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某只股票之前盘整了很长时间,让很多人都失去了信心,相信很多个人投资者已经在之前长时间的盘整中将自己持有的股票出掉了,其中估计还有不少是属于“割肉”的。那么后来可能出现的一轮快速上涨,显然会让之前那些不是深度被套的个人投资者感到沮丧和懊悔。
股票真的是种数字游戏,但这个游戏也挺折磨人的,参与者的心思都被它吊了起来。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现在做股票止损和止赢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了。我关注一只股票,它首先是走出了5根阴线,技术面都已经被破坏掉了,但它会马上跟着上来两个涨停,这让个人投资者相当难操作。一些庄家,或者是游资,也是相当懂技术的,因此他们在操作某只股票时,往往也会采取类似的方式,其中一个重要手法就是,先把技术面走坏,再快速拉升。
所以我觉得现在的格局下,对个人投资者来说,止损和止赢的难度都加大了,这种变化就要求个人投资者也得跟着变,多学习和了解对手的手法,才能有针对性地操作。很多人都问过我“你为什么能在股市上活那么久”,我总是告诉他们,我胆子比较小,心也不贪,所以就活下来了。
赚钱的原因有很多,亏钱的原因只有一个
在我看来,从股市上赚到钱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说内幕消息、运气、技术分析、政策因素等,但是亏钱的原因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追涨杀跌。在我的经验里,为追涨心理所驱使的人,有时也的确可以赚不少钱,不过,这种心理也容易导致出现大亏的状况。
我发现,很多专门研究股市的人,把“追涨杀跌”这种现象解释为一种心理学现象,认为这种投资心理往往会造成这样一种投资倾向,即行情转好时更加乐观,行情转坏时更加悲观。当行情不好时,即使再好的股票,也不答理;当行情好时,再差的股票都是黄金,急于买入。
通过炒股赚钱,是多数个人投资者的目标。因而,很多个人投资者希望通过加快操作频率,来以小博大,达到收益最大化的目的。于是,在快进快出中渐渐助长了盲目追涨杀跌的习惯,不但交了大量的佣金,而且还造成不必要的投资损失。
追涨和杀跌其实都是常见的操作手法,但凡事都得有个度。一些个人投资者认为某只股票的连续上涨,可能预示着大的上涨趋势,于是就会买入这只连续上涨的股票,甚至是在其涨停被打开的所谓的一瞬间挂单买入,这样做风险极大,极有可能就买在了顶部。
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早年有一项研究,以1996年12月16日实施涨跌停板制度以来,深沪市场所有连续涨停股票为样本对投资者追涨风险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自涨跌停板制度实施以来,投资者追买连续涨停的非ST股票并持有一段时间后卖出而发生亏损的可能性超过了60%,追买连续涨停的ST股票并持有一段时间后卖出而发生亏损的可能性超过了50%,追买策略并没有显示出独特的优势,这应引起投资者的充分注意。
很多市场人士早就对喜欢“追涨杀跌”的个人投资者提出过很多建议和意见,观点已经非常多、非常全面了。我认为,其中有几条是非常值得广大个人投资者借鉴的:
一要认真分析公司基本面的变化,并认真研究股票的技术指标,不轻信各种传闻。
二是需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对流动性的需求等进行合理资产配置,切忌重仓或满仓进行追涨杀跌。
三是不要过于频繁地买进卖出,因为往往在卖出风险的同时又买入了新的风险。
对于第三点,很多个人投资者并不是很在意,但是往往被忽视掉的,反而是相当要紧的。事实上,很多个人投资者很容易受到短期波动的影响,其他投资者的买入和卖出行为会对个人投资者的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导致投资者跟随着进行相类似的交易,反而不会去考虑交易成本的问题,甚至会认为,只要赚到钱了,手续费那就是小头,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有专家作过这样一个分析,假设某投资者的年资金周转率为20倍,即其交易金额为其资金量的20倍,如果以交易金额的3%来计算所有费用,该投资者全年的交易费用就达到资产规模的6%。
也就是说,投资者要有6%以上的年收益率才不至于出现亏损,这一数值已与股票市场历史年平均收益率相接近了。这也是为什么在牛市中,个人投资者往往无法战胜市场,而在熊市中亏损幅度又总是大于市场下跌幅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而,我认为,个人投资者在进行股票买卖前,要首先对上市公司的素质进行认真的分析,尽量投资自己比较熟悉的行业和公司,慎重分析准备进行的股票交易可能产生的收益和风险,并制订一定的投资计划。
如何对待“消息”?
