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非贵族大法官,第一个世俗大法官,是仅次于皇帝的第二号人物,非常了不起。其实,莫尔也没说不同意皇帝离婚,他选择的方法是沉默,我不张嘴,哑巴了,你看着办吧。随后,他辞去大法官一职,这官不当了,你看着办吧。皇帝的“变态”心理出现了,说不当就不当了?没门。不管你辞职不辞职,我都要治死你。加之莫尔后来拒绝参加安妮王后的加冕典礼,又拒绝承认亨利八世是英国教会最高首领(罗马教皇永远是老大),所以被关进伦敦塔。
莫尔是在夜间,从水路,穿过“叛徒门”,也就是水门,经泰晤士河的水路进入到伦敦塔的。这里的侍卫不多,只有三十几个,但都是从全国特种部队挑选出来,并参加全国海选,服役二十二年以上,至少有中士以上的军衔。伦敦塔的囚徒需要自己负担费用,但是富有的王室成员或者贵族可以花钱让自己住得更为舒服,可以把东西带进去,还可以吃上奢侈的饭菜。大部分囚徒都住在房间里,而不是牢房里,想登高望远的,还可以住在塔上。
在伦敦塔软禁期间,莫尔是有伙计的,只是这帮伙计长的有些特殊:浑身漆黑,体型较大,叫声毛骨悚然。它们是一群乌鸦,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好几百年。传说,这些乌鸦一旦离开,白塔就会倒掉,巨大的灾难就会降临英国。查尔斯二世对渡鸦的传说深信不疑,于是,他下令无论什么时候,伦敦塔内至少要同时存在六只乌鸦。这些乌鸦被剪掉了一部分羽毛,这样它们就不会飞走了。这些著名的“伦敦塔居民”享受的是五星级待遇。它们的食物都是上等心脏。渡鸦是一种非常有灵性的鸟,幽默感,很淘气,也非常聪明,深得人们的喜爱。
在伦敦塔里,莫尔可以和他的儿女通信,和别的信件不同,这些信都是用拉丁文写成。只要莫尔出远门,他都会要求子女给他写点什么,这个习惯一直维持到狱中,这极大缓解了他的孤独。鉴于莫尔巨大的影响力,皇帝几次试图收买他,但都没有成功。皇帝给了他三次机会,但他三次拒绝宣誓,由于他坚不吐露拒绝宣誓的理由,所以无法审判定罪。
关押期间,莫尔养成了一个怪习惯:养胡子。有人看不下去,劝他捯饬捯饬,他说,我和国王分歧很大,现在还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是要我的头,还是把它留给我。如果这颗头不属于我,我也懒得打理了。可见,此时的莫尔已变成一个倔强的老头儿。在关了一年多以后,莫尔正式接受法院对他的审判,那么这个审判莫尔的这个阵容是非常强大的,只要扫视一下这些人的面孔,莫尔就很清楚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了:其中包括新加冕的王后的父亲和兄弟。法官们看到的是一个由于遭受牢狱之苦而变得虚弱、肮脏而又乱糟糟的人,但是此人竟然还能够以锋利的言辞进行论战!
