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58800000017

第17章 全无信义

第二节,全无信义

社会的主流认识,认为刘备是一个至仁、至义、至信的君子。曹操攻打刘备,孔融就说过这样的话“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败乎?”这里至不仁指曹操,至仁指刘备。如果说曹操是至不仁,那么刘备就是至至不仁。刘备与曹操相比,更无诚信、仁义可言。这从上一节刘备的履历中看以看出,那么社会上为什么都认为刘备是一个至仁至义的君子呢?这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是尊刘反曹的。《三国演义》为了突出刘备是仁义之君的形象,最少从三个方面下了功夫,而且这三个方面孤立地看、静止地看,确实感人,但是你要将这三个方面综合起来看,联系他的一贯表现来看,进行全面分析分辨,就可以知道刘备是个伪君子,爱作秀。那么《三国演义》从哪三个方面刻画了刘备仁义之君的形象呢?这三个方面就是拿老婆作代价标榜兄弟情谊;拿儿子作代价标榜正义;拿生命作代价标榜君王美德。

下面我们先分析第一个方面。

这个故事记载在《三国演义》第十四回的结尾,第十五回的开头。刘备出征与袁术作战,让张飞守徐州。张飞因醉酒误事,以致让吕布端了窝。张飞不但丢了徐州,而且丢下了刘备的老婆儿子。张飞慌慌张张的逃去盱眙,见了刘备,告诉刘备说丢了徐州。众人皆失色,玄德叹曰:“得何足喜,失何足忧!”关羽曰:“嫂嫂安在?”飞曰:“皆陷于城中矣。”玄德默然无语。关羽顿足埋怨曰:“你当初要守城时说甚来?兄长分付你甚来?今日城池又失了,嫂嫂又陷了,如何是好!”张飞闻言,惶恐无地,掣剑欲自刎,玄德向前抱住,夺剑掷地曰:“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今虽失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况城池本非吾有;家眷虽被陷,吕布必不谋害,尚可设计救之。贤弟一时之误,何至遽欲捐生耶!”说罢大哭。关、张俱感泣。单独听这段故事,确实很感人,为了兄弟情谊他可以不要老婆。兄弟如手足,是不能分开的,分开了就无法再续前缘了。老婆虽然也很重要,但相对兄弟手足之情来说,只不过是一件衣服,衣服丢了还可以再缝制。可是比较这段话的前后心里变化,就可以看出刘备是多么会变化,会掩饰,丢了老婆他真的是无动于衷吗?不是,他听到张飞说皆陷于城中时,其表情是漠然无语。这默然无语的表情是复杂的,最少透视两个信息。默然,不说话的的样子。不说话最少是触动很大,是老婆丢了对他的触动呢,还是张飞的过失对他的触动,又或者两者兼有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丢了徐州,丢了家小对他有很大的打击。从哪里看以看出有很大的打击呢?那就是“无语”,不是他没有话说,而是他此时不知说什么可好!责备张飞吗?事情已发生了,责备有用吗?责备张飞是什么样的结果呢?不责备张飞吗?这么大的失误就这么过去吗?责备、不责备都不合适。这件事在“众人失色”的状况下得有个交代。在场的众人在等待这个交代,后见张飞要拔剑自刎,他就见机演绎苦肉计,告诉众人,告诉关张我们兄弟情谊比夫妻情义更重要,这样一来,刘备就抓住了一个极好的作秀机会,不但以这件事笼络了关张,而且笼络了众人。以此笼络了自他以后的后人。

在他心里,关、张真的那么重要吗?肯定不是,如果说拿关、张与妻子比较,那么关、张肯定比妻子重要。因为现实环境下,他要靠这二位兄弟攻城略地。靠着兄弟二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关、张二人与自己相比,就不重要了。他那句“不求同生,但愿同死”就是一句骗骗小孩子,耍花招的话。为什么这样说呢?《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有交代,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后“匹马投青州,日行三百里,奔至青州城下叫门”。这里就可以看出刘备为了自己活命丢下了关、张。忘记了兄弟手足情谊,要是真的不求同生,但愿同死,就不会匹马独自逃命,就会寻找关、张,以求同死,以示兄弟手足之情分。可是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他比谁都跑得快,是日行三百里,这是拿自己的生命与关、张比,关、张不重要,还是自己命重要。

