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01100000441

第441章 猎鬼师的故事(三)

七嘴八舌的指责让大奎也有些发慒。“老少爷们别光顾着说她的不是,求大家看在我的面子上帮我一把……”大奎急得就差给大伙磕头了。

“让西头的大宝奶奶给瞧瞧吧。”

“对,对,大家宝奶奶看邪很拿手的。”大家都随声附和着。

好一会儿功夫,大宝奶奶在几个人的簇拥下,颤巍巍地赶到了。

不知谁高挑起了一盏灯笼。大宝奶奶伸出右手,张开五指,罩在了大奎媳妇的额头。

原先只是闭眼发抖的大奎媳妇,不由的身子一挺,两眼睁得老大,嘴角咝咝地向外不停地吐气,额角的青筋也绷了起来。

“怨生气,恶生灾,活到阴间自明白……,好了,好了,这地方你不能呆啊……”大宝奶奶闭着眼睛紧一阵慢一阵咕哝了好一会儿才收手起身。只见大奎媳妇两眼一闭头一歪,昏睡了过去。

“好了,好了,”大宝奶奶苍老的声音里带着疲惫,“大奎啊,我可告诉你。你家媳妇恶行霸道,已经触怒了鬼神。今天晚上是被你去世的老娘给缠上了。”大奎一听,吓得两腿发软,连声求救:“大宝奶奶,大宝奶奶,您说这可怎么办才好啊。”

“怎么办才好?用我教吗?”大宝奶奶有些生气的说:“亏心事做多了,自然会有报应。要让鬼神不扰,多行善事自平安。”大宝奶奶说罢,在几个人的挑灯簇拥下,转身走了。街上几拔闲聊的人们,立时多了最新的谈资来调侃议论。

扶着媳妇走到院里,大奎媳妇还吓得有些发抖。大奎人虽窝囊,却还是有些胆量,仗着男人一腔血性,极力安慰媳妇。

大奎点亮屋里的灯盏,千哄万劝才把媳妇安顿在床上。

“你究竟看见啥了?吓成那样。”大奎坐在床沿终于忍不住问道。

“你还问呢……”,媳妇嘤嘤哭起来,“还不是你那老要饭的……”,或许媳妇想起了什么,忽地打住改了口,“还不是你娘。”

“我娘,你遇见我娘了?”大奎起身看了看墙上的相片,好好的还反扣在那里。大奎跑过去拿在手里,反过来看。

相片里,母亲用慈祥的眼神静静地盯着大奎。“你三更半夜摸那相片干啥!”一想到刚才受到的惊吓,大奎媳妇气不打一处来。“哦,哦,我看看。你刚才肯定的眼花了,哪里有什么鬼,你太小胆了,自己吓自己。”

“眼花?是我眼花吗?”大奎媳妇想起刚才凉嗖嗖的感觉,太逼真了,感觉着不象是眼花。她本也不信什么鬼神,也从未见过鬼长什么样子,只是从戏台上见过,不过那戏台上的肯定是假的。“可能真是错觉。”她也自己安慰自己。

大奎又安慰媳妇许久,见夜色已晚,就劝媳妇歇息了。

第二天一早,大奎媳妇醒来,觉得身轻气爽,仿佛无事一样。再想昨晚的事,恍如隔梦。但想起昨晚自己出的丑,心里仍是愤恨大奎娘。再去看墙上的相片,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

做罢早饭,大奎媳妇正自个坐在院子里发愣时,忽闻门外一个洪亮的声音:“广结善缘,普济苍生。施主家里有人吗,贫僧化缘来了。”原来是一个化缘的和尚。依从前,大奎媳妇一准要哄他走的。可今天大奎媳妇经昨夜一吓,对出家人忽地有了些好感,慌忙起身开了院门。

大奎媳妇开门一看,门口站着一个老和尚。只见那老和尚眉须花白,身穿粗布青灰色僧衣,下穿灰色僧鞋,面色红润,仙风道骨,正一手搭礼,一手拔动念珠,在门旁闭目而立。

“大师傅请了,请问有什么可以孝敬这位师傅的。”大奎媳妇恭敬的给大和尚施了个礼客气地说道。

“阿弥陀佛,贫僧打扰了。”和尚双目一睁,眼里透出两道精光,朗声说道:“女施主,贫僧是云台山玉龙寺僧人,奉命去泰山赶了一场****,现回寺复命路经宝地,想化些斋饭,想请施主行个方便。”说罢向大奎媳妇单手施礼。

