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说:“我太宗秘阁图书之印,不满二寸,圈文皆细,上阁图书字印亦然。”按宋尺名目甚多,但基本上可分为:全国通用之官尺、礼乐天文等专用特殊尺、民间惯用俗尺等三种,各种尺度不一。因此不知米芾所谓“不满二寸”的“二寸”究竟是使用何尺,在此姑以宋人较为通行的太府尺为折换,一寸约今之3.13厘米,故《周越跋文》上的“上阁图书”印亦不满二寸,且圈文皆细。
按秘阁虽为太宗时所建,但自此之后,已成为常设机构,又三馆及秘阁的历代藏书多达数万卷,其藏书印必然会有毁损,用坏即照旧制重刻,故我们也难以据此判断此跋确切的书写时代。但是,米芾亦言在仁宗之后,凡印经院所刻印之佛经,皆钤有“上阁图书”一印,只不过和以往的“上阁图书”印相比,字体稍大,印文较粗。所以基本上,《周越跋文》上的“上阁图书”印的特征较符合前期的特征,即太宗到仁宗之间。作者在之前推测周越此跋约作于景祐三年(1036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之间,正是仁宗在位之时,所以也印证米芾所言不虚。
而尚须补充一点的是,宋代印经院废于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所以“上阁图书”一印至此也随之不再使用,即此印仅出现在988年至1071年之间,尚不足百年!
二、《王著千文》的流传经过由《周越跋文》上的“臣越题”三字和其上所钤的“上阁图书”印,我们可知《王著千文》于北宋藏于宫廷内府,但我们从《石渠宝笈续编》等书的著录却可发现此帖之上并未钤有徽宗宣和诸印,亦未见登录在《宣和书谱》一书上,由此可见,《王著千文》在徽宗《宣和书谱》成书前便已流出内府了。至于流落至谁的手中,我们可以从《周越跋文》上的“忠孝之家”朱文方印得到答案。
《石渠宝笈续编》一书中,《王著千文真迹一卷》的《收传印记》登录有“忠孝之家”印,下有注文曰:“‘忠孝之家’印,亦宋钱勰物,苏、黄之友,集(《黄庭坚集》)中所称钱穆父者也。”据作者的考证,“忠孝之家”朱文方印确为钱勰之收藏印,但“忠孝之家”一印印文的使用并非始自钱勰,此中之复杂情形,现考证如下。
钱勰(1034—1097年),字穆父,杭州人,为吴越王钱倧之曾孙,历官中书舍人、户部尚书、翰林学士等,《宋史》有传。钱氏一家在宋代政治、社会和学术上均占有重要地位,钱勰本人亦为宋朝著名书法家之一,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其《知郡帖》(上钤有“穆”字印)和《先起居帖》。
钱氏一门以忠孝传家闻名于当世,宋真宗便曾对钱惟演说过“卿一门忠孝,与常人异,先帝待以殊礼,朕安敢忘”之语。宋高宗也曾御书“忠孝之家”四字赐予惟演之曾孙钱忱。首先指出“忠孝之家”一印的为欧阳修的《集古录》,其书记有《唐颜鲁公帖》一条曰:
右蔡明远帖。寒食帖附,皆颜鲁公书;鲁公后帖,流俗多传,谓之寒食帖。
其后印文曰“忠孝之家”者,钱文僖公自号也;“希圣”,钱公字也。又曰“化鹤之系”者,丁崖相印也;“润州观察使”者,钱惟济也。
钱惟演(962—1034年),字希圣,谥文僖,杭州人,吴越王钱倧之子。由以上欧阳修的记载可知,“忠孝之家”印原为钱惟演所有,钤于颜真卿《寒食帖》之上。
而在其后的米芾《书史》一书,亦记载了“忠孝之家”一印的使用者,《书史》云:
钱氏所收浩博帖云:“臣节分严,外无典掌之所,故不薄上而诸位咸有。”法书临拓甚多。常州使君景湛房下往往为人购去,薛绍彭收肃宗千文是也。上皆有希圣半印、忠孝之家圆钱印、钱氏书堂印。钱勰房下有史孝山出师颂,题作萧子云,亦奇古。又有写白乐天诗一首,是唐人书,亦秀润。
以上为米芾记载其好友钱勰(为钱惟演之侄孙)的收藏物。米芾共提及“希圣”“忠孝之家”圆钱印、“钱氏书堂”三印,“希圣”为钱惟演之字,可知以上诸帖可能原由钱惟演所收藏,之后才归钱勰所有。此事可从米芾《书史》中言“鲁公寒食帖,绫纸书,在钱勰处,世多石刻”获得证实,因为据上述欧阳修《集古录》之记载,原称颜真卿《寒食帖》为钱惟演之收藏,但如今却在钱勰手上,可见钱惟演卒后,其藏品多归于其侄孙钱勰。不但如此,钱勰亦沿用了钱惟演的收藏印印文,曰“忠孝之家”。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在见到“忠孝之家”印时,便有必要考证其真正的所有者,究为钱惟演,抑或是钱勰。