拿关、张与自己的事相比,关、张不重要,还是自己的事重要。如《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有这样的内容:刘备为了防备曹操谋害,就居住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对此,关、张二人不能理解。有怨言说:“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这明显表现关、张对刘备种菜不满和不理解,希望刘备给予正面回答。刘备却说:“此非二弟所知也。”刘备回避了关、张正面问话,明确肯定不会告诉你们。“此非二弟所知也。”是什么意思呢?是说这不是你们二人所能理解的呢?还是说这不是你们二人应该知道的呢?如若是前者,表现刘备瞧不上关张,认为他们只会冲锋陷阵。如果是后者,明显表现刘备对二人不那么放心,不是什么事都可以告诉你们的。对于这一点还可以列出证据。《三国志。关羽》传,裴松之注《蜀记》有这样的内容:曹操追到当阳长坂,刘备很狼狈。对此,关羽有情绪,对刘备说:当年在许昌,与曹操一起狩猎,我劝你处死曹操,你不听。要是那时将曹操处死了,我们还会像今天这样被曹操追杀得满天下跑吗?刘备说:当时是为了天下,觉得杀了他可惜。对于这样解释,裴松之就不相信,裴松之说:你若真是替国家着想,认为曹操当时对国家很重要,杀了可惜,为什么当时又想和董承一起企图谋害曹操呢?只不过是事情已过去了,说说好听的话来作为借口。真实的目的是当时即使杀了曹操,自己也跑不了。当时在场有很多曹操的亲信,对于这一点《三国演义》还是说了半句老实话,见《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云长问玄德曰:“操贼欺君罔上,我欲杀之,为国除害,兄何止我?”玄德曰:“投鼠忌器。操与帝相离只一马头,其心腹之人,周围拥侍;吾弟若逞一时之怒,轻有举动,倘事不成,有伤天子,罪反坐我等矣。”这里尽管有粉饰,表明是怕伤了天子,然后连累杀了自己。虽与裴松之引用《蜀记》中说法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证明刘备没有对关羽说真话。从以上两件事可以看出,刘备不是什么话都可以说给关、张二人听的,因为有些涉及自己理想、事业的机密的话,他是不会说与关、张二人听的。不说给关、张二人听的实质是不信任关、张二人,担心二人因不慎而造成麻烦或更坏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关、张与刘备的理想、事业相比,关、张不重要,还是自己的理想和事业最重要。