说话间,围了几个看热闹的邻居。

“师傅客气了,我家粗茶淡饭倒还是有些,若不嫌弃,请到院里歇息。”说着将和尚往院里让。

“如此,便麻烦女施主了。”说罢大和尚随大奎媳妇进了院。

让和尚在院里坐了,大奎媳妇忙端来饭菜。和尚也不客气,风卷云餐地吃了起来。也许是和尚饿了,一连吃了三大碗米饭,吃了三个素包。吃罢斋饭,大和尚抹抹嘴站起来,拿起念珠,向大奎媳妇道了谢。大和尚环顾了四周,叹了口气,“女施主,恕我直言,此宅凶相已现,戾气陡增,不可久居呀。”

大奎媳妇一听大和尚还懂风水,立马两眼放光来了精神。“大师傅,您给看看,俺这宅子可有啥妨碍?”

“女施主,你这院落三阴盖顶,院中封着一口曾淹死过人的古井,憋着冲天戾气。日久生怨,易招惹是非,也不利子孙兴旺。”大和尚缓声说道。

“大师傅,我们至今没有子女,是不是跟这宅子有什么关系?大师傅可要给我们指条明路啊。”大奎媳妇想孩子想得几乎发疯,如今大和尚肯给点化迷津,她就象遇到救星一样,于是百般哀求。

大和尚也不推辞,低头思索了一会儿,对大奎媳妇说:“据我推算,施主祖上积德,命里应有一个儿子。即是此宅不可居住,施主当另选一处宅院才好。”

大奎媳妇想起李老太的宅子来。就对大和尚说:“西胡同倒有一处现成的宅院,大师傅看看能住么?”

“哦?那你且带我前去看看。”大奎媳妇领着和尚去那处宅院,后头跟着一大帮看热闹的乡邻。开了院门,来到院里,老和尚立身站定,环目四望,众人立即安静下来。

“施主,你家就这一处宅子了吗?”和尚问。“没别的宅子了。这处宅子是本家一个大娘过继给我家的。”大奎媳妇说完这话心里不觉有些忐忑。

“哦,原来如此。此地也不是不可住,待老僧帮你一把。”老和尚说着话,从僧袍里取出一些朱砂和符纸来,就着一碗清水化了朱砂,写了十几张符咒。老和尚将符咒放好,单手一推,十几张符咒齐刷刷排成一排,构成一个佛家的“卍”字,缓缓印在正房墙上,一会儿竟然不留任何痕迹消失了。

“哈哈哈,施主与贫僧算是有缘,一饭之恩我还是要报的。”说罢手一挥,碗里剩余的朱砂水细细射向院门两侧的墙上,似是一副对联:一餐素斋结俗缘,一子三载平安年。那对联闪了几闪,消失在土墙里不见了,连湿痕也没有留下。

“施主当多行善事,好自为之吧。”话音落时,老和尚飘然已至数十步之外,还有几个人想要让老僧看一下自家的宅基风水,待寻时哪里还有踪影。

大奎回家时,媳妇正坐在院里出神。见到大奎回来,马上拉住大奎,把早上的奇遇给大奎讲了一遍,并要马上搬到李老太的宅院里去住。大奎回家的路上听一个邻居给他讲过,一个老和尚给他家看风水等等奇怪的事;当时他还将信将疑,如今看媳妇这样说,觉得这事断不会无中生有,肯定是有些说法讲究的。于是就答应了搬家的事。

找了几个邻家闲人收拾一下,帮着东挪西搬了一番,点了大红鞭炮,尽管众人眼里多少有些不屑,但总算是在这所宅子里安顿下来了。

也不知是否因为老和尚法力高超,自来到这院里住,大奎媳妇再也没有感到心怯害怕;吃的香睡得实,尽管还是飞扬跋扈,不知收敛,但日子却过得顺心如意。几个月过去了,大奎媳妇竟然真的有了身孕。十月怀胎之后,果然生了一个胖小子,把个大奎高兴的给祖宗牌位天天上香磕头。

