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园的看守人员态度都不错,管理也不严格,梁鸿志等人刚到的时候,看守所主任还热情地上前打招呼,并且给每个房间都派发了一份报纸。梁鸿志在众囚犯中地位最高,因此受到特别优待,他不光可以独自居住二楼亭子间,而且他的一位小老婆还可以每天早来晚去地过来料理私人事务,其私人厨师也能随他住进楚园,给他做菜。每天有小老婆作陪,还时常与人下几盘棋解解闷,为狱友写扇题画附庸一下风雅,加上厨师为其做的精致小菜,以及与旧友的把酒问盏,梁鸿志日子倒也过得滋润。
每天晚饭后,关在一起的汉奸们,常常在一起聊天,打发时光。转眼春节到了。除夕之夜,楚园为关在这里的汉奸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席上,烈酒下肚,几个人听着外边鞭炮声,看着门口荷枪实弹的宪兵,触景生情,悲从中来,不禁放声大哭起来。梁鸿志强忍悲痛,让人拿来纸笔,写下了“息壤在彼”四个大字。然后,要人们在上边签名留念。汉奸们相约,假若还能活着,一定不要忘记这个除夕之夜。一番话后,众人抱头痛哭。当年鱼肉百姓,充当日本帝国主义马前卒的大汉奸,怎么知道他们将会是这样的结局。
不久,军统的大卡车又突然驶进楚园,将梁鸿志等人转往上海提篮桥监狱。
在这之前,为便于审奸,监狱已将“忠”字监房腾出来,作为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的临时看守所,梁鸿志随后亦被关进“忠”字监牢。在这里梁鸿志又受到了“优待”:其同行者入狱前均要登记姓名、年龄、案由、刑期,打上指模,再把头发剃光,剥光衣服去洗澡房冲洗一番,穿上特制的囚衣,而梁鸿志却除了指模,其他的一概免除。但监狱里每天两顿饭,以及每顿半盒褐色米饭加上仅有的几片菜叶,却令梁鸿志却很不习惯,有几次他甚至忍不住将咽下的饭菜吐了出来。
提篮桥监狱囚室窄小,大约只有六七平方米。一只铁皮马桶在墙角里散发出一阵阵难闻的气味。梁鸿志睡的是号房地铺,许是没有适应,翻来覆去睡不着。
他曾想到十年前与朋友林庚白的一次喝酒聊天。林庚白会看手相,他看过梁鸿志的手相后,开玩笑地预言梁鸿志会有这么一天。当时,梁鸿志并没有把这句话当真,以为是林庚白酒后戏言,哪知这句话如今已应验了一半。
很快,梁鸿志出庭,他对于在自白书里承认自己“对于国家立场,未经兼顾,此自是个人昏愦糊涂,不能辞免罪责者也”后悔不已。虽然梁鸿志竭尽所能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无奈他在华中坏事做尽,终被法院宣判死刑。梁鸿志听到判决后,脸色发白,法官问他有什么要说的,他表示要上诉。但复判没有改变梁鸿志的命运,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做出终审判决:原判决核准。国民政府司法部将终审判决送到上海,指令上海高等法院立即在提篮桥监狱内秘密执行。
接到复判书后,梁鸿志知道死期已近,便在监狱里忙碌起来。他把自己以前在楚园里写的几十首诗整理成一册,取名为《入狱集》,把到提篮桥监狱里写的几十首诗整理成另一册,取名为《待死集》。他还冒充知识分子,在狱中日夜校读古籍,因元诗中有“天高地厚一诗囚”,就以诗囚自许。他常于狱中为人写扇题画,临刑前一夜,还为薛大可《昔游诗》作跋。梁鸿志也许不知道,就在他刻苦钻研古籍的时候,提篮桥监狱正在为他刷新一项纪录。
这是一项比较恐怖的纪录,因为始建于1901年、启用于1903年的上海提篮桥监狱虽然号称远东第一监狱,但是狱内原无刑场。华籍犯人执行枪决,历来都由警方提押出狱,在上海荒野之处行刑。这年10月底,典狱长徐崇文突然接到上级密令,须在监狱内布置刑场,有要犯在此枪决。这在提篮桥监狱史上尚属首次。倘若梁鸿志知晓,他将在提篮桥监狱创下纪录,不知心中会作何感想?