按大陆中国历史博物馆藏之宋拓《颜柳白米四家法帖》(即越州石氏刻帖),其中有《白居易春游诗帖》,此帖乃拓自北宋钱勰所刻之石。此帖后有题记观款四则:
一为失题之款“癸亥仲夏,河阳郡斋题”一行。下钤“保大军节度使”之印。
二为观款“丁卯仲春,许田郡舍又览”一行。
三为观款“白傅真迹,钱氏世宝。□臣曾见”一行。
四为题记“白傅墨迹二纸十九行,叔祖文僖公曾题跋二十三字。元祐四年己巳仲春□□□□上石勰”。
第一、第二则为钱惟演所题。第一则中的“癸亥”为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时惟演任保大军节度使,知河阳,与题款所言完全相符,“保大军节度使”之印亦为惟演所钤。第二则中的“丁卯”为天圣五年(1027年),时惟演判许州,即款中所云“许田”。第四则为钱勰所题,钱勰为钱惟演从弟钱易之孙,故钱勰称其为“叔祖”;而惟演谥文僖,故钱勰称其为“文僖公”。此题书于元祐四年(1089年),时钱勰以龙图阁待制知越州,故钱勰于元祐四年在越州将此帖刻于石上。而由其上所钤印记可知,此帖原为钱惟演之物,后又归钱勰所收藏。
此帖应就是米芾《书史》所言钱勰所藏的白乐天诗一首,帖后拓有“钱氏书堂”朱方文印与“忠孝之家”圆钱印,此二印在《书史》一书皆有提及,唯不知二印为钱惟演所钤,抑或是钱勰所钤?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有《宋名公翰墨册》,共宋人书十四帖,其中有钱勰所书《颜帖题跋》绢本,上钤有一“钱氏书堂”朱文方印,此印和上述宋拓《白居易春游诗帖》上的“钱氏书堂”方印是一模一样的。
上海博物馆藏有《颜真卿祭濠州伯父文跋》,其中第一跋为钱勰所书,跋文共九十四字,言其于长安安氏家中见此帖云云。按此跋与上述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颜帖题跋》的内容、书迹完全相同,此跋亦为绢本。猜测钱勰为安氏所藏《祭伯父文》作跋之后,又另书于绢本之上独自收藏,故此本乃独自流传,后传于日本(因未见到原迹,故仅为猜测)。据高士奇《江村销夏录》之登录,可知钱勰《颜真卿祭濠州伯父文跋》上钤有三印,分别为“穆”字印和“钱氏书堂”朱文方印,另一方则为其官印“开封尹印”。按今此三印仍存,而其中“钱氏书堂”印和上述两“钱氏书堂”印亦完全相同。因此借由以上诸证据,我们可证明“钱氏书堂”方印乃钱勰之印,而非钱惟演之印。
宋朝桑世昌《兰亭考》卷十一记有三本上钤有“忠孝之家”印的兰亭拓本,其记载如下:
一、豫章一本前有忠孝之家方印,后题唐贞观中石本,后六印作一行,钱形忠孝之家印、黄扉珍玩,又三印字不可辨,末同前方印。
二、七闽刻贞观本与豫章同,前有忠孝之家方印,后亦同前六印,但第五印在后行,下有汉北平守世家印,印后方题唐贞观中石本。
三、龙舒一本刻褚书,有篆额兰亭记作长行,后有黄扉珍玩印,忠孝之家圆方两印,题贞观八年褚遂良摹。
由《兰亭考》一书之记载,我们又可知除“忠孝之家”圆钱印外,尚有“忠孝之家”方印,此方印应该便是周越《王著千文跋》左下角所钤的“忠孝之家”方印。《王著千文跋》左下角的“忠孝之家”朱文方印,方3.5厘米,文作九叠,布局匀称丰满,正是宋朝印章盛行之风格;而此印不论印色或篆法皆古,确为宋印无疑。《兰亭考》所言有一事值得特别注意,即桑世昌称上述诸帖“前后”各钤有一方形“忠孝之家”印,而据明末遗民所撰《平生壮观》之著录得知,《王著千文》之上同样前后各钤有一“忠孝之家”方印,故作者猜测两者所指应为同一印才是。作者并无法证明“忠孝之家”钱型圆印的真正所有者,但是却能证明“忠孝之家”方印应为钱勰之收藏印,而非钱惟演。
上节作者已考证,周越跋《王著千文》的年代应在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周越担任膳部员外郎知国子监书学时。按钱惟演卒于景祐元年(1034年),且其卒时《王著千文》正收藏于宫廷内府,因此钱惟演绝无可能在此物上钤下自己的收藏印。《王著千文》原为宫廷收藏,但却未见录于《宣和书谱》一书,之上亦无任何宣和之印,但却有一方“忠孝之家”印,可见《王著千文》在《宣和书谱》成书前,便已流出宫廷之外了,而其主人便是钱勰。