眨眼三年过去了,又是初秋月圆时节。一天劳作忙碌,已然累了,大奎一家早早的哄孩子睡了。半夜时分,月光西移,照得屋里亮堂堂的。大奎睡意正浓,手臂一伸,摸得身旁一阵冰凉滑腻全不象媳妇血肉之躯的感觉。迷糊中不觉惊醒,他揉揉眼,定睛一看,吓了一身冷汗,身旁哪有媳妇,分明是一具枯骨,正平躺在自己身旁。大奎吓得想叫叫不出,想推手动不了;情急之下,用脚一蹬,只听哎哟一声,媳妇醒了,大奎也清醒过来。“哎哟,你这王八蛋,抽什么风啊,大半夜的踢老娘干啥,疼死我了……”大奎媳妇被踢疼了,不住地呻吟咒骂。

“媳妇,别急别急,刚才我做了个梦,发癔症了。”大奎说着忙过来给媳妇揉腿。

“啥梦啊,下这么狠的劲,疼死我了。”

“一个怪梦……”大奎嘴里嘟囔着,可凭刚才的感觉,又觉得犹如亲临,不象是梦。

“梦见啥稀罕东西了?”媳妇没好气地问。

“嗯……,也没啥。”

“还不如实说——”大奎媳妇一认真,大奎就立即招认了。

“我梦见一具枯骨,沤得就剩骨架了,在我旁边睡着呢。”大奎这话一出口,就觉得后悔了。依媳妇的个性,肯定又得把事想歪了。

“你说那意思,敢情我就是那具骷髅了?”果然,媳妇一听不依不饶起来。

“什么啊,我哪里说过,不过是一个梦吗,你又何必当真呢……”大奎努力地辩解。

窗外的月光被云彩遮住了,屋里瞬时暗了下来,一股淡淡的轻雾在屋外窗前游荡。大奎媳妇见屋里猛然一黑,吓得哇一声钻进被窝,再也不敢睁开眼睛。

又过了些日子,转眼到了七月十五。七月十五又称为“中元节”,也是民间公认的“鬼节”。据说这一天夜里地狱的鬼魂都要被放假出来,家家户户要准备下吃食祭品供这些游魂享用,有亡故的亲人,白天都要去上坟祭拜。

春玲是李老太唯一的女儿,自然要去祭拜母亲。点燃香烛纸箔,春玲对着娘的坟哭得十分伤心。自几年前大奎不让春玲进门,春玲知道自己势单力孤和大奎夫妇这样的人说不出什么结果来,就索性再也没有去过老宅,也没再去过村里,每次来都是给母亲上过坟就走。

她听说大奎一家搬进了自家的宅院里,还生了个胖儿子,日子过得滋润的很。她心里很是有气,埋怨老天爷不开眼,咋让恶人横行,好人受屈。

“娘啊,咱可是让大奎两口子给唬弄了!他们可是欺负咱家啊!谁给咱出这口气啊……”春玲痛心地哭诉了一阵,伤心了好久。

但想想自己一个妇道人家也不能把这两个无赖怎么样,只好提着篮子抹着泪走了。孤坟上,飘起了一股旋风久久地盘旋着……

同类推荐
  • 雾里看勿理

    雾里看勿理

    本作品改名为《迷雾校园》,作者更新的章节以后将发布到《迷雾校园》,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迷雾校园》求收藏,求投票!
  • 奇异之旅1

    奇异之旅1

    本书是写以蔚依琴、吴漫雨、韩涵、张昭雪、苏晗曦、陈轩逸、何萧默、君千澈、冷清邂。。。。。。一行人的奇异之旅。
  • 鬼镇风俗

    鬼镇风俗

    第一次写文可能并不是很优秀,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吕化龙传奇

    吕化龙传奇

    几百年前,大清皇帝一旨“不许汉人入足辽东”的禁令,就像是一份欲盖弥彰之猜想。于是,一个有关大清龙脉与宝藏的传说,就在清廷内室、皇宫大院以及江湖上流传开了……康熙年间,[天地会]盛行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寻找大清宝藏,以用来推翻清王朝统治。于是无数英雄好汉,踏上了辽东寻宝之路。可辽东之大,宝藏究竟在哪、龙脉又在何处?也许是大清龙脉正兴、气数未尽,清王朝势力日见强大。乾隆时期[天地会]被官兵围剿损失惨重,反清复明无望。加上乾隆重用汉人,刚柔并济,[天地会]残部被从内部瓦解分散,结果演变成后来的······洪门、青帮、三莲教·····于是乎关于大清龙脉与宝藏的传说一代一代的传流下来~~~~~~~
  • 慕逸生活录

