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李豫创设了枢密使一职,由朝中的宦官担任,名义上是帮助皇帝传达命令,按照皇帝传达的旨意办事,实际上是直接代替皇帝处理政事。在权臣鱼朝恩被杀之后,宦官不再统领禁军,唐德宗李适把神策军交给了大将白志贞来统领。但是当泾原镇的士兵路过长安,发动了叛乱之后,白志贞率领的神策军却没有前来镇压叛乱。李适仓皇逃往奉天,只有宦官窦文场和霍仙鸣率领的宦官和亲王随行左右。这件事给李适了很大的震动,他信赖和器重的禁军将领竟然在叛军进城时没有召集来一兵一卒前来保护,而在危难中可以依靠的竟然是自己的内侍宦官窦文场和霍仙鸣所率领的几百名宦官,他们的忠心耿耿让李适十分感动。李适还发现,作为皇帝绝对不能没有自己的近卫亲军,既然军队交付给朝廷官员不能使自己放心,那也只能由宦官来掌管了。于是,李适开始将统领禁军的事宜交付窦文场和霍仙鸣等人,慢慢地改变了即位之初疏斥宦官的态度。
后来,又爆发了李怀光的叛乱,李适把神策军分为左右厢,任命窦文场和宦官王希迁分别为神策军的左右厢都知兵马使,神策军左右厢改称为左右神策军。李适还在北衙禁军中特设了左右护军中尉监和中护军监各二人,也是由宦官担任。李适还将宦官担任各地藩镇监军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专门为担任监军使的宦官们做了大印,提高了宦官的地位。李适对宦官态度的转变,使宦官成为了他日后政治中枢当中的重要力量。
唐德宗李适的儿子唐顺宗、孙子唐宪宗以及后来的唐敬宗、唐文宗等人都是死在了宦官手中,宦官专权是唐朝晚期政治腐败、黑暗的重要表现,这一情况的形成,与李适对宦官态度的转变有直接关系,所以只得喝下这杯自己亲手酿出的苦酒。
二十六载,皇太子终登帝位
唐顺宗李诵在父亲唐德宗李适即位的那年,也就是大历十四年(779年)时以长子身份被立为太子,当时他十九岁,已经初为人父。但是李诵直到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时才正式即位。这样算来,李诵整整做了二十六年的太子才当上了皇帝。
在李诵做太子的这二十六年中,他亲身经历了藩镇叛乱的混战,耳闻目睹了朝廷大臣的互相攻击,所以心智成熟得比较早。李诵从小就十分好学,擅长写书法,尤其是隶书。在“泾师之变”随唐德宗李适出逃避乱时,李诵带着兵马,在长达四十多天的奉天保卫战中,勇敢面对朱泚叛军的进逼。由于太子亲自出战,将士们在他的鼓励下,全都奋勇杀敌,取得了奉天保卫战的胜利,保证了父亲的安全。
尽管李诵并没有像唐朝前期的几位皇太子那样波折不断、动辄被废,但是由于郜国大长公主的案子,他也险些陷入了深渊黑洞中。郜国公主是唐肃宗李亨的女儿,她与驸马萧升所生的其中一个女儿成为了李诵的太子妃。郜国公主因此觉得自己地位特殊,所以总是任意出入太子宫。她在丈夫萧升死后,生活极为放荡,与彭州司马李万私通,还和太子詹事李昪等官员暗中结交。于是,有些看不惯的人就告发郜国公主****,还精通巫蛊之术,影响非常不好。李适知道以后很生气,因为郜国公主是太子李诵的丈母娘,所以就把李诵狠狠地批评了一通。李诵被骂后惶恐不已,于是请求和自己的妻子离婚。但是李适当时已经萌生了废掉李诵改立舒王李谊为太子的念头。
舒王李谊是李适的弟弟的儿子,但是弟弟死得早,李适就将他收养,像宠爱自己亲生儿子一样培养他。但是当时有朝臣认为皇帝废掉亲生儿子的太子之位而改立侄子为太子十分不妥,便为李适详细列举了太子废立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分析了唐太宗李世民对废立太子的谨慎原因,和唐肃宗李亨因为冤杀了建宁王而后悔不已的事例,劝李适不能一时兴起就做决定,要吸取前车之鉴,李适最终还是决定保留李诵的太子之位。
在这之后,郜国公主被幽禁起来,凄凉地死去了。郜国公主的亲属也有很多受到了牵连,她的女儿和皇太子妃被杀死了,她的五个儿子和太子詹事李昪等官员被流放到边境之地。经过这场变故,李诵为人处世变得更加谨慎了,说话也都小心翼翼的。有一次,李诵在庭院里设了宴,邀请了父亲李适,他在院中的湖水里放了好多条彩船,让宫女划船唱歌,李适十分高兴,问他有什么感受的时候,李诵引用诗句作答,没有正面回答,生怕说错话惹怒了父亲。