梁鸿志当然是希望提篮桥监狱没有刑场的,他也差点就得逞了,可惜的是,这里出现了一位十分聪明的典狱长。他想起监狱围墙东边原有一块土地,属监狱所有,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时为西籍警官的网球场,后改为菜园,因无人照看,业已荒芜。该处场地南北长三四百米,东西宽不足百米。典狱长乃下令对此场地作了突击整修布置。民国《新闻报》还以显著版面分别以《梁鸿志仍处死刑,上海监狱刑场布置就绪》、《奸逆归宿地,新刑场一瞥》为题作了报道,并配发照片。
从报纸刊发的新闻来看,梁鸿志的死刑还是颇受关注的,或者说,公众是希望梁鸿志早日归西的。而这一天,很快就到来了。11月的一天,法警进入“忠”字监,通知梁鸿志外出。天真的梁鸿志以为要接见家属,于是他把衣裤换得整整齐齐,外穿黑条哔叽夹袍,灰绸扎里长裤,脚穿浅色麻纱丝袜,外登黑布缎鞋。经过走廊时,他还向熟人点头招呼,三四分钟后,在法警押解下来到刑场。
他渐渐觉得有些不太对劲,因为外面的岗哨比平时多了一倍,个个虎视眈眈,有几个还拿着枪,指着自己的后背比比划划,貌似在传授枪决犯人的经验。顿时,梁鸿志吓得脸色惨白,他放慢了脚步,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到。到达刑场后,只见检察官坐于审判席正中,左席为典狱长,右席为书记官长。待问明姓名、年岁、籍贯等项目后,他们将最高法院的判决书交给梁鸿志,并告之即日执行——终于要开奖了!
很显然,梁鸿志不太喜欢这个专门为他量身定做的开奖仪式。也许是脑子一片空白,梁鸿志匆匆翻阅后在上面签了字,但他同时提出抗辩。说依法收到复判书后,被告可有最后之抗告,不料庭上回答十分干脆:奉令执行。梁又提出要求让他回牢房整理遗物,庭上仍不批准,但检察官表示可以当庭书写遗言。于是梁鸿志走到公案右侧前布置的书桌旁,在身边摸出精美的“茂娜”挂表一只,置于桌上,戴上老花眼镜,磨墨凝神,提笔疾书,写下遗书共计10行纸3张,并标出每页页数次第。
从梁鸿志的举动来看,他还是比较淡定的,毕竟当过南伪政权的一把手。且看他的遗书是怎么写的:“余生平读诗书,尚知大义,不料从政,因而致今日就刑,此乃佛语所谓前生罪孽。死后速来收尸,并盼丧事不要铺张。附玉鱼一只,以为殉葬之用,物虽小而表示不忘师之意也。”解读梁鸿志的遗书,可以知道,他临死也没有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而是归咎于政治。遗书写毕,梁又交代了一些家事,然后给******写了一封信,这才收笔。梁鸿志没想到当年自己被******小瞧,恨之入骨,临死时却心血来潮给对方写信表白心迹,不禁哑然失笑。
不知道老蒋能不能收到这封信,即使收到,又会不会看,即使看了,又会不会想起当年在庐山,见过的那个语无伦次、名不副实的小秀才?收笔后,梁把所写之信交送戴检察官过目。他苦笑一下,想仿效陈公博在苏州狮子口监狱行刑前同检察官握握手,但遭到了拒绝。他想死的潇洒一点,大约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恐惧。
让梁鸿志没有想到的是,当时刑场来了很多记者,大家都想一睹华中第一汉奸的“风采”。此间还有一段小插曲:就在梁鸿志即将被执行时,一位西班牙记者突然疾步上前,想记录下这“历史的瞬间”,他问梁鸿志:枪毙?梁鸿志回答说:枪毙!记者又问:reason?(原因)梁鸿志答曰:treason!(叛国罪)。二人对话颇似单口相声,说完相视一笑。此事一时被人们传为笑谈。
梁鸿志说的没错,叛国之人,是要接受民族审判的。民族的罪人,迟早要被钉在道德的十字架上,接受审判。按照惯例,提篮桥监狱为临刑的梁鸿志准备了酒菜,但梁此刻已没了胃口,他把手表一只、眼镜一副、法币1.6万元、小女儿的照片和一本袖珍弥陀经等物品交给看守长柏其林保管,另于袋中取出饼干一包放在桌上,然后进入执行区。
就在梁鸿志进入执行区的时候,他的小女儿哭着追来,然后被法警阻拦。梁鸿志在法警押解下,扭头看着哭泣的女儿,历史留下了这张颇具意味的照片。梁鸿志慢慢坐入行刑椅上,面南背北,仰天闭目。上海高等法院检察处警长李洪英、胡庭华立于梁逆的行刑椅两旁,法警王骏骅用驳壳枪对准了梁的后脑。这时,梁鸿志突然“诗兴大发”,闭目吟诵:年到六十四,行步移法场……
未及吟完,只听“叭”的一声枪响,脑后开花,两颗门牙从他口中弹出。梁鸿志颓然倒于行刑椅之左侧。约一分钟后,法警将梁的尸体翻转仰上,由检察官检验气已绝,尸体于下午送往沪西胶州路上海验尸所检验后,发还梁鸿志家属。
至此,这个曾被称为“华中第一奸”的卖国奸贼最终在正义的枪声中结束了他可耻的生命,带着其不光彩的一生和一首未完成的诗去了另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