股市是相当敏感的,个人投资者的神经也是很敏感的,只要稍微有点风吹草动,立刻就能引起变化。现在市面上的各类消息、传言到处都是,再加上各种所谓“内部人员”、“消息人士”不停地通过各种渠道来散发消息,更是让个人投资者没了方向。
在那么多年的投资经历中,我听的、信的“消息”也不少,不过这种情况更多地集中发生在我刚开始炒股的那段时间,自己没有经验、没有分析技术,也没有获取第一手信息的渠道,因而只能去找“消息”来听。这种情况在很多个人投资者身上都发生过,“压对宝”的可能性有,但“压错宝”的次数肯定更多。结合我身边朋友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个人投资者因为盲目听信这些所谓“内部消息”遭受了比较大的损失。
“银广夏事件”让我真切地感觉到盲目听信所谓消息的危害性,当时大户室里甚至传言说,这只股票将会从30多元涨到100元、120元,于是很多人都大举买入银广夏,但到最后,很多个人投资者损失极其惨重。我当时并不是没有动心过,但经过横竖比较和分析后,我还是忍住了,这家公司的情况的确比较“奇怪”,也比较“复杂”,那么在看不清楚的情况下,我选择了“放弃”。银广夏后来一路下跌,跌到了只有几块钱,很多人就只能很悲惨地离开了大户室。
股市上一直有这样一句话:没有对错,只有输家和赢家。我的个性决定了,我不认同的股票一股都不会买,旁人再怎么劝说,都是没什么效果的。而事后发现,相信传言的个人投资者,往往成了庄家的抬轿人。
个人投资者往往缺乏专业能力和专门的精力去关注上市公司的运作情况,最简便和适宜的选择就是听听“高人”的意见。很多“高人”的评论往往带有很强的诱惑力,充斥着众多夸张不实的成分。很多高位“追高”和低位“斩仓”的“低抛高吸”的个人投资者都是因为受到了渲染性氛围的影响,而造成了投资损失。
深圳证券交易所早在多年前,就曾对个人投资者需要理性对待股票投资的几大类信息来源进行过归纳和总结,很多内容即使现在看来都非常实用和符合实际情况,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和“有消息为什么要告诉你”成为了最关键的内容。
在我近20年参与股市的过程中,可以说,几乎每天都是被各种各样的“消息”包围着,几乎每一只交易的股票都会有“消息”,这是相当吓人的事情。而这些“消息”的内容无非就是“某某股票要重组了”、“某某公司要被收购了”、“主力进入某只股票了”等。几乎每个“消息”都是极其吸引人的。
有时候我在想,市场上每天都在传那么多“消息”,如果都准的话,大家也就可以不用那么辛苦了,说不定一个“消息”就可以养活你一辈子了。但事实总归不是这样的,相信因为信了“消息”,吃到苦头的个人投资者肯定要比信了“消息”而吃到甜头的要多得多。
令我有些不解的是,很多个人投资者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明明刚刚因为听信“消息”,盲目买入股票而吃了大亏,没过多久,他又会继续听信“消息”,继续买入其他股票。这是让我有点想不通的。我认为,还是因为部分个人投资者“输不起”、“急于翻本”等的不健康投资心态,让他们屡次“吃药上当”,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听“消息”上面跌跤。
上文所说的,都是我个人经验里,我认为需要提防的“小消息”和“假消息”,那又有哪些“消息”是需要个人投资者去关注的呢?