李诵在父亲面前,只对一件事发表过意见,那就是阻止李适任用裴延龄和韦渠牟等人为宰相。李适晚年的时候,变得敏感爱猜疑,那些直言进谏的大臣都被李适嫌弃和疏远,反而是那些奸佞小人得到了信任和重用,裴延龄、韦渠牟就在其中。他们仗着皇帝的信任,排挤、诬陷其他大臣,盘剥百姓、聚敛钱财,大家都对他们敢怒而不敢言。身为太子的李诵总是找机会,在父皇心情好的时候,从容论争,指出这些人不能重用。所以,德宗最终没有任用裴延龄、韦渠牟入相。但李诵对于其他事情,总是不敢轻举妄动,每逢在李适面前谈论政事时,他总是不苟言笑,很少发表意见,把内心的喜怒哀乐都深藏在心底。但是李诵并不是对天下大事和朝廷政治漠不关心,他私下就常和身边的亲信王伾和王叔文等人谈论天下大事和民间疾苦。
王伾因为善于书法当了李诵的书法老师,王叔文因为善于围棋当了李诵的围棋老师,这两人都是翰林待诏,奉李适之命陪太子学习、娱乐。李诵对自己的老师们十分尊敬,每次上课前都先向他们行礼。王伾和王叔文见李诵很有上进心,就在对弈和书写的间隙向他教授有关治国安邦的事情。
有一次,王伾和王叔文在谈论朝廷中的弊端,李诵在旁边听得连连点头称赞,他说:“我想把这些弊端告诉父皇,希望他能够更正。”王叔文却说:“我觉得太子的职责是侍膳问安,向皇上尽忠尽孝,不应该对其他的事情品头论足,尤其是政事,因为这样做很可能会让皇上怀疑太子是在收买人心,到时候太子该怎么为自己辩解呢?”李诵听完后恍然大悟,感激地对王叔文说:“如果没有先生这番点拨,我恐怕就铸成了大祸啊!”从此,李诵对王叔文更加信任,太子宫中的大小事务都委托他和王伾来谋划。组成了一个以王伾和王叔文为中心的太子集团,其中有一批抱有政治理想的年轻人,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刘禹锡和柳宗元。
刘禹锡,字梦得,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在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期参加过进士考试。刘禹锡自幼好学,二十岁的时候进士及第,又参加了博学宏辞科,荣得高第。他才华出众,诗文誉满天下,被淮南节度使杜佑辟为掌书记,杜佑调任中央担任宰相时,把他一起带到京师,得到了王叔文的赏识,成为太子集团中的重要成员。柳宗元,字子厚,也算是官宦子弟,下笔撰文思如泉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刘禹锡是同年中的进士,参加博学宏辞科以后,被授予校书郎,后被人引荐给王叔文,也成为太子集团中的核心人物。
在这一集团当中,还有一个不能不说的人,他就是日后的宰相韦执谊。韦执谊,出身于京兆名门望族,自幼聪明,中进士擢第,被唐德宗李适拜为右拾遗,召入翰林为学士。年仅二十多岁的他深得李适的信任,经常与皇上吟诗作对,并与裴延龄、韦渠牟等人一起出入禁中,在当时的朝野上非常瞩目。他与王叔文结缘于皇上的生日华诞,略通一些佛教知识的太子敬献佛像作为贺礼,李适对太子的这个礼物非常满意,龙颜大悦,命韦执谊写了赞语,又让太子赐给韦执谊钱帛作为酬劳。韦执谊得到太子的酬谢,按照礼节到东宫去表示感谢。李诵借机郑重地向翰林学士韦执谊推荐了王叔文,就这样,韦执谊与王叔文结交了,因为志同道合,所以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太子集团中地位特殊的核心人物之一。
由于当了太多年的太子,李诵心中十分压抑,心有大志而无法施展,于是抑郁成疾,身体状况很不乐观,突然中风,失去了言语能力。此时的唐德宗李适到了暮年,对儿子的病情十分挂念,经常亲临探视,还派人遍访名医为李诵治病,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皇上和太子的身体都状况不佳,所以宫中的政治空气顿时变得沉重起来。由于太子李诵一直卧病,唐德宗李适每天都悲伤叹息,卧床不起,病情很快恶化,没多久就驾崩了。李适驾崩后,太子李诵终于继承了王位,结束了长达二十六年的太子生涯。
“永贞革新”的过眼云烟
永贞元年(805年),太子李诵即位,也就是唐顺宗。他当太子的二十多年中,十分关心朝政。李诵的父亲唐德宗李适是在位时间比较长的皇帝,早期励精图治,但是到了晚年却姑息养奸,纵容藩镇割据四方,还委任宦者以大权,并准许他们到处聚敛财物。
当时,唐德宗李适设立了宫市,名义上是由宦官们替朝廷采买东西,实际是明着抢夺老百姓的财物。他们依着皇帝的权势,随意抑价,甚至白取白拿。与宫市一样霸道的,还有五坊。五坊就是当时替皇帝饲养打猎所用鹰犬的地方,这里也是由宦官掌管,他们为非作歹,到处残害普通百姓。他们假借在老百姓住的地方张网捕鸟雀,用残暴的手段抢夺老百姓的钱物,有的宦官甚至把罗网张到人家门口,不许百姓出入,给了钱才能出门,还有的把罗网盖在井上,如果百姓来打水,他们就训斥百姓惊扰到为皇帝供奉的鸟雀了,又打又骂,直到百姓拿出钱物求饶,他们才肯离去。