按理说,囚犯莫尔应该找个律师,替他说话。但是,连他自己都非常清楚,他才是这个国家举世无双的律师,他要为自己辩护。他提醒法庭,之前他一直保持沉默,但根据英国的法律,沉默被视为默许,何罪之有?法庭一共对莫尔有四项指控,凭借着伶牙俐齿,莫尔他对于这前三项指控的辩护,可以说是非常之成功的,是有理有据的。这些议员们也接受了他的这样一个辩护,撤消了对他的前三项指控,但是保留了一项,就是最后一项。也是最无赖的一项,因为有个叫里奇的人做了伪证,说他亲耳听到,莫尔说了对皇帝不利的话。
这是两个人之间的事,你说听见了,他说没有,只有两个人心里清楚。但有一句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飞来横祸,你是躲不过去的。莫尔提醒委员会的成员,他曾经和里奇在同一个教区(谁不知道谁啊),而后者奸诈狡猾名声也是尽人皆知的。莫尔问,这可能吗,我会傻到当着一个地痞流氓的面攻击国家元首?这种理论很显然打动了很多他的控诉人,好几位法官开始焦虑地交换眼神。
经过短短的十五分钟,一个装模作样的讨论之后,陪审团非常仓促的就做出了这样一个裁决,就是对莫尔的那样的一个所谓叛国罪的指控,这个罪名是成立的。判决书是这样写的:莫尔应由执行官解回伦敦塔,并从伦敦塔拖出,通过伦敦城解往泰本法场实行绞刑,绞至半死之时,不等其气绝加以凌迟,将其腹部豁开,将其脏腑撕出烧毁,随后,再将其四肢剁下,在城的四门,各挂一肢,头颅应高挂在伦敦桥上。
一个平民百姓,位极人臣,但又不肯和皇帝穿同一条裤子,这是为什么呢?在伦敦塔一年多的关押中,莫尔多次受审,他每次都将自己的选择归结为受“良心”的左右。直到在最终被判死罪之后,莫尔才宣告了他的“良心”为何。莫尔的良心其实很简单,对他来说,忠于上帝才是最根本的。他不能同意国王宣称自己就是上帝,因为人不可能是上帝,哪怕国王,而上帝也早有在世间的代理。在临刑的前一天,莫尔通过书信向家人道别,信是写给大女儿的,他在信中祷告,并叫女儿跟他一起祷告,让上帝保佑全家,保佑所有的朋友,保佑在天国的重逢。
莫尔久久难忘,他和女儿见过的最后的一面,那场景感人至深,令人扼腕。考虑到此生可能无缘与父亲再次相逢,所以侦知莫尔入伦敦塔的路线后,女儿在伦敦码头迎候。莫尔刚到码头,她就双膝跪倒,挤开卫兵,给了父亲一个大大的拥抱,一个深深沉沉的吻。拥抱,亲吻,这套动作做了两次,卫兵两次被这个柔弱的女子推开。这样的父女情深,让现场观者无不动容,哀叹悲泣。
连周围的百姓,都被莫尔父女深深打动了,可见莫尔的家庭关系是很好的。他是一个仁慈的父亲,女儿印象中的父亲,居然只有两次生气。临刑前几天,他的夫人恳求他保全性命,莫尔没答应,在他看来,用来世换取苟延残喘的二十年,是愚蠢的。既然不能为己所用,那就只有杀掉。直到最后,亨利八世都惧怕莫尔的舌头,他在那天早上派了一位使者到了莫尔的房间,劝他在行死刑的时候不要说太多话。由于担心违反国王的意愿会给自己的家人带来灾难,莫尔同意了。
莫尔的死期终于到来了,但他丝毫不觉得沮丧,在他看来,这正是满怀欣喜走向上帝的时候。这天,莫尔安详地来到了刑场。它的身体如此虚弱,以至于在刽子手的一名助手的扶持下,他才走上断头台。他提醒刽子手,等会儿下断头台的时候,他自己会想办法的。虽然下了禁口令,莫尔还是做了演讲,他说自己死也要效忠于上帝和国王,但首先应是上帝。刽子手也是他调侃的对象,他劝刽子手勇敢点(似乎多虑了),别害怕,砍自己的短脖子的时候尽量瞄准。他还挺担心自己的胡子,警告刽子手不要碰了他的胡子,因为胡子没有犯叛国
英王的屠刀,最终砍下了这位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著名思想家的头颅。莫尔的女儿玛格丽特后来从刽子手手中买回了他的头颅,恭敬地保存了一生。就这样,一位伟大的人与世诀别了。莫尔的死,与其说是为宗教献身,不如说他是为自己的信念而献身。在莫尔身上,我们看到了作为独立的个体的人道主义精神,看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自由精神,看到了作为坚持自身观念的斗士的个性精神。
让我们再看一眼,莫尔的生前好友伊拉斯莫为他所做的“画像”:中等身材,白晰的皮肤,浅蓝色的眼睛,生性愉快,衣食朴素,天生爱好友谊,爱好趣味横生的幽默。异国的物品和珍奇的动物也是他特别喜爱的,他有着即席应对的辩才和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在宗教方面他虔诚而不迷信。
“他的灵魂之纯洁胜过白雪,在英国从来没有过象他这样的天才,而且将来也不可能再有”,伊拉斯莫说,他是一个“适合于任何时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