至于《王著千文》为何会流出内府,而落于钱勰之手,殊不可晓,但有一线索似乎可作为参考。宋无名氏所撰《道山清话》云:
……一日,诸公过其(钱勰)家,观其所藏书画,其家多赀,虽真赝相半,然尤物甚多,有虞世南写《法华经》、褚河南写《闲居赋》《临兰亭》,云其父得于天上,盖锡赉之物也。
以上所提钱勰所藏诸帖,早已失传不存,故无法证明其言真假。唯末句曰“盖锡赉之物也”,由此可知钱氏之收藏应有少数乃皇帝所赐,《王著千文》可能亦是由此渠道流出宫廷的。
钱勰之后,《王著千文》归南宋权相贾似道所有,故其上钤有其著名收藏印“秋壑图书”。贾似道(1213—1275年),字师宪,号秋壑,天台人。贾氏出身于一个中级的武官家庭,其入朝为官乃凭借于大姐为理宗宠妃,累官至右丞相。
度宗立,以太师平章事,封魏国公,后为郑虎臣所拉杀。恭帝德祐(1275—1276年)末籍其家,所藏书画皆没入内府。今存无名氏所著《悦生所藏书画别录》共记录有法书四十二卷,名画五十八卷,但这只是其部分藏品而已。按贾似道虽列于《宋史·奸臣传》,后世之人亦将贾似道专政视为南宋灭亡的主因,但事实上这只是中国传统史学家以道德名义简化历史的惯用手法。贾氏虽在历史上恶名昭彰,但从收藏史的角度观之,其对中国古代书画的收藏与维护仍有一定的功劳。
入元后,《王著千文》落于张金界奴手中,此乃由帖上所钤的“张氏珍玩”印得知。张金界奴为元朝名臣张九思之子,宛平人。据虞集所撰张九思之神道碑云,九思卒时(1302年),金界奴才七岁,故可推知张金界奴生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至于卒年则不详。天历三年(1330年),为大都留守;元文宗建奎章阁,以张金界奴为都主管公事,历官光禄大夫、河南省右丞。
按张金界奴之收藏丰富,与元文宗之关系相当好,今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虞世南《临兰亭帖》,以及美国弗瑞尔博物馆所藏尉迟乙僧《天王像卷》,皆为张金界奴所上呈皇室的(卷尾均题有“臣张金界奴上进”七字)。此外,如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临钟繇千文》《瞻近帖》与《远宦帖》,颜真卿《湖州帖》与《竹山堂联句》,杜牧《张好好帖》,以及苏轼《寒食帖》等名迹,上亦皆钤有“张氏珍玩”或“北燕张氏家藏”诸印。
张氏之后,此帖乃归袁涣收藏,此可由帖上的“袁涣亨伯”印与欧阳玄跋得知。袁涣,丰县人,《宋元学案补遗》指其为虞集之弟子。关于袁涣其人,虽官至丞相,但史料极少,不但史书无传,且连其字号、生卒年等亦不详。故本人现就所掌握资料为其作一简略年表:
(年限不清)——举进士,累官国子监祭酒、吏部尚书至正十七年(1357年) ——时任御史台侍御史。
至正十九年(1359年) ——时任御史台中丞。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 ——升中书省参知政事。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升中书省左丞。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 ——八月除河南省右丞。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又任中书省左丞。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 ——同上。
洪武十三年(1380年) ——尚存。
史书原无袁涣字号之记载,但通过《周越跋王著千文》上所钤的“袁涣亨伯”印,以及欧阳玄跋文中所称的“袁侍御亨伯”,可知袁涣字亨伯,此亦显示出《周越跋文》所具有的特殊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