯、妓女等,他们同本地的山民演出了一幕幕有关战争、争斗、情爱、恩怨的悲喜剧。
  • 原来你爱我:上错床,爱对郎

    原来你爱我:上错床,爱对郎

    在那个不知情爱为何物的岁月里,她痴痴恋了他五年,然而终是错过。他固执地停驻在她的生命中,若即若离,不寄情思不允诺,却总是不肯让她转身而去。他看似无意,看似散漫,却在不知不觉中进驻她的人生,孰不知,命运早已将他们绑缚,终了一生无处可逃。缘深缘浅,当从心愿。
  • 初级会计电算化

    初级会计电算化

    本书是作者根据历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考试大纲以及多年对真题的分析,并结合多为专家、学者的实践经验而编写的。本书主要分为八套模拟试卷,以对考生考前的学习进行模拟实战,达到提高考生成绩的目的。
  • 迷城—创世

    迷城—创世

    探天地之秘,寻虚世之衰,阴阳无常,天象变化,迷城之谜,渐渐拉开序幕
  • 柯南之影皇

    柯南之影皇

    宿命的轮盘,转动了谁的哀伤,彼此流浪,愿意陪你共赴红尘苍茫!我是黑夜的王,注定不能和你这阳光共存,但是,请原谅,我忘不了你的脸庞.别走,记住,别走.琴酒碧色的瞳孔微微聚焦,眺望着远方的夕阳.当摆脱了宿命的枷锁,志保,这一次,我们可以好好享受生活的美妙了吧!不过在这之前,我们需要,换换这规则!(不是柯哀,也不是新兰,总之不会让小哀和小兰受委屈!看琴酒大爷,怎么为爱转变对抗宿命的吧!)
  • 中华美德1

    中华美德1

    在故事中汲取营养,让中华美德薪火相传,让孩子成为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给儿童最好的教育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
  • 邪少狠霸道

    邪少狠霸道

    “睡过算不算熟?”婚礼上,他毁掉了她的所有,让她成了未嫁先劈腿,人人喊打的不洁女。她恨他入骨,他却对她宠溺无比,纠缠不休,她忍无可忍!“为什么不放过我?”“老婆,别闹了,先吃饭,尝尝老公的手艺!”天呐,这个男人太邪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