现在说第二个方面,拿孩子作赌注,笼络君臣之义。赵云救阿斗,这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感人不是赵云三番五次匹马冲进曹营,在千军万马中救出阿斗的英雄形象,而是刘备从赵云手中接过阿斗,掷之于地,并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折我一员大将这一举动。赵云对刘备这一举动尤为感动。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由此,《三国演义》的作者其后还有四句诗:“曹操军中飞虎出,赵云怀内小龙眠,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从这首诗的后两句可以看出刘备在作秀。“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在那么一种困境之中,生命都朝不保夕,拿什么来安抚如此忠诚的将军呢?所以只有以儿子作代价,将之掷于马前,以此安慰忠臣。刘备之于赵云,相信赵云的忠臣。《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有这样的交代:正凄惶时,忽见糜芳面带数箭,踉跄而来,口言:“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也!”玄德叱曰:“子龙是我故交,安肯反乎?”张飞曰:“他今见我等势穷力尽,或者反投曹操,以图富贵耳!”玄德曰:“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由此可以看出刘备对赵云的理解与信任。而赵云呢?对于刘家真可谓做到了肝脑涂地在所不惜。两次救阿斗,一次是前面所述,在百万军中冒着生命危险救出阿斗。一次是孙夫人要带上阿斗回东吴,赵云与张飞在长江之中救回阿斗。对于刘备,也是多次将其从生死存亡当中解救出来。不说早年赵云在公孙瓒处为了刘备的仁义,也愿助其征战曹操,解徐州陶谦之危。就说那次刘备与龚都、刘辟一起准备趁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作战,许都空虚之机,袭击许都。后来曹操知道,行到穰山地面,正遇曹操带兵杀来,刘备被曹兵四面包围。寨外又有许褚搦战,刘备不敢出战,候至天明。刘备离寨,行约数里,刘备就遇上曹兵。在慌张之中,赵云赶到。赵云挺枪跃马,杀开血路,刘备紧随其后,正战间,许褚从后面追来,与赵云力战。于禁、李典又从后面追来了,刘备见势危险,落荒而走,望深山僻路,单马逃生。后来又被张颌、高览围住,前后夹击,两头无路。仰天大呼曰:“天何使我受此窘极耶!事势至此,不如就死!”欲拔剑自刎,后来刘辟赶到,制止了刘备的自刎行为。“容某死战,夺路救君。”言讫,便来与高览交锋。战不三合,被高览一刀砍于马下。在如此危急时刻,赵云赶到,杀高览,打败了张颌,救了刘备的性命。在这次战斗当中,赵云前后两次将刘备从生死存亡中解救出来(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这是赵云对刘备的忠。所以刘备对赵云是十分相信的,不管在任何环境下,赵云都不会离开他刘备。

赵云武艺高强,作战勇敢。刘备也是十分了解的,在刘备征战汉中的战役中,赵云跟随黄忠一同前去抢劫张颌粮草,在这次战斗中,赵云两次带兵杀入曹军阵地,先后救出围困中的黄忠、张著。在自己被曹军包围的危机之中,且战且退,回到军营。曹军蜂拥而至,副将张翼见此,想关闭寨门拒敌,赵云制止了张翼。敞开寨门,匹马单枪,立于营门之外,吓退了曹军。当刘备听说了这些后,无限感慨,欣然谓孔明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见《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

对这样一位忠勇双全的将军,刘备对其是不公平的。一没有让赵云像魏延那样独当一面成为封疆大吏。二没有让其如黄忠那样单独领兵作为先锋冲锋陷阵。虽然有个单独行动,计取桂阳。后来在进军益州时,也做过先锋,但这仅有的两次先锋,单独行动都是诸葛亮的惠顾。更没有关、张、马超、黄忠一起被刘备授为五虎大将的显赫。刘备为汉中王时,给了关羽前将军,张飞右将军,马超左将军,黄忠后将军的显赫地位。而赵云仅给了一个翊军将军,这个翊军将军与前面的关、张、马、黄的前、右、左、后将军的含金量相比是相差甚远的。只是后人看了《三国演义》被赵云的忠与勇感动,才以为赵云应是五虎将之一。连《三国志》的作者也认为赵云应该与关、张、马、黄同列。所以将其放在一个系列里,但是还是放在末尾。为什么刘备没有给赵云的显赫身份,没有让赵云单枪匹马作为先锋攻城略地呢?这与军师诸葛亮是有关的,担心其会与诸葛亮结盟,危及或削弱刘备的统治地位。对于这一点,我会在后面的章节中单独分析。我这里只是列举这些,让诸位知道赵云对刘备的忠心耿耿,刘备对赵云确实表里不一的。说明刘备将襁褓中的阿斗掷于马前,只是以阿斗作为赌注,以此感激赵云对阿斗的救命之恩。借此笼络部属,但他真实的想法谁也不知道。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作秀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不但骗了赵云等部属对其肝脑涂地的忠诚,也骗取了很多三国迷对其至仁至义情节的佩服,以此赢得的生前死后的仁义之君的美名。

