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假设一个问题吧:假如楚国代理三军总司令项羽要给他的上级领导楚王芈心写信奏事,最有可能写在什么材料上呢?我这里给大家五个选项——A.兽骨;B.竹简;C.青铜器;D.布帛;E.纸。此为单选题,五选一。
有一些历史常识的朋友是一定会否决“纸”这个选项的。但在这里我还是想稍作说明——现在一说到纸的发明我们都会顺理成章的想到东汉的大太监蔡伦先生。但是老蔡他不是发明纸的,他只是改进了造纸的技术而已。早在他出生之前200多年时,也就是西汉早期那会儿就已经有纸了(应该是在汉武帝他爷爷或是他爹当政时期)。但是很遗憾,现在已经是无法考证出来第一张纸到底是谁发明的了,但肯定是咱中国人发明的,这点不用怀疑。西汉早期的纸也就皇族会稍微用用,因为一是质量不好——纸是又糙又硬上面还全是疙瘩,你想在上头写个字儿那真是要费老鼻子劲了;二是因为造一张又费时又费力——比如你想从今天的北京寄封信到天津,你骑马过去的时间估计都能少于造张纸出来的时间。哎,这就是时间成本啊。皇族拿来也就当个奢侈品用,没事儿就把这“稀罕物”拿出来到处显摆一下,压根儿不可能全民性的普及推广。这就有点像是电脑刚发明出来的时候,体积是又笨又大、价格贵到足够能在北京三环里买十套房、而且操作还十分复杂繁琐。这玩意儿就不是咱们小老百姓能享用的。
但是总会有些凡人眼中的异类、“怪胎”们天天在摸索、创新、改良那些我们眼中的凡品、“垃圾”、“废物”。他们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群人,天才总是孤独的!所有的天才科研家、发明者、设计人都是在“庸众”们的嘲笑、挖苦、讥讽声中,依旧秉持着一颗匠心、从不忘记自己初心,义无反顾的去创造、去革新。所以当你有一个创意却不能被他人接纳的时候,莫要灰心,请继续孤独、继续坚持吧。您真的已经离成就不远了......
随着一年年的革新、一年年的改进,当纸到了蔡伦的手里时,造纸术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次进化!老蔡“独家专利技术“造出来的纸表面细腻、手感柔软、纸质匀密再无疙瘩,而且色泽光亮还很有美感!但是请注意,老蔡依旧未能解决费时费力的问题!老蔡革新的纸只能在皇族、贵族、官宦人家这些上层阶级中流行,还是没能大范围的推广。这种纸就像是第一台个人电脑,从高高在上的云端终于能走进有钱的”土豪“家里了,确实算是个划时代的进步。但是超高的价格和不人性化的设计,依旧让咱们小老百姓们也就只是流流哈喇子、惊艳一下而已。
扯远了,还是回来吧。
那是写在兽骨上吗?商周时期确实把字都会刻到兽骨上,比如咱们都知道的“甲骨文”——写在乌龟的腹甲或是牛的肩胛骨上的文字。商周时期会写字儿的除了一小撮儿王公贵族,还有就是卜卦算命的“祭司”们。我要去打仗了能不能赢啊?国家大旱水灾了啥时候能好啊?我这王位应该传给哪个儿子才合适啊?诸此等等,这些问题都得去问老天爷啊。所以就得把问题刻到乌龟壳上,然后用火烧一烧,通过被火烧出来的裂纹来“猜”老天爷的意思,这就是卜卦了。兽骨上的甲骨文也就只能干这用。写信?别闹了,先不说你识不识字,想写封信请先养只王八。
那是写在青铜器上吗?这个跟上面的道理相同,依旧还是祭告天地神灵用的。这个主要流行在周代,文字被刻在青铜铸造的钟鼎上,被称作——“金文”。这玩意儿可死沉的很,铸个鼎的成本可要比乌龟壳大多了。写信?您寄封信得拿至少两匹马拉着。
兽骨、“金文”跟不上时代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文字,文字也开始越来越被频繁的使用,尤其是那群大知识分子们,他们得写书啊。随着需求的爆发性增长,供应就开始跟不上了,总不能全国各族人民都养王八、全铸鼎去吧。这时候量大、制作容易、便于保存的竹简就开始流行了。想必大家选竹简的应该居多。但是呢,这个回答也不正确!
正确的答案是布帛——把字写在丝绸上!
竹简和布帛作为最重要的文字书写载体,要一直到了晋朝才真正被纸张所取代。哎,那时候咱们家的项羽都已经死了四百六十多年了!而竹简和布帛的区别其实很简单——只有皇帝(比如下谕旨,即使到了明清时期,圣旨依然得用丝绸,哪能用张纸啊,掉价儿)或高等级贵族才能使用布帛(丝绸)写字儿;一般大臣的奏疏或文学著作只能写在竹简上!这其实就是个身份、档次的问题。人家项羽同志可是高等级贵族啊,楚国所有的部队都握在他手里,你让他在竹简上写字儿?这可是赤裸裸的羞辱啊,这可是犯了原则性的错误啊,他真能拿刀劈了你!
