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兵们漏夜出发,向着北平方向,一夜走了七十多里,凌晨的时候,住进了一个只有百多户人家小山村。
勤务班出面,动员老乡给战士们做饭。这次出动,他们没有背行军锅,没有挑伙食担子,跟着连队行动,另有其他任务。
尽管是沦陷区,老百姓和像老区群众一样热情,高接热待这些不速之客。大姑娘小媳妇像是伺候多年不回家的老姑****,给她们烧水洗脚,烧热炕。他们一再强调,别看是初夏季节,走了一夜,身上还是会有寒气。她们还拿出山羊皮褥子,羊毛毡子铺在炕席上,没有这些的干脆垫两层褥子。伺候完睡的,再伺候吃的,有的人家炒菜的时候,提起油瓶,“咕嘟咕嘟”倒个没完,有的人家里有颗鸡蛋,也紧忙拿出来,打散搅进大锅菜里,还有的人家把过年都没舍得吃的腊野兔、腊野鸡、腊鹌鹑去毛,洗净,撕碎放进大锅菜里。
吃完饭由张大中领着几个战士,按照人头付伙食费,一个人三角钱。乡亲们也不推辞,默默地接了,有的人顺手装进兜里,有的人顺手塞到炕席底下,有的老人竟然摆在佛龛上,再上柱香,跪倒在地,嘴里还念叨个不停:佛祖啊,佛祖啊,这是你派来的兵啊,保佑你的兵,杀鬼子千千万,自己一个也不伤啊,保佑你的兵,天天打胜仗啊……
听张大中回来说起这一幕幕,齐佳俊感动得眼泪都要流下来了,她抽抽鼻子,说:“我们得抓紧开辟这一带啦!这里的老百姓,真好……”
睡了一天,傍晚接着走,又是七十多里,凌晨进了靠近铁路线的一个小村。
休息了一整天,吃了晚饭天色就黑透了,又休息了一个多钟头,队伍才集合出发。
下弦月还没出来,田野里一片虫鸣,已经高过小腿的高粱、玉米响着“嘎巴,嘎巴”的拔节声。微风吹过齐腰深的小麦、谷子,像是一层层黑黝黝的海浪,一波一波,推着涌着,一直向远处的山脚。时或三五只青蛙叫起,像是低音乐队的铜鼓,“呱呱”的非常醒耳。时或一两只夜鸟,像是低音乐队里嘹亮的长笛,“咕咕”的非常悠扬。
女兵们走得并不快,逛集市,串亲戚,逡巡自家农田似的,一会儿走大路,一会儿走小路,一会儿走田埂,穿来绕去,把好多人都走糊涂了。这,到底要去哪儿啊,一会儿往东,一会儿往西的?
走着走着,又传来休息的命令,女兵们更糊涂啦,不紧着执行任务,还歇什么呀?
夜间行军不许说话,有疑问也得藏肚子里,悄悄地自己琢磨,自己踅摸答案。还弄不明白?没事儿,不明白就不明白吧,战斗一打响,啥都明白了。
下弦月终于出来了,银钩一样挂在远处的树梢上,田畴沃野镀一层朦胧,披一袭轻纱,涂一抹银光。
午夜时分,一辆票车“轰轰隆隆”开了过来。齐佳俊跳起来,大声喊道:“整理队伍,出发——”
队伍急匆匆向铁路线靠近,紧跟在票车屁股后头,上了铁轨。
眼看在票车停在站上,有人下车,有人上车,明晃晃的电灯下,值班鬼子的眉眉眼眼都能看清楚。
大约停了两三分钟,火车又一声长笛,“轰轰隆隆”开走了,值班鬼子排着队,进了候车室侧边的房子,也就是行车室的大门,电灯“唰”地一下子黑了。
据情报说,下一趟车要等到上午九点才过来呢,打车站这是最好的时候。
“同志们,动作要快,跑起来!”齐佳俊大声命令道。
女兵们顺着铁轨,一直跑到扬旗底下,兵分两路,一路走站外小路,继续往前跑,一路顺着铁轨跑到票房对面,依着站台,架起了机枪。
情报还说,这个车站刚刚运进来两个车皮的咸盐,就堆在仓库里,准备运往各地,给分散驻扎的鬼子。
食盐从古至今,历来都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不管哪个政权,只有控制了食盐,就掌握了老百姓,为了掌控老百姓,就必须紧紧控制食盐。对敌对势力,实行食盐封锁,也就成了无良政权的撒手锏,看家宝。蒋政权对苏区的封锁,鬼子对根据地的封锁,无不把食盐作为第一禁运物资。不过,陕甘宁边区就有盐池,出产的花马池盐乃大宗出口物资;晋察冀边区的各分区各有不同,比如冀东分区、冀鲁边分区濒临渤海,自不缺盐,平北分区、平西分区就困难了许多,食盐成了双方控制和反控制,争夺和反争夺的焦点。
鬼子对食盐的控制,首先将食盐列为统制物资,任何商家不许经营。然后通过伪政权,在他能够控制的所谓“确保治安区”,每个人配售半斤。下次呢,可能半年,可能八个月,可能一年,谁也说不定,弄得沦陷区里盐比肉贵,盐比油贵。八路军控制的根据地、游击区自然得不到,可是不吃又不行,弄得好多人家自己熬小盐吃。
熬小盐,其实就是在含盐碱较重的地方,比如,场院、街旁、路边和撂荒的田地,老房墙基角,厕坑不远处,刮盐土。然后支起一口破大锅,盐土放在里头,加满清水,任水从破锅的裂口往外滴。等水滴没了,再加清水,连淋三遍。然后架上大锅,文火慢烧,淋出来的汁液,慢慢地结晶,慢慢地浓缩,上头的一层就是卤水,下头的一层就是盐。这样的盐,装进布袋子,放在清水里涮洗,几遍以后,晾在通风的地方自然吹干,则是上好的小盐,比真正的海盐、池盐绝不在以下。
说起来不难,很多根据地,比如说冀南分区、冀中分区都用这个办法,解决了食盐短缺问题。问题是彩云山区,土壤偏酸,含盐碱的地界忒少,这个办法不灵啊。
现在,可以计算一下啦——一节车皮,可以装三十吨,两节车皮就是六十顿,合十二万斤。我的妈妈哟,打下这座仓库,十二万斤食盐到手,可以供应多少老百姓的急需啊!
