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实修是进入正式瑜伽修行门户的预备动作,称做“制感”。它主要是学习从外界事物上撤回注意力,控制感觉的出入—能够只看、听和感知他准许进入知觉的东西。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可以看出,瑜伽的目标与本书所描述的心流活动多么接近—控制内心所发生的一切。
虽然另外三种实修不属于本章的范畴—它们强调用纯心灵的方式控制意识,与体能技巧没有关系,但为了完整起见,而且因为这些心灵运作必须以前面的体能运作为基础,在此还是简单介绍一下。第六实修“执持”是长时间专注于一种刺激的能力,可视为与前面的“制感”相呼应;前面我们学习把事物摒除在心灵之外,现在学的则是把它们封锁在心里。第七实修是“静虑”,在此阶段,我们不再需要外来刺激,就能忘怀自我,专心致志,使外来干扰毫无可乘之机。瑜伽行者最后要达到的境界是“三昧”(亦译“三摩地”),意即沉思与思考对象合而为一。达到此阶段的人说,“三昧”是他们毕生最有乐趣的体验。
瑜伽与心流的相似显而易见,甚至不妨把瑜伽视为一种经过周详规划的心流活动。两者都企图借贯注精神,进入乐趣盎然、浑然忘我的境界,而且都靠肉体的训练达到集中注意力的目标。但也有人刻意强调两者的差异。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心流重视强化自我;瑜伽和很多其他东方灵修追求的却是泯灭自我。瑜伽最终的“三昧”阶段,也是涅的起点,要让自我如同川流汇入大海一般,与宇宙结合为一体。因此也不妨说,由结果观之,瑜伽与心流各趋相反的极端。
这种相反只是表象,并非实质。在瑜伽八阶实修法中,七阶都与渐进提升控制意识的技巧有关,“三昧”与随之而来的解脱感倒不见得那么重要—这可以用登山来譬喻,活动的真谛存在于七个阶段之中,如同登上山顶之所以重要,只因它证明了我们爬过山,爬山的过程才是真正的目标。另一个支持两者相似的说法认为,即使在最后的解脱关头,瑜伽行者还是得严加控制自己的意识。除非他在放弃自我的那一刹那仍保持完整的控制权,否则根本谈不上放弃。放弃自我所有的直觉、习惯、欲望是全然违反自然的行径,没有极高的自制力,绝对办不到。
因此,把瑜伽视为最古老、最有系统的心流制造法,并无不合理之处。瑜伽有其创造此类体验的独特细节,而其他心流活动,诸如钓鱼、赛车等,也都各有各的窍门。瑜伽乃是特定时期、特定文化的产物,它摆脱不了隶属的时代与地域的影响。瑜伽是否比其他方法更能创造最优体验,不能只凭它的优点决定—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它的机会成本,并与其他选择作比较,才能判断:瑜伽所达到的控制是否值得投入所需的精神能量?
东方武术
另一套近年来在西方流行的东方修炼法,就是所谓的“武术”。武术的招数变化极多,好像年年都有新花样,包括柔道、空手道、跆拳道、合气道、太极拳等,都是源于中国的徒手搏斗法,还有从日本传来的剑道、箭术及忍术。
武术受道教及佛教禅宗的影响,也强调控制意识的技巧。东方武术不像西方武术只专注于体能表现,而倾向于修炼习武者的心理与精神状态。武士的目标是在瞬间不假思索,便以最佳攻守招数搏击敌手。武术高手声称,战斗是一场充满乐趣的艺术表演,平时精神与肉体二元化的状态,会在战斗中转变为和谐而集中于一点的心灵专注。因此,武术也大可视为心流的一种特殊形式。
视觉之乐
很多人都承认,运动、性爱甚至瑜伽都能带来乐趣,但很少人会超越这些体能活动,去探讨身体其他器官用之不尽的潜能,其实任何可经由神经系统辨识的资讯,都能带来丰富多变的心流体验。
以眼睛视物为例,我们通常只用来判断距离、避免一脚踩在猫身上,或寻找车钥匙。偶尔美景当前,人们就会驻足享用“美的飨宴”,但一般人都不懂得有系统地培养视觉潜力。其实,看的技巧永远是乐趣的泉源。古典诗人米南德写出了观察自然之乐:“照耀我们的太阳、星辰、大海、迤逦的云以及点点火光,不论你活100年或只有几年,都不可能看见比这更崇高的东西。”视觉艺术是训练这些能力的最好理由。
以下是几位深谙艺术鉴赏之道者,描写他们见人之所不能见的感受。第一位回顾观赏最欣赏的画家的作品的感受,禅味十足,他强调作品所涵容的视觉和谐,能带来秩序感的顿悟:
费城博物馆收藏的塞尚的《浴女图》真是杰作,第一眼就令人感觉是幅佳作,这不见得是理性,但一切都和谐无间……艺术作品就通过这种方式,使你突然觉得想欣赏、了解这世界。这可能就是你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可能是夏日河畔浴女的精神所在,或是突然放开自我,了解我们与这个世界有何关联的能力……
另一位鉴赏家描述美感的心流体验,起伏不已的物理空间就如同潜入一池冷水,身体所感受的震撼一般:
看见深得我心的作品,我会有种强烈的反应:不一定是欣喜,而有一点儿像肚子上挨了一拳,觉得有点儿想呕吐。这种完全令人无法抗拒的感觉,迫使我去摸索一条出路,使自己冷静下来,并尝试用科学的方法,不要一下子把我所有脆弱的触角都展开……冷静地观察它,真正体会每一个色调与线条之后,全面的震撼才会出现。当你碰到一件极为杰出的艺术作品,你会立刻知道,它使你所有的感官都兴奋起来,不仅是视觉,也包括感性与知性。
汲取平凡中的不凡之美
在受过训练的眼睛面前,不但伟大的艺术作品能产生如此强烈的心流,甚至最平凡的景象也令人愉悦。一位家住芝加哥郊区,每天要搭乘高速列车上班的男士说:
像这么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一定会在车上眺望沿途房舍的屋顶,因为俯瞰这个城市实在太迷人了;我在城里,却又不属于它的一部分,看着那些各式各样的造型,那些出众的老建筑,有些已成了废墟。我的意思是,它激起我的迷恋、好奇……我可以走进办公室说:“今天早晨来上班,好像穿过一幅席勒的工笔画似的。”因为他画的屋顶和类似的东西,都非常利落、清晰。把全副精神放在视觉表达上的人,往往就用这种方法看世界。就像一位摄影家望着天空说:“这正是柯达彩色的天空。加油啊!上帝,你快要赶上柯达了。”
很显然,要从视觉得到这种程度的感官享受,必须经过训练。一个人必须投入相当的精神能量去看美丽的风景和优秀的艺术作品,才能辨识具有席勒风格的屋顶。其实这也适用于所有的心流活动:不培养必需的技巧,就不可能在追求中找到真正的乐趣。但跟其他几种活动比起来,“看”是最直接的(虽然有些艺术家认为,很多人眼睛好像封了一层蜡),因此不在这方面多多开发培养,实在太可惜了。
前面曾介绍过,瑜伽可以借着训练眼睛“不看”而产生心流,而现在又说用眼睛来引起心流,似乎有点儿矛盾。但只有对那些认定行为比它得到的体验更重要的人,才是如此。只要能控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看与不看并没有分别。同一个人可以在早晨打坐,封闭所有的感官体验;下午用心去看一幅艺术杰作,这两者都可能带给他同样程度的愉悦感。
聆听喜乐的乐音
在所有已知的文化中,把声音整理成悦耳的秩序,是一种改善生活品质的普遍方法。音乐最古老,也可能最受欢迎的一种用途,就是帮助听者把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模式,培养所需要的情绪。所以,出现了跳舞的音乐、婚礼的音乐、葬礼的音乐,宗教与爱国的场合也有专用的音乐;音乐能促成罗曼史,也有助于士兵齐步前进。
非洲中部伊图里森林的矮人族在荒年来临时,总以为是一向供应他们生活所需的仁慈森林睡着了,于是部落领袖掘出埋在地下的神圣号角,一连吹上几天几夜,希望把森林唤醒,回到昔日的美好时光。
音乐在伊图里森林的用途,可视为其他地区的范本。号角声或许唤不醒森林,但熟悉的声音一定使矮人族相信援兵即将来临,让他们有信心面对未来。今天从随身听或立体音响中传出的音乐,也是因应类似的需求。青少年脆弱而正在发育的人格,整天不断地面临种种威胁,尤其需要具有慰藉模式的声音,重建意识秩序。很多成年人也一样,一位警察告诉我们:“整天逮捕人,又要担心会不会挨子弹,如果返家途中再不打开车上的收音机,我一定会发疯的。”
听与用心听
音乐是经过整理的声音资讯,帮助我们组织和安抚心灵,降低精神熵,或因目标受到杂乱资讯干扰所引起的失调。聆听音乐可消除厌倦与焦虑,严肃而专注地聆听,更能产生心流体验。
有人说,科技的进步使音乐普及,大大改善了生活品质。电晶体收音机、激光唱片及录音机不分昼夜,不停地播放着音质清晰的最新流行音乐。源源不断地流淌的好音乐,按理说应能使我们的生活更丰富,但这种论调同样犯了行为与体验不分的错误。听上好几天录制的音乐,并不一定比聆听一场期待了好几个星期,但为时仅一小时的现场演奏,更有乐趣。听的本身并不能改善生活品质,重要的是听进去了什么。我们常听见音乐,却很少用心去听,很少有人是因为仅仅听见音乐而产生心流的。
正如其他事一样,要从音乐中得到乐趣必须先投入注意力。由于录音科技使音乐太普及,一般人都不把它当一回事,因此也降低了我们从中获得乐趣的能力。在录音机问世以前,现场音乐演奏还能唤起如同宗教仪式般的敬畏之情。且不说交响乐团,即使只是村中的舞会音乐,也令人联想到制造和谐音乐的神秘技巧。一般人对这类场合都怀着很高的期望,自己知道该全神贯注,因为每场演奏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
如今现场演奏会(例如摇滚乐演唱会)的观众,仍多少带有参加仪式的情怀;像这样聚集大量人潮、目击相同事件、思考和感觉相同事情、处理相同资讯的场合很少见。这种集体参与在观众心目中产生迪尔凯姆所谓的“集体亢奋”,也就是隶属于一个具体群体的感觉。迪尔凯姆相信,这种感觉是所有宗教经验的泉源。现场演奏会的气氛帮助听众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音乐上,远比聆听复制的音乐更能产生心流。
音乐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