李诵做太子的时候,就想对李适建议取消宫市,但是当时王叔文担心皇帝怀疑太子收买人心,危及太子的地位,所以劝阻了李诵。等到李诵即位之后,马上取消了宫市制度和五坊制度,这两项弊政的取消,深得民心。李诵当时已经得了中风症,无法说话,就重用了王叔文和王伾等人进行改革。李诵任命王叔文为翰林学士,让他积极参与朝廷大政的决策,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弊端,王叔文上任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当时的京兆尹李实是个大贪官,关中大旱,颗粒无收,但是李实却虚报丰收,不但不减少赋税,反而变本加厉,逼迫百姓卖房卖地。当时有人编了顺口溜讽刺李实,被李实知道后,扣上了诽谤国政的罪名残忍杖杀。李诵得知这件事情之后,下诏把李实抓了起来,贬为通州长史,收缴了他贪污的财物,免除了民间积欠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百姓听说后无不欢呼雀跃,对唐顺宗李诵充满了溢美之词。李诵还裁减了宫中的闲杂人员,停发了宫中十几个宦官的俸钱,将久闭深宫中的六百多个宫女释放回家,让骨肉得以相聚。
李诵还下令抑制藩镇。当时的节度使通过进奉钱物来讨好皇帝,有的每月进贡一次,称为月进,有的每天进奉一次,称为日进,州刺史甚至幕僚也纷纷效仿,以月进和日进向皇帝进奉。李诵下令除规定的常贡外,不许再有别的进奉。王叔文等革新派也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对付藩镇割据势力,当时的浙西观察使李锜,还兼任了盐铁转运使的职务,他将盐铁藏在自己的私宅中。王叔文将李锜解职,把大权从藩镇收归中央。此外,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也十分猖狂,他派支度副使刘辟求总领三川,并口出狂言侮辱朝廷无能。王叔文知道后十分愤怒,派人杀了刘辟。
以王叔文等人为首的革新派,在短短几个月里革除了一些弊政,受到了百姓们的拥护。但是他们却没能触及到当时最为强大、顽固的宦官和藩镇的武装势力。其实,王叔文等人曾经计划过从宦官手中夺回禁军的兵权,这个决定关系着革新派和宦官势力生死存亡的问题。王叔文任用了老将范希朝作为京西神策诸军的节度使,让韩泰作为神策行营行军的司马。宦官发现王叔文在试图夺取他们的兵权,大为惊恐,立刻通知神策军诸军不要把兵权交给范希朝和韩泰,所以王叔文等人的计划没能实现。
夺取兵权的未果,给改革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因为宦官和藩镇手中掌握着兵权,而革新派只是一帮文人,唯一可以依靠的唐顺宗李诵又重病在身,早在唐顺宗李诵刚刚即位的时候,宦官俱文珍等人就将李诵的长子广陵王李淳立为太子,更名为李纯。李诵早就被宦官们监控,他们随时准备将太子推上皇位作为傀儡,所以革新派无法从根本上撼动宦官和藩镇们。
宦官俱文珍见革新派们频频行动,于是伪造了敕书,罢免了王叔文的翰林学士职务,王伾据理力争,俱文珍才勉强允许王叔文隔三差五地去一次翰林院。王伾还请求宦官起用王叔文为相,统领北军,并让王叔文担任威远军使、平章事等职务,但都被俱文珍拒绝了。王伾知道大势已去,忧思成疾,得了中风,只好回家养病。
与此同时,韦皋请求让太子监国,还请求驱逐王叔文等人。于是,俱文珍等宦官就以唐顺宗李诵的名义下诏,让太子李纯主持军国政事,没多久就拥立李纯即位登基,也就是唐宪宗,唐顺宗李诵则退位称为太上皇。此后李诵很快就被宦官害死。
唐宪宗李纯即位后,革新派纷纷被贬谪,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马,第二年被赐死。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患病而死。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被贬为边远州的司马。杜黄裳、袁滋等依附于宦官的官员却纷纷得到了重用。
永贞革新被扼杀后,唐朝的统治变得更加黑暗了,从此,宦官拥立皇帝,朝官分成朋党,变得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