齐佳华带一排沿着站台一字排开,四挺机枪封死票房的三个大门。
情报中说,鬼子在车站驻了一个小队,仓库那边一个班值守,分两班轮换。也就是说,票房里头驻的,是鬼子的两个战斗班,只要堵住,不让他出来,剩下的仓库值守的十几个鬼子就好办了。
齐佳俊带着一个班,来到仓库的围墙脚下,正要下命令搭人梯,话还没出口,张大中带在勤务班过来了,几个战士迅速蹲下,另几个战士一下子窜上围墙,骑坐在上头,伸出手来,拉在剩下的几个战士,也窜了上去。
随着大门“吱扭扭”开启,女兵们“呼啦啦”跑进去,直扑鬼子住的那几间平房。
张大中喊了一声:“站住,前面正在战斗,等一下……”
喊声还没停,“轰隆隆”的手榴弹爆炸声,就响了起来。
看见齐佳俊跑了过来,他赶紧报告说:“连长,鬼子都解决了,一个没剩。可以开始下一步行动了……”
这里是鬼子的“确保治安区”,值守的鬼子毫无防范,连个哨兵都没设,一个班的人集中在两间屋子里,睡得死猪模样, 正好让勤务班的战士们,打了个正着。
仓库的大门打开了,电灯也拉亮了。
哎呀,我的妈妈哟,一座村子里场院大小的仓库,堆得满满当当,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齐佳俊喊了一声:“真的发财了啊!”
不远处一阵“轰隆隆”的手榴弹爆炸声,把票房里的鬼子炸了出来。
票房东侧,行车室的大门打开了,先是一个小鬼子,探头探脑钻出来,四面八方看了看,扭回头去喊了句什么,七八个鬼子“呼啦”一下子涌了出来,站在门口,东张西望,试探着向前走了几步,又停下来,继续观望。
里头有鬼子在叫喊,“哇哩哇啦”听不清说点什么。
七八个鬼子又向前走了几步,立在站台中央,向仓库方向眺望着,想走又不敢走。
里头的鬼子还在喊叫,声音越发严厉起来,好像在骂人,用那种很脏很脏的话骂人。七八个鬼子,动了起来,小跑着奔向仓库方向。
齐佳华一挥手,一挺机枪响了,“哗——”的一排子弹泼出去,鬼子顿时倒下五六个。立着的两个,被随后而来的步枪子弹放倒在地上。
另外三挺机枪,冲着洞开的大门打去,一阵狼嚎鬼哭,然后就安静下来。安静得有点诡异,仿佛里头没了一个活人。
安静了不大一会儿,里面又有了鬼子的喊叫声。一个鬼子在骂,“哇哩哇啦”听不懂骂谁,骂的是什么。骂了好一会儿,一伙鬼子又冲了出来,数了数,大约七八个吧。
齐佳华压低声音,喊道:“手榴弹准备——预备——投!”
四十多米,正是投掷的最好距离,二十多颗手榴弹,直接飞进了大门里头。
“机枪,点射——不放一个鬼子出来!”齐佳华大声喝道。
机枪“达达,达达”响了起来,不停歇地冲着大门打个不停。
行车室大门里头再也没了声音,一丝都没有。
忽然,票房的房顶上,亮起了一盏明瓦瓦的灯,转着脑袋,四面八方观瞧。灯的旁边晃动着些黑色的人影,匆匆忙忙地看不出想干什么。
“步枪——瞄准那盏灯——预备——射击!”齐佳华喊着口令。
二十几支步枪一齐开火,电灯立刻瞎了眼睛。机枪也扫了过去,晃动的人影再也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