现在说第三个问题,以生命做赌注标榜君王美德。《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不惜重墨作了大量的描写。现择三处于此,以让诸君再一次感动。

第一处:刘备在曹军追来,离开新野,于船上看见新野百姓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玄德见此,大恸曰:“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

第二处:当曹兵即将追至时,有人建议“暂弃百姓,先行为上”时,刘备又哭着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玄德此言,莫不伤感。

第三处:曹兵掩至,势不可挡,且战且走,奔至天明,闻喊声渐渐远去。手下随行八百,只有百骑,百姓老小,糜竺、糜芳、简雍、赵云等一干人,皆不知下落。玄德见此,大哭曰:“十数万生灵,皆因恋我,遭此大难。诸将及老小皆不知存亡。虽土木之人,宁不悲乎!”

大家读了以上几处文字,一定会被刘备的仁义之心所感动,认为刘备真是一个难得的仁义君王。如果仅以此三处文字论是非,那么刘备应是一个难得的仁义君王。但你要将刘备一生的所作所为加以分析比较就知道刘备是一个作秀的高手。这里的三处文字有一个特点就是见到百姓跟随自己受苦受难受罪,自己无法解救,一是泪流不止,二是要跳河寻死,以死向新野百姓谢罪。而实际上这一切都是做给在场的老百姓与部属看的,难道他真的想跳河求死,以此向新野百姓谢罪吗?不是!他只是演演戏,演得越真,效果越好。他心里明镜似的,他身旁有那么多手下,谁会让他去死。谁会敢见他跳江而不出手相救?之所以他越要跳,众人就越要想法制止,众人越是想法制止,他就越发想要跳。这样众人就越发感动,戏剧效果就越发显著。你要是真的让他跳,他决不会跳。因为他怕死,他的理想还没还有实现!他是真心实意的想死吗?他决不想死,这是有人在场的时候,如果没有人在场,为了逃命,他比谁都跑得快。不说顾不上老百姓,连老婆、孩子都顾不上,连关、张这样的手足兄弟都顾不上。在徐州被曹操打败后,他单枪匹马,一日一夜跑了三百多里,谁比他跑得快?他顾恋了老婆、孩子、关、张兄弟吗?在穰地与曹操作战时,他被曹军围困时,赵云赶来相救,他见情势危急,让赵云单独与曹军拼杀,他慌张地丢下赵云独个儿逃命去了。赵云为了他刘备是拼死相救,他是为了自己逃命见死不救。如在《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里有这样的叙述:玄德军中大乱。黄忠、魏延又被吴兰、雷铜敌住。两下不能相顾。玄德敌不住张任,拨马往山僻小路而走。张任从背后追来,看看赶上。玄德独自一人一马。张任引数骑赶来。玄德正望前尽力加鞭而行,忽山路一军冲来。玄德马上叫苦曰:“前有伏兵,后有追兵,天亡我也!”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刘备是怕死的,在生死关头,他丢下黄忠、魏延独自逃命。在后有追兵,前有伏兵,逃生无望时,绝望地叫苦“天亡我也”。后来幸亏张飞赶来,刘备才逃过一劫。在此时,刘备的英雄气慨哪里去了?刘备的仁义道德哪里去了?以上三处说明刘备是怕死的。刘备是自私的。刘备是虚伪的。有人的时候,有观众的时候,他会以自己的生命做赌注,拿仁义作秀,以此标榜君王的仁义道德。没有人的时候,真的是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他会谁都不顾,只顾自己逃命!