其实,照我说,光明大道才是最捷径的捷径。上市公司每年都会披露大量的信息,不仅是季报、半年报和年报,还有公司治理报告和误导性澄清公告、股权激励以及限售股份解限流通等内容,可以作为分析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的全方位“官方资料”。
这些经过权威渠道发布的数据,都可以反映出市场参与者的投资趋势。还有一些细节问题,也是可以从公开信息中查询到的。如投资者可查阅上市公司最近的年报、半年报、季报,关注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分红方案、业绩预告等信息。
很多投资者热衷于从各种渠道打听所谓的“消息”,殊不知,很多“被传”的消息本身就来自于公告,再经人一加工、一添油加醋,就成了“内幕”。所以,我说,多听“消息”不如多琢磨上市公司公告。
事实上,我接触到的很多个人投资者并不是不知道如何才能走上“光明大道”,而是觉得研究上市公司公告、季报、年报的工作“太专业”、“太烦琐”、“太耗费时间”等,不如直接去找“能点石成金的人”来得容易。
其实按我说,做股票投资,就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它需要从事者花费大量的精力扑在上面,研读报表等公开信息,这就相当于是最基础的工序,也是一个试图从股市当中获利的个人投资者必须具有的能力。否则,就是照我说的那样,是用“运气在炒股”,效果之差也是可想而知的。
“群众基础”不等于“概念股”
几乎所有的个人投资者都知道一个很浅显的道理,那就是谁要是能抓到下一只热门股,谁就能获得好的收益。因为热门股将会吸引到大量的资金来追捧,股价自然也就水涨船高,要是能够很早地“埋伏”其中,那么给个人投资者带来的惊喜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于是很多个人投资者都会去做一些和“寻找热门股”相关的工作,例如根据各种还没有完全明确的消息来预测下一只热门股,或者热门板块可能会出现在哪里,以及什么时候出现等。另一些更加成熟的个人投资者,则会去想,已经成为“热门股”或者“热门板块”的,还能“热多久”,自己还有没有机会再从中获得一部分收益。
事实上,以我的个人经验来看,找下一只“热门股”或者“热门板块”的方法并不是那么多。可能多数人会根据宏观经济周期来寻找,简单来说,如果担忧通货膨胀出现,那么医药、消费类的股票可能会表现出比较好的“抗通胀”作用;如果市场上资金量非常宽裕,那么金融类股可能会有比较好的表现。
因而,总结来看,我个人认为,对于“热门股”和“热门板块”的预测准确与否,最终体现在对整个宏观经济走势和国家政策重点向哪个具体领域转移的预测的准确性上。判断准了后两者,找到“热门股”或者“热门板块”根本就不成问题;如果判断错了,毫无疑问,相伴随的很可能就是损失。
上面讲的是,如何挑选“热门股”的问题,下面我倒是想谈谈对待“冷门股”的方法。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来说,如何正确对待“冷门股”可能比花大力气去寻找下一只“热门股”来得更有实际意义。
所谓的冷门股,一般是指那些很少有人买卖的股票。一般来说,这类股票在绝大多数时候之所以受到冷落,是由于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所造成的。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某些行业注定会不景气,这些行业的股票就必然会受到冷落。不过随着经济环境的好转,这些股票又有可能重新为人所关注。
因此,遇到这类股票,投资人应该考察它是否有好转的可能性。
政府为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常常限制一些行业的发展,鼓励另外一些行业的发展。在这种经济政策背景之下,受限制的那些行业的股票就很可能变成冷门股。对于冷门股,投资人在政策放松以前,最好不要冒险。
以我这些年的经验来看,我是很少碰冷门股的,一方面因为冷门股往往都是“盘子”很大的股票,另一方面,冷门股往往是不被市场看好的股票,用俗话说就是“缺少群众基础”。事实上,这种“群众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的。
比如说家电。众所周知,家电在城市里已经属于相当饱和的产品,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但是在农村的情况并非完全一样。“家电下乡”政策,给国内家电企业带来相当大的想象空间。只要销售渠道通畅、产品质量过关,我认为是可以带来很大利润空间的。那么如果在这个政策刚刚推出的时候,个人投资者能寻找到比较好的个股,那么收益应该是相当可以的。
不过,我始终认为,需要在有“群众基础”的股票和被当做“概念股”的股票之间作严格区分:从网络概念到奥运概念,从医改概念到当下的消费概念,一轮一轮的概念炒作带来了“热点”。这些“热点”固然能带来相关板块的一波行情,但是这其中有多少是真,有多少是假?有多少投资者是赚钱的,又有多少投资者是亏钱的呢?
股市里有句俗话,叫做“新手求稳、老手炒热门”,说的就是,新手往往比较喜欢一些质地比较好的股票,而老手们都会去找“热门股”,但是这些“热门股”涨起来很吓人,跌起来同样很吓人。
总之,只有上市公司拥有良好的现金流量、不断增长的赢利能力、不断增长的市场占有率,才能受到市场的最终认同。能给投资者带来真金白银的才是真的好公司。脱离了基础的概念只能是一个虚无的东西。这一问题,在新近相当热门的创业板股票中尤其需要个人投资者加以提防。
控制仓位,就是给自己留余地
我非常注意控制自己的仓位,我想,这也可能是我能够在股市里“活”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几乎从来都不满仓操作,因为我始终认为,控制仓位就是给自己留了余地。事实上,控制仓位应该是每个参与股市的个人投资者都必须掌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