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不同文化或行业的注意力结构,就可以更明显地看出它的可塑性。爱斯基摩猎人受过训练,可分辨数十种不同的雪景,而且永远对风向、风速极其敏感。美拉尼西亚群岛的水手即使蒙着眼睛,被带至离老家所在的海岛数百英里外的海上,在水中漂浮几分钟后,就能凭着对洋流的感觉,辨识出自己身在何处。音乐家专注于一般人无法辨别的声音意涵,股票经纪人懂得把握常受忽略的市场小震荡,优秀的医生对症状别具慧眼,这都是因为他们训练自己的注意力,学习处理易受忽略的讯号之故。
由于注意力除了决定某些事物能否进入意识外,还要带动其他心灵活动—回忆、思考、感觉、作决定,所以应该把注意力视为一种“精神能量”。它是完成工作不可或缺的能量,在工作中会耗损。我们通过这种能量的应用,创造自我;也通过应用的方式,塑造记忆、思想和感觉。注意力是一种受我们控制、随我们使用的能量变化而改变,也是改善体验品质的最重要的工具。
关于自我
上文中那些第一人称代名词指的是谁呢?那些应该把注意力控制在手中的“我”或“我们”在哪儿呢?谁来决定神经系统产生的精神能量该如何运用?灵魂的主宰或舵手究竟在何方?
只要对这个问题略作思考,我们就会发现,从现在开始,所谓的“我”或“自我”,也是意识内涵的一部分,它很少逸出注意力的焦点。当然,我的“自我”只存在于我的意识之中;认识我的人,意识中也会有关于我的某种版本,但大多数版本可能都跟“原始版本”—我眼中的自己—毫无相似之处。
自我可不是普通的资讯。实际上,它包含了通过意识的一切:记忆、行动、欲望、乐趣、痛苦等。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自我”代表我们点滴建立起来的目标的先后次序。政坛活跃人士的自我可能跟他的意识形态打成一片,银行家的自我可能涵盖在他的投资策略里。不过,我们通常不会从这种角度来看待自我。任何时候—比如意识到自己的外表给别人的印象,或考虑到如果能够就要做什么事的时候—我们都只察觉到自我的一小部分。我们最常把自我跟身体联想在一起,但也有时候会加以延伸,去认同一辆车、一幢房子、一家人。不论我们对自我意识到多少,它都是意识的最重要的成分,象征着意识的全部内涵及其间互动的模式。
耐心的读者读到这里,可能会有绕圈子的感觉。如果注意力或精神能量由自我主导,而自我乃是意识内涵的总和,意识及其目标的内涵又是注意力以不同方式投射所造成的结果,那么这套理论岂不是周而复始,转来转去,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吗?我们一会儿说自我引导注意力,一会儿又说注意力决定自我。事实上,这两种说法都没有错,因为意识并非直线,而是呈一种圆形循环。注意力塑造自我,也被自我塑造。
注意力与自我的相互塑造
在我们的长期研究对象中,萨姆·布朗宁可作为说明这一类型因果关系的典型例子。萨姆15岁那年,跟随父亲到百慕大去过圣诞节。当时,他对自己这辈子要做什么完全没有概念,他的自我还没有成形,也没有独立的认知。萨姆没有明确的目标,他想要外界认为所有同龄男孩都会要的东西,也认同基因程序或社会环境的指令—换言之,他迷迷糊糊地计划升大学、找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结婚、住在郊区。有一次,父亲带他去百慕大的珊瑚礁旅行和潜水。萨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发现神秘、美丽而又危机四伏的海底世界竟如此令人着迷,就下定决心作进一步探索。于是,他在高中选修了许多门生物课程,目前正向海洋科学家的目标迈进。
在萨姆的案例中,有个意外事件闯进了他的意识:海底世界惊心动魄的美。他并未规划这个事件,这也不是他的自我或目标投射注意力造成的结果。一旦认知海底那个世界,他就喜欢上了它,而且这次经历跟他一向喜欢做的事、对大自然与美一贯的喜爱,还有他一直重视的一切,产生了共鸣。他觉得这是一次美好的经历,值得继续追寻,于是他把这次意外建构成一系列的目标—学习更多有关海洋的知识、选修相关课程、进大学、读研究所、做一名海洋生物学家,而这些都成为他自我的主要成分。从那一刻开始,萨姆的目标引导他把注意力集中于海洋与海洋生物,形成一套循环的因果关系。最初,他是无意间发现海底世界之美的,注意力帮助他重塑自我;后来,他刻意去追求海洋生物学的知识,自我就开始塑造注意力。萨姆的例子并不特殊,很多人的注意力架构都是遵循同样的途径发展的。