    慕逸生活录

    本书写了一名复原回家后又进入大学生活的男生,在一次休息日时亲眼目睹了一场复仇,从此被卷入吸血鬼的世界。并经历了吸血鬼世界的世态炎凉。
热门推荐
  • 冰火阑珊

    冰火阑珊

    冰山美人、冷静而又无敌!!!火山帅逼、狂笑而又凶狠~~~烈焰萝莉、苦情而又坦荡!!!太湖水妖、最强的助手,可惜是个基佬~~暗黑魔子、每个队伍都有的一个短板~~~狂野麒麟、狂野而又心细~~~白衣飞蚁、神秘而又重要!!!
  • 末世分裂

    末世分裂

    当末世降临,人类从顶端生物链上掉到了低级生物,在无数的恐怖与灾难中,这究竟是一种进化天堂,还是一次恐怖地狱。
  • 灵犀

    灵犀

    东海有龙,名曰灵犀。“那两人是你仇家?”灵犀闷闷道:“算是吧。”“连你都怕……他们什么人?”“左边那个是双头蛟,右边是三头蛟,千万不能让他们看到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小符记

    小符记

    为什么要修气?修气能强身健体,移山倒海。修气这条路的尽头在那里?或许在天上?那天上之后呢?会不会还有一层天?
  • 蓦然之回梦

    蓦然之回梦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赤星起,浮生尽,一世安,空悲切。若再来一世,一定不要爱的那么辛苦
  • 落日之恋

    落日之恋

    林夕在开学第一天遇到了莫奕,两人并成为了同桌,在以同桌相处的几个月里,林夕被莫奕深深吸引,同时展开了大胆的追求。最终林夕打败了万千情敌,成为了站在莫奕身旁的那个人。大家都以为两人会一直在一起,但好景不长,几个月后莫奕提出了分手。林夕无法接受,可无论说什么做什么也无法改变莫奕的心意,最后林夕选择了放弃。分手给林夕带来了很大的打击,同时因为种种原因最好朋友也离开了她,再想着自己的家庭,林夕陷进了痛苦的深渊,从那以后林夕不再是从前的那个林夕,学会了抽烟喝酒打架逃课…步入高三,班上的很多同学都进入了备考状态,而林夕依旧对学习毫不上心,因为一场车祸,林夕的奶奶生命垂危,在见到林夕最后一面时告诉林夕,希望她过好自己的人生,不要一辈子都这样浑浑噩噩。林夕因此而有了学习的动力,在努力一年后,终于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可结局并非如此,林夕要经历的会让她对青春的定义更加刻骨,更加铭心
  • 嫁出门的女子

    嫁出门的女子

    收集了作者近年创作的部分乡土题材中、短篇小说。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柔美、舒缓、细腻的笔触,描写身边普通百姓的恩怨爱憎,生动再现了陇东地区劳动人民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无论是所讲述的故事还是所使用的语言,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同时,作品大量融入了当地的民俗文化,以伴随始终的乡情乡风的质朴温暖,再现了普通老百姓热爱生活,珍惜亲情、爱情、友情,追求真、善、美的美好愿望与行动,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
  • 泼墨八卦周刊

    泼墨八卦周刊

    周刊在手,八卦我有,宫闱秘事,手到擒来。少年,不来一份?
  • 天降女皇:骗婚老公滚远点

    天降女皇:骗婚老公滚远点

    宁家大院———“佑佑甜心~”笑的一脸奸诈的某人,手里拿着一本结婚证,上面的照片赫然就是他自己和某女皇。某人笑得满面春风,某女皇却盯着某人手里的那张结婚证,眼睛瞪的大大的,心里恨得咬牙切齿。“不服?”接着某女皇就被某饿狼扑倒吃掉。“贱民,孤要离婚!离婚!”南风佑佑扶着已经快被折断的腰,恶狠狠得盯着笑得满面春分的某人。“离婚?”某人开始反省,难道是自己满足不了她?想通了的某人又开始扑倒某女皇。“宁储煜!快放开孤!孤还未成年!”“反对无效!你已经十八了”接着又被扑倒。男女主身心干净,无虐,甜文哦~欢迎入坑~撒花~撒花
  • 隐形官阶

    隐形官阶

    《隐形官阶》无疑是一部官场小说,但不是反腐小说,作者也没有在一惯用的上下级关系上浪费笔墨,而是将笔触伸向了同级别但存在差别的公务员之间,择取了他们各自为了自身发展而在仕途上顽强挣扎、相互倾轧、费尽心机的故事作为骨架,敷衍成文。读来让人啼笑皆非之余又怅然若失。