现在再说这件事的戏剧效果。刘备说过: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刘备嘴里说的以人为本,但心里不一定有人,有百姓。如他在夺取益州后,欲将CD有名田宅分赐给诸官。赵云谏曰:“益州百姓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尽管刘备采纳了赵云的建议,但若没有赵云的建议,他会怎么做呢?应该视CD有名田宅以他个人私有财产,然后再以他私人的名义赏赐诸官。以此笼络部属,从这个角度看,他的“以人为本”,实际上只是一句台词,念给台下听众听的,他心里并不一定真有“以人为本”这个理念。这段内容《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有叙述,《三国志。赵云》传中裴松之注引用《赵云别传》中也有交代。

另外,为了凸显刘备的仁义形象,《三国演义》借刘备推让徐州一事也大肆铺张了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做叙述。知道这一点与《三国志》的内容有出入,并不是因为仁义而不接受陶谦相让徐州,而是因为害怕管不了徐州而不肯接手徐州。

《三国演义》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还借刘表托管荆州于刘备,而刘备不接手。表现刘备的仁义道德,后来诸葛亮也劝刘备取荆州以安身。刘备以刘表对他太好不忍心这样作为托辞,没有采纳诸葛亮的建议。

刘备到了益州后,《三国演义》也不惜笔墨来歌颂刘备的仁义道德。这一切到底真与假,大家只要翻阅《三国演义》前后联系起来看就可以知道了,不必花费精力查看其它史籍。

老实说,对刘备的这些虚伪的拙劣表演,确实也骗取了很多人的信任,只是这些信以为真的人,大多都在围城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对于很多局外人是心知肚明的,这第一个人应该是吕布。吕布对刘备有“辕门射戟”的救命之恩。当吕布被曹操捉去,希望曹操饶他一命时,曹操从“唯才是举”这个角度上讲,准备赦免吕布一死时,吕布看到了生的希望,就继续向刘备求救。以为此时的刘备已是曹操的嘉宾,在曹操那里说话有分量,自己又有恩于刘备,求刘备一定会有作用。殊不知当曹操咨询刘备是否应该放吕布时,刘备不但没有替吕布求情,反而是劝曹操杀掉吕布。《三国演义》第十九回有这样的叙述:操回顾玄德曰“如何?”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丁建阳、董卓之事大家一定熟悉,吕布先是丁建阳的义子,为了利而投靠董卓,杀了丁建阳。后来又认董卓为义父,为了貂蝉又杀了董卓。布视玄德曰“是儿最无信者”,操令牵下楼缢之。布回顾玄德曰“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这是第一个看清刘备是最没有信义的,是忘恩负义的。

第二个是蔡瑁。当刘备投到刘表那里时,蔡瑁对刘表说:“刘备先从吕布,后事曹操,近投袁绍,皆不克终,足可见其人。”蔡瑁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说的是实话。这个话的意思程昱、荀彧同样在曹操面前说过,刘备终不为下人。

第三个是刘璋的部下王累。当王累知道刘备要来益州,劝刘璋说:“刘备入川,乃心腹之患。况刘备世之枭雄,先事曹操,便思谋害。后从孙权,便夺荆州。心术如此,安可同处乎?今若召来,西川休矣。”王累与蔡瑁可谓英雄所见略同,都视刘备为人心术不正。王累为了阻止刘璋迎接刘备,不惜生命倒吊城门以死相谏,可惜刘璋不从。王累自断其索,撞死于地。后来,还有他的部下将佐刘溃、冷苞、张任、邓贤等都有进谏,说刘备柔中有刚,其心未可测,还宜防之。只是刘璋“不识庐山真面目”,还是执迷不悟,由此将益州送给了刘备。

