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时间评判一切,其实最终还是人在评判。如果那些人、事、物不为人知,就谈不上评判了。”这是吴非在项目中提到的一句话。
客观世界确实存在一种计量地球自转公转的方法,她刚好被人类发现并命名为“时间”,聪明的人类把抽象的时间具象为有规律的点,从而有了钟点以及钟表的产生。也根据太阳自转公转所形成的日照不同,将亮的半天叫做白天,暗的半天叫做黑夜;再根据因自转公转带来的身体作息变化,决定工作与休息……
时间以及她自身衍生出来的活动规律被人类在千百年的生活劳作中总结并确定下来。确定下来后因为一直延续了合理性,因而被沿用至今。时间、人、与客观存在这三者被拉进了这个故事里。
时间可以评判一切,这里的评判其实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让客观存在的结果显现出来,也就是随着时间往前,所有事情都会有一个最终的结局,这是不管人类是否知道,都会产生的;另一种是人为的评判,也就是人们知道了这个存在之后,对其作出的评价。这两者的根本不同是人是否知道,而在故事的最开始,吴非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观点是后者,但在他后来经历了一连串奇妙经历之后,他发现了前者。
人是非常聪明的存在,他们发现时间,定义时间,而后又试图改造时间,推翻自己先前所定下的结论。人生来有一种求知欲,叫好奇心,喜欢探索那些不容易被发现的领域。也有一种自然性,表现为追求自由与解放,有些人能接受社会的规则,便不排斥,而吴非明显是后者——接受不了规则,追求自由。他宁愿******逆流而上,所以我说他骨子里是个叛逆的艺术家。
人们尝试认识时间、探讨时间、尝试摆脱时间,但最后还是仍然需要生活在时间的大背景下,人们看着时间狂笑着从身边呼啸而过,即使追不上,也仍然一直在追,即使知道跑到终点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也还依旧在追,因为人不喜欢被抛下,我们总是害怕来不及,看到身边的朋友都已经找到工作而自己还在玩浪,你觉得自己来不及了;看到别人结婚生子自己还单身,你觉得来不及了……我们把自己耗费的时间也别人相比之后,变得焦虑了。尽管大家都懂得时间会评判一切,但那些我们看不到结果的等待,总是让人坐立不安。
吴非的故事终于讲完了,这并不是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她有真实的部分,也有我自己想象的一部分。吴非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他对时间的观点也是存在的,他的确为自己设计了“一天25小时”实验,就是像文中说的一样,把时间往后一次顺延,经历24个周期。他在Someet平台上发布活动消息也是真实存在的,在半夜2点吃早餐,在深夜书店里看书……都是他的活动,而我,就是申请他活动的其中一个参与者。
这个故事中没有一个我的完整原型,我不是小井、不是小伊、不是一国、也不是阿问,但却也处处存在着我的原型,我是小伊的A面,小井的B面,也是吴非的C面……我是那五个在金鼎轩吃蛋糕的年轻人中的一个,我见证了吴非“一天25小时”项目的其中一天,因为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项目,我不敢妄言自己想重塑时间,但我觉得这种算是行为艺术的表现还是挺特别的,所以把她写下来。
这会儿吴非的那本《生命的清单》还摆在我的眼前,是我那个晚上活动前去吴非家看的,对,我就是那个举手说要去他家的女孩。当时没有把书看完,吴非说可以借给我,我说好啊,我会还的,结果到现在还没还。刚好写这篇小说,也就用上了。
我的确同意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客观存在的,就像那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说的,只要不是最好的安排,那就还没到最后。这个世界存在着很多美好,我说不出来,所以我通过吴非之口,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编成了许多不同的故事说了出来,小说就是有这个好处,那些自己说了权威度不高的句子,都可以自己打造一个权威度高的形象然后把他安进去,瞬间权威就变高了。我就是这么骄傲,像吴非一样。
写完故事之后其实心里有些忐忑,不知道正在看文章的你,是不是会喜欢这个故事,是不是会喜欢吴非这个人,是不是喜欢我的观点。感觉像是如果你喜欢吴非这个人,喜欢这个故事,就等于喜欢我了一样。
我是一个一直在奔跑的姑娘,一直在追着时间跑,有人形容我是耐力型选手,一开始看不出哪里比别人突出,需要等待时间过去,才看看到我渐渐发光。就像那句“时间会评判一切”说的一样。我也希望在自己跑过一段路程之后再回头看看,然后能自己肯定自己,读者肯定自己,父母肯定自己……让我能活得让父母放心,不再为我操心。
谢谢你们的阅读,希望我们能成为可以促膝长谈的成为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