到此为止,几乎所有为了控制意识而应该了解的事都已论及。我们已了解到,体验取决于我们运用精神能量的方式,而这又牵涉到目标和意图。所有过程乃是靠自我(即整个目标系统的心理活动)衔接的。我们若想在任何方面有所进步,都逃脱不出这些步骤。外在因素当然也有助于改善人生,诸如赢得百万美元的彩券、找到理想的终身伴侣、为改善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出一份力等—但即使是这些美好的事情,也必须先在意识中取得一席之地,以积极的方式与自我建立联系,才能对生活品质产生影响。
意识的架构已开始浮现,但目前这幅画面还是静态的,虽然各种元素均已齐备,但还没有发生互动。接下来我们要谈的是,每当注意力唤起对某个新资讯的觉醒时,会发生什么情况。这么一来,我们才能充分了解控制体验的方法,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内在失序
内在失序—也就是资讯跟既定的意图发生冲突,或使我们分心,无法为实现意图而努力—是对意识极为不利的影响力。我们曾经为这种状况取了各式各样的名称,如痛苦、恐惧、愤怒、焦虑、妒忌等。所有脱序的现象都强迫注意力转移到错误的方向,不再发挥预期的功能,精神能量也窒息了。
胡里欧的破轮胎
意识失序有很多种形式。参加我们抽样研究的胡里欧·马丁内兹是一家生产视听设备工厂的技工,他在焊接电影放映机的生产线上工作。他工作时突然变得情绪低落,产品在面前经过时,由于心神不宁,他跟不上全组同事的节奏。平时他本来可以很快把自己那份工作完成,还有空闲跟旁边的人说笑,但今天他的动作缓慢,有时还会延宕全组的工作流程。邻组的一位同事取笑他时,胡里欧非常不悦地立刻顶了回去。从一大早到下班,他的紧张情绪不断升高,跟同事的关系也恶化起来。
胡里欧的问题很简单,其实只是件小事,却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前几天傍晚他下班回家时,发现一个车胎快没气了;第二天早晨,轮胎的钢圈几乎要触及地面了。但胡里欧要到下周末才能领到薪水,他知道在这之前凑不出足够的钱来补轮胎,更不用说换新胎了,而他又不懂得如何向人借贷。工厂位于郊区,距他家约20英里路,他必须每天早晨8点之前到班。胡里欧想出的唯一办法就是:一大早小心翼翼地把车开到加油站,把轮胎的气打满,并尽快开到工厂;下班时气漏光了,他再到工厂附近的加油站,打满气后再开车回家。
我们访问他时,胡里欧已经如法炮制三天了,他希望这一招能支撑到下一个发薪日。今天他驾车到工厂时,那个破轮胎几乎已扁平,连方向盘都很难控制了。一整天他都在担心:“我今晚回得了家吗?我明天能准时到班吗?”他的心思全被这个烦恼占据了,这使他无法专心工作,情绪也开始变得不安起来。
从胡里欧的例子可以看出,自我的内在秩序受到打扰时,会有什么后果。基本模式是固定的:与个人目标相冲突的资讯侵入意识后,视目标的重要性与威胁的大小而定,某些程度的注意力必须腾出手来消除危机,用于处理其他事务的注意力就相对减少了。对胡里欧而言,保住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目标,一旦失业,所有其他目标都要跟着泡汤,因此,工作是他维系自我内在秩序的最重要的一环。漏气的破轮胎已危及他的工作,因而消耗了他大部分的精神能量。
要命的精神熵
每当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就会发生内在失序的现象,也可称之为“精神熵”(psychic entropy),它会导致自我解体,使效率大打折扣。这种状况若持续过久,对自我将造成严重的损害,使自我再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实现任何目标。
胡里欧的问题不大,也不会持续太久,但吉姆·哈里斯则是一个长期精神熵的案例。吉姆是个相当优秀的高二学生,也参加了我们的研究。一天,他一个人在家。站在父母卧室的镜子前,他一边听着收音机里正播放的他已听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感恩死者》,一边试穿着父亲最喜欢的绿色厚绒布衬衫—每次父亲带他去露营时都穿这件衣服。吉姆抚摸着温暖的衣料,回忆起在烟雾弥漫的帐篷中,偎依在父亲身旁的那种安适的感觉,帐篷外还不时传来湖对岸水鸟的长鸣。吉姆右手握着一把很大的剪刀,衬衫袖子对他而言太长了,他不知道自己敢不敢把它剪短,父亲知道后一定会大发雷霆的—但他可能也不会注意这些了。数小时后,吉姆躺在自己的床上,床头柜上摆着一个阿司匹林空瓶,70片药片一下子全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