当时的人对刘备的所作所为是有清醒认识的,说的最准确的,最透彻的应该是曹操。《三国演义》三十六回徐庶的母亲与曹操有这样一段对话。徐母曰:“刘备何如人也?”操曰:“沛郡小辈,妄称‘皇叔’,全无信义,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者也。”一句“外君子,内小人”对刘备的仁义诚信作了精准概括。以上所举事例我们就足以认识刘备这种“外君子,内小人”的虚伪形象。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从当时刘备所处的险恶环境讲,从刘备所处的东汉末年社会大动荡的背景上讲,也似乎无可厚非。大家都知道春秋无义战,既然春秋无义战,那么东汉末年的那种社会背景与春秋时代的那种动荡社会背景如出一撤。春秋无义战,那么东汉末年各路诸侯都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实际上是各自独霸一方,称王称霸,所以也无义战可言。相反的那种有仁义心肠的太守,如刘璋等诸侯只不过被人视作昏庸无能之辈。我们在前面对刘璋作了介绍,郑度劝其焦土抗战,他不但没有采纳其建议,还将其贬官。这样的人还有一个张鲁,曹操打败了张鲁,有人劝其烧掉粮仓。张鲁却说:“我向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得达。今不得已而出奔,仓廪府库,国家之有,不可废也。遂尽封其锁”。这样菩萨心肠的仁义之君能坐镇一方吗?你看曹操官渡之战就是两次偷袭袁绍的粮仓,将其烧为灰烬,使袁军不战自败。所以老百姓有一句口头禅,慈将不领兵,不害人的菩萨不灵。由此来评判刘备所作所为,可以理解“外君子,内小人”也许就是不得已而为之。也许正如庞统所言,“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这句话表面上是庞统用来开导刘备的,而实际上刘备就是这么做的。只是这样做了不便说罢了!至于“宜从权变”,刘备更是心领神会。譬如说,刘备天天喊“匡复汉室”,他真的是“匡复汉室”吗?我看这也是“宜从权变”的一句骗人鬼话!欲知其详,请看下一节“匡复汉室,只是江湖行骗”。

同类推荐
  • 三国大权臣

    三国大权臣

    穿越三国志,四维属性低的可怜。承受不了关二的一丝刀风,也比不上诸葛逆天的法阵。曹操的勇略、刘备的大义,吾不能及!可是吾是唯一的穿越者,即使不开挂,搞搞人脉,种种田,尔等挡得住吗?书友Q群:183943104
  • 潇湘水云

    潇湘水云

    一首曲,一段情。曲美,情更美。“什么是生活?”他迷茫的问,问自己也问身边的人。“就四个字简简单单,就是了。”是这样吗?
  • 中国生活记忆之90年代

    中国生活记忆之90年代

    本书自1949年开始依次展开,选取能够触动人们记忆深处的生活中的小事,囊括了每个时代的特征和生活记忆的关键词,让读者重拾对过去生活的记忆。
  • 困兽联盟

    困兽联盟

    霍尔勒山上空不知何时开始飘起浓浓的火山灰;铁橡树美丽的绿叶一夜间褪成枯黄色;修士会宫殿前的贤者像突然崩塌……自然之神在某处观察着一切,或许他正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修士会与困兽军团的战事持续了两百年,迪罗斯群岛和北方六镇辖地内的古代遗迹最终消失在刀光剑影之中。虽然每个吟游诗人都有自己吟唱的史诗,我倒是更愿意相信怀托的那句哲言:“人类永远在黑暗中等待黎明。”
  • 朕本多情千古大帝乾隆秘录

    朕本多情千古大帝乾隆秘录

    要说爱新觉罗·弘历是谁,可能有人会不知道,可要说乾隆是谁,就众所周知了。说起乾隆,大家最为熟知的就是“风流天子”这个称呼,什么“六下江南”、“迎娶汉女”,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那么在历史上,乾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热门推荐
  • 紫极舞II

    紫极舞II

    如果世上有一个人爱你深入灵魂,为了你,他不惜放弃天下、苍生甚至自己,为的,只是给你寻找活下去的一线机会……在上玄、配天本已艰涩无比的情路上,惯爱嘲弄世人的命运之神再出难题——
  • 初恋遗落伤