此时,摆在楚国三军总后勤部部长刘邦面前的,就是这么一块红布。
布帛原本是白色的,因为包着颗血淋淋的人头,所以就被浸的透红。这是一封彭城军中所有高级将领们的联名上书——满篇有理有据有节、绘声绘色跌宕起伏的把宋义怎么倒行逆施、昏聩无能引发了兵变说的是明明白白;受委屈、正义感强烈的基层士兵们是怎么忍无可忍、奋起抗争,将领们为了稳定军心只能未经请示就诛杀了“众叛亲离”的宋义,这些讲的自然也是清清楚楚的;另外,三军不可一日无帅,军队从上到下一致推崇项羽担当新一任的上将军;此外,赵国目前岌岌可危,作为盟主的楚国应该即刻出兵北援,同时通告其他四国一齐救赵。彭城众将士已经枕戈待旦、全军上下同仇敌忾,誓报项梁之仇、楚国之恨;最后附属本次“讨贼”立功将士名单以及宋义人头一个......
楚王芈心一见到老宋的人头就当场吓晕了,小心脏瞬间骤停了0.5秒。他派人把信拿给自己现在“唯一的亲信”刘邦,让他去想该咋办。而小芈自己则躲在被窝里偷摸儿的拭泪,心里堵得慌的他连肉都吃不下了。
刘邦兴奋中又添了一层忧郁——“驱狼吞虎”第一步确实是成功了,他挖了口井让宋义跳,老宋义无反顾的跳了进去送了命;但是第二步老刘原本设想的是项羽和宋义会在彭城火并一场,虽然项羽一定能赢,但是毕竟不光彩、失了道义和军心。那个时候只能由“人脉小王子”、楚王“最后的自己人”刘邦去收拾残局当这个上将军了;第三步老刘就会让项羽和项家军小伙伴们去跟章邯死磕、拼个鱼死网破,老刘相信这招“借刀杀人”一定能彻底抹掉军中所有的“亲项势力”。清除掉了项羽然后就,哎,不可说、不可说......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三军全都对项羽俯首帖耳、奉若神明!项羽在军中的影响力实在是可怕的离谱!老刘很忧伤——就凭自己这二两肉,真的能玩儿赢这场权力的游戏吗?
刘邦把这张红布递给身边的一个大叔,叹了口气:哥哥,你说现在该咋办,咱俩商量的主意我看算是没戏了......
这个大叔满脸的胡子但丝毫不乱,两只眼睛虽小却泛着精光。他比刘邦大一岁,平日里老刘都是对他以兄长相称。这个大叔仔仔细细的把信看了一遍,想都没想便淡淡的开了腔: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现在项羽名正言顺、众望所归,我们只能做顺水人情,绝对不能去争名;但是我们要争取一支兵权、联合韩军,作为偏师西进函谷关附近,我们不去跟项羽争功。名义上就说是为了挡住秦军“有可能会”增派的东进援兵或是断掉章邯西逃的退路!我坚信那几个国家一定仍是“出工不出力”,项羽只能跟章邯单挑,最终仍是独木难支!若是他败了自然最好,我们顺理成章的接任上将军。若是他胜了也不怕,我们立刻打下函谷关西进咸阳!拿到灭秦头功的我们,到时候的声威绝对是项羽撼动不了的。
听完这番话的刘邦,内心的兴奋和激动如同决了堤的水,浩浩荡荡的冲刷着自己的五脏六腑。他高兴地抱住了这个大叔:哥哥,还是你这读书人有主意,太好了,咱就这么干!
这个大叔依旧还是一脸的平淡,他的性格就是有点儿高冷,他可不像刘邦那么的洒脱、放浪形骸。这个大叔声音里似乎没有夹杂任何的情绪:这些只是从我昨天刚温的书里悟出来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出自《老子》,这意思就是说啊......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才能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才能是非昭彰;不只求自己的荣耀,所以才能大功告成;不自以为多牛X,所以才能为天下王。不去和别人争,也就没有谁可以争得过自己了!放在咱们这件事情上,就是说啊......
刘邦立刻打断了他的话:得了、得了,哥哥......我一听见书啊、字儿啊的就头疼,你还是别跟我扯这些劳什子了......走,喊上卢绾、周勃、樊哙那帮糙人!一起喝酒去!
这个淡漠的中年人是谁呢?
他曾经是刘邦的上级领导,四海沸腾那阵儿,他跟着老乡刘邦一同“造反”了。他是现任楚国三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刘邦的第一亲信“幕僚”。刘邦每天只管捞钱和玩儿人脉,具体的后勤部工作全是这个中年人辛苦在干。这个中年人后来跟那两个“独孤求败”张良、韩信一起并称为“汉初三杰”!他还是刘邦亲封的“开国第一功臣”!他的名字叫做——萧何!
关于他的事儿,我们还是留到后头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