    初恋遗落伤

    『暹罗猫·Club』苏云把林枫甩了,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个悲伤的故事!她和他,之前是朋友;后来是恋人;现在是陌路!三年前,林枫在燕都第一公园的长廊里,吻了苏云!也是那一吻,吻开了二人的恋爱,在不知不觉中确定了关系!当然,这一切对于苏云来说,到的太过突然,太过猛烈,太过不知所措!也就是在那一瞬间,林枫那火热的唇贴上去的时候,苏云清楚的记得,自己的手不知道该往哪里放,还有就是嘴巴不知道该不该张……只是,不等她再多想,林枫就已经兵临城下了,接着就是火热的攻势,而苏云也就不战而降了!
  • 仙天奇传

    仙天奇传

    为了寻找血麒麟踏上外界,却发现一切都好像一场梦,如果有下辈子,我只希望做个平凡的人,爱情友情,什么才是真。只要你要,只要我有。
  • 斯宾塞约翰逊的生存哲学

    斯宾塞约翰逊的生存哲学

    本书共分为十四个单元,从理想追求到创新开拓,条分缕析地介绍了斯宾.塞约翰逊富有远见的人生奋斗方向;积极行动到抓住关键,分门别类地概括了斯宾塞.约翰逊积极向上的人生奋斗要则;从魅力塑造到心态健康,视角独特地总结了斯宾.塞约翰逊创造卓越人生的成功方法。在全书每个单元中,都摘选了斯宾塞.约翰逊博士最具代表性的哲理名方,以及大量中国青年读者需要了解和参照的案例,可称为是一部富有启迪意义的极富可读性的成功人生读本。
  • 残生天堂

    残生天堂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六月十五日那一天。从不寻常的那天开始,我们全没能逃出命运的手掌心。命运就这样离奇的选中了我们这十五个人,我从未想过,用“自相残杀”这个词来形容我们竟会贴切得如此天衣无缝。而他们,在门外隔窗观看这场生死游戏,主导者一切的绝望。“这里可是天堂哟!”不可能了,我们不可能逃出这里,因为我们本就是被神抛弃的孩子,本就应该被囚禁在这人面可怖的皇宫。孤独、绝望、无助、恐惧、杀戮、甚至毁灭,都是我们应有的惩罚…绝对不可能…逃出这里…
  • 小鬼匠

    小鬼匠

    一个不为人知的神秘职业,永无翻身之日的工作,游荡在阴阳两界间,不知是人是鬼。无情的背叛!爱情的真挚!鬼匠——捉鬼,我们是认真的!
  • 无人的荒岛上亮起的第一盏灯

    无人的荒岛上亮起的第一盏灯

    她,一心只想过着平凡简单的生活不喜世间的是是非非,但命运却总是和她开着天大但玩笑就连那最纯正但友谊也经不起爱情但考验最后她该何去何从。。。。
  • 凶禽猛兽的风采

    凶禽猛兽的风采

    动物凶猛不仅仅表现为为进攻的杀伤力大,更主要的是这种动物无所畏惧,敢于进攻。如草原上的狮子,狼群,森林里的老虎,海洋中的鲨鱼等等。在天空中翱翔的鸟类也有很凶猛的一面,如鹰、雕、鸢、鹫、鸮、隼等猛禽,嘴强大呈钩状,翼大善飞,脚强而有力,趾有锐利勾爪,性情凶猛,捕食其他鸟类和鼠、兔、蛇等,或食动物腐尸。
  • 绝代风华:倾尽天下

    绝代风华:倾尽天下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君心可见,草木可闻。
  • 教出最棒的儿子:男孩教养代表作

    教出最棒的儿子:男孩教养代表作

    查斯特菲尔德勋爵是一位英国上层社会的绅士,他的名字在西方一度成为优雅、博学、高尚、礼仪的代名词。他在儿子菲利普?斯坦霍普还未成年之时,就开始给他写信。在他的这些书信中,几乎是将自己毕生的人生经验和处世感悟,通过深情的教诲和极富文学魅力的灵动笔触,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儿子,并且对儿子在学识、处世、品格、能力、仪表、事业、生活等很多方面提出了非常宝贵的人生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